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不能忘卻的記憶——寫在紀念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八十周年之際

盧溝橋舊橋面遺址。圖片來自網路

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7日電80年前的今天,

一聲槍響震醒了沉睡的宛平城,日本侵略者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揭開了全民族抗戰的序幕……

曉月蘆溝,怎忘當年,戰火曳空!惹英雄奮起,旗風所向,悲歌吼處,氣貫長虹。永定河邊,南苑巷內,多少男兒浴血中。一腔恨,俱凝刀槍上,怒向頑凶!天公竟妒豪英,彈飛處,焦石濺血濃。憾壯懷難已,山河未複;民崩倚恃,國損干城!浩氣長風。

喚起大眾,衛我中華一脈同。西山上,有松濤夜吼,霜葉殷紅。

——《沁園春·佟麟閣》

7月7日這一天,刻印著一個民族心靈上難以癒合的傷痛;這一天記錄著中國人難以忘卻的仇恨和恥辱;這一天盧溝橋的槍炮聲讓中華民族自此欲火重生;這一天的抗爭從此使中華民族走向民族獨立自強……

沿著歷史的足跡,再次走上盧溝橋。八十載風雨飄搖,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曉月”更添幾分寧靜;盧溝橋上石獅子靜靜佇立,

它們見證了當年的戰火硝煙;宛平城斑駁不堪的城牆,仿佛在向人們講述著抗日英烈浴血奮戰的不朽詩篇。

革命烈士梁誠之子梁甯寧。本人供圖

在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之際,革命烈士梁誠之子梁甯寧接受了中國青年網記者的專訪,

同我們一起回憶歷史、展望未來。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軍開始全面侵略中國。在日軍的倡狂進攻下,雖然也有部分國民黨有民族氣節的愛國將領殊死抵抗,但國民黨上層的少數決策者仍採取消極抵抗,許多人對抗戰產生了悲觀情緒,看不到抗戰勝利的前途和希望。在延安的中國共產黨分析形勢,順應民意,提出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陣線。

”梁甯寧回憶道,“我的父親于1939年1月赴華北抗日前線,先後擔任了冀中軍區老8團、第29團、27團政委。”

“我們一定要牢記歷史!牢記日本軍國主義者給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造成的巨大痛苦和災難。只要他們還不能正視歷史,歷史的悲劇就可能重演,我們必須警惕!”梁甯寧表示,“慘痛的教訓也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要加速強國、強軍步伐,振興中華!

談起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輕人時,

梁甯寧語重心長地說:“年輕人不能忘記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不忘記犧牲的革命先烈,只有思想的先進、精神的頑強和民族的凝聚,才能帶來和促進國家和民族的真正強盛。”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內的參觀者。中國青年網實習記者王思雨 攝

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前夕,位於宛平城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內,參觀者駢肩累跡。其中,一位抱著孩子的母親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七七事變’是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的開始,從此之後中國開始了八年的抗戰,今天帶著孩子來,是想讓孩子接受一點教育,要牢記歷史。”談到前來參觀的原因,北京市民周女士對記者說。

“我的老家在東北,以前聽老人講過七三一部隊,慘絕人寰。上學之後,在書上、在展覽館都學習過抗日戰爭的歷史。雖然這段歷史的篇章已經翻頁,但卻不能忘記。”周女士在向記者講述的時候,懷中的孩子眼睛炯炯有神,似乎讀懂了母親的良苦用心。

展館內,一群身穿校服的中學生神情肅穆,正在認真閱讀展板上的文字。“我們是來自天津市塘沽二中國旗班的學生”,一位元同學向記者介紹,“這次來北京進行學訪,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八十周年,雖然在課本中也曾學習過這段歷史,還是想更加全面深刻地瞭解一下。”

紀念館內,人們步履沉重。展板上,每一幅圖、每一個字似乎都在泣訴著那段殘酷的歷史,如同利劍,刺痛人心。

盧溝橋的石獅子。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芊芊 攝

7月的北京,午後烈日炎炎。橫跨永定河的盧溝橋,舊橋面遺跡的石塊凹凸不平,一頭連著過去,一頭牽著未來。熱愛和平的人們走在橋上,數著千姿百態的石獅子緩步向前,不時回頭張望,想透過歷史的硝煙永遠銘記那段難忘的歲月。

兩位胸前別著党徽的老人走上橋,不時低頭交談。

“我們是豐台區王佐鎮南宮村的退休黨員,這次是黨支部組織我們來參觀學習,平時空閒的時間,我們也經常過來看看。”兩位老人介紹到。

談起抗日戰爭,本來面對採訪還略有拘束的老人一下子激動起來:“抗日戰爭的歷史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歷史也不能被遺忘。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很多人都不瞭解歷史,應該組織他們多來參觀一下,思想上接受教育,這樣才能牢記歷史,努力奮鬥,把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雖然我們已經將近70歲了,如果發生戰爭,我們還是會毫不猶豫地上戰場、衝鋒陷陣。但是,我們還是希望世界和平。”

80年前,在民族危難之際,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無數仁人志士冒著槍林彈雨共赴國難。國家生死存亡之際,萬萬千千愛國將領舍家為國,奔赴戰場拋頭顱灑熱血。

望林海雪原,英勇的東北抗日聯軍雖“趟河越嶺,爬冰臥雪”,卻有“黑水調羹,白山品酒”的烈火豪情。品家國情懷,縱然“難書母愛慈祥,怎忍見,行行是斷腸”,只要“故國已複,家園正旺”,也無悔“人生短亦長”。

談到對未來的期望,人們都提到了一個詞語——和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

在過去的戰爭年代,中華民族雖曾遭受屈辱,卻總以頑強抗戰,為獲和平,中華民族上下一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築成了一道抵禦日本侵略的銅牆鐵壁,最終迎來了屬於全民族的勝利。

如今硝煙散去,但曾經的犧牲與抗爭不該被遺忘。和平時期,唯有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方能珍視和平、警示未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走得愈加堅定!

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前夕,位於宛平城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內,參觀者駢肩累跡。其中,一位抱著孩子的母親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七七事變’是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的開始,從此之後中國開始了八年的抗戰,今天帶著孩子來,是想讓孩子接受一點教育,要牢記歷史。”談到前來參觀的原因,北京市民周女士對記者說。

“我的老家在東北,以前聽老人講過七三一部隊,慘絕人寰。上學之後,在書上、在展覽館都學習過抗日戰爭的歷史。雖然這段歷史的篇章已經翻頁,但卻不能忘記。”周女士在向記者講述的時候,懷中的孩子眼睛炯炯有神,似乎讀懂了母親的良苦用心。

展館內,一群身穿校服的中學生神情肅穆,正在認真閱讀展板上的文字。“我們是來自天津市塘沽二中國旗班的學生”,一位元同學向記者介紹,“這次來北京進行學訪,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八十周年,雖然在課本中也曾學習過這段歷史,還是想更加全面深刻地瞭解一下。”

紀念館內,人們步履沉重。展板上,每一幅圖、每一個字似乎都在泣訴著那段殘酷的歷史,如同利劍,刺痛人心。

盧溝橋的石獅子。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芊芊 攝

7月的北京,午後烈日炎炎。橫跨永定河的盧溝橋,舊橋面遺跡的石塊凹凸不平,一頭連著過去,一頭牽著未來。熱愛和平的人們走在橋上,數著千姿百態的石獅子緩步向前,不時回頭張望,想透過歷史的硝煙永遠銘記那段難忘的歲月。

兩位胸前別著党徽的老人走上橋,不時低頭交談。

“我們是豐台區王佐鎮南宮村的退休黨員,這次是黨支部組織我們來參觀學習,平時空閒的時間,我們也經常過來看看。”兩位老人介紹到。

談起抗日戰爭,本來面對採訪還略有拘束的老人一下子激動起來:“抗日戰爭的歷史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歷史也不能被遺忘。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很多人都不瞭解歷史,應該組織他們多來參觀一下,思想上接受教育,這樣才能牢記歷史,努力奮鬥,把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雖然我們已經將近70歲了,如果發生戰爭,我們還是會毫不猶豫地上戰場、衝鋒陷陣。但是,我們還是希望世界和平。”

80年前,在民族危難之際,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無數仁人志士冒著槍林彈雨共赴國難。國家生死存亡之際,萬萬千千愛國將領舍家為國,奔赴戰場拋頭顱灑熱血。

望林海雪原,英勇的東北抗日聯軍雖“趟河越嶺,爬冰臥雪”,卻有“黑水調羹,白山品酒”的烈火豪情。品家國情懷,縱然“難書母愛慈祥,怎忍見,行行是斷腸”,只要“故國已複,家園正旺”,也無悔“人生短亦長”。

談到對未來的期望,人們都提到了一個詞語——和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

在過去的戰爭年代,中華民族雖曾遭受屈辱,卻總以頑強抗戰,為獲和平,中華民族上下一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築成了一道抵禦日本侵略的銅牆鐵壁,最終迎來了屬於全民族的勝利。

如今硝煙散去,但曾經的犧牲與抗爭不該被遺忘。和平時期,唯有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方能珍視和平、警示未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走得愈加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