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泉州:14歲女生提菜刀躲廁所,員警進門後驚呆了……

昨天下午2時許

張女士接到鄰居電話說女兒在洗澡

張女士一聽就知道14歲的女兒又要出走

立馬從工廠趕回泉州浮橋街道一租房

結果女兒拿著菜刀把自己鎖在衛生間

民警趕到時被那一幕驚呆了

據瞭解,張女士剛趕到家門口,就看到女兒小芳(化名)正急著要出門。

“媽媽,我要出門和同學去找打工的工廠,四點我會準時回來。”小芳說已經給媽媽留了字條。

“你保證書都貼了一牆,前幾天才跑出去玩了三四天,叫我怎麼相信你,

不准出去。”見媽媽準備要把房門鎖上不讓他出去,小芳從廚房拿了把菜刀,把自己鎖在衛生間,不管媽媽怎麼敲門,她都不出來。

張女士擔心女兒出事,便撥打報警電話。在浮橋派出所出警民警柯警官的耐心勸說下,小芳拿著菜刀開了門。

民警看到,

小芳的左手手腕上已經用刀割了幾道血跡,小芳說,她拿著刀想自殺,就是要出去。

張女士說,去年他和丈夫離婚,自己撫養小芳和還在上小學的兒子。今年上初二的小芳中途輟學,小芳經常曠課跟男同學出去吃夜宵,去酒吧,KTV玩一夜,上周曾離家出走3天,前天才在家呆了一天就又要出去,她才會不讓女兒出去。

柯警官對小芳勸說了一個多小時,讓小芳安心呆家裡不要隨便亂跑。

父母該如何做?

1

瞭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

所謂“知己知彼”,父母對待孩子亦應如是。只有在充分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長們才能辨證施治、對症下藥,將孩子們出走、離家的極端心理消滅在萌芽中。

根據教育專家的歸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要主要是以下幾點:

一、愛和成長關心的需求

二、自尊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

三、自主和獨立的需要

四、求知和學習成就的需要

同時,父母應該注意青少年的幾種“不良心理”:

一、逆反心理——一種與教育作用相排斥的“對著幹”心理

二、稱霸心理——一種為了展示自我的表現心理

三、獵奇心理——一種生理與思想發展不協調的心理

四、報復心理——一種虛榮心收到損害後產生的病態心理

2

加強親子溝通

“應酬太多,陪孩子的時間實在是抽不出來”

“工作太忙了,我們下周再去逛公園”

“平日裡業務太多,孩子都是他媽媽在管”

······

這些話語我們可能再熟悉不過,它們一字一句都是我們與孩子疏于交流的證明。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是在一次次與孩子的對話、活動和行為之中傳遞的,這種溝通會將親子間的想法進行“和風細雨”般的交換,讓雙方知道對方在如何想、如何做、親子之愛在如何表達。

3

規範孩子的外部環境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應該做到“放手”而不是“放縱”。尤其面對來勢洶洶的資訊社會,處於成長期的孩子缺乏甄別力,對於網上和社會的資訊難以做到有效識別。父母應該在同孩子的真誠溝通基礎上,為孩子所可能接觸的資訊做一個籠統意義上的鑒別,當外部的不良資訊來源被過濾,那麼一個和諧、健康的成長環境就能為孩子的成熟提供無盡的助力。

◆記者:許奕梅

處於成長期的孩子缺乏甄別力,對於網上和社會的資訊難以做到有效識別。父母應該在同孩子的真誠溝通基礎上,為孩子所可能接觸的資訊做一個籠統意義上的鑒別,當外部的不良資訊來源被過濾,那麼一個和諧、健康的成長環境就能為孩子的成熟提供無盡的助力。

◆記者:許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