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一輪“811”行動助推綠色發展—美麗浙江邁新步

杭州的富陽龍門古鎮。

2016年,我省開啟了第四輪“811”美麗浙江建設行動。

“新一輪行動目標更高、措施更實、特色更濃,把人民群眾對優良環境、美好生活的嚮往都融入其中。”省委、省政府美麗浙江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省環保廳廳長方敏介紹,此輪美麗浙江建設行動將圍繞8個目標,部署11項專項行動,內涵和外延都更為豐富。

一年間,浙江迎來了不少蛻變:全省地表水水質Ⅲ類以上的比例達到77.4%,比上年上升4.5%;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成率為91.1%,

比上年上升6.0%;縣級以上城市日空氣品質達標天數比例平均為88.4%,比上年上升3.4%;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繼續位居全國前列;作為全國首個部省共建美麗中國示範區,浙江的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傳遍全國。

2017年,是全面開展美麗浙江建設行動之年,以基本建成生態省、打造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和美麗中國先行區為目標,浙江又將邁向怎樣的新征程?

麗水的慶元張村鄉後溪村。

綠色經濟

增添發展活力

在中國,浙江是經濟發達的代名詞。

從改革開放初期“百樣生意挑兩肩,一副糖擔十八變”的民營經濟雛形,到現在成為以全國1%的土地、產出全國6%GDP的壯大經濟體,在這片10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從不缺乏經濟發展的充沛活力。

可浙江也有著“先發的煩惱”——作為資源小省、經濟大省,在經濟高增長背後,曾經背負著不藍的天、不清的水、不綠的山。

今年2月底,《浙江省綠色經濟培育行動實施方案》伴隨著初春的綠意一起到來,這是一份鄭重的宣言:到2020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7%,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3%以上,綠色經濟產業矩陣將初步建立。

嘉興市綠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駕駛員趙天龍,

每天按時開著一輛白、綠兩色相間的餐廚廢棄物收運車出發,負責收運近20家單位的餐廚廢棄物。在他眼中,城市綠色發展就是一隻只黃色的垃圾桶中,餐廚垃圾處理軌跡的變化。作為國家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首批33個試點城市(區)之一的嘉興,市區現有餐廚廢棄物產生單位3000家左右,每天產生約85噸餐廚廢棄物。剩菜剩飯是否會搖身一變成了地溝油重新回到餐桌上?這是老百姓關心的大問題。
現在通過集中處理,餐廚垃圾無害化規範處理為清潔能源沼氣和製作有機肥料、工業油脂的原材料,從源頭上杜絕了隱患。去年,在嘉興的領跑下,我省又確定湖州、麗水、溫州等8個城市為第一批省級餐廚垃圾資源化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示範試點城市。

節能、綠色、迴圈……這些關鍵字越來越多地融入了我省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中。去年,我省“低小散”塊狀行業整治、提升“十百千萬”計畫提前超額完成,淘汰落後和嚴重過剩產能任務提前超額完成,涉及企業1011餘家。綠色經濟,成為發展新的動力引擎之一。

海鹽沈蕩鎮的錢氏宗祠。

美麗城鄉

奠定公眾自信

“浙江農村的今天,就是全國農村的明天。”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海甯市斜橋鎮華豐村黨委書記朱張金介紹了我省鄉村環境治理的經驗。這位來自田野的基層幹部,面對鏡頭的時候侃侃而談,顯得格外有底氣。

他的底氣就來自于對美麗浙江建設的自信。

對於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的熱詞“河長制”,朱張金再熟悉不過。2013年,他所在的華豐村就推行了河長制。村裡有7條河,條條河有河長,日常巡查有記錄,發現問題能及時處理。他本人也成了一名村級河長。擔任河長的這幾年,村裡的主幹河道木魚港從漂滿垃圾、綠藻,重新變回了許多人童年記憶中清澈的模樣,又有村民在河邊釣魚了。朱張金手機裡的十多張村裡主幹河道木魚港整治前後的對比照片,在網路上走紅,成了我省向全國展示城鄉面貌變化的生動樣本。

木魚港的變化,只是一個縮影。去年是我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攻堅的收官之年,全省實現行政村生活汙水處理基本覆蓋,八成以上的建制村已經實現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處理。隨著環境、基礎設施到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我省3萬多個村莊實現了巨大的變化,城鄉人居環境的改善使得“鄉村,讓城市更嚮往”成了許多人的直觀感受。去年,安吉、德清、浦江、江山、桐廬、象山等6個縣(市)成為第一批美麗鄉村示範縣(市),產生了首批100個省美麗鄉村示範鄉鎮、300個特色精品村。去年,全省新增的1020公里綠道,如同葉脈聯結城鄉、潤澤大地。

我省有上千個古村落,每一個都有獨特的味道與歷史文化印記。建築學家樓慶西說,保護古村落,比保護故宮還難。難在歷史的脈絡尋找,難在讓古建築宜居,難在讓古村落真正活起來。但這樣難的事情,我省已經做了5年。

去年是我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承上啟下的關鍵年,浙江完成第一批歷史文化村落項目的驗收,開啟科學利用的大幕,一本具有時代印記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著作《千村故事精選》呱呱落地。

美麗浙江,不僅美在變,更美在保護傳承間的“不變”。

溫州泰順竹裡村。

生態人文

綿延浙江之美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山水之間,是具有浙江特色的人文精神賦予了這片土地以靈動。

從天目山脈下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良渚遺址開始,我省人與自然、人與文明的故事就在這片土地上萌芽。從古至今,生態文明與之江大地這10萬多平方公里的故事從未停歇。

截至2016年底,我省已累計建成2個國家級生態市、34個國家生態縣(市、區),691個國家級生態鄉鎮,綠色細胞、美麗細胞的創建,編織成之江大地上的綠色陣營。《浙江省環境功能區劃》,將全省劃分為2400餘個環境功能分區,形成了覆蓋全省“一個區劃一張圖”的生態環境空間管制制度框架。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認為,中國將率先成為世界最大的綠色創新國家、生態盈餘國家、節能減排國家,帶領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實現綠色現代化,中國綠色發展的成功就是世界綠色發展的成功。中國的綠色之變改變著世界,而我們的生活方式正改變著中國。

與之相對應,本輪“811”美麗浙江建設行動首提“生態文化培育”,將之單獨作為一項專項行動實施。生態不再局限於生產生活,而是作為一種理念和文化,浸潤在日常生活中。去年,我省累計開展各類青少年生態環保志願活動4萬餘場、發放美麗浙江建設法治宣傳資料260余萬份,開展送法下鄉、文藝演出3900多場。在擬制的《浙江省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節糧節水節電等綠色生活方式更是作為具體的行為要求,融於日常。

金華武義的大溪口村。

去年,我省“低小散”塊狀行業整治、提升“十百千萬”計畫提前超額完成,淘汰落後和嚴重過剩產能任務提前超額完成,涉及企業1011餘家。綠色經濟,成為發展新的動力引擎之一。

海鹽沈蕩鎮的錢氏宗祠。

美麗城鄉

奠定公眾自信

“浙江農村的今天,就是全國農村的明天。”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海甯市斜橋鎮華豐村黨委書記朱張金介紹了我省鄉村環境治理的經驗。這位來自田野的基層幹部,面對鏡頭的時候侃侃而談,顯得格外有底氣。

他的底氣就來自于對美麗浙江建設的自信。

對於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的熱詞“河長制”,朱張金再熟悉不過。2013年,他所在的華豐村就推行了河長制。村裡有7條河,條條河有河長,日常巡查有記錄,發現問題能及時處理。他本人也成了一名村級河長。擔任河長的這幾年,村裡的主幹河道木魚港從漂滿垃圾、綠藻,重新變回了許多人童年記憶中清澈的模樣,又有村民在河邊釣魚了。朱張金手機裡的十多張村裡主幹河道木魚港整治前後的對比照片,在網路上走紅,成了我省向全國展示城鄉面貌變化的生動樣本。

木魚港的變化,只是一個縮影。去年是我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攻堅的收官之年,全省實現行政村生活汙水處理基本覆蓋,八成以上的建制村已經實現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處理。隨著環境、基礎設施到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我省3萬多個村莊實現了巨大的變化,城鄉人居環境的改善使得“鄉村,讓城市更嚮往”成了許多人的直觀感受。去年,安吉、德清、浦江、江山、桐廬、象山等6個縣(市)成為第一批美麗鄉村示範縣(市),產生了首批100個省美麗鄉村示範鄉鎮、300個特色精品村。去年,全省新增的1020公里綠道,如同葉脈聯結城鄉、潤澤大地。

我省有上千個古村落,每一個都有獨特的味道與歷史文化印記。建築學家樓慶西說,保護古村落,比保護故宮還難。難在歷史的脈絡尋找,難在讓古建築宜居,難在讓古村落真正活起來。但這樣難的事情,我省已經做了5年。

去年是我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承上啟下的關鍵年,浙江完成第一批歷史文化村落項目的驗收,開啟科學利用的大幕,一本具有時代印記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著作《千村故事精選》呱呱落地。

美麗浙江,不僅美在變,更美在保護傳承間的“不變”。

溫州泰順竹裡村。

生態人文

綿延浙江之美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山水之間,是具有浙江特色的人文精神賦予了這片土地以靈動。

從天目山脈下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良渚遺址開始,我省人與自然、人與文明的故事就在這片土地上萌芽。從古至今,生態文明與之江大地這10萬多平方公里的故事從未停歇。

截至2016年底,我省已累計建成2個國家級生態市、34個國家生態縣(市、區),691個國家級生態鄉鎮,綠色細胞、美麗細胞的創建,編織成之江大地上的綠色陣營。《浙江省環境功能區劃》,將全省劃分為2400餘個環境功能分區,形成了覆蓋全省“一個區劃一張圖”的生態環境空間管制制度框架。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認為,中國將率先成為世界最大的綠色創新國家、生態盈餘國家、節能減排國家,帶領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實現綠色現代化,中國綠色發展的成功就是世界綠色發展的成功。中國的綠色之變改變著世界,而我們的生活方式正改變著中國。

與之相對應,本輪“811”美麗浙江建設行動首提“生態文化培育”,將之單獨作為一項專項行動實施。生態不再局限於生產生活,而是作為一種理念和文化,浸潤在日常生活中。去年,我省累計開展各類青少年生態環保志願活動4萬餘場、發放美麗浙江建設法治宣傳資料260余萬份,開展送法下鄉、文藝演出3900多場。在擬制的《浙江省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節糧節水節電等綠色生活方式更是作為具體的行為要求,融於日常。

金華武義的大溪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