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服飾專欄|什件與十八子

為了方便攜帶東西,如今的女性衣服上有口袋,或者是出門拎個手包,這都是司空見慣的事了。但其實在過去很長時間裡,女性的服裝上,大都是沒什麼地方放東西的。比如在歐洲,

當時一些必備之物,像鑰匙串、懷錶、小錢包甚至香水瓶等等,都只能懸掛在腰間。西方人把這叫做Chatelaine,而在古代中國我們稱之為“什件”。

@洛梅笙

自由撰稿人

尤其關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

與西方時裝史

摯愛明朝及民國服飾

以及新藝術主義和Art Deco風格

1880年明信片上一位腰上佩帶chatelaine的女子

1870年左右,照片中女子腰間佩戴的chatelaine的款式與右側 Tiffany製作的相似。下面綴有嗅瓶和香水瓶兩用瓶,

以及一個筆記本和筆。

Prada 2016年秋冬系列中掛在腰間的Chatelaine上也有一個筆記本

什件最早有可能是從周邊的遊牧民族處傳過來的。比如較早的如遼國陳國公主墓出土的玉佩飾,就已經初具規模了。玉佩飾上方是個白玉花結,下面墜有六件飾物,分別是玉制的剪、觹(音通西)、銼、刀、錐、勺。

剪就是剪刀,觹是古代用來解繩結的工具,銼就是銼刀,以及錐子和水勺。這些東西看起來都像是遊牧生活的必需品,但從形式來看,這更像是製作精美的飾物,上面的物件顯然不大具有實際的功能。也就是說,它已經實實在在地成為一種裝飾品了。

遼國陳國公主墓出土的什件

這樣具有裝飾性的什件,極有可能是使用在正式服裝上的裝飾。比如明末的《醒世姻緣傳》中就提到男主人公那潑辣剽悍的妻子,在丈夫升官後,穿著隆重的禮服,身側佩帶金什件,洋洋得意,無奈一張毀容的臉,有點刹風景。此類實物可以參考明代北京右安門外出土的一件金什件,這件什件的上面是一對鴛鴦立於荷葉之上,

下面有七環,連綴七條金鏈,各綴一物。分別是觹、劍、瓶、盒、罐、囊、剪、瓶七樣。在明代稱之為環佩七事(事通什)。

明中期 鏨花金什件 首都博物館藏

不過什件在日常中也不是完全沒有實用功能,而且往往這類型的什件,都會有一些別出心裁的設計。比如明代萬曆年間,黔國公沐叡墓中出土的一件金什件,它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什件的部分,被裝在了一個活動的筒子裡。裡面有鑷子、耳挖、牙籤和勺子,都是可以就近用來收拾儀容的工具。邊上懸著筒蓋,當什件經過上端的鏈子被收入筒中時,底側便可以塞上蓋子。又比如上海盧灣區出土的一件金什件,上端的鏈子,被分成了兩斷。中間連接的部分是一個葫蘆狀的小塞子,底下一個銅錢紋樣,下面是耳挖和牙籤。它們的上方被設計成了長頸花瓶的形狀,然後一剖為二。葫蘆、金錢和花瓶組成了“平安富貴福祿”的主題。

黔國公沐叡墓中出土的金什件 南京市博物館藏

上海盧灣區出土的金什件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什件在清代後期,往往就被掛在衣襟上作為裝飾,而不是像原來那樣,掛在裙子上做壓裙了。

清代 銀壓襟

銀壓襟 (湖南省開元博物館藏)

與此類似的用來裝飾衣襟的飾物,還有如清晚期很流行的十八子。所謂十八子,原來是一種佛教用語。它是指“十八界”,即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還有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三部分稱之為十八界。手串中也以十八為數,更以菩提子代表一界。在清代,它是從道光時期開始,旗人之間流行的一種手串裝飾。

比較齊全的十八子,如整串珠子,需要包括主珠、結珠、佛頭、背雲、綴角等八個部分。有些則會略掉其中的某些部分。它所用的材質也不是佛家的菩提子,而是各種珠寶。比如慈禧在美國女畫家卡爾為她所畫的一張油畫裡,衣襟上就佩帶了一串珍珠十八子,反襯著她滿身的珍珠飾物,倒是有一種突出的畫龍點晴以及與頭飾遙相呼應的效果。十八子在晚清到清末後,逐漸地不再限於旗人,漢人中也有人在衣襟上佩戴十八子。

清代十八子的不同部位的稱謂

清宮所藏翡翠十八子

1903年美國女畫家Katherine Carl為慈禧所畫的油畫中,一側的衣襟上掛著珍珠的十八子

晚清油畫上漢人女子在衣襟處佩戴的十八子

晚清光緒肖像上衣襟處佩戴的十八子

不過無論是什件,還是十八子,都隨著民國後傳統服飾進一步退出大眾視野。作為局部組成的什件和十八子,多少有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寂寞。偶爾也只能在博物館或其它地方欣賞罷了。

黔國公沐叡墓中出土的一件金什件,它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什件的部分,被裝在了一個活動的筒子裡。裡面有鑷子、耳挖、牙籤和勺子,都是可以就近用來收拾儀容的工具。邊上懸著筒蓋,當什件經過上端的鏈子被收入筒中時,底側便可以塞上蓋子。又比如上海盧灣區出土的一件金什件,上端的鏈子,被分成了兩斷。中間連接的部分是一個葫蘆狀的小塞子,底下一個銅錢紋樣,下面是耳挖和牙籤。它們的上方被設計成了長頸花瓶的形狀,然後一剖為二。葫蘆、金錢和花瓶組成了“平安富貴福祿”的主題。

黔國公沐叡墓中出土的金什件 南京市博物館藏

上海盧灣區出土的金什件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什件在清代後期,往往就被掛在衣襟上作為裝飾,而不是像原來那樣,掛在裙子上做壓裙了。

清代 銀壓襟

銀壓襟 (湖南省開元博物館藏)

與此類似的用來裝飾衣襟的飾物,還有如清晚期很流行的十八子。所謂十八子,原來是一種佛教用語。它是指“十八界”,即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還有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三部分稱之為十八界。手串中也以十八為數,更以菩提子代表一界。在清代,它是從道光時期開始,旗人之間流行的一種手串裝飾。

比較齊全的十八子,如整串珠子,需要包括主珠、結珠、佛頭、背雲、綴角等八個部分。有些則會略掉其中的某些部分。它所用的材質也不是佛家的菩提子,而是各種珠寶。比如慈禧在美國女畫家卡爾為她所畫的一張油畫裡,衣襟上就佩帶了一串珍珠十八子,反襯著她滿身的珍珠飾物,倒是有一種突出的畫龍點晴以及與頭飾遙相呼應的效果。十八子在晚清到清末後,逐漸地不再限於旗人,漢人中也有人在衣襟上佩戴十八子。

清代十八子的不同部位的稱謂

清宮所藏翡翠十八子

1903年美國女畫家Katherine Carl為慈禧所畫的油畫中,一側的衣襟上掛著珍珠的十八子

晚清油畫上漢人女子在衣襟處佩戴的十八子

晚清光緒肖像上衣襟處佩戴的十八子

不過無論是什件,還是十八子,都隨著民國後傳統服飾進一步退出大眾視野。作為局部組成的什件和十八子,多少有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寂寞。偶爾也只能在博物館或其它地方欣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