華文網

《你在,真好》:道在民間,致敬民族音樂藝術大師

嘿!

你在,真好

2017.7.5.GOODNIGHT

世界是一封情書 - 我想念給你聽

人的一生,

有的會成功,有的奮鬥一生也終究碌碌無為。在我國華章流彩的音樂長河中,有這樣一位生於民間,長於民間的藝術大師,他生前饑寒交迫,窮困潦倒,死後卻聲名鵲起,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民族音樂家”。

他就是民間音樂大師、盲人阿炳。阿炳原名華彥鈞,

阿炳是他的小名,1893年8月17日,他出生于江蘇無錫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父親華清和是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而母親秦氏出身農家,因為與華清和的結合而遭族人痛駡,在阿炳出生一年後便悒鬱而死。

雖然阿炳一出生就被父親送至無錫縣東亭鎮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撫養,直到8歲才帶回道觀取學名華彥鈞,但也是他學習音樂的開端。阿炳年幼時就表現出了驚人的音樂天賦,

10歲後,他隨父親練習各種節奏,17歲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

阿炳的一生如戲劇般充滿情節的跌宕。1914年,父親去世,阿炳成為雷尊殿當家道士,與堂兄華伯陽輪流主管殿內香火收入,後來因為經營不善,加上他又染上了惡習,生活逐漸潦倒。34歲時,他因眼疾雙目相繼失明。雙目失明後的阿炳因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他常常戴著墨鏡,胸前掛著笙、笛、琵琶等樂器,

手里拉著胡琴,在無錫市的街頭行走。

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的無錫古城裡,每到黃昏,一眼望去萬家燈火溫馨而靜謐。一個身穿灰布長衫、戴一幅一條斷腿的圓圓眼鏡、頭上挽著道士髮髻的盲人藝人就在古城裡走街串巷拉琴賣唱。在一座小石橋頭,阿炳拉著二胡,曲調淒婉悠揚卻沒有一個聽眾,只有石橋臺階上的爬蟲,還有橋下水面倒映的月亮是他的忠實粉絲。

尋尋和覓覓冷冷又戚戚,琴聲的幽怨從他的弦裡淌出,從他的指間流過。當時的世俗留給他的是數不盡的苦楚,在夜空明月小橋流水的渲染下是無盡的淒涼。只有樂曲,在訴說著他的衷腸。

讓阿炳最值得欣慰的是1933年,40歲的他與寡婦董彩娣結合,他們二人相濡以沫互相關心。

彩娣還帶來一個10歲左右的女兒,這孩子就負責在阿炳走街串巷賣藝時攙扶他,阿炳瘦弱而佝僂的背影,一邊緩緩向前,一邊拉著二胡的情景,讓人悲憫而敬仰。

1950年12月4日,57歲阿炳去世,帶走所有的悲傷。他生平唯一留存下來的影像,只有一張日偽統治無錫時期的“良民證”上的標準照。相片裡那個帶著盲人眼鏡,身形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頂破氊帽下面的面孔,透著生活的艱難和滄桑。

雙目失明上街賣藝之後的生活,給他的人生留下了大段大段令人遺憾的空白,這也許是命運給阿炳的磨難,正是成就他那些動人心魄的樂曲的緣由。

對於音樂我是門外漢,但每每聽這首《二泉映月》,那悽楚如泣如訴的二胡聲,讓我的心弦撥動。我的眼前便會出現這樣一幅場景:月光如水,四周漆黑。一束月光灑落在一個破衣爛衫的人身上。他面色凝重,他用自己膝上的二胡彈奏出了窮人的痛苦、生活的多難。好像在聽一段淒慘的故事,仿佛自己也嘗盡了人間的苦楚和滄桑,但心裡又在竭力嘶喊而掙扎,向命運抗爭。

阿炳在黑暗、貧困中掙扎了幾十年,這使他飽嘗了人世冷暖。但是他沒有因為生活困苦而變得庸俗、卑微。他通過音樂透露出一種來自底層的深沉氣息,抒發著他對痛苦生活的感受。或許,在不朽之作《二泉映月》中,他用音樂形象描繪了他想像中的舊時曾目睹過的美麗風景。在婉轉優美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種傷感蒼涼的情調,充分表達對辛酸現實生活的沉思,也寄託了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

於是我們不僅感慨世界上很多著名的藝術大師生前都曾遭遇過很多苦難。貝多芬雙耳失聰創作了不朽的《命運交響曲》;阿炳雙目失明,卻創作了讓世人感慨的《二泉映月》, 這就是中國版的《命運》交響曲。也許是命運給了他們難以承受的磨難,才成就了他們動人心魄的樂曲。

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裡不是說嗎:“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讓一個人內心收收到震撼,他的性情才能堅韌起來,才會增加他原來所不具備的能力和沒有的才能。

· END ·

透著生活的艱難和滄桑。

雙目失明上街賣藝之後的生活,給他的人生留下了大段大段令人遺憾的空白,這也許是命運給阿炳的磨難,正是成就他那些動人心魄的樂曲的緣由。

對於音樂我是門外漢,但每每聽這首《二泉映月》,那悽楚如泣如訴的二胡聲,讓我的心弦撥動。我的眼前便會出現這樣一幅場景:月光如水,四周漆黑。一束月光灑落在一個破衣爛衫的人身上。他面色凝重,他用自己膝上的二胡彈奏出了窮人的痛苦、生活的多難。好像在聽一段淒慘的故事,仿佛自己也嘗盡了人間的苦楚和滄桑,但心裡又在竭力嘶喊而掙扎,向命運抗爭。

阿炳在黑暗、貧困中掙扎了幾十年,這使他飽嘗了人世冷暖。但是他沒有因為生活困苦而變得庸俗、卑微。他通過音樂透露出一種來自底層的深沉氣息,抒發著他對痛苦生活的感受。或許,在不朽之作《二泉映月》中,他用音樂形象描繪了他想像中的舊時曾目睹過的美麗風景。在婉轉優美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種傷感蒼涼的情調,充分表達對辛酸現實生活的沉思,也寄託了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

於是我們不僅感慨世界上很多著名的藝術大師生前都曾遭遇過很多苦難。貝多芬雙耳失聰創作了不朽的《命運交響曲》;阿炳雙目失明,卻創作了讓世人感慨的《二泉映月》, 這就是中國版的《命運》交響曲。也許是命運給了他們難以承受的磨難,才成就了他們動人心魄的樂曲。

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裡不是說嗎:“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讓一個人內心收收到震撼,他的性情才能堅韌起來,才會增加他原來所不具備的能力和沒有的才能。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