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劉繼祥用所觀所感描繪社會百態 用寫作塑造文學“金元寶”

東北網7月5日訊(記者 許諾)近日,哈爾濱市松北區總工會主席劉繼祥做客東北網,與網友分享了他出版的三本新書:《山遠人遠——劉繼祥紀實文學選》、《蕙蘭——劉繼祥小說選》、《良心——劉繼祥詩文選》。

對於劉繼祥來說,讀書是吸收是繼承,寫作是創造是超越。

劉繼祥接受記者專訪。

由劉繼祥創作的書籍《蕙蘭——劉繼祥長篇小說選》,主要包括長篇小說《蕙蘭》、中篇小說《山裡山外》、《指導員》,以及短篇小說《新詩人和老眼鏡》、《我看仨打一》。其中,《蕙蘭》歌頌了老一代人鄰里之間、家族之間的真、善、美。

劉繼祥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家族兄弟姐妹之間需要真情和樸實。如:“蕙蘭跟隨爸爸去接蕙欣。蕙蘭和蕙欣是堂姐妹。蕙欣的父親呂德旺早就去世了,蕙欣母親帶著蕙欣到娘家過了不到兩年,就抗不住娘家的壓力,再嫁了,蕙欣外公家派人給呂家捎信來,說願意繼續養蕙欣。但如果蕙欣爺爺家希望接孫女過去,他們也不反對,因為畢竟蕙欣是呂家人。
呂德名---蕙蘭的父親,蕙欣的伯伯,他很明瞭蕙欣外公家的意思,而自己和弟弟德旺的感情一直很好,不想讓弟弟的孩子在他人屋簷下步履維艱,蕙蘭非常喜歡這個妹妹。蕙蘭的媽媽說:以後咱們要拿蕙欣當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才好,爸爸說那是自然。蕙蘭有什麼,蕙欣也要一樣”(選自劉繼祥《蕙蘭》)。這段簡短的描述,道出了家族間的親和與真善。

劉繼祥將所見所聞加以思考,

從而將家族血脈之間、鄰里之間的平凡細節描寫刻畫出來。劉繼祥創作《蕙蘭》的目的就在於此。

對於中篇小說《指導員》,劉繼祥說,因為自己曾經在部隊任職,所以對軍隊有非常深的感情。軍隊最基本的單位是中隊,中隊指導員與官兵之間的關係代表了整個部隊的輪廓,作為指導員能把整個中隊帶動的生龍活虎,團結而充滿朝氣,忠於黨和人民,是非常難得的,

所以《指導員》一書中就有很多細節的描寫這一點。

1985年5月,劉繼祥被調到北京,在武警黃金部隊指揮部組織處任職。在那裡,他的視野更開闊了,接觸的素材也更豐富多彩了。短短的三年裡,足跡踏遍白山黑水之後,又遍及戈壁荒灘、巴山蜀水、雲貴高原、湘江兩岸和八百里秦川……他的一本本素材簿裡,囊括了指揮部將軍們的決心、信念,以及三個總隊、16個支隊中那數百名指揮員、工程師和數千名普通戰士的動人事蹟。

他們住帳篷、點油燈,爬冰臥雪、風餐露宿,經受著當年抗聯戰士們“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的艱苦磨練。“風雨之夜的原始森林裡,這棟帳篷被風雨包圍著。臉色鐵青的李連長躺在木杆支起的床上默默無語。他擔心自己會因心臟病而起不來。衛生隊長說必須下山到醫院去,否則會出意外。然而,談何容易,這裡離醫院100多裡,全是山路,要靠步行。指導員說擔架已做好了,出15個人輪班抬,也要保住他的命。指導員抱起連長放在擔架上,15個人頂著大雨向山外跋涉。”(劉繼祥《黃金魂》)。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他仍然握著那支凍不僵的筆秉燭疾書,記下了黃金戰士的動人業績、互助故事和不懈追求,記下了黃金戰士為當地居民扶貧濟困、排憂解難的魚水深情,記下了自己作為一名基層連隊黨務工作者的生命軌跡和情感歷程……

劉繼祥首先是軍人、警官,其次是位筆耕不輟、碩果累累的軍旅作家。對他這種鐵一樣的堅持,常人是無法理解的。他起的早,夏天基本上是淩晨兩點起床,在冬季,五、六點鐘就來到辦公室,先寫作,再背誦,然後開始研究工作。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對這種執著正如他的朋友所說:“不讓佩服都不行”。

“又到冬天了/我的心緊緊的揪著/我總是擔心那些落葉/那些最微小的蟲子/那些夏天的雲朵/那些在天空裡飛過的小鳥/世界再大/也托不住他們沉重的心呀”(《良心》劉繼祥詩文選)。《良心》主要收集了劉繼祥的詩歌、散文和隨筆,特別是歌頌最底層、最辛苦的環衛工人的詩《夜睡了,掃帚卻醒著》、《大雪裡,我在冒汗》是至今為止第一部歌頌環衛工人的長詩,感人至深。

他更主張在業餘時間,安于一張桌、一盞燈、一杯茶、一包煙、一支筆和幾頁稿紙,循規蹈矩地在方格中拾級而上,數十年如一日地把生活中的所得進行提煉概括,並以寫為樂、寫中求樂,以至其文也融融、其樂也無窮。

另一本《山遠人遠》由三部紀實文學構成,其中《冰雪魂》專門描寫冰雪與人們生活的聯繫,具有民俗、地域色彩,寫的生動而活潑,特別是對冰雪與藝術、與旅遊、與民俗,寫出了一個冰雪行者的低聲吟唱;《中隊》、《山遠人遠》則是軍旅生活,給人們一個嶄新的畫面,軍人如山,軍人是意志的鋼鐵。

當劉繼祥把視野向社會、向和諧、向環境進一步拓展的時候,可以看出他用文學來描繪社會,用哲學來分析事物,用責任把握時代賦予自己的使命。因此,他靠準確的判斷處理問題,用和諧的思維凝聚部下,用人格的力量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形成了一種知識的力量、修養的力量和永不言敗的勇氣。緊張、繁忙的工作之余,潛心坐下來思考點什麼,能寫點什麼,本身就是一種境界。

指導員說擔架已做好了,出15個人輪班抬,也要保住他的命。指導員抱起連長放在擔架上,15個人頂著大雨向山外跋涉。”(劉繼祥《黃金魂》)。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他仍然握著那支凍不僵的筆秉燭疾書,記下了黃金戰士的動人業績、互助故事和不懈追求,記下了黃金戰士為當地居民扶貧濟困、排憂解難的魚水深情,記下了自己作為一名基層連隊黨務工作者的生命軌跡和情感歷程……

劉繼祥首先是軍人、警官,其次是位筆耕不輟、碩果累累的軍旅作家。對他這種鐵一樣的堅持,常人是無法理解的。他起的早,夏天基本上是淩晨兩點起床,在冬季,五、六點鐘就來到辦公室,先寫作,再背誦,然後開始研究工作。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對這種執著正如他的朋友所說:“不讓佩服都不行”。

“又到冬天了/我的心緊緊的揪著/我總是擔心那些落葉/那些最微小的蟲子/那些夏天的雲朵/那些在天空裡飛過的小鳥/世界再大/也托不住他們沉重的心呀”(《良心》劉繼祥詩文選)。《良心》主要收集了劉繼祥的詩歌、散文和隨筆,特別是歌頌最底層、最辛苦的環衛工人的詩《夜睡了,掃帚卻醒著》、《大雪裡,我在冒汗》是至今為止第一部歌頌環衛工人的長詩,感人至深。

他更主張在業餘時間,安于一張桌、一盞燈、一杯茶、一包煙、一支筆和幾頁稿紙,循規蹈矩地在方格中拾級而上,數十年如一日地把生活中的所得進行提煉概括,並以寫為樂、寫中求樂,以至其文也融融、其樂也無窮。

另一本《山遠人遠》由三部紀實文學構成,其中《冰雪魂》專門描寫冰雪與人們生活的聯繫,具有民俗、地域色彩,寫的生動而活潑,特別是對冰雪與藝術、與旅遊、與民俗,寫出了一個冰雪行者的低聲吟唱;《中隊》、《山遠人遠》則是軍旅生活,給人們一個嶄新的畫面,軍人如山,軍人是意志的鋼鐵。

當劉繼祥把視野向社會、向和諧、向環境進一步拓展的時候,可以看出他用文學來描繪社會,用哲學來分析事物,用責任把握時代賦予自己的使命。因此,他靠準確的判斷處理問題,用和諧的思維凝聚部下,用人格的力量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形成了一種知識的力量、修養的力量和永不言敗的勇氣。緊張、繁忙的工作之余,潛心坐下來思考點什麼,能寫點什麼,本身就是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