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軍師聯盟》:歷史上的崔琰真的是因為曹丕而死嗎?

電視劇《軍師聯盟》的熱播,讓崔琰這個人物被後人所熟知。

崔琰用性命換曹丕上位的情節,是電視劇極其精彩的一個橋段。那麼,歷史上的崔琰真的是因為曹丕而死嗎?

我們把他的一生大概瞭解一下。

崔琰是東漢末年的名士,不僅才學好,而且非常英俊。

崔琰有多帥呢?史書記載:崔琰聲音洪亮又清澈,眉清目秀,鬍鬚長四尺。漢朝四尺是多長呢?諸葛亮當時“身高八尺”,合算下來是一米八左右,也就是說,崔琰的鬍子有將近一米長,

真正的美髯公……而且崔琰氣質很好,一看就有威嚴,而且老成持重,所以從曹操到朝臣,大家都非常敬畏他。

他二十九歲才開始學習,他師傅和劉備的師傅是師兄弟,所以他和劉備也算是同門。

後來,袁紹征辟崔琰做了官,但是後來因為袁紹的兒子們互相搶著讓崔琰為自己服務,崔琰受不了想辭官,被關進了大牢(這也導致了後來他堅持擁護曹丕)。袁紹自己不爭氣,被曹操打敗,

崔琰因此做了曹操的幕僚。

曹操打敗袁紹的時候非常開心,當天晚上舉辦party,還對崔琰說:“看!我昨天查了一下這裡的戶口,哇靠,我多了三十多萬百姓,真是大州啊,棒棒的!”

崔琰一盆冷水潑在了曹操的臉上:“如今天下大亂,袁氏兄弟內亂導致自己失敗,百姓也流離失所。如今您作為中央軍不來安撫百姓,救百姓于水火,反而在這算自己撿了多大便宜,這是老百姓想看見的嗎?”

崔琰此言一出,底下所有人都大驚失色,替他捏了一把汗。但是曹操不僅沒有責罰他,而是馬上收起了剛才的嘴臉,向崔琰道歉。

不僅曹操對崔琰的批評虛心接受,曹丕也是如此。電視劇裡崔琰批評曹丕沉湎于遊獵的事,出自史實,小生不多計較。

而且,曹操不是作秀地不責罰崔琰,而是真心的讚賞他的為人。

我們知道,曹操這個人顏值是非常低的,而且也不高大威猛。有一次匈奴派使者來朝見,曹操擔心自己形貌短小無法震懾住匈奴,就讓崔琰假扮成自己去接待,而他自己則假扮成自己的侍衛,站在崔琰身後聽他們外交。

崔琰本人,也確實如電視劇所說,一門心思贊成曹丕繼位。他不是曹丕的幕僚,但是他堅持立嫡以長的原則。

曹操曾經私底下問了很多人,該選曹丕還是曹植,大家都是私下回信,只有崔琰公開回答:“古代禮儀,講究立嫡以長,而且曹丕聰明仁智,我寧死都支持曹丕。”

那麼,崔琰是為了保護曹丕才死的嗎?

不是的。他的死,導火索就是他給楊訓的那個批註。

當時曹操剛晉升魏王,楊訓就寫了一篇拍馬屁的文章給曹操。當時大家都罵楊訓,說他是個馬屁精。由於崔琰的工作就是舉薦人才,楊訓就是他舉薦的,所以大家都說崔琰看走眼了。

崔琰生平看人很准,包括司馬懿未成名時,他就對司馬朗說他二弟比他強。崔琰聽說楊訓的事,就把楊訓的馬屁文章拿來隨便看了看。看完之後,他就寫下了電視劇裡描述的那句話:“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

翻譯成現代話就是:“我看過了,這事辦得還挺好。時間啊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事情也是會變的。”

於是,這就成了崔琰仇家的把柄。首先,“耳”這個字,在古代是一個比較隨意甚至輕蔑的語氣詞。其次,“會當有變時”這五個字,出言不遜,仇家就誣陷崔琰諷刺曹操的王位坐不長。

對於這種事,君王一般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但是,曹操雖然想殺崔琰,鑒於崔琰名聲太大,也不敢明目張膽殺他。他認為,崔琰這種帥哥應該很注意自己的外表,於是對崔琰處罰了髡刑。

髡刑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把頭髮、鬍子全都剃光。有人說:靠,免費理髮也算用刑?

要知道,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以動的,所以古人都是留長頭髮。

尤其崔琰是個帥哥,頭都剃禿了,那時候又沒有頭套,還怎麼見人啊?當然崔琰也不用見人,因為髡刑之後,他還有徒刑。

結果髡刑實施了三天之後,曹操派人打聽,發現崔琰還活著,就非常不爽:“崔琰非得讓孤動刀嗎!”

下屬把這件事告訴崔琰後,崔琰說:“這是我的錯,是我沒理解大王的意思。”於是,崔琰自殺了結。

崔琰之死,可以說是非常冤枉,前面那些話,都是仇家的牽強附會。

如果我們從崔琰的角度理解他說的那句話的含義,就是:“我看過了,你讚揚魏王這事是對的。雖然現在有人罵你,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就不會再罵你了。”所謂的變,是楊訓被罵這件事會變,不是說曹操當魏王的事會變。

然而,曹操就這麼聽信了小人的讒言,害死了崔琰,讓後人非常惋惜。不僅後人惋惜,當時很多人都惋惜。曹操殺了那麼多人,只有崔琰最讓人痛惜。一直到晉朝,甚至到了今天,還讓後人替他覺得冤。

這麼比起來,可能竇娥也沒這麼冤吧。

楊訓就是他舉薦的,所以大家都說崔琰看走眼了。

崔琰生平看人很准,包括司馬懿未成名時,他就對司馬朗說他二弟比他強。崔琰聽說楊訓的事,就把楊訓的馬屁文章拿來隨便看了看。看完之後,他就寫下了電視劇裡描述的那句話:“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

翻譯成現代話就是:“我看過了,這事辦得還挺好。時間啊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事情也是會變的。”

於是,這就成了崔琰仇家的把柄。首先,“耳”這個字,在古代是一個比較隨意甚至輕蔑的語氣詞。其次,“會當有變時”這五個字,出言不遜,仇家就誣陷崔琰諷刺曹操的王位坐不長。

對於這種事,君王一般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但是,曹操雖然想殺崔琰,鑒於崔琰名聲太大,也不敢明目張膽殺他。他認為,崔琰這種帥哥應該很注意自己的外表,於是對崔琰處罰了髡刑。

髡刑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把頭髮、鬍子全都剃光。有人說:靠,免費理髮也算用刑?

要知道,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以動的,所以古人都是留長頭髮。

尤其崔琰是個帥哥,頭都剃禿了,那時候又沒有頭套,還怎麼見人啊?當然崔琰也不用見人,因為髡刑之後,他還有徒刑。

結果髡刑實施了三天之後,曹操派人打聽,發現崔琰還活著,就非常不爽:“崔琰非得讓孤動刀嗎!”

下屬把這件事告訴崔琰後,崔琰說:“這是我的錯,是我沒理解大王的意思。”於是,崔琰自殺了結。

崔琰之死,可以說是非常冤枉,前面那些話,都是仇家的牽強附會。

如果我們從崔琰的角度理解他說的那句話的含義,就是:“我看過了,你讚揚魏王這事是對的。雖然現在有人罵你,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就不會再罵你了。”所謂的變,是楊訓被罵這件事會變,不是說曹操當魏王的事會變。

然而,曹操就這麼聽信了小人的讒言,害死了崔琰,讓後人非常惋惜。不僅後人惋惜,當時很多人都惋惜。曹操殺了那麼多人,只有崔琰最讓人痛惜。一直到晉朝,甚至到了今天,還讓後人替他覺得冤。

這麼比起來,可能竇娥也沒這麼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