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敢不敢試試選這個扣分項?”這樣的奇葩考題,請給我來一打|新京報快評

為了看看四川音樂學院這門課的考題有多奇葩,

我特意去網上找了這份題看了看。看完之後,簡直笑爆,真懷疑老師在B站呆久了,直接將彈幕拿來做了考題。

考題很有趣,舉個“栗子”。其中有一個題是這樣設計的——健康的身體是良好的音樂律動觸發載體,以下哪些選項會導致律動傳感的破壞?

A.生理期的時候想吃雪糕,為了健康著想,特地買紅棗口味的吃;

B.減肥期間想吃薯片,聽說黃瓜能控制體重,於是特地買了黃瓜味的;

C.長時間玩手機會怕損害視力,

於是把壁紙換成綠色的;

D.為了養生,在雪碧裡放人參,啤酒裡放枸杞。

作為中文系畢業生,顯然我不知道我內心的答案對不對,但並不妨礙覺得這套題有趣。想必那些做完這套題也不知道答案的考生,也會對這樣的考題記憶深刻;考完之後,立馬想找到答案。

說實話,能出一套這樣考題的老師,還是少數。老師從身邊的日常生活出發,設計考題,看似戲謔,

實則用心。不信,回憶一下我們的試卷,是不是差不多一張都是一副“面孔”?死板、僵硬,了無生氣。

事實上,很多人之所以覺得川音這份試卷奇葩,還是因為這樣的考卷實在太少。從小學到大學,我們見過的考卷題目都是四平八穩,不是A就是B,反正都有標準答案。哪有老師在試卷裡問“敢不敢試試選這個扣分項”?

我的大學老師就在古典文學課程結束之後,出過一道“《詩經》裡寫了多少種花”的題目,如果沒背過答案,打死我都不會。不過,即使我當年背過了答案,現在打死我也想不起來了。這樣的考題,除了折磨我的記憶看不出有啥意義。

其實,類似四川音樂學院的奇葩試題,遠在1932年的清華國文試卷裡就出現過。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的國文試題中有一道對對子的小題,

題目是“孫行者”,求對句。試畢,高中者僅一人,所對為“胡適之”。這個人是後來成為著名語言學家的周祖謨。這個答案簡直震爍時空,人們至今仍然報以激賞。後來人們發現,出題者不是別人,乃大學問家陳寅恪。

能拿孫猴子出題,用自己的好朋友做答案,這樣的考題,奇葩嗎?看似奇葩,一般人估計也沒這魄力與能力出。

作家阿城也講過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的一件趣聞。

張光直先生招研究生的時候,總要問面試者:你吸過大麻沒有?弄得學生左右不是:說吸過吧,擔心不被錄取,所以都說沒吸過。其實,張先生也不是無緣無故問的這個問題。張光直對青銅器美術研究很深,而古人刻在青銅器上的紋樣,很多表現的是服食大麻之後的狂歡場面。

張先生問這個問題,也就是想瞭解一下大麻對藝術到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個題也夠奇葩吧?背後卻是對學術的深切探討。

所以,對四川音樂學院流行學院余老師出的這套考題,也沒必要覺得大驚小怪。只要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與求知欲,這樣的考題,算不上奇葩。如果讓我再做一次學生,這樣的考題不妨來一打。

文/二號少女

校對:郭利琴

這個題也夠奇葩吧?背後卻是對學術的深切探討。

所以,對四川音樂學院流行學院余老師出的這套考題,也沒必要覺得大驚小怪。只要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與求知欲,這樣的考題,算不上奇葩。如果讓我再做一次學生,這樣的考題不妨來一打。

文/二號少女

校對: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