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穿在身上的俄羅斯風情

【俄羅斯龍報】服飾是一種文化,一種象徵,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積澱下來的璀璨文明的折射。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服飾制度與形態反映出不同的社會文化特徵。俄羅斯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的國家,其服飾文化絢麗多姿,源遠流長。俄羅斯傳統的民族服裝更是獨具特色,散發著濃郁的古典風情。自俄羅斯民族服飾形成以來,俄民間一直保存著這些獨具韻味的穿著。

薩拉凡:永遠的俄羅斯時尚冠軍

俄羅斯的民族服裝色彩鮮豔,

款式寬大,和俄羅斯民族的生產、生活有關,也體現了俄羅斯人豪邁的性格。

“透視俄羅斯”報導,典型的男子民族服裝上身是斜領的粗麻布襯衫,襯衫的領口和下擺有繡花,外罩粗呢大衣,或罩一件長衣並系腰帶。下身穿瘦腿褲,腳蹬皮靴或皮鞋,頭戴呢帽或毛皮帽子。冬天時,外罩羊皮短外套或羊皮大衣。女子的民族著裝上身也是粗麻布襯衫,襯衫的領子不開口,

衣領有褶,襯衫有刺繡,鑲肩,衣袖肥大。俄羅斯南方女子穿毛織裙子,北方女子不穿長褲。腳穿皮鞋或皮靴。夏天,頭戴花頭巾,秋冬季頭戴呢帽或皮帽,冬天時也穿羊皮外套。其中,薩拉凡(古代俄羅斯男性長袍,在18世紀逐漸轉變為女性無袖連衣裙)堪稱俄羅斯的時尚冠軍,是數百年來任何年齡段女性的最愛。

歷史學家對薩拉凡的起源並無統一說法,其中一種認為“薩拉凡”一詞來源於伊朗(源自波斯語中的“穿著從頭到腳”一詞)。

專家認為薩拉凡最早出現于古羅斯人與東斯拉夫人的分離時期。首次在歷史中有記載的薩拉凡出現於1376年。在俄羅斯歷史上,1240年蒙古韃靼人佔領基輔,金帳汗國建立,東北羅斯併入金帳汗國。由此,有學者認為薩拉凡一詞的詞源可以作為俄羅斯民族服裝受東方影響的例證之一。

最初薩拉凡在不同的地區稱呼各不相同,

南部與北部不同地區的薩拉凡款式也是千差萬別。

但十七世紀前,薩拉凡曾是男性服裝,是一種長袖一直拖到地上的麻布長衫,到十八世紀初才完全過渡為女裝,變成一種帶背帶的連衣裙,主要以長款形式穿著,還裝點一些條帶、繡花及其它裝飾元素。裝飾風格體現了穿著者的社會地位及其財產狀況。例如,今天能見到的一些商人的薩拉凡中有使用昂貴的進口面料、絲綢、緞子、棉緞剪裁的,

有毛皮鑲袖的,有用金扣子裝飾的,也有繡金線和銀線的,作為傳家寶並流傳下來。

薩拉凡最流行的款式主要有三種:科索科林式、莫斯科式和腰帶式,三者細節方面差別不大,但製作工藝卻大不相同。

科索科林式用兩塊有寬側裡的麻布織成,看起來板正、協調,裙擺達80公分,令穿著者走起路來更輕便。直筒型的莫斯科式薩拉凡簡直就是“懶裁縫的最愛”,是用外針根據尺寸拼成的直面料織成的圓筒型長裙。腰帶式是最年輕、現代的一種款式,有著寬鬆的直裙束腰、包胸包背,而且束腰部分往往還加一層“波多普裡奧卡(襯裡)”。“波多普裡奧卡”一詞在俄語中流傳至今,意為“隱藏在表面背後的真正意義或理由”。

材料可厚實可輕薄 紋飾多來自宗教和自然

傳統上薩拉凡在俄羅斯中部和北部地方穿得較多,但即使相鄰地區之間也各有差異。比如,在古時的阿爾漢格爾斯克省用絲綢織成的科索科林式、單色或帶植物圖案裝飾的薩拉凡比較流行,而且往往帶有細背帶。沃洛格達省則是用各種家織(後來是工廠織的)面料剪裁而成的薩拉凡直裙則比較時髦。禮裙則採用絲綢、羊毛或印花布等面料。不同的節日往往要穿著特定顏色的薩拉凡,比如婚禮上通常穿紅色的,而且帶有豐富多彩的裝飾。

“透視俄羅斯”報導,在俄羅斯北部地方的薩拉凡一般用毛呢或毛皮料製成,有厚厚的內襯便於禦寒,裝飾比較樸素。南部地區的薩拉凡為適應當地相對溫暖的氣候,多用輕薄面料縫製,通常為色彩鮮豔的格紋布或條紋布等。

配色方面,紅色是最體面、最氣派的顏色。古法制作的傳統薩拉凡以植物染料著色,色彩柔和,以紅色、白色、深藍色、黑色為主,另外棕色、黃色、綠色也是常見的顏色。

紋飾方面,北部地方的代表紋飾為萬字紋,這是一種古老的紋樣,它是中國古代傳統紋樣之一,同時也在古印度、波斯、希臘等國的歷史上出現過。萬字紋常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徵。由於俄羅斯北部地處偏遠,傳統保留較為完整,相對南部而言受外族影響較小,因此推測該紋飾或為古羅斯多神教崇拜太陽的遺存之一。

而俄南部地區的代表紋飾為花朵紋。與北部地方相比,俄羅斯南部地區由於遊牧民族聚居,加上烏克蘭、白俄羅斯等鄰國人民相互影響,導致服裝種類與裝飾趨於多樣。此外,常見的俄羅斯傳統紋樣還有象徵大自然永存的生命樹紋、象徵快樂和光明的鳥紋等。

魯巴哈:來自田間地頭的美麗

除了連衣裙薩拉凡,魯巴哈也深受俄羅斯女性喜愛。魯巴哈樣式有點像長袖連衣裙,沒有腰身,穿著時須束腰帶。

北京《環球時報》報導,傳統的魯巴哈帶有彎彎的刺繡裝飾線條、腰帶、圍裙、圍胸、索羅卡麻布繡花頭飾和小花玻璃小珠子,用樹皮或獸皮製作的鞋子。這種類型的服裝在俄羅斯歐洲部分的南部省份較為流行。每個地區的魯巴哈都別具一格。斯摩棱斯克地區以白色為主基調,肩部紅白相間,袖管為蝴蝶式,十分漂亮。而瓦洛尼什地區則以繁瑣的繡花、複雜的圖案為特點,整體看來,顏色熱烈、活潑,又不失整體的和諧效果。

最早的魯巴哈用亞麻製成,不僅樣式單調,而且缺乏色彩。如果能有呢料的魯巴哈,在當時是非常奢侈的。只有到節日來臨時,人們才將這種高級的魯巴哈穿出來。這時的魯巴哈裙擺都裁剪得很寬大,一般為90至140釐米,裙擺也因此顯得飄逸。

莫斯科和北部地方的魯巴哈為大紅色,肩部鑲有黃、黑兩種顏色,色彩搭配和諧悅目,領口刺繡著均勻的綴褶,下半部則採用紅白相間的方格裙搭配,顏色奪目又不花哨。這種款式後來成為北方姑娘的節日盛裝。

魯巴哈被認為是古東斯拉夫民族的主要服飾。薩拉凡最早出現于古羅斯人與東斯拉夫人的分離時期,直到16、17世紀才在俄羅斯盛行起來。在此之前,俄國婦女下地除草時都穿魯巴哈,因為長袖能防止農作物紮傷皮膚。魯巴哈又被稱為“割草裙”。

很多學者認為,俄羅斯的傳統服裝形成於12世紀到13世紀。這段時間是俄羅斯民族走向大融合的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東歐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構成的斯拉夫居民的古羅斯人的服裝形成是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俄羅斯人的服裝非常符合農耕民族生活狀態。直到18世紀,這種服裝一直滿足俄羅斯社會各階層的需要。無論是沙皇、貴族、商人還是手工業者都穿著這種服裝。

淑巴:俄羅斯冬季裙角飛揚

寒冷的冬季也擋不住俄羅斯人的裙角飛揚,淑巴在19世紀時成為冬季的流行時尚。淑巴即皮大衣,可有男款也可有女款,是俄羅斯人冬季必不可缺的禦寒服裝。淑巴有貂皮、裘皮、羊皮、兔皮和狗皮等不同貨色,很久以前,俄羅斯人的淑巴主要為羊皮。由於俄羅斯氣候寒冷,淑巴一直是冬季服裝的主宰,直到羽絨服的問世,才徹底打破了淑巴的壟斷地位。

北京環球網報導,俄羅斯人穿了許多年淑巴,淑巴幾乎一成不變的款式和顏色,讓人感到服裝的雷同和缺乏新意。近幾年,為了重振淑巴,前後湧現了幾批新穎別致的款式,受到俄羅斯人的歡迎。新式的淑巴花紋漂亮,款式時裝化,顏色也逐漸豐富起來,一蹶不振的皮衣生意也由此而改觀。

羅蒙諾夫是俄國皮衣的生產地之一,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這裡的皮衣之所以聞名,是由於皮質的特殊,皮子來源於一種雜交的種羊。19世紀中期,羅蒙諾夫因此而小有名氣。據說,這裡的冬季寒冷異常,而以前只有雪橇作為交通工具,所以,乘雪橇外出必須穿暖,淑巴便由此應運而生。

另一個盛產皮衣的地方在波希洪地區,它的皮衣在雅羅斯拉夫爾、沃洛格達、伏爾加河一帶遠近聞名。“杜布留卡”是一種短大衣,樣式頗像披風,其作為復古皮衣的一款,近幾年隨著皮衣業的振興在俄羅斯十分流行。由於變幻多端的式樣,加上磨砂面、多色彩的製作,淑巴已經成為裝扮俄羅斯冬季不可缺少的點綴。

曾被歐式服裝取代 薩拉凡重獲新生

18世紀後,薩拉凡的流行程度有所減弱。

北京《環球時報》報導,18世紀前後執政的彼得大帝開始對俄國進行一系列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的改革。在服裝方面引入了歐洲版本。這種服裝新潮流開始在沙皇和他周圍人中流行,然後成為各級官僚、貴族和富商們追崇之物。此後進入到各省上層直至手工業者們的視線當中。到19世紀初的時候,這種歐版服裝成為所有城市居民的主要服裝。20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薩拉凡大放異彩。精力充沛的聰明的女孩如不穿著帶有寬背帶的短直裙都無法想像。

正如幾個世紀以前一樣,今天俄羅斯女性的衣櫥中至少都會有一件薩拉凡。許多人上班也會穿著。但令人遺憾的是,現代生活節奏已無法讓人們再穿著薩拉凡從容不迫地散步了。

是用外針根據尺寸拼成的直面料織成的圓筒型長裙。腰帶式是最年輕、現代的一種款式,有著寬鬆的直裙束腰、包胸包背,而且束腰部分往往還加一層“波多普裡奧卡(襯裡)”。“波多普裡奧卡”一詞在俄語中流傳至今,意為“隱藏在表面背後的真正意義或理由”。

材料可厚實可輕薄 紋飾多來自宗教和自然

傳統上薩拉凡在俄羅斯中部和北部地方穿得較多,但即使相鄰地區之間也各有差異。比如,在古時的阿爾漢格爾斯克省用絲綢織成的科索科林式、單色或帶植物圖案裝飾的薩拉凡比較流行,而且往往帶有細背帶。沃洛格達省則是用各種家織(後來是工廠織的)面料剪裁而成的薩拉凡直裙則比較時髦。禮裙則採用絲綢、羊毛或印花布等面料。不同的節日往往要穿著特定顏色的薩拉凡,比如婚禮上通常穿紅色的,而且帶有豐富多彩的裝飾。

“透視俄羅斯”報導,在俄羅斯北部地方的薩拉凡一般用毛呢或毛皮料製成,有厚厚的內襯便於禦寒,裝飾比較樸素。南部地區的薩拉凡為適應當地相對溫暖的氣候,多用輕薄面料縫製,通常為色彩鮮豔的格紋布或條紋布等。

配色方面,紅色是最體面、最氣派的顏色。古法制作的傳統薩拉凡以植物染料著色,色彩柔和,以紅色、白色、深藍色、黑色為主,另外棕色、黃色、綠色也是常見的顏色。

紋飾方面,北部地方的代表紋飾為萬字紋,這是一種古老的紋樣,它是中國古代傳統紋樣之一,同時也在古印度、波斯、希臘等國的歷史上出現過。萬字紋常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徵。由於俄羅斯北部地處偏遠,傳統保留較為完整,相對南部而言受外族影響較小,因此推測該紋飾或為古羅斯多神教崇拜太陽的遺存之一。

而俄南部地區的代表紋飾為花朵紋。與北部地方相比,俄羅斯南部地區由於遊牧民族聚居,加上烏克蘭、白俄羅斯等鄰國人民相互影響,導致服裝種類與裝飾趨於多樣。此外,常見的俄羅斯傳統紋樣還有象徵大自然永存的生命樹紋、象徵快樂和光明的鳥紋等。

魯巴哈:來自田間地頭的美麗

除了連衣裙薩拉凡,魯巴哈也深受俄羅斯女性喜愛。魯巴哈樣式有點像長袖連衣裙,沒有腰身,穿著時須束腰帶。

北京《環球時報》報導,傳統的魯巴哈帶有彎彎的刺繡裝飾線條、腰帶、圍裙、圍胸、索羅卡麻布繡花頭飾和小花玻璃小珠子,用樹皮或獸皮製作的鞋子。這種類型的服裝在俄羅斯歐洲部分的南部省份較為流行。每個地區的魯巴哈都別具一格。斯摩棱斯克地區以白色為主基調,肩部紅白相間,袖管為蝴蝶式,十分漂亮。而瓦洛尼什地區則以繁瑣的繡花、複雜的圖案為特點,整體看來,顏色熱烈、活潑,又不失整體的和諧效果。

最早的魯巴哈用亞麻製成,不僅樣式單調,而且缺乏色彩。如果能有呢料的魯巴哈,在當時是非常奢侈的。只有到節日來臨時,人們才將這種高級的魯巴哈穿出來。這時的魯巴哈裙擺都裁剪得很寬大,一般為90至140釐米,裙擺也因此顯得飄逸。

莫斯科和北部地方的魯巴哈為大紅色,肩部鑲有黃、黑兩種顏色,色彩搭配和諧悅目,領口刺繡著均勻的綴褶,下半部則採用紅白相間的方格裙搭配,顏色奪目又不花哨。這種款式後來成為北方姑娘的節日盛裝。

魯巴哈被認為是古東斯拉夫民族的主要服飾。薩拉凡最早出現于古羅斯人與東斯拉夫人的分離時期,直到16、17世紀才在俄羅斯盛行起來。在此之前,俄國婦女下地除草時都穿魯巴哈,因為長袖能防止農作物紮傷皮膚。魯巴哈又被稱為“割草裙”。

很多學者認為,俄羅斯的傳統服裝形成於12世紀到13世紀。這段時間是俄羅斯民族走向大融合的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東歐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構成的斯拉夫居民的古羅斯人的服裝形成是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俄羅斯人的服裝非常符合農耕民族生活狀態。直到18世紀,這種服裝一直滿足俄羅斯社會各階層的需要。無論是沙皇、貴族、商人還是手工業者都穿著這種服裝。

淑巴:俄羅斯冬季裙角飛揚

寒冷的冬季也擋不住俄羅斯人的裙角飛揚,淑巴在19世紀時成為冬季的流行時尚。淑巴即皮大衣,可有男款也可有女款,是俄羅斯人冬季必不可缺的禦寒服裝。淑巴有貂皮、裘皮、羊皮、兔皮和狗皮等不同貨色,很久以前,俄羅斯人的淑巴主要為羊皮。由於俄羅斯氣候寒冷,淑巴一直是冬季服裝的主宰,直到羽絨服的問世,才徹底打破了淑巴的壟斷地位。

北京環球網報導,俄羅斯人穿了許多年淑巴,淑巴幾乎一成不變的款式和顏色,讓人感到服裝的雷同和缺乏新意。近幾年,為了重振淑巴,前後湧現了幾批新穎別致的款式,受到俄羅斯人的歡迎。新式的淑巴花紋漂亮,款式時裝化,顏色也逐漸豐富起來,一蹶不振的皮衣生意也由此而改觀。

羅蒙諾夫是俄國皮衣的生產地之一,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這裡的皮衣之所以聞名,是由於皮質的特殊,皮子來源於一種雜交的種羊。19世紀中期,羅蒙諾夫因此而小有名氣。據說,這裡的冬季寒冷異常,而以前只有雪橇作為交通工具,所以,乘雪橇外出必須穿暖,淑巴便由此應運而生。

另一個盛產皮衣的地方在波希洪地區,它的皮衣在雅羅斯拉夫爾、沃洛格達、伏爾加河一帶遠近聞名。“杜布留卡”是一種短大衣,樣式頗像披風,其作為復古皮衣的一款,近幾年隨著皮衣業的振興在俄羅斯十分流行。由於變幻多端的式樣,加上磨砂面、多色彩的製作,淑巴已經成為裝扮俄羅斯冬季不可缺少的點綴。

曾被歐式服裝取代 薩拉凡重獲新生

18世紀後,薩拉凡的流行程度有所減弱。

北京《環球時報》報導,18世紀前後執政的彼得大帝開始對俄國進行一系列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的改革。在服裝方面引入了歐洲版本。這種服裝新潮流開始在沙皇和他周圍人中流行,然後成為各級官僚、貴族和富商們追崇之物。此後進入到各省上層直至手工業者們的視線當中。到19世紀初的時候,這種歐版服裝成為所有城市居民的主要服裝。20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薩拉凡大放異彩。精力充沛的聰明的女孩如不穿著帶有寬背帶的短直裙都無法想像。

正如幾個世紀以前一樣,今天俄羅斯女性的衣櫥中至少都會有一件薩拉凡。許多人上班也會穿著。但令人遺憾的是,現代生活節奏已無法讓人們再穿著薩拉凡從容不迫地散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