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此人出身寒門,在遇李世民之前毫無信用可言,正是憑藉一句話終成一代名相

我們知道唐朝時期人才濟濟,像什麼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尉遲敬德、秦叔寶等等,他們要麼是李世民的老部下,要麼和李世民有姻親關係。和他們一比起來,今天的故事主人公就自慚形穢了很多。

他就是因直言進諫,輔佐李世民共同創建“貞觀之治”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的魏徵。

他的出身不是很好,而且在和李世民相遇之前,可以說個人的信用是幾乎喪失殆盡。他之所以能成為後來的一代名相,主要就是靠一句話,

“哪有什麼勝利可言,挺住就意味著一切!”

魏徵出身河北巨鹿的魏氏,在北齊的時候倒也算是名門望族,其父曾任北齊的屯留令。但是就在魏徵還有三年就要出生之時,北齊被北周給滅了;在他剛滿一周歲時,北周又被隋朝給滅了。連續的改朝換代,硬生生將原來勉強算得上是望族的魏氏給整成了寒門。後來因為家貧,年紀輕輕的魏徵很早就出家當了道士。

我們前面說了,

魏徵之所以能夠成功,全憑那句話。在這個信念的支持下,他先後投靠了五個東家:舉兵反隋的武陽郡丞元寶藏;瓦崗寨首領李密;後隨李密效力于李淵;被俘後又效力于竇建德;最後則是李建成,在此期間,他曾建議李建成儘早除掉李世民。

可以說,在李世民的文成武將中,像魏徵這樣一生幾易其主的人並不多見。我們無法想像他將如何面對世人,如何面對新的東家李世民。

李世民幹掉李建成後,所有的人都知道這回魏徵恐怕是要完蛋了。果不其然,李世民剛坐穩位子就把魏徵喊來秋後算帳了,魏徵看似已經是在劫難逃,可誰料到他居然不卑不亢,很是從容地說道:“當年皇太子若是聽我的勸告,哪會遭逢今日之禍?”居然連一點悔過的意思都沒有,

反而還在群臣面前大放厥詞。

他這樣的反其道而行,不僅大肆標榜了自己的先見之明,同時又巧妙地道出了李建成的不聽良言,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基本事實,而這所有的一切又都是為了襯托出李世民的偉大,李世民的勝利是必然的。在關鍵時刻,魏徵以自己的才華成功保住了性命,同時更贏得了李世民的青睞。

魏徵雖說這次保住了自己的小命,但如果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話,他仍舊隨時會被那幫虎視眈眈的前政敵們給幹掉。和那些自恃功勳卓著的同僚相比,魏徵的唯一的優勢就是自己的這張嘴,以及堅持,除此之外一無所有。正所謂光腳不怕穿鞋的,都這樣了魏徵也只好一條道走到黑,充分發揮自己能說會道的特長,並將其發展成了一種為官藝術。

他將整個朝堂都變成了自己唱獨角戲的地方。於是,我們看到了極為不和諧的一幕:

太子越禮,他犯顏直諫;後妃越禮,他犯顏直諫;皇上想去泰山封禪,他依然犯顏直諫……直諫成了魏徵生存的武器,成了邀寵的法寶,李世民總結說,魏徵“所諫前後二百餘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玄武門之變後才開始效忠唐太宗的魏徵,終於達到了自己事業的巔峰,終於可以在同僚面前挺直腰板了。

幾十年的光陰就如白駒過隙般,一閃而過,魏徵說老就老了。西元643年,魏徵病逝,李世民一改慣例,親臨魏府向其遺體告別,賜諡號“文貞”,同年入淩煙閣。李世民在後來評價他時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魏徵可以說是備享生榮死哀。但是有句話說得好,人無完人。

魏徵生前曾力薦過杜正倫和侯君集二人,認為他們都有宰相之才。所以杜正倫被提拔為了兵部員外郎,後又改任為太子左庶子;侯君集也因此官至檢校吏部尚書。魏徵死後,他們二人都因牽連到太子李承乾密謀造反事件當中,一個被流放,一個下獄被殺。

舉薦人才失當,魏徵難辭其咎,世人甚至推測,魏徵此舉有暗結同黨之嫌。於是,魏徵在李世民心中的高大形象第一次打了折扣。後來又有人作證,說魏徵諫諍李世民的奏章,自己都偷偷留有副本,交給了當時的史官褚遂良,以求能夠錄入國史。

只顧著自己後世留名,卻不顧此舉會給君主招黑。魏徵的形象就此轟然倒塌,盛怒之下的李世民不但令人毀掉了自己親手給魏徵題寫的碑文,甚至還取消了衡山公主和他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後來,李世民親征高句麗,雖說大獲全勝,但還是因為沒能滅了高句麗而後悔,不禁慨然歎息道:“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於是又重新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重立紀念碑。

充分發揮自己能說會道的特長,並將其發展成了一種為官藝術。

他將整個朝堂都變成了自己唱獨角戲的地方。於是,我們看到了極為不和諧的一幕:

太子越禮,他犯顏直諫;後妃越禮,他犯顏直諫;皇上想去泰山封禪,他依然犯顏直諫……直諫成了魏徵生存的武器,成了邀寵的法寶,李世民總結說,魏徵“所諫前後二百餘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玄武門之變後才開始效忠唐太宗的魏徵,終於達到了自己事業的巔峰,終於可以在同僚面前挺直腰板了。

幾十年的光陰就如白駒過隙般,一閃而過,魏徵說老就老了。西元643年,魏徵病逝,李世民一改慣例,親臨魏府向其遺體告別,賜諡號“文貞”,同年入淩煙閣。李世民在後來評價他時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魏徵可以說是備享生榮死哀。但是有句話說得好,人無完人。

魏徵生前曾力薦過杜正倫和侯君集二人,認為他們都有宰相之才。所以杜正倫被提拔為了兵部員外郎,後又改任為太子左庶子;侯君集也因此官至檢校吏部尚書。魏徵死後,他們二人都因牽連到太子李承乾密謀造反事件當中,一個被流放,一個下獄被殺。

舉薦人才失當,魏徵難辭其咎,世人甚至推測,魏徵此舉有暗結同黨之嫌。於是,魏徵在李世民心中的高大形象第一次打了折扣。後來又有人作證,說魏徵諫諍李世民的奏章,自己都偷偷留有副本,交給了當時的史官褚遂良,以求能夠錄入國史。

只顧著自己後世留名,卻不顧此舉會給君主招黑。魏徵的形象就此轟然倒塌,盛怒之下的李世民不但令人毀掉了自己親手給魏徵題寫的碑文,甚至還取消了衡山公主和他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後來,李世民親征高句麗,雖說大獲全勝,但還是因為沒能滅了高句麗而後悔,不禁慨然歎息道:“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於是又重新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重立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