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天要喝八杯水,是個世紀大謊言

養生號兢兢業業宣傳了多年的“每天八杯水”,實際上是美國瓶裝水公司的行銷策略。並非沒有醫生為這個理論背書,但如今的“八杯水定律”早已違背他們的初衷。在醫學界看來,

喝太多的水並無明顯益處,反而可能對身體有害。

地球有75%的面積都被水覆蓋,但其中97%的水都是不適合人類飲用的海水,而淡水中又含有很多的泥沙、懸浮物和微生物,需要處理之後才可以放心飲用。

無論東方西方,自古以來人們為獲得清潔的水想盡了各種各樣的辦法。

將水中的微生物殺死,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就是將水燒開,這也是中國人最常使用的辦法,東晉的張湛就在他的《養生要集》裡總結說——凡煮水飲之,

眾病無緣得生也。

愛喝熱水的中國人也愛上了喝茶。/Tweetcs

20世紀以後,管道水和瓶裝水得到普及,獲得清潔用水已經變得非常容易了,發達國家的人可以直接喝自來水管裡的水,而中國人也可以方便地買到各種瓶裝飲料。

當喝水已不再是一件難事的時候,人們最常聽到關於喝水的建議就是——每天要喝8杯水。

這個建議可以說是深入人心了,無論在中國、美國還是澳大利亞,許多健康書籍和專家建議都會提到這一點。在很多商業廣告和養生文章中,補水幾乎成了一種沒有任何危害的保健方式。

瓶裝水廠家的陰謀

大量喝水這種保健方式,最早見於19世紀的水療專家們。

1829年,奧地利人Vincenz Priessnitz建立了一個療養院,

向周圍的人們宣傳和實施他自創的水療。通過他給自己和家畜治病的經驗,他認為大量喝水可以幫助身體排出異物和毒素。

在他的療養院裡,水是唯一的飲料,病人的食物中也加入大量冷水以促進水的攝入。療養院裡的人們每天至少喝十二杯水,一些人喝三十杯以上的水。

這個療養院如今依然存在,已經商業化運作。/Priessnitz spa resort

Vincenz被認為是現代水療法的創立者,後來他的醫生朋友Wilhelm Winternitz將他的水療法帶到了首都維也納,並在1865年建立了自己的診所。

受到Wilhelm水療理念的啟迪,紐約的德裔醫生Simon Baruch在1903到1913年間,在紐約州立大學設立水療課程,向研究生和附屬醫院的醫生們教授水療的理論和操作。

而“每天要喝8杯水”這種精確定量的口號最終能夠深入人心,

還離不開一些營養學家和食品企業的推動。

在水療法剛建立的時候,並沒有對於正常人每天喝水的量制定很明確的標準。8杯水說法,最早源自於美國。

對於美國人民來說,他們更常聽到的健康告誡是“8*8法則”,也就是每天喝8杯8盎司的水,大概是8聽易開罐可樂的容量。

在學術界,最早提出有關8杯水建議的,是美國的營養學家Fredrick J. Stare。

Fredrick J. Stare教授。/Lenya CMS Publication

在1942-1976年間,Fredrick J. Stare擔任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營養學教授,他也參與了美國多項膳食指南的指定。Fredrick J. Stare在他的一篇研究論文中提到,建議普通成年人每天喝6-8杯的水分,這些水分可以來自咖啡、茶、牛奶、啤酒等形式,同時水果和蔬菜也是很好的水分來源。

然而在此之後的數十年裡,Fredrick的建議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偏離了他的原意。他觀點中的後半部分,也就是可以通過其他食物攝取水分,被一些民眾和業界人士選擇性地遺忘了;6-8杯水也成了8杯水。

而如今在各大養生號裡橫行的“每天要喝8杯水”,則來自於各國的飲料巨頭們,尤其是瓶裝水巨頭們。

法國著名的食品和飲料製造商達能建議,每天喝2升水取決於性別、年齡段、是否懷孕、是否哺乳、氣候條件、身體活動水準等很多項目。

比如,一名成年女子每天的飲水量應該在1500毫升左右,同樣條件下一名11~14歲的少女需要喝1100毫升的水。從這個表中可以看出,在正常環境下,即便是對於一名壯年男子,每天推薦的飲水量也只有7杯左右(1700毫升),而這裡說的水,包括茶、咖啡、牛奶中所含的水分。

不同人群需要的每日水分攝取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無論是茶、咖啡、礦泉水還是運動飲料,對於人體流失水分補充是等價的,而差別是其中所含的其他營養物質。

然而,這些水並非適用於所有人,對於高溫環境或者運動環境下揮汗如雨的人來說,單純補充水分可能會進一步造成血液中電解質水準的降低,這種情況下補充運動飲料或者自製的鹽汽水會更加合適。而對於兒童或者一些不喜歡白開水口感的人來說,可以考慮在水中加入一些檸檬或者酸橙改善口感。

此外,支持“每天8杯水”這個觀點的人們往往還強調一點,不能等到渴了在喝水,甚至還有人專門制定了每天喝水的表格,規定每天應該喝水的時機——比如每天八點鐘起來喝第一杯水,九點鐘喝第二杯水。

為了按規定喝水,很多人還自製了“八杯水”水杯。/Pinterest

實際上,幾十萬年來的進化,已經讓人類的大腦足以判斷什麼時候應該喝水。

在醫學上,脫水分為高滲性、等滲性和低滲性脫水,簡單地說就是取決於脫水時,究竟丟失水份更多還是丟失電解質更多。

飲水不足的脫水通常屬於高滲性脫水,也就是丟水多於丟鈉,血漿滲透壓高於310mmol/l。研究顯示,輕度脫水時,血漿滲透壓比正常時至少提高了5%,然而當血漿滲透壓提高不到2%時,大腦的渴覺就已經被觸發了。

口渴的時候再喝水不僅是一種合理的行為,而且比定時喝水能給人帶來更多的幸福感。

研究人員通過MRI觀察喝水時人們的大腦活動,發現在口渴的時候喝水,大腦中的某些區域(如前扣帶皮層)會被啟動,給人帶來愉悅的感受;相反,如果在不渴的時候喝過量的水,大腦中的另外一些區域(如杏仁核)會啟動並可能引起不愉快的感受,另外還會回饋給大腦皮層,抑制人的吞咽動作。

實際上,大腦控制喝水的機制是非常敏感的,正如感受缺氧、饑餓以及體溫變化的機制一樣,大腦可以通過對抗利尿激素水準的調節,控制腎臟對水分的重吸收,從而維持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平衡。

判斷自己是否喝了適量的水,一個比較簡易的指標就是尿液顏色。對於腎功能正常的人來說,正常情況下,尿液是透明無色或者淡黃色的,如果你的尿液顏色如下表1~3列所示,那麼說明你喝的水足夠的,沒有必要增加飲水量。

通過尿液顏色判斷脫水程度。/Pinterest

Fredrick J. Stare教授。/Lenya CMS Publication

在1942-1976年間,Fredrick J. Stare擔任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營養學教授,他也參與了美國多項膳食指南的指定。Fredrick J. Stare在他的一篇研究論文中提到,建議普通成年人每天喝6-8杯的水分,這些水分可以來自咖啡、茶、牛奶、啤酒等形式,同時水果和蔬菜也是很好的水分來源。

然而在此之後的數十年裡,Fredrick的建議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偏離了他的原意。他觀點中的後半部分,也就是可以通過其他食物攝取水分,被一些民眾和業界人士選擇性地遺忘了;6-8杯水也成了8杯水。

而如今在各大養生號裡橫行的“每天要喝8杯水”,則來自於各國的飲料巨頭們,尤其是瓶裝水巨頭們。

法國著名的食品和飲料製造商達能建議,每天喝2升水取決於性別、年齡段、是否懷孕、是否哺乳、氣候條件、身體活動水準等很多項目。

比如,一名成年女子每天的飲水量應該在1500毫升左右,同樣條件下一名11~14歲的少女需要喝1100毫升的水。從這個表中可以看出,在正常環境下,即便是對於一名壯年男子,每天推薦的飲水量也只有7杯左右(1700毫升),而這裡說的水,包括茶、咖啡、牛奶中所含的水分。

不同人群需要的每日水分攝取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無論是茶、咖啡、礦泉水還是運動飲料,對於人體流失水分補充是等價的,而差別是其中所含的其他營養物質。

然而,這些水並非適用於所有人,對於高溫環境或者運動環境下揮汗如雨的人來說,單純補充水分可能會進一步造成血液中電解質水準的降低,這種情況下補充運動飲料或者自製的鹽汽水會更加合適。而對於兒童或者一些不喜歡白開水口感的人來說,可以考慮在水中加入一些檸檬或者酸橙改善口感。

此外,支持“每天8杯水”這個觀點的人們往往還強調一點,不能等到渴了在喝水,甚至還有人專門制定了每天喝水的表格,規定每天應該喝水的時機——比如每天八點鐘起來喝第一杯水,九點鐘喝第二杯水。

為了按規定喝水,很多人還自製了“八杯水”水杯。/Pinterest

實際上,幾十萬年來的進化,已經讓人類的大腦足以判斷什麼時候應該喝水。

在醫學上,脫水分為高滲性、等滲性和低滲性脫水,簡單地說就是取決於脫水時,究竟丟失水份更多還是丟失電解質更多。

飲水不足的脫水通常屬於高滲性脫水,也就是丟水多於丟鈉,血漿滲透壓高於310mmol/l。研究顯示,輕度脫水時,血漿滲透壓比正常時至少提高了5%,然而當血漿滲透壓提高不到2%時,大腦的渴覺就已經被觸發了。

口渴的時候再喝水不僅是一種合理的行為,而且比定時喝水能給人帶來更多的幸福感。

研究人員通過MRI觀察喝水時人們的大腦活動,發現在口渴的時候喝水,大腦中的某些區域(如前扣帶皮層)會被啟動,給人帶來愉悅的感受;相反,如果在不渴的時候喝過量的水,大腦中的另外一些區域(如杏仁核)會啟動並可能引起不愉快的感受,另外還會回饋給大腦皮層,抑制人的吞咽動作。

實際上,大腦控制喝水的機制是非常敏感的,正如感受缺氧、饑餓以及體溫變化的機制一樣,大腦可以通過對抗利尿激素水準的調節,控制腎臟對水分的重吸收,從而維持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平衡。

判斷自己是否喝了適量的水,一個比較簡易的指標就是尿液顏色。對於腎功能正常的人來說,正常情況下,尿液是透明無色或者淡黃色的,如果你的尿液顏色如下表1~3列所示,那麼說明你喝的水足夠的,沒有必要增加飲水量。

通過尿液顏色判斷脫水程度。/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