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4公里城市江岸的“定海神針”——記老黨員黃樹林退休不褪色

4公里城市江岸的“定海神針”

——記老黨員黃樹林退休不褪色

(2017年7月8日刊登於《湖南日報》第8版)

新湖南用戶端記者 張頤佳

“我再去堤上轉轉!”7月7日中午,接受完記者的採訪,黃老揮揮手走進了烈日裡。

黃樹林今年65歲,是一名有著43年黨齡的老黨員。作為開福區第一任水利局長,他是名副其實的水利專家,全區的堤壩修建於何年,

什麼結構,哪裡比較薄弱,他都能如數家珍。

6月22日起,長沙開始持續暴雨,黃老就覺得情況不妙, 6月30日,冒著大雨他和區農林水利局負責人一起,把沙坪、蘇托垸、朝正垸這些往年險情易發處看了個遍。

讓黃老也頗感意外的是,今年開福區的防洪重點不在農村,而在城市。

7月1日清晨,他接到了開福區委書記沈裕謀的電話,請他“坐鎮”湘江大堤,務必守住開福湘江沿岸的平安。

黃老二話沒說,半個小時就趕到了大堤上。雨水跟斷了線的珠子似得不斷落下,江面滾滾波濤不斷上湧。面對快速上漲的河水,他果斷跟區委區政府建議,在開福區沿江從橘子洲大橋到北辰三角洲鑄築起一道4公里長的子堤。這道子堤按照均高2米,基座2米,頂寬1米構築而成,大約動用了20萬個編織袋,成為了阻擋湘江開福區城區段滾滾洪流的重要屏障。

汛情就是命令!7月1號下午,

開福區一千多幹部群眾參與建設了這道“擋水長城”。

果然,肆虐的洪水很快逼近幾處低於39米的湘江堤岸,幸虧這道子堤的及時攔截。

“五水廠取水口疑似管湧啦!”7月1日晚,洪水漫過湘江大堤,五水廠取水口的東側便是中山西路,萬達廣場、鹽道坪、通泰街等一片繁華商業和居民區,

十數萬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取水口這個地方本身要比湘江大堤低,我們先用了沙袋輪番填埋,可是水流太急,沒控制住。”通泰街道党工委書記鄧宜春回憶:“黃老趕來後,一躍跳進齊腰深的洪水中,組織我們先築鐵絲網,縮小出水範圍,再往裡填埋了沙袋和棉絮,立馬險情得到了控制。”

“黃老,臨江的新河垸擋牆開裂!”

“沙袋不可以急堆,

必須隨著江水的上漲一層一層加高。”

“黃老,浪打的急,子堤有進水。”

“來,迅速把這幾個點加高到5公寸,這幾處用支架撐起來。”

......

7月4日,雨花區黎托泵站一處閘門進水,黃老的家被淹了一米多深。可他無暇顧及80多歲的老母親,只得託付其他親人幫助照顧。

從6月30日到7月5日,黃老穿著一雙黑色雨靴,每天要在這4公里沿線來回走四五趟。在他的身後還有一個“小兵”,是他結髮妻子王傑明。她說:“我是硬要跟他上一線的,搞了一輩子水利,他身體毛病多,我算是保姆、嚮導加服務員,就是督促他吃飯吃藥。”

兩位老人一前一後,是湘江大堤上一道獨特的風景,每每脫下的套鞋都是水滴滴的,這不是河堤浸入的江水,而是老人淌濕的汗。

在龍王港、在蘇托垸、在湘江大堤....無論是1998年的“百年不遇”還是今年的“歷史之最”,黃樹林守過的大堤固若金湯,他被大家形象的譽為“定海神針”。

黃老退休時,從單位帶回來的就是兩麻袋榮譽證書。他的不猶豫、不馬虎、不膽怯的“三不”抗洪工作法,至今是開福全體水利人的寶典聖訓。

黃老說:“你們不要宣傳我,榮譽屬於千千萬萬奮戰在一線的同志,屬於集體,這只是我一個老共產黨員應該做的。”

[責編:羅雅琴]

她說:“我是硬要跟他上一線的,搞了一輩子水利,他身體毛病多,我算是保姆、嚮導加服務員,就是督促他吃飯吃藥。”

兩位老人一前一後,是湘江大堤上一道獨特的風景,每每脫下的套鞋都是水滴滴的,這不是河堤浸入的江水,而是老人淌濕的汗。

在龍王港、在蘇托垸、在湘江大堤....無論是1998年的“百年不遇”還是今年的“歷史之最”,黃樹林守過的大堤固若金湯,他被大家形象的譽為“定海神針”。

黃老退休時,從單位帶回來的就是兩麻袋榮譽證書。他的不猶豫、不馬虎、不膽怯的“三不”抗洪工作法,至今是開福全體水利人的寶典聖訓。

黃老說:“你們不要宣傳我,榮譽屬於千千萬萬奮戰在一線的同志,屬於集體,這只是我一個老共產黨員應該做的。”

[責編:羅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