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李鴻章為什麼建議清政府放棄琉球?原因讓人唏噓

琉球最南段與那國島日落

在太平洋上的島國,最有影響的三個國家是:日本、琉球王國、夏威夷王國。

日本靠近朝鮮半島,其早期受到高句麗影響。隋煬帝正式賜封國號日本後,才受唐朝影響較多,唐朝中後期時和渤海國、新羅交往緊密。在元朝二次攻打日本失敗後,朝鮮半島成為元明的附屬,給了日本崛起東亞的空間。豐田秀吉試圖吞滅朝鮮,但被明朝和朝鮮合力擊敗,直到19世紀日本明治天皇的明治維新,日本才雄踞東亞。

琉球國,在隋唐時,是否和中國有交流,沒有明確記錄。最早由明確記錄的是元朝忽必烈時曾經派遣官員去招降,最後不知道是因為迷路或者其他原因而無法到達。

隋唐時期日本前往長安海上路線圖

明朝洪武五年,朱元璋派遣楊載告知琉球改元即位(即由明更替元這件事)。

當時琉球群島分為三個國家:中山國、山南國、山北國。楊載到達的是位於現在沖繩島中部的中山國。

其他二國和明朝交流的時間分別是:山南國是洪武十一年,山北國是洪武十六年。山北國並非主動和明朝交流。當時琉球群島中,三國相鬥,山北國最強大,中山國和山南國聯合起來也打不過山北,於是就要求明朝調停。朱元璋派遣梁民調停三國罷兵。

《明史》中說琉球三國皆以尚為姓,並不能說完全準確。以尚為姓,是洪熙元年即位中山王(當時已滅山北國)的尚巴志之後,琉球國(即中山國)的皇室才以尚為姓。洪武時琉球三國的國王名字分別是:山北國怕尼芝、中山國察度、山南國承察度。

早期沖繩島的三國時期

其後,和明朝聯繫最為頻繁的中山國,依靠明朝的大量物資賜予,漸漸強大起來。永樂年間,中山國聯合山南國,共同滅掉山北國。宣德年間,山南國被中山國所滅。此後,中山國和明朝朝貢甚多。

萬曆四十年(1612年),日本以三千兵力攻打早已統一沖繩島的中山國,俘虜中山國王。當時的日本:豐田秀吉已於1598年去世、德川家康剛剛在1603開創幕府。不久後,日本釋放中山國王回國。

1616年,中山國王派使者告知明朝:日本謀取攻打臺灣。由於當時臺灣並不屬於明朝,明朝只是加強福建地區的海防而已。

清朝正式賜封中山國王是在順治十一年。琉球國在清朝時雖然是清朝的藩屬國,文化上接近漢文化,但由於是海島,經濟資源薄弱,其經濟基本上都是貿易為主;並且由於接近日本,琉球的貿易基本上都是依靠日本,日常所用的錢幣,多數都是日本的錢幣。琉球國經常去大清上貢,加強和大清的聯繫,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依靠大清的勢力來平衡鄰居日本的威脅。

咸豐元年,咸豐帝要求英國人撤離琉球未果。同治三年,英國和日本不和,英國謀取攻佔琉球作為海軍基地,後來因為英國和日本和好而作罷。

光緒五年(1879年),日本驅逐琉球國駐紮在日本的官員,派遣松田滅琉球,廢琉球為沖繩縣。大清駐日本大使何如璋報告總署,並前往面見日本國內外務卿,都沒有效果。李鴻章請當時在中國遊歷、即將前往日本的前美國總統尤裡西斯·辛普森·格蘭特幫助調解。

格蘭特總統到日本後提出的調解方案是:琉球分為三部分:中島複立國為琉球國(中山國),大清和日本雙方派領事保護駐紮;南島靠近臺灣,為中國屬地;北島靠近薩摩島,為日本屬地。

美國總統格蘭特提出的解決方案

日本以琉球是日本屬國且已改為縣、為日本內政為由拒絕格蘭特總統的方案。格蘭特總統要求李鴻章派遣大臣會商。

李鴻章通過總署照會日本外務省,要求日本派人到北京會談。而日本則要求大清派員到東京商談,或者雙方都到煙臺會談。清日雙方因會談地點問題而沒有舉行會談。

此後沙俄和大清因為廢約而反目。張之洞上奏要求儘快和日本就琉球國達成和談結果,以免沙俄和日本聯合對付大清。大清駐紮日本大使戶璣提出宮古、八重山二島歸屬中國、二島適用各國在內地所享有權益且加入正在商議的關稅、管轄商民內容。總署以日本正在和西歐各國商議約定,等待日本和西歐的約定簽訂後再增加合約內容。即總署已經接納格蘭特總統的中日各自瓜分南北琉球方案。

但不久後,陳寶琛以大清和沙俄即將和解,要求不能在短期內和日本達成琉球的解決方案。就這樣拖延,直到甲午戰爭,大清被日本戰勝,琉球問題雙方就不再商談過,也就默認琉球屬於日本了。

滅亡前的琉球國旗

李鴻章在光緒六年給光緒帝的上書中,清楚表達了為什麼沒有和日本達成格蘭特總統方案的原因:“琉球原部三十六島,北部九島、中部十一島、南部十六島,而周回不及三百里。北部中有八島早屬日本,僅存一島。去年日本廢滅琉球,中國疊次理論,又有美前總統格蘭忒從中排解,始有割島分隸之說,此時尚未知南島之枯瘠也。本年日本人竹添進一來津謁見,稱其政府之意擬以北島、中島歸日本,南島歸中國。又議改前約。臣以琉球初廢之時,中國體統攸關,不能不亟與理論。今則俄事方殷,勢難兼顧。且日人要索多端,允之則大受其損,拒之則多樹一敵,惟有暫從緩議。因傳詢在京之琉球官尚德宏,始知中島物產較多,南島貧瘠僻隘,不能自立。而琉球王及其世子,日本又不肯釋還。適接出使大臣何如璋來書,複稱詢訪琉球國王,謂‘如宮古、八重山小島另立三子,不止吾家不原,闔國臣民亦斷斷不服。南島地瘠產微,向隸中山,政令由土人自主。今欲舉以畀琉球,琉球人反不敢受,我之辦法亦窮’等語。臣思中國以存琉球宗社為重,本非利其土地。今得南島以封琉球,而琉球不原,勢不能不派員管理。既蹈義始利終之嫌,且以有用之兵餉,守甌脫不毛之地,勞費正自無窮。而道裡遼遠,實有孤危之慮,若憚其勞費而棄之不守,適墜人狡謀。且恐西人踞之,經營墾辟,扼我太平洋咽喉,亦非中國之利。是不議改約,而僅分我以南島,猶恐進退兩難,致貽後悔。今之議改前約,儻能竟釋琉球國王,畀以中、南兩島,複為一國,其利害尚足相抵,或可勉強允許。不然,彼享其利,我受其害,且並失我內地之利,竊所不取也。臣愚以為日本議結琉球之案,暫宜緩允。”

從李鴻章的話中可以看出中國丟掉琉球的原因:

1、歷史上,北部9島有8島早已屬於日本。1609年日本薩摩藩逼迫琉球國向日本進貢,於是琉球國就是雙屬國(既是大明的屬國,也是日本的屬國)。1872年,日本削琉球國號,改為琉球藩。1875年,日本強令琉球停止向大清進貢。

2、格蘭特總統提出琉球國以中部11島建國、日本佔據北部9島(事實上8島很早就是日本土地)、中國佔據南部16島的分割方案後,日本派遣竹添進一到天津向李鴻章提出日本的方案:北島、中島歸日本,南島歸大清。

3、琉球國王拒絕大清的建國方案。對於琉球群島,大清和日本的態度和重視程度不同。大清只是為了保持琉球國(中山國)的存續而抗議日本,並非為了土地。日本由於本島不大,極其需要擴張土地,即便島嶼不大,對於日本都意義重大。面對大清依據格蘭特方案而提出的改進版:以中部、南部的兩個大島宮古島和八重山為琉球複國。但這一方案被琉球國王拒絕。

日本版解決方案

4、國際上,由於大清和沙俄有衝突,為避免沙俄和日本聯手,而拖延解決琉球問題,導致最後不了了之。

5、日本扣押琉球國王,掌握談判主動權。

6、無論是格蘭特總統方案,還是日本方案,都提出南部島嶼歸屬大清。只是南部島嶼對於大清來說是一塊雞肋,派兵駐守成本過高,不派兵守,又怕被西歐國家佔據,成為遏制大清太平洋咽喉的據點。

大清版琉球複國方案

從上面可以看出,沖繩島的歸屬實際上是清日解決琉球國問題的關鍵。沖繩島是琉球國傳統生活和居住地,琉球國王堅持必須要在沖繩複國;日本要擴張國土,沖繩作為琉球群島中最大的島嶼,是絕對不會放棄沖繩島;大清對於琉球群島沒有領土意願,只要能保存琉球國就可以,因此願意把南部的宮古、八重山給琉球國建國;宮古、八重山南部島嶼,因為貧瘠,連被滅國的琉球國都不想要,何況大清。但大清又不能丟棄,否則就會如李鴻章所說的“恐西人踞之,經營墾辟,扼我太平洋咽喉”。於是只能是“留給下一輩解決”的拖延,導致最後丟失。

琉球國經常去大清上貢,加強和大清的聯繫,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依靠大清的勢力來平衡鄰居日本的威脅。

咸豐元年,咸豐帝要求英國人撤離琉球未果。同治三年,英國和日本不和,英國謀取攻佔琉球作為海軍基地,後來因為英國和日本和好而作罷。

光緒五年(1879年),日本驅逐琉球國駐紮在日本的官員,派遣松田滅琉球,廢琉球為沖繩縣。大清駐日本大使何如璋報告總署,並前往面見日本國內外務卿,都沒有效果。李鴻章請當時在中國遊歷、即將前往日本的前美國總統尤裡西斯·辛普森·格蘭特幫助調解。

格蘭特總統到日本後提出的調解方案是:琉球分為三部分:中島複立國為琉球國(中山國),大清和日本雙方派領事保護駐紮;南島靠近臺灣,為中國屬地;北島靠近薩摩島,為日本屬地。

美國總統格蘭特提出的解決方案

日本以琉球是日本屬國且已改為縣、為日本內政為由拒絕格蘭特總統的方案。格蘭特總統要求李鴻章派遣大臣會商。

李鴻章通過總署照會日本外務省,要求日本派人到北京會談。而日本則要求大清派員到東京商談,或者雙方都到煙臺會談。清日雙方因會談地點問題而沒有舉行會談。

此後沙俄和大清因為廢約而反目。張之洞上奏要求儘快和日本就琉球國達成和談結果,以免沙俄和日本聯合對付大清。大清駐紮日本大使戶璣提出宮古、八重山二島歸屬中國、二島適用各國在內地所享有權益且加入正在商議的關稅、管轄商民內容。總署以日本正在和西歐各國商議約定,等待日本和西歐的約定簽訂後再增加合約內容。即總署已經接納格蘭特總統的中日各自瓜分南北琉球方案。

但不久後,陳寶琛以大清和沙俄即將和解,要求不能在短期內和日本達成琉球的解決方案。就這樣拖延,直到甲午戰爭,大清被日本戰勝,琉球問題雙方就不再商談過,也就默認琉球屬於日本了。

滅亡前的琉球國旗

李鴻章在光緒六年給光緒帝的上書中,清楚表達了為什麼沒有和日本達成格蘭特總統方案的原因:“琉球原部三十六島,北部九島、中部十一島、南部十六島,而周回不及三百里。北部中有八島早屬日本,僅存一島。去年日本廢滅琉球,中國疊次理論,又有美前總統格蘭忒從中排解,始有割島分隸之說,此時尚未知南島之枯瘠也。本年日本人竹添進一來津謁見,稱其政府之意擬以北島、中島歸日本,南島歸中國。又議改前約。臣以琉球初廢之時,中國體統攸關,不能不亟與理論。今則俄事方殷,勢難兼顧。且日人要索多端,允之則大受其損,拒之則多樹一敵,惟有暫從緩議。因傳詢在京之琉球官尚德宏,始知中島物產較多,南島貧瘠僻隘,不能自立。而琉球王及其世子,日本又不肯釋還。適接出使大臣何如璋來書,複稱詢訪琉球國王,謂‘如宮古、八重山小島另立三子,不止吾家不原,闔國臣民亦斷斷不服。南島地瘠產微,向隸中山,政令由土人自主。今欲舉以畀琉球,琉球人反不敢受,我之辦法亦窮’等語。臣思中國以存琉球宗社為重,本非利其土地。今得南島以封琉球,而琉球不原,勢不能不派員管理。既蹈義始利終之嫌,且以有用之兵餉,守甌脫不毛之地,勞費正自無窮。而道裡遼遠,實有孤危之慮,若憚其勞費而棄之不守,適墜人狡謀。且恐西人踞之,經營墾辟,扼我太平洋咽喉,亦非中國之利。是不議改約,而僅分我以南島,猶恐進退兩難,致貽後悔。今之議改前約,儻能竟釋琉球國王,畀以中、南兩島,複為一國,其利害尚足相抵,或可勉強允許。不然,彼享其利,我受其害,且並失我內地之利,竊所不取也。臣愚以為日本議結琉球之案,暫宜緩允。”

從李鴻章的話中可以看出中國丟掉琉球的原因:

1、歷史上,北部9島有8島早已屬於日本。1609年日本薩摩藩逼迫琉球國向日本進貢,於是琉球國就是雙屬國(既是大明的屬國,也是日本的屬國)。1872年,日本削琉球國號,改為琉球藩。1875年,日本強令琉球停止向大清進貢。

2、格蘭特總統提出琉球國以中部11島建國、日本佔據北部9島(事實上8島很早就是日本土地)、中國佔據南部16島的分割方案後,日本派遣竹添進一到天津向李鴻章提出日本的方案:北島、中島歸日本,南島歸大清。

3、琉球國王拒絕大清的建國方案。對於琉球群島,大清和日本的態度和重視程度不同。大清只是為了保持琉球國(中山國)的存續而抗議日本,並非為了土地。日本由於本島不大,極其需要擴張土地,即便島嶼不大,對於日本都意義重大。面對大清依據格蘭特方案而提出的改進版:以中部、南部的兩個大島宮古島和八重山為琉球複國。但這一方案被琉球國王拒絕。

日本版解決方案

4、國際上,由於大清和沙俄有衝突,為避免沙俄和日本聯手,而拖延解決琉球問題,導致最後不了了之。

5、日本扣押琉球國王,掌握談判主動權。

6、無論是格蘭特總統方案,還是日本方案,都提出南部島嶼歸屬大清。只是南部島嶼對於大清來說是一塊雞肋,派兵駐守成本過高,不派兵守,又怕被西歐國家佔據,成為遏制大清太平洋咽喉的據點。

大清版琉球複國方案

從上面可以看出,沖繩島的歸屬實際上是清日解決琉球國問題的關鍵。沖繩島是琉球國傳統生活和居住地,琉球國王堅持必須要在沖繩複國;日本要擴張國土,沖繩作為琉球群島中最大的島嶼,是絕對不會放棄沖繩島;大清對於琉球群島沒有領土意願,只要能保存琉球國就可以,因此願意把南部的宮古、八重山給琉球國建國;宮古、八重山南部島嶼,因為貧瘠,連被滅國的琉球國都不想要,何況大清。但大清又不能丟棄,否則就會如李鴻章所說的“恐西人踞之,經營墾辟,扼我太平洋咽喉”。於是只能是“留給下一輩解決”的拖延,導致最後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