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哈密市發佈尋人啟事:30年前的你們在哪裡?

一名哈密少數民族群眾為旅客送飯

30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山洪讓蘭新線一度中斷了120小時零58分鐘。

5天5夜,善良淳樸的哈密人用2萬公斤食物與不是血親、勝似血親的熱情溫暖了1.2萬名滯留旅客。當恢復通車的那一刻,旅客在掛著“哈密精神萬歲”“哈密人民萬歲”標語的列車上與維吾爾大媽揮淚告別……

30年過去了,那些哈密車站5天5夜的親歷者,你們,都還好嗎?還記得免費供應飯菜的津味飯館嗎?還記得維吾爾大媽親手烤制的熱饢嗎?還記得幹部職工送來的冰鎮西瓜嗎?還記得哈密這塊熱土上曾經的感動與真情嗎?在這個流蜜的七月,

哈密呼喚遠方的你!

“哈密精神萬歲”的書寫者

1987年7月27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山洪造成蘭新線中斷行車120小時零58分。9趟列車的1.2萬名旅客滯留新疆哈密火車站。當時的哈密車站僅是一個二等過路小站,只能容納300人候車。哈密市區內所有的旅館、旅社、賓館共計只有2000左右的床位,

將近萬人即使有錢也無處投宿。而在滯留的旅客中,有1500多人途中患有各種疾病,40%沒有攜帶食物。

陸續進疆的旅客列車一股腦向哈密壓來。四千、六千、八千、一萬,人們潮水般地湧向這個僅能容納300人候車二等過路站。軟臥候車室、車站辦公室、裸☆禁☆露的月臺、狹窄的過道、低矮的樹下、乾涸的渠溝、廁所的牆邊,凡能容身立足之處,一夜間被擠佔殆盡。

旅館、飯店、招待所滿了,

鐵路附近的機關、部隊、學校的辦公室、會議室、教室、禮堂騰出來了,桌上地下鋪上了大的小的、薄的厚的、五顏六色的氊子、毯子。

郵電職工、醫務人員、清潔工人來了,婦聯、團委、工會、民政部門的同志來了,工人、戰士、學生、地質工作者都趕來了,整座哈密城變成了候車室。人們擺下了一張張服務的小桌,送來一桶桶茶水、一袋袋糕點、一包包糖果、一車車西瓜……

在無法通車的5天5夜裡,6萬哈密人無償贈送了2萬公斤的食物,

1.2萬多名旅客沒有一個人挨餓,沒有一個人中暑,沒有一個人典賣物品,沒有發生一起刑事治安案件。列車恢復通車的那一刻,旅客自發在列車上掛出了“哈密精神萬歲”、“哈密人民萬歲”等標語,無數旅客落淚揮手與前來相送的大媽和兄弟姐妹們揮手告別。“團結協作 無私奉獻”的“哈密精神”傳譽神州。

滯留旅客中的肖三潮、宋曉路、余毅、黎敏、吳文中五位大學生素昧平生,

在哈密站滯留期間邂逅相逢。幾天來,他們親眼看到哈密人民為滯留旅客熱心服務的情景,親身感受到了哈密人民炙手可熱的盛情。西安醫科大學學生肖三潮說:“我自願報名來疆,一路的戈壁荒漠使我的心都涼了,是哈密人民的熱情重新溫暖了我的心,重新點燃了我胸中立志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火焰。”上海同濟大學學生吳文中說:“過去,我認為金錢萬能,有錢就有了一切,想在大學畢業後去做個賺大錢的差事。但在哈密,現實深深教育了我,人與人之間還有比金錢更珍貴的,這就是感情。哈密人民的感情是多少金錢都買不來的。”

8月1日,這五位大學生將登程離哈。就在他們臨別的前一天晚上,幾個人夜不能寐,反復醞釀著用什麼來表達一下自己的心願。當一封感謝信寫好後,他們覺得還不滿意,於是大筆一揮,“哈密人民萬歲”幾個大字展現在眼前。就在他們準備署名往牆上張貼時,擠在四周的旅客紛紛“抗議”,“你們不能光寫你們的名字,還有我們!”“還有我!”……眾人的呼聲形成了一股“熱浪”,推動著幾個大學生署上了“全體滯留旅客”。

對哈密精神由衷的讚譽成了全體滯留旅客的共同心聲。8月1日傍晚,當又一趟列車要在哈密站開出時,“哈密人民萬歲!”、“哈密精神萬歲!”、“哈密人民亞克西!”同樣的標語又出現在即將起動的列車上。

多寄來的10元錢

1987年7月29日下午。當時哈密地區紡織品公司青年職工吳長勝正在值班,突然有人敲門,門開了,走進一位面帶難色的小青年,他欲言又止。吳長勝覺得蹊蹺,心想准是滯留旅客吧,就問:“您是滯留旅客?有難處需要幫助你?”

這位小青年名叫田多,是江蘇徐州礦業學校采研班學生,這次利用暑假去烏魯木齊探親,始料不到會受阻中途,身上帶的錢已不夠吃飯了,可又不願給地方增加負擔去吃免費飯,所以無可奈何地走進了這個公司請求幫助,他說:“大哥,能借給我10元錢嗎?”面對陌生人,吳長勝怔了一下神,很快從腦子裡轉過個彎,欣然掏給他30元錢遞過去說:“出門難處多,何況鐵路又不通了,10元錢怎麼夠用呢,這些錢就都拿去吧。”田多伸出顫抖的手接過錢,這哪裡是錢,在他眼裡這就是哈密人火熱的心,他熱淚盈眶,撲通一聲雙膝跪下:“大哥……”喊了聲便哽咽著再說不出一句話來。吳長勝趕快把他扶了起來:“別這樣,你們滯留旅客的難處,也就是我們哈密人的難處,以後還有什麼困難,儘管告訴我好了。”

半月後的一天上午,吳長勝收到一張40元的匯款單,原來是田多從徐州寄還的借款,匯款單的附言上寫著:“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危難之中見真情。”顯然,田多還多寄了10元,吳長勝過意不去,又將多寄的錢寄還給了田多。

感謝信不斷湧來

山東省煙臺市供銷學校企管班李志蘭也是滯留旅客之一,當時她還是煙臺市的一名學生,利用假期和父親到烏魯木齊探親。因水災路斷,被困在這裡。這是她第一次出遠門,父親60歲,又有高血壓和胃病,兩腿腫得不能走路,而她也正在發高燒,正當他們六神無主。是一名姓殷的阿姨把他們接回家,像對待親人一樣無微不至地關懷他們。她在寄來的感謝信中寫到:“勞累了一天的施為桑叔叔,下班後還要為我們做可口的飯菜。她們只有兩間房,加上我和父親就顯得窄小了,沒想到阿姨把床讓給我們,自己和孩子睡地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施慧琰小妹為我們四處奔波,在他們的熱情關照下,我們的病終於好了。”

廣西桂林《工商導報》記者楊永漢說:“我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幾天來耳聞目睹哈密人民對滯留旅客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心裡感慨萬端。從所見從聞,真正體會到哈密地方政府和人民對旅客們急人之難的關切之心,我決心在回到目的地後,把所經歷的一切公諸於世,讓更多的人們知道哈密人民高尚的品質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再次謝謝親如同胞般的哈密人民!向這座偉大的城市深深地鞠躬!”

四川省簡陽中學教師向梓材帶著孩子赴烏魯木齊時,因鐵路中斷於7月28日困在哈密,幾天來,他目睹哈密人民關懷和照顧受阻旅客的情形,沉重的心情頓時消除。連日來鐵路各部門、各單位、職工、家屬和市區單位、人民群眾晝夜為旅客蒸饅頭、煮麵條,並免費供應。他在感謝中說:“每當我用隨身帶的照相機拍攝這些動人的場面時,都禁不住熱淚盈眶,真是太感動了!我住在天馬飯店,這家飯店的全體職工都把全部精力投放在為旅客服務上,並主動降低住宿費1/5以減輕旅客的經濟負擔。我是教理科的教師寫不出能表達我激動心情的語言,我深深地感到:哈密到處是親人!”

“我是西北農業大學八六級的一名學生,眼看一年來的離鄉之苦就要結束了,我眼裡望著家,心裡想著家,誰料一場大水沖壞了我們的去路。我畢竟還是一個乳臭未乾、沒見過世面的孩子,要照顧母親,還要看護行李,這麼早就讓我經歷坎坷的人生道路。可當我們在哈密的土地上落腳後,哈密人很快就用情和愛溫暖了我們。當我們口乾舌燥時,清涼的香茶、水果送來了;當我們饑腸轆轆時,可口的食物送來了。我離疆已經一年多了,現在又感受到了家鄉人民的深情厚誼,聽到了人們讚美哈密,我心裡無比激動。我熱愛新疆,熱愛哈密,我為我是一個新疆人而自豪,我又為我不是一個哈密人而遺憾。回校後我一定要努力學習,用自己的知識去美化我們的家鄉,用我們的心去溫暖更多的心,這都是哈密人民給予的動力。”西北農業大學學生張瑞麟在信中向哈密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衷心地感謝哈密人民!

重慶市工人胡去禮、甘肅省蘭州市李萬友、天津體院運動系學生高慶旭、湖北桃縣進修學校姚健、新疆伊寧縣二校于紅梅、劉軍……來自全國各地的旅客紛紛寄來感謝信,表達謝意。

回憶起30年前的事兒,家住鐵路19街的杜金霞老人仍記憶猶新。“也不知道那些曾經滯留在哈密的旅客,現在都在哪兒?如果有機會真想再見見他們。”82歲的杜金霞老人的這一席話,不僅僅是她的想法,也是很多曾參與救助滯留旅客的哈密人的心聲。

30年後的今天,這個流蜜的七月,哈密正在呼叫遠方的你,看到這條資訊,請你撥通哈密,讓我們再續前緣,將濃情揉進時光,永續流傳!

哈密市新聞辦聯繫方式:0902——2232235、18196900569

(哈密市委宣傳部 葉翠)

有錢就有了一切,想在大學畢業後去做個賺大錢的差事。但在哈密,現實深深教育了我,人與人之間還有比金錢更珍貴的,這就是感情。哈密人民的感情是多少金錢都買不來的。”

8月1日,這五位大學生將登程離哈。就在他們臨別的前一天晚上,幾個人夜不能寐,反復醞釀著用什麼來表達一下自己的心願。當一封感謝信寫好後,他們覺得還不滿意,於是大筆一揮,“哈密人民萬歲”幾個大字展現在眼前。就在他們準備署名往牆上張貼時,擠在四周的旅客紛紛“抗議”,“你們不能光寫你們的名字,還有我們!”“還有我!”……眾人的呼聲形成了一股“熱浪”,推動著幾個大學生署上了“全體滯留旅客”。

對哈密精神由衷的讚譽成了全體滯留旅客的共同心聲。8月1日傍晚,當又一趟列車要在哈密站開出時,“哈密人民萬歲!”、“哈密精神萬歲!”、“哈密人民亞克西!”同樣的標語又出現在即將起動的列車上。

多寄來的10元錢

1987年7月29日下午。當時哈密地區紡織品公司青年職工吳長勝正在值班,突然有人敲門,門開了,走進一位面帶難色的小青年,他欲言又止。吳長勝覺得蹊蹺,心想准是滯留旅客吧,就問:“您是滯留旅客?有難處需要幫助你?”

這位小青年名叫田多,是江蘇徐州礦業學校采研班學生,這次利用暑假去烏魯木齊探親,始料不到會受阻中途,身上帶的錢已不夠吃飯了,可又不願給地方增加負擔去吃免費飯,所以無可奈何地走進了這個公司請求幫助,他說:“大哥,能借給我10元錢嗎?”面對陌生人,吳長勝怔了一下神,很快從腦子裡轉過個彎,欣然掏給他30元錢遞過去說:“出門難處多,何況鐵路又不通了,10元錢怎麼夠用呢,這些錢就都拿去吧。”田多伸出顫抖的手接過錢,這哪裡是錢,在他眼裡這就是哈密人火熱的心,他熱淚盈眶,撲通一聲雙膝跪下:“大哥……”喊了聲便哽咽著再說不出一句話來。吳長勝趕快把他扶了起來:“別這樣,你們滯留旅客的難處,也就是我們哈密人的難處,以後還有什麼困難,儘管告訴我好了。”

半月後的一天上午,吳長勝收到一張40元的匯款單,原來是田多從徐州寄還的借款,匯款單的附言上寫著:“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危難之中見真情。”顯然,田多還多寄了10元,吳長勝過意不去,又將多寄的錢寄還給了田多。

感謝信不斷湧來

山東省煙臺市供銷學校企管班李志蘭也是滯留旅客之一,當時她還是煙臺市的一名學生,利用假期和父親到烏魯木齊探親。因水災路斷,被困在這裡。這是她第一次出遠門,父親60歲,又有高血壓和胃病,兩腿腫得不能走路,而她也正在發高燒,正當他們六神無主。是一名姓殷的阿姨把他們接回家,像對待親人一樣無微不至地關懷他們。她在寄來的感謝信中寫到:“勞累了一天的施為桑叔叔,下班後還要為我們做可口的飯菜。她們只有兩間房,加上我和父親就顯得窄小了,沒想到阿姨把床讓給我們,自己和孩子睡地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施慧琰小妹為我們四處奔波,在他們的熱情關照下,我們的病終於好了。”

廣西桂林《工商導報》記者楊永漢說:“我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幾天來耳聞目睹哈密人民對滯留旅客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心裡感慨萬端。從所見從聞,真正體會到哈密地方政府和人民對旅客們急人之難的關切之心,我決心在回到目的地後,把所經歷的一切公諸於世,讓更多的人們知道哈密人民高尚的品質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再次謝謝親如同胞般的哈密人民!向這座偉大的城市深深地鞠躬!”

四川省簡陽中學教師向梓材帶著孩子赴烏魯木齊時,因鐵路中斷於7月28日困在哈密,幾天來,他目睹哈密人民關懷和照顧受阻旅客的情形,沉重的心情頓時消除。連日來鐵路各部門、各單位、職工、家屬和市區單位、人民群眾晝夜為旅客蒸饅頭、煮麵條,並免費供應。他在感謝中說:“每當我用隨身帶的照相機拍攝這些動人的場面時,都禁不住熱淚盈眶,真是太感動了!我住在天馬飯店,這家飯店的全體職工都把全部精力投放在為旅客服務上,並主動降低住宿費1/5以減輕旅客的經濟負擔。我是教理科的教師寫不出能表達我激動心情的語言,我深深地感到:哈密到處是親人!”

“我是西北農業大學八六級的一名學生,眼看一年來的離鄉之苦就要結束了,我眼裡望著家,心裡想著家,誰料一場大水沖壞了我們的去路。我畢竟還是一個乳臭未乾、沒見過世面的孩子,要照顧母親,還要看護行李,這麼早就讓我經歷坎坷的人生道路。可當我們在哈密的土地上落腳後,哈密人很快就用情和愛溫暖了我們。當我們口乾舌燥時,清涼的香茶、水果送來了;當我們饑腸轆轆時,可口的食物送來了。我離疆已經一年多了,現在又感受到了家鄉人民的深情厚誼,聽到了人們讚美哈密,我心裡無比激動。我熱愛新疆,熱愛哈密,我為我是一個新疆人而自豪,我又為我不是一個哈密人而遺憾。回校後我一定要努力學習,用自己的知識去美化我們的家鄉,用我們的心去溫暖更多的心,這都是哈密人民給予的動力。”西北農業大學學生張瑞麟在信中向哈密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衷心地感謝哈密人民!

重慶市工人胡去禮、甘肅省蘭州市李萬友、天津體院運動系學生高慶旭、湖北桃縣進修學校姚健、新疆伊寧縣二校于紅梅、劉軍……來自全國各地的旅客紛紛寄來感謝信,表達謝意。

回憶起30年前的事兒,家住鐵路19街的杜金霞老人仍記憶猶新。“也不知道那些曾經滯留在哈密的旅客,現在都在哪兒?如果有機會真想再見見他們。”82歲的杜金霞老人的這一席話,不僅僅是她的想法,也是很多曾參與救助滯留旅客的哈密人的心聲。

30年後的今天,這個流蜜的七月,哈密正在呼叫遠方的你,看到這條資訊,請你撥通哈密,讓我們再續前緣,將濃情揉進時光,永續流傳!

哈密市新聞辦聯繫方式:0902——2232235、18196900569

(哈密市委宣傳部 葉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