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共舞長江經濟帶】黃石金屬企業工藝創新 “零排放”帶動綠色發展

把陽極泥電解成電銀粉,再用1100攝氏度高溫將電銀粉熔化,經過澆鑄後就變成一塊塊15公斤重的白銀塊。這些純度達到99.99%的銀塊,將被送往上海期貨交易所交易,或被企業用做工業金屬。

白銀澆鑄現場

7月6日上午,“共舞長江經濟帶——探訪長江經濟帶區域協同生態發展之路”網路主題活動的媒體走進黃石大冶有色稀貴金屬廠目睹了白銀的澆鑄全過程,瞭解大冶金屬廠通過改進創新工藝技術,實現綠色減排發展的成果。

成立於2006年12月的大冶金屬廠是大冶有色金屬集團發展迴圈經濟的龍頭單位,

主要生產黃金、白銀、鉑等。

白銀澆鑄現場

大冶金屬廠已通過 ISO9001品質管制體系認證,1#金錠、1#銀錠品質均達到99.99%標準。2010年“大江”牌標準金錠還獲得了上海期貨交易所首批黃金期貨註冊認定。

目前,大冶金屬廠每年生產黃金20噸、白銀1000噸,去年產值約90億元。

針對有色金屬行業產能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大冶金屬廠黨委書記李春華表示,公司堅持實現工藝技術進步,節能減排綠色發展。

陽極泥是銅電解生產過程中生成的含有有價金屬尾料,

也是大冶金屬廠主要生產原料。2007年以前,大冶金屬廠從陽極泥中回收的貴金屬僅有黃金、白銀、海綿鉑、海綿鈀、粗硒、硫酸銅等。2007年,該廠先後成功開發出新產品二氧化硒、粗碲、錸酸銨等。通過開發新產品加大對原料綜合利用,大冶金屬廠產品種類由早期的7個增加至目前的11個。

在做大產品產量規模的同時,大冶金屬廠還不斷優化產品結構。2014年5月起,大冶金屬廠開展實驗攻關,

完善錸精製工藝條件,全年累計生產精製(99%)錸酸銨230kg;2015年,通過技術攻關,使碲錠品位達到了99.996%;2016年年底,海綿鉑品位達到99.88%,海綿鈀品位達到99.99%。

上游新聞記者在大冶金屬廠的宋幸福創新工作室時瞭解到,從2012年至2016年期間,這個工作室共有22項優秀創新創效成果,其中“銀錠去氧劑渣專用撈渣勺”還獲得全國冶金行業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

李春華告訴上游新聞記者,這些創新成果主要作用於減少環節、提高效率。

至去年年底統計的資料顯示,該工作室的創新成果,為大冶金屬廠增益3000萬元。

記者們嘗試搬動制好的銀塊

2014年,大冶金屬廠還實施了金還原系統改造,採用控電氯化還原金屬精煉黃金,取代了傳統電解法,成功實現公司黃金冶煉工藝升級換代,使黃黃金精煉段變現週期由7至8天下降到4天,大幅節約了資金佔用成本,降低了黃金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

工藝技術升級改造除了給大冶金屬廠帶來實際的增益,還對公司節能減排起到重要作用。

2016年,大冶金屬廠的黃金、白銀直收率等指標,分別達到98.01%、97.25%,回收率分別達到98.9%、98.85%。

媒體記者展示大冶金屬廠煉製的黃金產品

另外,大冶金屬廠在2014至2015年期間實施焙燒脫硫系統改造,用亞硫酸鈉法取代傳統的堿液噴淋法,使焙燒尾氣二氧化硫含量由500~1 000毫克/標準立方米下降到50~100毫克/標準立方米,從根本上解決了二氧化硫超標排放問題,同時由於吸收液用於制取亞硫酸鈉,不再排放至汙水處理系統,大幅減少了系統污水排放量。

排放工藝改造前後對比

作為一家有色金屬單位,生產排汙向來是備受關注的問題。對此,李春華介紹,大冶金屬廠早已實現“零排放”,工廠的排放口都裝備有環保線上監測系統,主要用於監測二氧化硫、氯氣、氮氣等氣體,以及液體中的重金屬,氮氧化物含量等指標。一旦指標超標,系統就會自動發生報警,同時將資料信號傳輸到市和省的環保部門,以便其及時作出監管處理。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陳均俊 攝影 李斌

使黃黃金精煉段變現週期由7至8天下降到4天,大幅節約了資金佔用成本,降低了黃金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

工藝技術升級改造除了給大冶金屬廠帶來實際的增益,還對公司節能減排起到重要作用。

2016年,大冶金屬廠的黃金、白銀直收率等指標,分別達到98.01%、97.25%,回收率分別達到98.9%、98.85%。

媒體記者展示大冶金屬廠煉製的黃金產品

另外,大冶金屬廠在2014至2015年期間實施焙燒脫硫系統改造,用亞硫酸鈉法取代傳統的堿液噴淋法,使焙燒尾氣二氧化硫含量由500~1 000毫克/標準立方米下降到50~100毫克/標準立方米,從根本上解決了二氧化硫超標排放問題,同時由於吸收液用於制取亞硫酸鈉,不再排放至汙水處理系統,大幅減少了系統污水排放量。

排放工藝改造前後對比

作為一家有色金屬單位,生產排汙向來是備受關注的問題。對此,李春華介紹,大冶金屬廠早已實現“零排放”,工廠的排放口都裝備有環保線上監測系統,主要用於監測二氧化硫、氯氣、氮氣等氣體,以及液體中的重金屬,氮氧化物含量等指標。一旦指標超標,系統就會自動發生報警,同時將資料信號傳輸到市和省的環保部門,以便其及時作出監管處理。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陳均俊 攝影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