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解讀:中印邊界摩擦會導致新戰爭爆發嗎?

過去幾周時間裡,中國和印度的軍隊在兩國邊境地帶發生了較為罕見的近距離對峙事件,局勢仍未緩解。這是1962年中印戰爭以來,發生的最長時間的一次對峙,雙方互相指責,

互不讓步,火藥味十足。

中印兩國在邊界錫金段的軍事對峙僵持數日,緊張局勢不斷升溫

這次對峙的地點位於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的洞朗地區。印度認為洞朗屬於不丹,指責中國軍隊在該地區通過修路改變邊境現狀,並且已派遣軍人和車輛越過邊界錫金段進入中方實際控制區,

阻止中方修路;而中國認為,中印雙方在過往已對錫金段邊界走向沒有異議,修建上述道路完全是中國在自己領土上的主權行為,並指責印度干涉內政,並派軍隊首次越過已劃定的邊界,侵犯了中國領土。並有照片為證。

中印兩國軍人不僅在對峙地區發生肢體推搡,雙方的官方機構也隔空打起口水戰。印度國防部長表示“今天的印度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暗指軍事實力今非昔比,而中國外交部則回應“今天的中國也不是1962年的中國”。

正如雙方反復強調的“1962年”這個時間節點,該年發生的中印邊境戰爭,為兩個有著世界上最多人口的相鄰大國留下了難以彌合的歷史傷痕,以致當下雙方仍對彼此耿耿於懷。

彼時,在1962年10月,印度當局錯誤地估計形勢,向中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進攻。解放軍西藏、新疆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還擊。當中國軍隊迅速在藏南擊潰多支印軍部隊後,同年11月底,中國卻宣佈全線停火,並主動放棄已經攻佔的領土,甚至將軍隊撤回到戰前的實際控制線內。

資料圖: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期間中國炮兵向印軍開火

資料圖:1962年中印戰爭中被俘的印軍官兵

儘管當時印度宣佈在戰場中取勝,但隨著更多戰爭細節和傷亡資料的公開,該國輿論最終承認輸掉了這場戰爭,

並視之為印度的恥辱。而中印關係也隨著這場戰事,陷入長期冷淡甚至對抗的境地,至今隔閡仍在。

由此可見,1962年的中印戰爭不僅令中印關係轉冷,也是兩國看待對方的一項重要依據。這場戰爭帶給中國的戰利品之一,就是它確立了後者對印度擁有絕對的“戰勝國”心理優勢。一些印度人認為,中國官方在處理外交事務時不太在意印度的輿情,而在一些中國人眼中,印度則是一個不太被關注的國家——這些無不與此心態有關。

中國對印度因歷史因素產生的忽視,重挫了印度的大國榮譽感,繼而加深著其對中國的恐懼,並由此衍生報復性的仇視心態。中印邊境戰爭陰影在印民間輿論中揮之不去,“中國威脅”論在當地廣泛盛行。當更多的負面情緒和非理性因素開始主導兩國關係時,理性的利益考量便很難達成。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何中印關係即便恢復正常發展多年,但邊境爭議仍一直無法解決。

古希臘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在記述史上著名的伯羅奔尼薩斯戰爭時認為,國與國之間衝突的起源,不僅僅是理性的國家利益考量,非理性因素——如國家榮譽感和恐懼感——都是促成衝突不可或缺的誘因。

當日漸積增的非理性因素,左右著中印當事兩國的判斷時,結果便是,多年來印度明裡暗裡在各個領域與中國較勁,甚至在一些問題上刻意刁難中國。在一些印度人看來,中國未能較好正視印度作為重要鄰國和區域大國的正當存在,並由此抵觸與中國推進良性互動——作祟的非理性對抗心態,成為了橫亙在兩個東方大國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前景前的現實障礙。

作為中國,只單純強調務實的“互利”而忽略對方的內在情感,並不能有效幫助兩國走出非良性互動的怪圈;而印度,也絕不該再讓由恐懼而生的報復心理等非理性因素繼續主導兩國當下及未來的交往。而假若此次中印再度爆發邊境軍事衝突,則必定會傷害兩國和地區的利益,以致最後誰也不會是真正的贏家。

外界期待習近平(圖左)與莫迪(圖右)在德國的會晤,能為這場對峙畫上句號

好在,以目前更多的跡象看,中印雙方在今次邊境對峙中的表現仍屬克制。眼下,中印高層應須冷靜溝通,儘快找到和平解決對峙的方案,而不是再一味地“鬥嘴”激化矛盾。而國際社會更為期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德國G20峰會上的會晤,能為這場對峙畫上一個句號。

印度則是一個不太被關注的國家——這些無不與此心態有關。

中國對印度因歷史因素產生的忽視,重挫了印度的大國榮譽感,繼而加深著其對中國的恐懼,並由此衍生報復性的仇視心態。中印邊境戰爭陰影在印民間輿論中揮之不去,“中國威脅”論在當地廣泛盛行。當更多的負面情緒和非理性因素開始主導兩國關係時,理性的利益考量便很難達成。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何中印關係即便恢復正常發展多年,但邊境爭議仍一直無法解決。

古希臘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在記述史上著名的伯羅奔尼薩斯戰爭時認為,國與國之間衝突的起源,不僅僅是理性的國家利益考量,非理性因素——如國家榮譽感和恐懼感——都是促成衝突不可或缺的誘因。

當日漸積增的非理性因素,左右著中印當事兩國的判斷時,結果便是,多年來印度明裡暗裡在各個領域與中國較勁,甚至在一些問題上刻意刁難中國。在一些印度人看來,中國未能較好正視印度作為重要鄰國和區域大國的正當存在,並由此抵觸與中國推進良性互動——作祟的非理性對抗心態,成為了橫亙在兩個東方大國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前景前的現實障礙。

作為中國,只單純強調務實的“互利”而忽略對方的內在情感,並不能有效幫助兩國走出非良性互動的怪圈;而印度,也絕不該再讓由恐懼而生的報復心理等非理性因素繼續主導兩國當下及未來的交往。而假若此次中印再度爆發邊境軍事衝突,則必定會傷害兩國和地區的利益,以致最後誰也不會是真正的贏家。

外界期待習近平(圖左)與莫迪(圖右)在德國的會晤,能為這場對峙畫上句號

好在,以目前更多的跡象看,中印雙方在今次邊境對峙中的表現仍屬克制。眼下,中印高層應須冷靜溝通,儘快找到和平解決對峙的方案,而不是再一味地“鬥嘴”激化矛盾。而國際社會更為期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德國G20峰會上的會晤,能為這場對峙畫上一個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