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勝算的智慧:當進當退因時而動

鷹站立時雙目半睜半閉仿佛處於睡態,老虎行走時慵懶無力仿佛處於病態,

實際這些正是它們準備取食的高明手段。所以有德行的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自己的聰明,不顯示自己的才華,才能夠在力量不足時隱蔽自己,時機成熟時有力量擔任艱巨的任務。

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深藏爪牙,藏才隱智,讓曹操為之發怵,且最終把持了曹家天下。

201年,司馬懿二十剛出頭,血氣方剛,像初生的牛犢,朝氣蓬勃。而這時曹操已擊敗了北方最強大的敵手袁紹,

統一了中國北部,挾天子而令諸侯。曹操對司馬懿早有所聞,決定聘請為官。但司馬懿見漢朝衰微,曹氏專權,不願屈節事之,推辭說身患癱疾,不能起身,加以拒絕。曹操生來機警多疑,馬上意識到這個青年必是藉故推託,而不應聘正是對他的大不敬,自然十分惱怒。於是馬上派人扮作刺客,穿牆越屋來到司馬懿的寢室,手揮寒光閃閃的利劍,
刺向司馬懿。警覺的司馬懿覺知刺客到來,立即悟到這是曹操之意,於是將計就計,裝著癱瘓在床的樣子,毅然放棄了一切逃生、反抗和自衛的努力,安臥不動,任刺客所為。刺客見狀認定真是癱疾無疑,收起利劍,揚長而去。

儘管曹氏詭詐無比,但還是沒有狡詐過司馬懿,被這位青年蒙混過去。這一著使他不僅逃避了聘征,而且逃避了不受聘將受到的迫害。這一著,需要有在倉促間對刺客來意的準確判斷和當機立斷的決策,

又需要臨危不懼、置生死於度外的果敢,真是驚險無比,常人難為。

司馬懿躲過這場試探後,非常謹慎而有節制地行事,但最終還是被奸詐而多疑的曹操察覺了,又請他為文學官,還厲聲交待使者說:“司馬懿若仍遲疑不從,就抓起來。”善於審時度勢的司馬懿判定,若再拒絕,定遭殺身之禍,只能就職。況且此時曹氏專權已成定局,

逐鹿中原已穩操勝券。

但曹操對司馬懿“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他聽說司馬懿有“狼顧相”,為了驗證,便不露聲色地與其前行,又出其不意地令他向後看,司馬懿“面正向後而身不動”,被驗證果然有“狼顧相”。據說狼懼怕被襲擊,走動時不時回頭,人若反顧有異相,若狼的舉動,謂之為“狼顧”。司馬懿的“狼顧相”就是他為人機警而富於智謀、雄豪豁達、野心很強的表現。

加之曹操又夢到“三馬共食一槽”,

槽與曹同音,預示著司馬氏將篡奪曹氏權柄。於是令曹操非常忌妒,非常發怵,因而他憂心忡忡地對兒子曹丕說:“司馬懿不是一個甘為臣下的人,將來必定要壞你的事。”意欲除掉他,免得子孫對付不了。但曹丕與司馬懿私交甚好,早已經離不開他了,不僅不聽父親勸告,還多方面加以袒護,使司馬懿免於一死。

司馬懿敏銳地感覺到曹操對他的猜忌,於是馬上採取對策,即表現對權勢地位無所用心,麻木不仁。而“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當牧之間,悉皆臨履。”完全一副胸無大志、目光短淺、孜孜於瑣碎事務和眼前利益的樣子。曹操這才安下心來,取消了對他的懷疑和警惕。以至於被這位年輕人放的煙幕所迷惑,再一次上當。司馬懿此計甚為巧妙。

司馬懿生於弱肉強食的時代,立身於相互傾軋的朝廷,因而使他的警覺和疑忌發展到如狼之顧的奇特程度。在曹操死後,他的顯赫地位鞏固之後,仍無絲毫鬆懈。當他征遼東滅公孫淵凱旋時,有兵不勝寒冷,乞求襦衣,他不答應,對人說:“襦衣是國家的,我作臣子的,不能賞與別人,換取感激。”他十分注意避嫌,以至於寧願士兵受凍也不自作主張發冬衣。他在晚年,功望日盛謙恭愈甚。他經常告誡子弟:“道家忌盛滿,四時有推移。我家有如此權勢,只有損之也許可以免禍。”這種謙卑的言行,正是他“狼顧”般警覺的又一體現。

曹操死後,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封司馬懿為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237年,魏國遼東太守公孫淵發兵叛魏,並自稱燕王。238年正月,司馬懿受詔率師伐遼,魏軍很快就拿下襄平,斬了公孫淵。接著司馬懿班師回朝,正在途中,三日內,連接五封詔書。等司馬懿趕回京城,魏明帝已氣息奄奄了,魏明帝拉著司馬懿的手,將年僅八歲的太子曹芳託付於他。司馬懿痛哭流涕,受遺命與大將軍曹爽共同輔政,即日明帝故去。

曹爽是曹魏宗室,外露驕橫,內含怯懦,而且華而不實,這就給司馬懿造成了機會。

兩位輔政大臣,司馬懿德高望重,曹爽則年輕浮躁。輔政過程中,兩人不斷發生矛盾,使曹爽對司馬懿非常忌恨。為了加強自己的實力,曹爽多次提拔自己的親信擔任京城重要官職,而這些人大多是京城名流,外表風度翩翩,但不具實際政治才能。向來政治家引納名流,主要是提高自己的聲譽,而不是讓他們真正參政。曹爽卻不懂此道,結果只是加快了自己的滅亡。

這些人意識到司馬懿的才幹和資歷遠非他們可比,便想盡方法排擠他,於是由曹爽奏告小皇帝,說司馬懿德高望重,官位卻在自己之下,甚感不安,應將他升為大司馬。朝臣聚議,以為前幾位大司馬都死在任上,不太吉利,最後定為太傅。然後藉口太傅位高,命尚書省凡事須先奏告自己,大權遂為其專。

在正始初的幾年中,曹爽急於安插親信掌握京城兵權,司馬懿則率兵同東吳打了幾仗,名聲大噪。

曹爽一天天驕橫自大,像一隻急速膨脹的氣球,司馬懿卻深自抑制,始終保持謙恭。他平時經常教導自己的兒子,凡事都要謙虛退讓,就像容器一樣,只有永遠保持虛空的狀態,才能不斷接受。從表面上看,曹爽的勢力是在擴張,其實內中卻潛伏著很深的危機。

到了正始八年(西元247年),曹爽已經基本控制了朝政,京城的禁軍,基本上掌握在他的手中。於是朝中的大事,曹爽就很少再同司馬懿商量,偶爾司馬懿發表些意見,他也根本不聽。對此,司馬懿似乎並不計較,依然是謙恭的態度。此後不久,他的風癱病復發了,便回家靜養,不再管事。這一病差不多就是一年。

當時,司馬懿已經近七十歲,在旁人看來,早已是風中之燭,所以曹爽他們對他的臥病並沒有多少疑心,反而覺得這個原以為厲害的對手,到底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曹爽總算細心,當正始九年春他的心腹李勝出任荊州刺史時,他還特地讓李勝去向司馬懿辭行,觀察一下司馬懿的病到底怎麼樣了。

李勝來到司馬懿府上,被引入內室。司馬懿見他進來,叫兩個婢女在兩旁扶著,才站得起身來,表示禮貌,一邊接過一個婢女拿來的外衣,不料手抖抖顫顫,衣服又掉在地上。隨後坐下,用手指了指嘴,表示要喝水,婢女就端來一杯稀粥。他接過粥送到嘴邊,慢慢地喝,只見滴滴答答的湯水往下落,弄得胸口斑斑點點。李勝看得心裡難過,不覺流下眼淚。司馬懿話都說不清了,他斷斷續續地說:“我年老了,精神恍惚,聽不清你的話。你去荊州為刺史,正是建立功勳的機會,今天與你相別,日後再無相見之日,我那兩個兒子,還請你日後多加照看……”

李勝回到曹爽那裡,將司馬懿的情形一一稟告,最後說:“司馬公沒有多少日子可活了,不足為慮。”這樣一來,曹爽算是徹底放心了,從此再也不加防備。

嘉平元年(西元249年)正月,皇帝曹芳出城祭高平陵(明帝陵墓)。曹爽兄弟也跟隨前往,只帶了少量的衛兵。他們出城不久,在曹爽府中留守的部將嚴世忽聽得街上有大隊人馬急速奔走的聲音,心中驚疑,立即登樓觀望,只見司馬懿坐在馬上,帶著一支軍隊向皇宮奔去,雖是白髮飄飄,卻是精神矍爍,哪有半點病態!嚴世知道事情不妙,拿起弓箭對準了司馬懿就要射出,邊上一人拉住他的手,勸阻道:“還不知是怎麼回事,切莫胡來。”這樣反復三次,司馬懿已經遠去。

軍隊開到皇宮前,列成陣勢,司馬懿匆匆入宮,謁見皇太后郭氏,奏告曹爽有不臣之心,將危害國家,請太后下詔廢掉曹氏兄弟。郭太后對國家大事素無所知,又處在司馬懿的威逼下,只好按他的意思,叫人寫了一道詔書。在此同時,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帶領軍隊和平時暗中蓄養的敢死之士,已經佔領了京城中各處要害,關起了城門。城中的禁衛軍,雖說一向歸曹爽兄弟指揮,數量也大得多,但群龍無首,再加上司馬懿的地位和聲望,誰敢動一動?司馬懿包圍皇宮,取得詔書之後,又馬上分派兩名大臣持節(代表皇家權威的信物)趕往原屬曹爽、曹羲指揮的禁衛軍中,奪過了兵權。曹爽多年經營的結果,不過片刻工夫,便化為烏有。

司馬懿的兵變,看起來似乎只是抓住一個並沒有多大成功把握的偶然機會,其實是經過長期準備的致命一擊。他在曹芳即位後的好幾年中,不跟曹爽爭權,卻多次率軍出征,保持了自己在朝廷的威望,一旦事變發生,就足以威懾群臣眾將,使之不敢輕易倒向曹爽。另一方面,他長期的謙恭退讓,則助長了曹爽的驕傲自大,使之放鬆戒備。至於司馬懿的裝病,不但造成了可乘之機,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保存了司馬懿所統領的一支軍隊。有如上幾個條件,那種看起來純屬偶然的機會,實際是必定要到來的。

曹爽兄弟及其同黨一律被處死,他們的家族,無論男女老少,包括已出嫁多年的女子,全部連坐被殺。忍耐、謙讓,一旦得手,絕不遲疑,斬草除根,不留後患,這才是真正的司馬懿。當時被殺的,有許多著名文人,所以世人有“天下名士減半”之歎。

對司馬懿來說,除去曹爽,不過是第一步。他一開殺戒,便流血成河,令天也為之震撼。從此,司馬家牢牢掌握了政權。司馬懿在四年後死去,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他們同父親一樣,謙虛恭謹,心狠手辣。先後廢掉並殺死曹家三個皇帝,殺了一批又一批反對派。到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晉武帝)手裡,就完成了朝代的更換。

在對手面前,儘量把自己的鋒芒斂蔽,表面上百依百順,裝出一副為奴為婢的卑恭,使對方不起疑心,一旦時機成熟,即一舉如閃電般地把對手結束了。這是韜晦的心術,人們常常借此自我保全,麻痹攻擊對手。

司馬懿敏銳地感覺到曹操對他的猜忌,於是馬上採取對策,即表現對權勢地位無所用心,麻木不仁。而“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當牧之間,悉皆臨履。”完全一副胸無大志、目光短淺、孜孜於瑣碎事務和眼前利益的樣子。曹操這才安下心來,取消了對他的懷疑和警惕。以至於被這位年輕人放的煙幕所迷惑,再一次上當。司馬懿此計甚為巧妙。

司馬懿生於弱肉強食的時代,立身於相互傾軋的朝廷,因而使他的警覺和疑忌發展到如狼之顧的奇特程度。在曹操死後,他的顯赫地位鞏固之後,仍無絲毫鬆懈。當他征遼東滅公孫淵凱旋時,有兵不勝寒冷,乞求襦衣,他不答應,對人說:“襦衣是國家的,我作臣子的,不能賞與別人,換取感激。”他十分注意避嫌,以至於寧願士兵受凍也不自作主張發冬衣。他在晚年,功望日盛謙恭愈甚。他經常告誡子弟:“道家忌盛滿,四時有推移。我家有如此權勢,只有損之也許可以免禍。”這種謙卑的言行,正是他“狼顧”般警覺的又一體現。

曹操死後,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封司馬懿為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237年,魏國遼東太守公孫淵發兵叛魏,並自稱燕王。238年正月,司馬懿受詔率師伐遼,魏軍很快就拿下襄平,斬了公孫淵。接著司馬懿班師回朝,正在途中,三日內,連接五封詔書。等司馬懿趕回京城,魏明帝已氣息奄奄了,魏明帝拉著司馬懿的手,將年僅八歲的太子曹芳託付於他。司馬懿痛哭流涕,受遺命與大將軍曹爽共同輔政,即日明帝故去。

曹爽是曹魏宗室,外露驕橫,內含怯懦,而且華而不實,這就給司馬懿造成了機會。

兩位輔政大臣,司馬懿德高望重,曹爽則年輕浮躁。輔政過程中,兩人不斷發生矛盾,使曹爽對司馬懿非常忌恨。為了加強自己的實力,曹爽多次提拔自己的親信擔任京城重要官職,而這些人大多是京城名流,外表風度翩翩,但不具實際政治才能。向來政治家引納名流,主要是提高自己的聲譽,而不是讓他們真正參政。曹爽卻不懂此道,結果只是加快了自己的滅亡。

這些人意識到司馬懿的才幹和資歷遠非他們可比,便想盡方法排擠他,於是由曹爽奏告小皇帝,說司馬懿德高望重,官位卻在自己之下,甚感不安,應將他升為大司馬。朝臣聚議,以為前幾位大司馬都死在任上,不太吉利,最後定為太傅。然後藉口太傅位高,命尚書省凡事須先奏告自己,大權遂為其專。

在正始初的幾年中,曹爽急於安插親信掌握京城兵權,司馬懿則率兵同東吳打了幾仗,名聲大噪。

曹爽一天天驕橫自大,像一隻急速膨脹的氣球,司馬懿卻深自抑制,始終保持謙恭。他平時經常教導自己的兒子,凡事都要謙虛退讓,就像容器一樣,只有永遠保持虛空的狀態,才能不斷接受。從表面上看,曹爽的勢力是在擴張,其實內中卻潛伏著很深的危機。

到了正始八年(西元247年),曹爽已經基本控制了朝政,京城的禁軍,基本上掌握在他的手中。於是朝中的大事,曹爽就很少再同司馬懿商量,偶爾司馬懿發表些意見,他也根本不聽。對此,司馬懿似乎並不計較,依然是謙恭的態度。此後不久,他的風癱病復發了,便回家靜養,不再管事。這一病差不多就是一年。

當時,司馬懿已經近七十歲,在旁人看來,早已是風中之燭,所以曹爽他們對他的臥病並沒有多少疑心,反而覺得這個原以為厲害的對手,到底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曹爽總算細心,當正始九年春他的心腹李勝出任荊州刺史時,他還特地讓李勝去向司馬懿辭行,觀察一下司馬懿的病到底怎麼樣了。

李勝來到司馬懿府上,被引入內室。司馬懿見他進來,叫兩個婢女在兩旁扶著,才站得起身來,表示禮貌,一邊接過一個婢女拿來的外衣,不料手抖抖顫顫,衣服又掉在地上。隨後坐下,用手指了指嘴,表示要喝水,婢女就端來一杯稀粥。他接過粥送到嘴邊,慢慢地喝,只見滴滴答答的湯水往下落,弄得胸口斑斑點點。李勝看得心裡難過,不覺流下眼淚。司馬懿話都說不清了,他斷斷續續地說:“我年老了,精神恍惚,聽不清你的話。你去荊州為刺史,正是建立功勳的機會,今天與你相別,日後再無相見之日,我那兩個兒子,還請你日後多加照看……”

李勝回到曹爽那裡,將司馬懿的情形一一稟告,最後說:“司馬公沒有多少日子可活了,不足為慮。”這樣一來,曹爽算是徹底放心了,從此再也不加防備。

嘉平元年(西元249年)正月,皇帝曹芳出城祭高平陵(明帝陵墓)。曹爽兄弟也跟隨前往,只帶了少量的衛兵。他們出城不久,在曹爽府中留守的部將嚴世忽聽得街上有大隊人馬急速奔走的聲音,心中驚疑,立即登樓觀望,只見司馬懿坐在馬上,帶著一支軍隊向皇宮奔去,雖是白髮飄飄,卻是精神矍爍,哪有半點病態!嚴世知道事情不妙,拿起弓箭對準了司馬懿就要射出,邊上一人拉住他的手,勸阻道:“還不知是怎麼回事,切莫胡來。”這樣反復三次,司馬懿已經遠去。

軍隊開到皇宮前,列成陣勢,司馬懿匆匆入宮,謁見皇太后郭氏,奏告曹爽有不臣之心,將危害國家,請太后下詔廢掉曹氏兄弟。郭太后對國家大事素無所知,又處在司馬懿的威逼下,只好按他的意思,叫人寫了一道詔書。在此同時,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帶領軍隊和平時暗中蓄養的敢死之士,已經佔領了京城中各處要害,關起了城門。城中的禁衛軍,雖說一向歸曹爽兄弟指揮,數量也大得多,但群龍無首,再加上司馬懿的地位和聲望,誰敢動一動?司馬懿包圍皇宮,取得詔書之後,又馬上分派兩名大臣持節(代表皇家權威的信物)趕往原屬曹爽、曹羲指揮的禁衛軍中,奪過了兵權。曹爽多年經營的結果,不過片刻工夫,便化為烏有。

司馬懿的兵變,看起來似乎只是抓住一個並沒有多大成功把握的偶然機會,其實是經過長期準備的致命一擊。他在曹芳即位後的好幾年中,不跟曹爽爭權,卻多次率軍出征,保持了自己在朝廷的威望,一旦事變發生,就足以威懾群臣眾將,使之不敢輕易倒向曹爽。另一方面,他長期的謙恭退讓,則助長了曹爽的驕傲自大,使之放鬆戒備。至於司馬懿的裝病,不但造成了可乘之機,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保存了司馬懿所統領的一支軍隊。有如上幾個條件,那種看起來純屬偶然的機會,實際是必定要到來的。

曹爽兄弟及其同黨一律被處死,他們的家族,無論男女老少,包括已出嫁多年的女子,全部連坐被殺。忍耐、謙讓,一旦得手,絕不遲疑,斬草除根,不留後患,這才是真正的司馬懿。當時被殺的,有許多著名文人,所以世人有“天下名士減半”之歎。

對司馬懿來說,除去曹爽,不過是第一步。他一開殺戒,便流血成河,令天也為之震撼。從此,司馬家牢牢掌握了政權。司馬懿在四年後死去,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他們同父親一樣,謙虛恭謹,心狠手辣。先後廢掉並殺死曹家三個皇帝,殺了一批又一批反對派。到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晉武帝)手裡,就完成了朝代的更換。

在對手面前,儘量把自己的鋒芒斂蔽,表面上百依百順,裝出一副為奴為婢的卑恭,使對方不起疑心,一旦時機成熟,即一舉如閃電般地把對手結束了。這是韜晦的心術,人們常常借此自我保全,麻痹攻擊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