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沒有一張畢業證,卻征服了眾多學者,被譽為大師

他是官三代,也是富三代,從小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就讀的都是世界一流的名校,卻很不“爭氣”,沒有拿到過一張文憑。在沒有文憑的情況下,他竟然成為了世界知名的歷史學家,

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他是蓋世奇才,是全中國最博學的人,被譽為三百年難得一遇的大師!他的秘密,今天是時候說了……

他,就是陳寅恪。

1890年7月3日,陳寅恪生於湖南長沙。祖父陳寶箴先後任浙江及湖北按察使、直隸布政使、兵部侍郎、湖南巡撫,

他被曾國藩稱為“海內奇士也”。被光緒帝稱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是清末著名維新派骨幹。

陳寶箴1895年任湖南巡撫時推出新政、微服私訪的便服原照

父親陳三立是詩壇泰斗,有“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之譽,中舉後,歷任吏部行走、主事。輔佐自己的父親推行新政,

結交和扶持了康有為、梁啟超等著名人物。

徐悲鴻所畫的陳三立

和其他不學無術,揮霍無度的公子哥相比,他簡直是貴族界的一股清流。這個官三代,富三代,不喜歡玩樂,也不喜歡奢侈,他最大的愛好竟然是讀書!!!

別的小孩在玩耍的時候,他在安靜地坐著讀書;別的小孩已經呼呼大睡的時候,

他把頭蒙在被子裡偷偷看書。是個名副其實的讀書狂!

右一:陳寅恪。在兄弟姐妹好奇地盯著鏡頭的時候,陳寅恪卻暗中思量,怕長大後辨認不出哪個小孩是自己,就伸手握住身前的一株桃花,以此作為標記

1898年,百日維新失敗,慈禧太后垂簾聽政,陳寶箴和陳三立被革職,兩人將永不被敘用,政治生命徹底結束。陳三立從此遠離政治,寄情於詩詞,在家專心教子女們四書五經、英文……正是因為父親的教育,小小年紀,他就有了深厚的國學功底。

左二:陳寅恪

12歲時,他被父親送到日本留學,入著名的巢鴨弘文學院。1905年,因患足疾回國治療。後考入上海復旦公學。在這裡,他苦學德語和法語。

一畢業,他就踏上了歐洲遊學之旅。家境富裕的他,卻堅持省吃儉用,每天吃幹麵包,穿破衣服,剩下的錢都用來買書。

求學十六年,已行萬里路,他的足跡遍及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先後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世界一流名校就讀。但直到遊學結束,他也沒拿到一張文憑!

中間:陳寅恪

原來,這不是因為他能力不行,而是因為他不求學歷,只求學問。很多留學生為了拿學位都是投機取巧,選擇的專業避難就易,雖是得了學位,卻沒有真才實學。

他說:“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

獲取知識是他全部的目的,他走的是跟別人不同的路。正因為如此,他具備了梵、巴厘、英、法、德等二十餘種語言能力,他還學習物理、數學……是中國人中閱讀德文原版,馬克思經典著作《資本論》的第一人。在每所名校,他都能以天才而聞名!

1925年,在梁啟超的大力舉薦下,他被聘為清華四大導師之一。既沒有著作,也沒有閃光的文憑,這樣的人怎麼能有本事當導師呢?所有人都等著看他的笑話。

到清華大學任教的第一天,他先是送給學生們一副對聯:“南海聖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因為四大導師中的梁啟超,是“南海聖人”康有為的弟子,王國維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讀書顧問。那清華大學的學生們便是,南海聖人的再傳弟子、溥儀的同學了。這副對聯讓學生們聽了如沐春風。

左起: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和吳宓

他又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四不講,是他講課的最高境界!這也太霸氣了?試問天下誰能做到!

果真他一張嘴,學生就徹底服氣了!他的學問縱橫古今、貫通中西。他迅速掀起了一陣“陳寅恪熱”。校內校外的學生都慕名而來,而且經常這些學生一轉頭,發現自己的教授們,竟也坐在後面的位置上,聽得入迷。

吳宓教授風雨無阻,堂堂必到。哲學專家馮友蘭,朱自清等,高水準的教授都跑來聽他講學。後來成為國學大師的季羨林也說:“聽他的課,是無法比擬的享受。在中外學者中,能給我這種享受的,國外只有呂德斯,國內只有陳師一人。”因此,學生們尊敬地稱呼他為:“太老師”“教授的教授”。因為他出身名門,又富有學識,學生們還稱他為“公子中的公子”。

梁啟超由衷地佩服道:“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

著名歷史教授姚從吾說:“陳先生為教授,則我們只能當一名小助教而已。”

胡適在日記中稱他是:“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

當時的華北學術界分成本土派和留洋派,兩派對立,互相鄙視。但無論哪一派,對陳寅恪都是恭恭敬敬的。

他的學問深不可測,高不可攀,清華大學這方天地,還遠遠無法讓他發揮出自己所有的學識。

他不僅是國內的大師,還是世界的學術權威。

有一次,他在英主講東方學與漢學,歐洲各國漢學家雲集於此,但能聽懂他的課的學者寥寥無幾,因為他廣征博引,更引用多門語言,一般學者在他面前,根本抬不起頭。

中國學者藍文征是陳寅恪的學生,有一天他在日本一家餐館吃飯,遇到了白鳥庫吉等許多日本著名歷史學家,其中一位剛從東北拿回一張中國地契,說是三百年前明末的東西,供大家傳閱。大家看後都讚歎不已,沒有異詞。等傳到藍文征手裡時,他卻說:“此非明末文件,而是光緒時文件”。白鳥聽到後很驚訝,要他再看看。”藍文征堅定地回答說:“這紙是清末流行東北的雙找紙,又厚又粗,不是明紙;錢的單位用吊,這是清制。”白鳥聽完後很服氣,他問藍:“你認不認得陳教授?”藍說:“陳寅恪先生,那是我恩師”。白鳥一聽竟馬上隔桌尊敬地向他伸過手來,一改之前高高在上的態度,

這位日本史學界的權威人物,在日本被捧得跟太陽一樣高。卻在聽到他是陳寅恪的學生後,馬上變得恭恭敬敬的。為何他唯獨對陳寅恪甘拜下風?原來有一次他研究中亞史問題,遇到困難,寫信請教德、奧學者,卻無人能解,直到找到陳寅恪,問題才解決了。白鳥感慨道:“如無陳教授的幫助,可能至死不解。”

他學術了得,而轉眼間,已經三十好幾了,除了他的父親為他的婚姻大事著急,他的好友趙元任也為他著急。

在趙元任等人的撮合下,他和清末名人唐景崧的孫女唐筼相識了。才子遇佳人,相見恨晚。

唐筼

愛情雖然遲到了,卻依然可以很美好。1928年,他們在上海舉行了婚禮。他倆一共生了三個孩子,有趣的是,三個還全都是女兒。

他常常教導女兒們:“我們家裡頭,你可以不尊重我,但是不能不尊重你們的母親。媽媽是主心骨,沒有她就沒有這個家,沒有她就沒有我們,所以我們大家要好好保護媽媽。”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北平即將落入敵手。他的父親陳三立憂國憂民,做夢都曾大喊“殺日本人”。看著一個個城市相繼淪陷,這位老人心生絕望,開始絕食,五天后,就憂憤而死。

陳三立

陳寅恪悲痛欲絕,國事,家事,讓他難以承受,當時他正患有眼疾,右眼視因諸多壓力急劇下降。他被診斷為右眼視網膜剝離,醫生說要及時入院手術治療,不可延誤。若接受手術治療,需療養一段時間。但繼續久留,他怕會遭到日本人逼迫,成為亡國奴。就算瞎了,他也不願在淪陷區教書。他毅然放棄手術治療,帶著妻女,離開北平,決心用惟一的左眼繼續工作。

一家人從此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跋涉了11個省,搬過10餘次家,最令他痛心的是,在戰亂中,他視為寶貝的書籍文稿都被毀了,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他的命運也如無根之萍,四處漂流。

1938年,他在西南聯大任教,突然警報響起,日軍要轟炸了!人們驚慌得都急忙逃跑,

陳寅恪眼睛不好,走得十分緩慢。看不起沈從文,踹過蔣介石的狂人劉文典,一向很愛惜自己的生命,在學生的攙扶下跑得飛快,他還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我跑是為了保存《莊子》”。但惜命的他在看見陳寅恪,還遠遠落在後頭的時候,竟不顧危險甩開攙扶他的學生,急忙跑到陳寅恪面前,架起他就往安全的地方跑去,邊跑還邊喊:“保存國粹要緊!”

1939年,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他是該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國語漢學教授。可就在趕往英國的路上二戰爆發了,他被迫暫居香港。

1941年12月8日,日本人又佔領了香港。有日本學者寫信給軍部,要他們不可麻煩陳教授。當時他家過得十分拮据,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到了除夕能讓女兒吃上白米飯。日軍司令就派憲兵隊給陳家送麵粉,但他堅決不肯吃敵人的東西。於是人們看到了這樣的場景:憲兵邊往屋裡搬麵粉,陳寅恪和妻子邊往屋外拖麵粉。

苦難可以試驗一個人的品格,非常的遭遇可以顯出非常的氣節。他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也是一個鐵骨錚錚,視國家興亡為至上的愛國志士!

日本人曾出資四十萬元,請他辦東方文化學院,他冒死拒絕了。 只要他答應日本人的要求,全家就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領著高薪,過得舒適而體面,並隨時可以得到日軍的保護。但他卻以“拒絕”二字,擋住了“幸福”。一家人每天過著擔驚受怕的生活,他的女兒們還隨時可能受到日本人的侵害。

1942年,有人又奉日方之命,請他到已經淪陷的上海授課。他再次冷冷地拒絕了,之後歷經艱辛才偷偷潛出香港,先後到廣西大學、中山大學任職,不久後移居燕京大學教書。

左為陳寅恪

高度近視的左眼,生活貧苦導致的營養不良。他在這樣的情況下,竟然還能在學校窄小的出租房內,就著昏暗的燈光,完成了《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論稿》兩部著作。

抗戰勝利後,為了治療眼睛,他再次去牛津大學任教。沒想到,英國醫生給他下了,雙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診斷書。希望而去,失望而歸,他辭去了聘約,返回祖國。等回到清華園,他已雙目失明,但他卻依然堅持教課,為祖國培養人才。學生朗讀課文,連念錯一個字,他都能聽得出來,要求學生停下重讀,那些典籍文章早已長在了他的心裡。

全家福,第二排右二為陳寅恪

1948年12月,北平被解放軍重重包圍。國民政府開始了“搶救學人”的活動,蔣介石逃到臺灣前,曾派胡適、傅斯年等人力勸,甚至親自登門勸他一起去臺灣,離開大陸後,又多次派專機來接他,但都被他堅定地拒絕了。1949年時,他同樣堅定地拒絕了,毛澤東邀其入閣的要求。

他只問學問,不問政治,他也不願為過優越的生活,而離開自己的祖國。

1962年,他不小心滑倒,導致右腿骨折,只能長期臥榻。唐筼始終對他不離不棄,用自己全部的柔情,為丈夫帶去生的喜悅和心靈的慰藉。

這種情況下,雙目失明的他,竟然還能在助手的幫助下,將《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以外的舊文,編為《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並完成85萬字的巨著《柳如是別傳》,撰成《寒柳堂記夢》。他的助手黃萱曾感慨地說:“其堅毅之精神,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

當中印戰爭結束,中共密擬以麥克馬洪線為准,談判邊界問題,但當時卻無人知曉該查閱什麼資料。這時候是陳寅恪站了出來,雙目失明的他,僅憑記憶,歷數每段每句當在某書某頁,向政府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保證了我國在談判中佔據主動地位,未損一絲一毫的領土,就全身而退。

1969年10月7日,國寶級大師陳寅恪離開了人世,僅僅相隔45天,唐筼也追隨陳寅恪去了。生也相隨,死也相隨,這也許就是世上最美好的愛情模樣吧!

陳寅恪和唐筼

才華在寂靜中造就,品格在波濤洶湧中形成。這位枯坐書齋的冷靜學者,外表雖樸實無華,內裡卻光華流轉。

“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是陳寅恪堅守的信念,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當別人為得名聲,而爭文憑之時,他卻視文憑為廢紙,潛心治學;當別人趨炎附勢,追逐榮華富貴之時,他卻恪守自己的心意,不願從政;他保持了一個學者應有的氣節,也堅守了自己珍貴的精神角落。

但直到遊學結束,他也沒拿到一張文憑!

中間:陳寅恪

原來,這不是因為他能力不行,而是因為他不求學歷,只求學問。很多留學生為了拿學位都是投機取巧,選擇的專業避難就易,雖是得了學位,卻沒有真才實學。

他說:“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

獲取知識是他全部的目的,他走的是跟別人不同的路。正因為如此,他具備了梵、巴厘、英、法、德等二十餘種語言能力,他還學習物理、數學……是中國人中閱讀德文原版,馬克思經典著作《資本論》的第一人。在每所名校,他都能以天才而聞名!

1925年,在梁啟超的大力舉薦下,他被聘為清華四大導師之一。既沒有著作,也沒有閃光的文憑,這樣的人怎麼能有本事當導師呢?所有人都等著看他的笑話。

到清華大學任教的第一天,他先是送給學生們一副對聯:“南海聖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因為四大導師中的梁啟超,是“南海聖人”康有為的弟子,王國維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讀書顧問。那清華大學的學生們便是,南海聖人的再傳弟子、溥儀的同學了。這副對聯讓學生們聽了如沐春風。

左起: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和吳宓

他又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四不講,是他講課的最高境界!這也太霸氣了?試問天下誰能做到!

果真他一張嘴,學生就徹底服氣了!他的學問縱橫古今、貫通中西。他迅速掀起了一陣“陳寅恪熱”。校內校外的學生都慕名而來,而且經常這些學生一轉頭,發現自己的教授們,竟也坐在後面的位置上,聽得入迷。

吳宓教授風雨無阻,堂堂必到。哲學專家馮友蘭,朱自清等,高水準的教授都跑來聽他講學。後來成為國學大師的季羨林也說:“聽他的課,是無法比擬的享受。在中外學者中,能給我這種享受的,國外只有呂德斯,國內只有陳師一人。”因此,學生們尊敬地稱呼他為:“太老師”“教授的教授”。因為他出身名門,又富有學識,學生們還稱他為“公子中的公子”。

梁啟超由衷地佩服道:“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

著名歷史教授姚從吾說:“陳先生為教授,則我們只能當一名小助教而已。”

胡適在日記中稱他是:“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

當時的華北學術界分成本土派和留洋派,兩派對立,互相鄙視。但無論哪一派,對陳寅恪都是恭恭敬敬的。

他的學問深不可測,高不可攀,清華大學這方天地,還遠遠無法讓他發揮出自己所有的學識。

他不僅是國內的大師,還是世界的學術權威。

有一次,他在英主講東方學與漢學,歐洲各國漢學家雲集於此,但能聽懂他的課的學者寥寥無幾,因為他廣征博引,更引用多門語言,一般學者在他面前,根本抬不起頭。

中國學者藍文征是陳寅恪的學生,有一天他在日本一家餐館吃飯,遇到了白鳥庫吉等許多日本著名歷史學家,其中一位剛從東北拿回一張中國地契,說是三百年前明末的東西,供大家傳閱。大家看後都讚歎不已,沒有異詞。等傳到藍文征手裡時,他卻說:“此非明末文件,而是光緒時文件”。白鳥聽到後很驚訝,要他再看看。”藍文征堅定地回答說:“這紙是清末流行東北的雙找紙,又厚又粗,不是明紙;錢的單位用吊,這是清制。”白鳥聽完後很服氣,他問藍:“你認不認得陳教授?”藍說:“陳寅恪先生,那是我恩師”。白鳥一聽竟馬上隔桌尊敬地向他伸過手來,一改之前高高在上的態度,

這位日本史學界的權威人物,在日本被捧得跟太陽一樣高。卻在聽到他是陳寅恪的學生後,馬上變得恭恭敬敬的。為何他唯獨對陳寅恪甘拜下風?原來有一次他研究中亞史問題,遇到困難,寫信請教德、奧學者,卻無人能解,直到找到陳寅恪,問題才解決了。白鳥感慨道:“如無陳教授的幫助,可能至死不解。”

他學術了得,而轉眼間,已經三十好幾了,除了他的父親為他的婚姻大事著急,他的好友趙元任也為他著急。

在趙元任等人的撮合下,他和清末名人唐景崧的孫女唐筼相識了。才子遇佳人,相見恨晚。

唐筼

愛情雖然遲到了,卻依然可以很美好。1928年,他們在上海舉行了婚禮。他倆一共生了三個孩子,有趣的是,三個還全都是女兒。

他常常教導女兒們:“我們家裡頭,你可以不尊重我,但是不能不尊重你們的母親。媽媽是主心骨,沒有她就沒有這個家,沒有她就沒有我們,所以我們大家要好好保護媽媽。”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北平即將落入敵手。他的父親陳三立憂國憂民,做夢都曾大喊“殺日本人”。看著一個個城市相繼淪陷,這位老人心生絕望,開始絕食,五天后,就憂憤而死。

陳三立

陳寅恪悲痛欲絕,國事,家事,讓他難以承受,當時他正患有眼疾,右眼視因諸多壓力急劇下降。他被診斷為右眼視網膜剝離,醫生說要及時入院手術治療,不可延誤。若接受手術治療,需療養一段時間。但繼續久留,他怕會遭到日本人逼迫,成為亡國奴。就算瞎了,他也不願在淪陷區教書。他毅然放棄手術治療,帶著妻女,離開北平,決心用惟一的左眼繼續工作。

一家人從此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跋涉了11個省,搬過10餘次家,最令他痛心的是,在戰亂中,他視為寶貝的書籍文稿都被毀了,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他的命運也如無根之萍,四處漂流。

1938年,他在西南聯大任教,突然警報響起,日軍要轟炸了!人們驚慌得都急忙逃跑,

陳寅恪眼睛不好,走得十分緩慢。看不起沈從文,踹過蔣介石的狂人劉文典,一向很愛惜自己的生命,在學生的攙扶下跑得飛快,他還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我跑是為了保存《莊子》”。但惜命的他在看見陳寅恪,還遠遠落在後頭的時候,竟不顧危險甩開攙扶他的學生,急忙跑到陳寅恪面前,架起他就往安全的地方跑去,邊跑還邊喊:“保存國粹要緊!”

1939年,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他是該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國語漢學教授。可就在趕往英國的路上二戰爆發了,他被迫暫居香港。

1941年12月8日,日本人又佔領了香港。有日本學者寫信給軍部,要他們不可麻煩陳教授。當時他家過得十分拮据,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到了除夕能讓女兒吃上白米飯。日軍司令就派憲兵隊給陳家送麵粉,但他堅決不肯吃敵人的東西。於是人們看到了這樣的場景:憲兵邊往屋裡搬麵粉,陳寅恪和妻子邊往屋外拖麵粉。

苦難可以試驗一個人的品格,非常的遭遇可以顯出非常的氣節。他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也是一個鐵骨錚錚,視國家興亡為至上的愛國志士!

日本人曾出資四十萬元,請他辦東方文化學院,他冒死拒絕了。 只要他答應日本人的要求,全家就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領著高薪,過得舒適而體面,並隨時可以得到日軍的保護。但他卻以“拒絕”二字,擋住了“幸福”。一家人每天過著擔驚受怕的生活,他的女兒們還隨時可能受到日本人的侵害。

1942年,有人又奉日方之命,請他到已經淪陷的上海授課。他再次冷冷地拒絕了,之後歷經艱辛才偷偷潛出香港,先後到廣西大學、中山大學任職,不久後移居燕京大學教書。

左為陳寅恪

高度近視的左眼,生活貧苦導致的營養不良。他在這樣的情況下,竟然還能在學校窄小的出租房內,就著昏暗的燈光,完成了《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論稿》兩部著作。

抗戰勝利後,為了治療眼睛,他再次去牛津大學任教。沒想到,英國醫生給他下了,雙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診斷書。希望而去,失望而歸,他辭去了聘約,返回祖國。等回到清華園,他已雙目失明,但他卻依然堅持教課,為祖國培養人才。學生朗讀課文,連念錯一個字,他都能聽得出來,要求學生停下重讀,那些典籍文章早已長在了他的心裡。

全家福,第二排右二為陳寅恪

1948年12月,北平被解放軍重重包圍。國民政府開始了“搶救學人”的活動,蔣介石逃到臺灣前,曾派胡適、傅斯年等人力勸,甚至親自登門勸他一起去臺灣,離開大陸後,又多次派專機來接他,但都被他堅定地拒絕了。1949年時,他同樣堅定地拒絕了,毛澤東邀其入閣的要求。

他只問學問,不問政治,他也不願為過優越的生活,而離開自己的祖國。

1962年,他不小心滑倒,導致右腿骨折,只能長期臥榻。唐筼始終對他不離不棄,用自己全部的柔情,為丈夫帶去生的喜悅和心靈的慰藉。

這種情況下,雙目失明的他,竟然還能在助手的幫助下,將《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以外的舊文,編為《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並完成85萬字的巨著《柳如是別傳》,撰成《寒柳堂記夢》。他的助手黃萱曾感慨地說:“其堅毅之精神,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

當中印戰爭結束,中共密擬以麥克馬洪線為准,談判邊界問題,但當時卻無人知曉該查閱什麼資料。這時候是陳寅恪站了出來,雙目失明的他,僅憑記憶,歷數每段每句當在某書某頁,向政府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保證了我國在談判中佔據主動地位,未損一絲一毫的領土,就全身而退。

1969年10月7日,國寶級大師陳寅恪離開了人世,僅僅相隔45天,唐筼也追隨陳寅恪去了。生也相隨,死也相隨,這也許就是世上最美好的愛情模樣吧!

陳寅恪和唐筼

才華在寂靜中造就,品格在波濤洶湧中形成。這位枯坐書齋的冷靜學者,外表雖樸實無華,內裡卻光華流轉。

“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是陳寅恪堅守的信念,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當別人為得名聲,而爭文憑之時,他卻視文憑為廢紙,潛心治學;當別人趨炎附勢,追逐榮華富貴之時,他卻恪守自己的心意,不願從政;他保持了一個學者應有的氣節,也堅守了自己珍貴的精神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