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理教之窗」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引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就加強文化建設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把文化自信與其他三個自信並提,將文化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充分彰顯出文化建設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現實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之後又多次對此進行闡述。在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共商國是時指出,“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中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時指出,“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自信特別加以闡釋,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個表述觀點更為鮮明,態度更為堅決,把文化自信的地位擺得更為突出,文化自信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後的“第四個自信”。

綜觀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論述,

把文化自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體現出文化更具有引領和激勵作用,對加強新時期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是“三個更”的重要論述,科學闡述了文化自信與其他三個自信之間的關係。“更基礎”,強調文化自信的基礎性地位,文化自信是其他三個自信的前提和基礎。“更廣泛”,說明其滲透和涉及的範圍更廣,可以存在於一切經濟和社會活動之中,
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更深厚”,說明其根植的文化沃土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這種自信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積澱,其影響也將更加深遠和長久。

文化自信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息息相關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重要支撐和精神動力。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是構建精神家園、增進思想認同的“最大公約數”,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增強國家綜合競爭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實力固然重要,但這些都不可能脫離文化成為“空中樓閣”。文化的基礎性作用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實現。”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指明了方向。

當前,我國雖然有強大的文化根基和強勁的文化發展勢頭,但中國目前還只是一個文化大國而不是一個文化強國,我們在文化軟實力上的表現與物質硬實力的日益強大並不相稱,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引領作用還有待提升和加強。

在實現中國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中,我們迫切需要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把加強文化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發揮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和引領作用,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彙聚中國力量,從而更好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讓文化自信內化於心外化于形

文化作為一種基因、血脈和傳統,只有內化於心、外化於形,才能對經濟和社會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堅定文化自信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中。

要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既要不斷豐富物質財富,也要不斷豐富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我們要繼續鍥而不捨、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必須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全過程,滲透到社會生活各方面,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深入開展。

要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如果說經濟發展水準是一個國家的臉面和軀體,治理水準是一個國家的內部生理系統,那麼核心價值觀則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與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形成有利於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

要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領導權和話語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党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把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要正確認識、處理黨性和人民性的關係,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堅持全黨動手,嚴格落實意識形態主體責任。針對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新形勢,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使我們的網路空間清朗起來。

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重要精神支撐,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同時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要努力提高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著力提高國際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贏得國際社會的理解與認同。

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重要支撐和精神動力。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是構建精神家園、增進思想認同的“最大公約數”,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增強國家綜合競爭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實力固然重要,但這些都不可能脫離文化成為“空中樓閣”。文化的基礎性作用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實現。”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指明了方向。

當前,我國雖然有強大的文化根基和強勁的文化發展勢頭,但中國目前還只是一個文化大國而不是一個文化強國,我們在文化軟實力上的表現與物質硬實力的日益強大並不相稱,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引領作用還有待提升和加強。

在實現中國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中,我們迫切需要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把加強文化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發揮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和引領作用,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彙聚中國力量,從而更好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讓文化自信內化於心外化于形

文化作為一種基因、血脈和傳統,只有內化於心、外化於形,才能對經濟和社會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堅定文化自信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中。

要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既要不斷豐富物質財富,也要不斷豐富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我們要繼續鍥而不捨、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必須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全過程,滲透到社會生活各方面,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深入開展。

要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如果說經濟發展水準是一個國家的臉面和軀體,治理水準是一個國家的內部生理系統,那麼核心價值觀則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與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形成有利於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

要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領導權和話語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党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把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要正確認識、處理黨性和人民性的關係,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堅持全黨動手,嚴格落實意識形態主體責任。針對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新形勢,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使我們的網路空間清朗起來。

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重要精神支撐,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同時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要努力提高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著力提高國際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贏得國際社會的理解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