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宜陽縣這個名揚豫西的“紅色家族”,一門忠烈投身革命

宜陽縣趙保鎮因光輝燦爛的革命歷史被譽為“紅趙保”。“紅趙保”的誕生,與這裡一個“紅色家族”密不可分。可以說,這個家族的聚散興衰,就是一部驚心動魄的豫西革命鬥爭史。

日前,

本報“紀念建軍90周年 尋訪洛陽英烈”採訪團成員來到這個“紅色家族”故地。至今仍居住在這裡的家族成員張平安,向我們講述了家族的紅色往事。

張家長子,點燃豫西革命星火

驅車前往宜陽縣趙保鎮東趙村,走到村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方刻有“紅趙保”三個大字的山石。

早在1930年,這裡就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黨小組。1944年,趙保張家第五代長子張劍石在當地開闢伊洛抗日根據地。伊洛抗日根據地的存在,有力打擊了日偽反動武裝和日本侵略者,鞏固了紅色政權,這就是“紅趙保”之名的由來。

“在抗戰歲月和解放戰爭時期,張家因‘紅色背景’先後有9人被國民黨逮捕,1人慘遭殺害,2人在隨軍轉移途中犧牲。”至今仍居住在張家宅院裡的張平安,

向我們細數家族前輩的革命壯舉。

張家最有名的革命者,當數張平安的堂伯張劍石。

張劍石又名張金光,1903年出生。1920年冬,他隨親戚去西安,考入陝西省立第三中學,在這裡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5年後,22歲的張劍石回到家鄉趙保,目睹家鄉官匪勾結、欺壓百姓的社會亂象,奮筆寫下“捍衛家鄉豈容退,改造社會是我責”的條幅,將其貼在床頭,激勵自己。

1926年,張劍石在四弟張兆芳的介紹下參加了上海大學舉辦的“夏令講學會”,

鄧中夏、瞿秋白、惲代英等著名共產黨人都在該校擔任教員,更堅定了張劍石的革命理想。同年7月,他返回豫西開展革命活動。之後數年,他先後組織成立了趙保黨小組、屏陽中學和大眾圖書館。1944年,張劍石開闢了伊洛抗日根據地,使趙保成為豫西抗日救亡運動活躍的地區之一。

趙保鎮東趙村的趙學柱老人,在1944年伊洛抗日根據地開闢時還是個11歲的孩子。

當時他家和張劍石的九弟張兆文住前後院。夜裡,張劍石找張兆文商討革命之事,不願驚醒前院的趙學柱家,總是翻牆從房上到後院。趙學柱說,有時夜裡聽到房上的動靜,他的父親便告訴他:“這是張劍石到後院了。”

四弟潛伏地下,執行秘密任務

抗戰時期,張劍石和四弟張兆芳、七弟張兆瑾經常共同商討革命事宜。當時,日本人把東北的紅軍叫“紅鬍子”,

兄弟三人也自稱是趙保的三個“紅鬍子”。

張兆芳是宜陽最早的共產黨員,也是豫西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他1927年在上海大學入黨,時年從上海到開封。他的公開身份是河南省建設廳錄事,其實是中共河南省委的交通員,經常趁夜間化裝成各種身份到各個學校、工廠執行省委的秘密任務。

1928年9月,由於叛徒出賣,張兆芳被捕,被關進開封監獄。敵人對他嚴刑拷打,戴腳鐐、手銬使他手腳長期化膿,露出了骨頭,敵人還在槍殺別人時讓他陪跪來威脅他。

張兆芳入獄後,黨組織千方百計進行營救,1929年春張兆芳被釋放。張兆芳的愛人何青蓮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兆芳出獄抬回家中時,瘦成皮包骨頭,不能認識了。”

張劍石的七弟張兆瑾,參加革命後改名趙瑾。他以小學教員的身份進行掩護,追隨張劍石投入艱苦的地下鬥爭。在伊洛抗日根據地轉移後,先後在新四軍、淮北軍區、華中野戰軍和南京軍區任職。

三弟英勇就義,家人踏上逃亡之路

在當時的趙保,張家這個“紅色家族”太顯眼了。王震、皮定均、王首道等人都在張家住過,趙保也一時被稱作豫西“小延安”。

1945年10月5日,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通過各種管道不斷地傳向趙保:張劍石的三弟張宏道,被國民黨在谷水活埋了!

張宏道是伊洛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武裝——八路軍伊洛基幹第二團團長,他先後兩次組織兵力與日寇和國民黨軍隊作戰,主要職責是負責保衛伊洛抗日根據地。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要消滅洛陽城郊革命武裝,圍攻伊洛抗日根據地。黨中央決定豫西黨政軍緊急突圍,撤出豫西。為了保護傷患、幹部家屬和根據地群眾,張宏道留在根據地。後國民黨派人請張宏道到洛陽“議事”,張宏道明知兇險,但為了給其他人爭取撤離時間,毅然前往,於1945年10月5日被國民黨活埋在洛陽西郊谷水。

擔心滅門之災,是夜,張宏道的叔伯、兄弟和侄輩近20口人,踏上逃亡之路。

妻女被捕守口如瓶,革命家風傳承至今

逃亡途中,張劍石的妻子韓俠攜8歲的女兒張華雲向解放區轉移。韓俠因懷胎七月,行走困難,母女兩個人被國民黨抓捕,後被轉移到宜陽縣看守所。

由於張華雲是小孩,她可以在院中自由走動。張華雲後來回憶,當時在監獄裡印象最深的是幾間關押男犯的小屋,每屋有一兩人,在深冬天氣裡只能穿破棉襖和短褲,光著腳帶重鐐。張華雲說,聽說他們是共產黨,經常看見他們被凍死、餓死後抬出去的情形。

“在監獄近兩年的時間裡,我們母女始終以家屬身份回答審問,沒有暴露過任何情況、出賣過一個同志。”張華雲回憶說。到1947年,母女二人被本家人花重金保釋出獄,投奔正在嵩縣寺莊三地委工作的張劍石。

張平安說,在那次逃亡中,家族有人逃向了解放區投奔共產黨,有人逃向敵佔區找尋地下組織,有的從此改姓趙繼續投身革命。解放後,張家人大多在北京、南京、武漢等地的軍隊和其他行業工作。

“革命歲月的鬥爭一直影響著我們這個大家族的家風和傳統,思想開明、跟隨潮流、追求真理等家風延續至今。”張平安說。

戴腳鐐、手銬使他手腳長期化膿,露出了骨頭,敵人還在槍殺別人時讓他陪跪來威脅他。

張兆芳入獄後,黨組織千方百計進行營救,1929年春張兆芳被釋放。張兆芳的愛人何青蓮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兆芳出獄抬回家中時,瘦成皮包骨頭,不能認識了。”

張劍石的七弟張兆瑾,參加革命後改名趙瑾。他以小學教員的身份進行掩護,追隨張劍石投入艱苦的地下鬥爭。在伊洛抗日根據地轉移後,先後在新四軍、淮北軍區、華中野戰軍和南京軍區任職。

三弟英勇就義,家人踏上逃亡之路

在當時的趙保,張家這個“紅色家族”太顯眼了。王震、皮定均、王首道等人都在張家住過,趙保也一時被稱作豫西“小延安”。

1945年10月5日,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通過各種管道不斷地傳向趙保:張劍石的三弟張宏道,被國民黨在谷水活埋了!

張宏道是伊洛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武裝——八路軍伊洛基幹第二團團長,他先後兩次組織兵力與日寇和國民黨軍隊作戰,主要職責是負責保衛伊洛抗日根據地。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要消滅洛陽城郊革命武裝,圍攻伊洛抗日根據地。黨中央決定豫西黨政軍緊急突圍,撤出豫西。為了保護傷患、幹部家屬和根據地群眾,張宏道留在根據地。後國民黨派人請張宏道到洛陽“議事”,張宏道明知兇險,但為了給其他人爭取撤離時間,毅然前往,於1945年10月5日被國民黨活埋在洛陽西郊谷水。

擔心滅門之災,是夜,張宏道的叔伯、兄弟和侄輩近20口人,踏上逃亡之路。

妻女被捕守口如瓶,革命家風傳承至今

逃亡途中,張劍石的妻子韓俠攜8歲的女兒張華雲向解放區轉移。韓俠因懷胎七月,行走困難,母女兩個人被國民黨抓捕,後被轉移到宜陽縣看守所。

由於張華雲是小孩,她可以在院中自由走動。張華雲後來回憶,當時在監獄裡印象最深的是幾間關押男犯的小屋,每屋有一兩人,在深冬天氣裡只能穿破棉襖和短褲,光著腳帶重鐐。張華雲說,聽說他們是共產黨,經常看見他們被凍死、餓死後抬出去的情形。

“在監獄近兩年的時間裡,我們母女始終以家屬身份回答審問,沒有暴露過任何情況、出賣過一個同志。”張華雲回憶說。到1947年,母女二人被本家人花重金保釋出獄,投奔正在嵩縣寺莊三地委工作的張劍石。

張平安說,在那次逃亡中,家族有人逃向了解放區投奔共產黨,有人逃向敵佔區找尋地下組織,有的從此改姓趙繼續投身革命。解放後,張家人大多在北京、南京、武漢等地的軍隊和其他行業工作。

“革命歲月的鬥爭一直影響著我們這個大家族的家風和傳統,思想開明、跟隨潮流、追求真理等家風延續至今。”張平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