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貧富認知的幾個層次,原來大佬們都在這個地方俯瞰眾生!

案例一

有個學子,準備出國。父母請來清華的教授甯向東。

請問教授:去哪個國家?讀哪所名校?什麼專業含金量最高?

萬萬沒想到,甯教授說:出國嗎,千萬別把上課當回事兒!重要的是旅行,與人接觸、交談,到處去看看。

甯教授說,聽了他的話,可憐的孩子當時就崩潰了,完全不知所措。

甯教授不知道,不同認知層次的人,會有交流困難的。

案例二

有個很出名的故事,說有位媽媽,帶著未成年的女兒逛街。逛街回來,女兒畫了幅《陪麻麻逛街》。

媽媽拿過女兒的畫,瞪眼一看,頓時懵了。女兒的畫上,沒有車水馬龍,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誘人的包包。只有一根又一根的,奇怪的柱子。

……女兒畫的是什麼?媽媽端詳半晌,才突然醒過神來——女兒畫的,是一條條人腿。原來,女兒年幼,個頭特矮,被母親牽著手,走在街上,根本看不到成年人看到的商廈車流。她看到的只是無數條成年人的大腿,擺來動去的遮住視線。

認知高度不同的人,

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案例三

我小時候,曾在很窮的鄉下生活。每年,村子裡都要分紅薯,把紅薯歸攏成一堆堆,看似差不多,但又好像有區別。所以為公平起見,全村人抓鬮,抓到哪堆算哪堆。有個村民抓到了6號。另一個村民,也抓到了6號。……咋弄出兩個6號涅?

其實這兩個村民,一個是6號,另一個是9號——問題是,6號堆明顯大於9號,所以兩個村民都說自己是6號,寸步不讓。爭執,吵鬧,

動手撕打,鬧到村支書面前。

村支書過去看看,發現9號紅薯堆明顯小於6號堆,果斷從自家的紅薯堆裡,拿出兩隻放進9號堆,終於平息了紛爭。然後村支書冷笑說:這倆夯貨,也就是一隻紅薯的出息了。

後期果然,大學畢業後我重返鄉村,看那兩戶爭執紅薯的人家,一戶門楣破敗,一貧如洗。另一戶家徒四壁,空無所有。

第一層級:最底端,只知好惡

這是嬰兒時態的人類,餓了就吃,不分場合。

撐了就拉,不分地點。這也是極端情緒化的一族,認知不足的困擾,讓他們總是陷入到窘態,卻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比如說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有個大風廠職工王文革,他是個受害者,股權被貪官和奸商合夥弄走了,因此而陷入狂怒,拿刀架在老幹部陳岩石的脖子上,結果,王文革同志和貪官們一起入獄。

現實中有許多這樣的人,一生也走不出自己的情緒,所謂維權,多不過是孤注一擲的情緒渲泄。

傻萌

第二層級:默守成規

甯向東教授引導的孩子,就是處於這個認知層級上——這孩子根本就不明白,書本上的東西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見識與認知。之所以爹媽送你出國,不是讓你讀書,而是讓你成人!是讓你認識普遍的人性,普遍的社會規律,並於不同社會的差異性中獲得更具價值性的認知。

第三層級:認識到規矩的局限性

最守規矩的孩子,也是學校裡最省心、懂事、聽話的孩子。但這類孩子進入社會,多半會遭遇挫折失敗。因為這類孩子只是因為恐懼而不敢亂說亂動,等到你知道許多所謂的規矩,不過是成年社會出於省心而承襲的慣性,才能從恐懼中走出來。

——從這裡,有條隱秘的貧富分界線。過於情緒化的人,默守陳規的人,滿心恐懼的人,都會感受到極大的生存壓力,必須繼續上行,才能突破。

第四層級:明是非,知大體

學習規矩,乖巧聽話,這是對幼兒的要求。到了少年時代,孩子們的行動能力提升,就要明是非,知道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話不能說,就是遵奉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哪怕這個價值觀完全不對路子,但卻是維繫社會運轉的唯一體系。所以這是個血性方剛,努力向世界證明自我的過程,但如果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就無法突破自我。

第五層級:認識到是非的局限性

這個階段的人,知道了人類社會是發展變化的。有些看似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得落伍淘汰。這時候的人開始思考,開始行動,開始接受一個不確定的世界。從此不再固執,不再執拗,知道了每個人眼裡的世界不同,知道每個人的認知與價值體系完全不同,從此變得溫和起來,不發脾氣不鬧情緒,生存處境開始改變。

第六層級:認識到現實資源的有限性

什麼叫現實資源的有限性?就好比我小時,在鄉村裡分紅薯,紅薯的數量有限,你多拿走一個,我這邊就少了一個。無論這些紅薯怎麼分配,都是絕對的不公平——按人口分,家裡壯勞力多的人不幹。按勞動貢獻來分,貧弱之家就有可能被餓到。人類社會的一切憤怒、衝突、怨氣與對抗,都來源於資源的匱乏。現代社會最匱乏的是注意力資源,權力與能力爭奪稀缺的社會注意力,帶給更多人極大的困擾。

——在這裡,有條不可見的生存線。處於這個層級的人士,是具有著一定生存能力的人。在窮寒國度他們能夠存活,在發達國家他們構成中產,在咱們這旯旮,他們是背負著沉重壓力的社會中堅,吃飯不愁,錢也不缺,就是心裡總是七上八下——因為他們處於中間狀態,心如飄萍,無根可依。

那就繼續往前走好啦。

第七層級:認識到人的發展性

什麼叫人的發展性?就是你的選擇和努力,可以改變你的環境與命運。比如說20年前的馬雲,那叫一個淒慘。他到處求職找工作,和朋友一起報考警校,去了5個人,考取4個,只有馬雲沒考取。聽說肯德基是個人就要,再和朋友們去肯德基應聘,去了23個人,肯德基收下22個,就是不要馬雲。最後逼得馬雲自己開公司拉業務,結果,現在網上還瘋傳他拉業務時被人貶斥的視頻。

再比如說範雨素,她的家境貧寒,12歲獨闖海南,終未能改變命運之分毫。但她從未放棄夢想,一邊帶女兒北京務工,一邊學習寫作,終至在44歲時迅速火爆。還有更多的人,仍然在默默無聞的努力,他們不會再是馬雲,甚至未必會成為範雨素——但,當她們走過漫長的人生路,回頭再看,就會發現人生處境,已經大為改觀。

所以這是一條經濟自由線,明察趨勢,敢於行動的人,總會遇到他們特有的機會。我們的攔江書院有很多這樣奇怪的人士,他們改善自我認知,通過自己的選擇和努力,走出命運的低谷,獲得展望未來的更好機會。

第八層級:認識到萬古不變的人性與社會規律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率先出場的是京城小官趙德漢,他家裡藏著兩個億,可是卻哭著說:我好好窮耶,真的窮怕了。

另一個反角祁同偉,也是窮鄉僻壤出來的鳳凰男,做了省公安廳廳長後,鄉人絡繹不絕求助。結果遭人羞辱:你是不是想把你們村兒的那條野狗,弄到公安廳做警犬?

這兩個角色,都是靠了權力成就,自身認知並沒有跟上。結果一個是有錢不敢花,另一個是有權不會用,易經稱之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因此他們才會落入到人性的陷阱,淪為劇中的反角。

認識人性,說透了就是認識自己。就是認識到自己心中的糾結與殘缺。就是認識到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苦傷。認識到人在社會上的表現,充滿了無盡的矛盾與困惑,認識到人之幼年的缺憾,會構成他終生走不出的陷阱。這時候你對人再也不會有恨意,不會有怨言,因為你知道眾生皆苦,終不過是庸人自擾。

第九層級:認識到人生的至高意義與價值

沖出人性的迷障,就得以機緣問鼎于智慧極峰。此時心境澄明,無苦無憂,洞穿了這個世界的本原,獲知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這是人類認知的又一個新起點,快樂無邊的心靈自由,與以慈悲為感召的精神境界。

我們的認知就是這樣,從漏斗的底端一步步向上攀行,每行進一步,都會有豁然開朗的通達感,每上升一層,都會獲得無盡的心靈快感。

小結

擁有財富的人,多有追求智慧的衝動——因為他們有行動的力量。

只有書本知識的人,卻多半和財富無緣,因為他們缺乏行動能力。

我們的人生,往往只看到一條船,而沒有看到那條河,更疏略了兩岸美麗的風景。所以甯向東教授建議那個已經成年的孩子,讀千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讀書的目的,是讓你獲得明析的認知,與果決的行動能力。

不要太功利,這個世界,人類競爭比拼的不是什麼學分成績,不是名校名師,不是專業科目,而是你對自我與社會的終極認知。

說格局、說心胸、說視野,最終說的不過是認知。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世相人心?你看明白了,想清楚了,心就靜了,做事就沉穩了。言談舉止,也變得優雅得體了。

認知不足的人,必困於自己的心,舉目所見,只有一些毫無意義的東西,拼命求索,卻無改於自己的命運之分毫。你的認知在哪個層級,你的人生就處在什麼狀態。如果你不快樂,不開心,總是感受到壓力或是痛苦,又或是對自己的際遇自艾自憐,那就好好梳理自己的內心吧。

人生苦短,壽命有限,舉凡心懷痛苦行至終點之人,莫不是錯過了此生。從認知的漏斗裡爬出來,不做觀天于井的青蛙,而是迎著命運,接受自我,于智慧的巔峰,看大千紛紜,觀落英繽紛,美麗的世界,源自于美麗的人生,源自于豁達通明的認知,源自于不懈向上的嫺靜心境。

普遍的社會規律,並於不同社會的差異性中獲得更具價值性的認知。

第三層級:認識到規矩的局限性

最守規矩的孩子,也是學校裡最省心、懂事、聽話的孩子。但這類孩子進入社會,多半會遭遇挫折失敗。因為這類孩子只是因為恐懼而不敢亂說亂動,等到你知道許多所謂的規矩,不過是成年社會出於省心而承襲的慣性,才能從恐懼中走出來。

——從這裡,有條隱秘的貧富分界線。過於情緒化的人,默守陳規的人,滿心恐懼的人,都會感受到極大的生存壓力,必須繼續上行,才能突破。

第四層級:明是非,知大體

學習規矩,乖巧聽話,這是對幼兒的要求。到了少年時代,孩子們的行動能力提升,就要明是非,知道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話不能說,就是遵奉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哪怕這個價值觀完全不對路子,但卻是維繫社會運轉的唯一體系。所以這是個血性方剛,努力向世界證明自我的過程,但如果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就無法突破自我。

第五層級:認識到是非的局限性

這個階段的人,知道了人類社會是發展變化的。有些看似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得落伍淘汰。這時候的人開始思考,開始行動,開始接受一個不確定的世界。從此不再固執,不再執拗,知道了每個人眼裡的世界不同,知道每個人的認知與價值體系完全不同,從此變得溫和起來,不發脾氣不鬧情緒,生存處境開始改變。

第六層級:認識到現實資源的有限性

什麼叫現實資源的有限性?就好比我小時,在鄉村裡分紅薯,紅薯的數量有限,你多拿走一個,我這邊就少了一個。無論這些紅薯怎麼分配,都是絕對的不公平——按人口分,家裡壯勞力多的人不幹。按勞動貢獻來分,貧弱之家就有可能被餓到。人類社會的一切憤怒、衝突、怨氣與對抗,都來源於資源的匱乏。現代社會最匱乏的是注意力資源,權力與能力爭奪稀缺的社會注意力,帶給更多人極大的困擾。

——在這裡,有條不可見的生存線。處於這個層級的人士,是具有著一定生存能力的人。在窮寒國度他們能夠存活,在發達國家他們構成中產,在咱們這旯旮,他們是背負著沉重壓力的社會中堅,吃飯不愁,錢也不缺,就是心裡總是七上八下——因為他們處於中間狀態,心如飄萍,無根可依。

那就繼續往前走好啦。

第七層級:認識到人的發展性

什麼叫人的發展性?就是你的選擇和努力,可以改變你的環境與命運。比如說20年前的馬雲,那叫一個淒慘。他到處求職找工作,和朋友一起報考警校,去了5個人,考取4個,只有馬雲沒考取。聽說肯德基是個人就要,再和朋友們去肯德基應聘,去了23個人,肯德基收下22個,就是不要馬雲。最後逼得馬雲自己開公司拉業務,結果,現在網上還瘋傳他拉業務時被人貶斥的視頻。

再比如說範雨素,她的家境貧寒,12歲獨闖海南,終未能改變命運之分毫。但她從未放棄夢想,一邊帶女兒北京務工,一邊學習寫作,終至在44歲時迅速火爆。還有更多的人,仍然在默默無聞的努力,他們不會再是馬雲,甚至未必會成為範雨素——但,當她們走過漫長的人生路,回頭再看,就會發現人生處境,已經大為改觀。

所以這是一條經濟自由線,明察趨勢,敢於行動的人,總會遇到他們特有的機會。我們的攔江書院有很多這樣奇怪的人士,他們改善自我認知,通過自己的選擇和努力,走出命運的低谷,獲得展望未來的更好機會。

第八層級:認識到萬古不變的人性與社會規律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率先出場的是京城小官趙德漢,他家裡藏著兩個億,可是卻哭著說:我好好窮耶,真的窮怕了。

另一個反角祁同偉,也是窮鄉僻壤出來的鳳凰男,做了省公安廳廳長後,鄉人絡繹不絕求助。結果遭人羞辱:你是不是想把你們村兒的那條野狗,弄到公安廳做警犬?

這兩個角色,都是靠了權力成就,自身認知並沒有跟上。結果一個是有錢不敢花,另一個是有權不會用,易經稱之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因此他們才會落入到人性的陷阱,淪為劇中的反角。

認識人性,說透了就是認識自己。就是認識到自己心中的糾結與殘缺。就是認識到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苦傷。認識到人在社會上的表現,充滿了無盡的矛盾與困惑,認識到人之幼年的缺憾,會構成他終生走不出的陷阱。這時候你對人再也不會有恨意,不會有怨言,因為你知道眾生皆苦,終不過是庸人自擾。

第九層級:認識到人生的至高意義與價值

沖出人性的迷障,就得以機緣問鼎于智慧極峰。此時心境澄明,無苦無憂,洞穿了這個世界的本原,獲知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這是人類認知的又一個新起點,快樂無邊的心靈自由,與以慈悲為感召的精神境界。

我們的認知就是這樣,從漏斗的底端一步步向上攀行,每行進一步,都會有豁然開朗的通達感,每上升一層,都會獲得無盡的心靈快感。

小結

擁有財富的人,多有追求智慧的衝動——因為他們有行動的力量。

只有書本知識的人,卻多半和財富無緣,因為他們缺乏行動能力。

我們的人生,往往只看到一條船,而沒有看到那條河,更疏略了兩岸美麗的風景。所以甯向東教授建議那個已經成年的孩子,讀千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讀書的目的,是讓你獲得明析的認知,與果決的行動能力。

不要太功利,這個世界,人類競爭比拼的不是什麼學分成績,不是名校名師,不是專業科目,而是你對自我與社會的終極認知。

說格局、說心胸、說視野,最終說的不過是認知。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世相人心?你看明白了,想清楚了,心就靜了,做事就沉穩了。言談舉止,也變得優雅得體了。

認知不足的人,必困於自己的心,舉目所見,只有一些毫無意義的東西,拼命求索,卻無改於自己的命運之分毫。你的認知在哪個層級,你的人生就處在什麼狀態。如果你不快樂,不開心,總是感受到壓力或是痛苦,又或是對自己的際遇自艾自憐,那就好好梳理自己的內心吧。

人生苦短,壽命有限,舉凡心懷痛苦行至終點之人,莫不是錯過了此生。從認知的漏斗裡爬出來,不做觀天于井的青蛙,而是迎著命運,接受自我,于智慧的巔峰,看大千紛紜,觀落英繽紛,美麗的世界,源自于美麗的人生,源自于豁達通明的認知,源自于不懈向上的嫺靜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