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鼓浪嶼申遺成功!感覺要趕緊再去一趟啦!

喜訊!

廈門的一處世界級景觀——鼓浪嶼!

終於完成了“申遺”大考階段

促就了中國的又一項“世界第一”!

最新消息,當地時間 7 月 7 日,正在波蘭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 41 屆大會現場傳來消息:中國申報的文化遺產專案 " 鼓浪嶼 " 和自然遺產項目 " 可哥西裡自然保護區 " 雙雙通過審核。至此,中國已擁有 52 項世界遺產。

鼓浪嶼,是廈門島西南隅一座面積1.8839平方公里的小島。自宋代開始有人定居,明代民族英雄鄭成功1646年開始屯兵鼓浪嶼訓練師,

1661年以此為基地出兵,次年收復被荷蘭殖民者佔領38年之久的臺灣島。鼓浪嶼見證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國在全球化早期浪潮衝擊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歷程,是全球化早期階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與互鑒的典範。

鼓浪嶼為何能被成功推薦?

有何獨特的自然與文化遺產?

鼓浪嶼的申遺要素

鼓浪嶼(提名)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51組代表性歷史建築及宅園、4組歷史道路、7處代表性自然景觀與2處代表性文化遺跡,

它們與島上現存的900餘棟歷史風貌建築,共同構成了鼓浪嶼自然有機的空間結構和內涵豐富的城市歷史景觀。同時,整個島嶼作為歷史背景,仍然在整體上保持了優美的海島景觀特徵和不同片區的城市肌理特徵。

01

51組代表性歷史建築及宅園

1

西鄰·瞰青別墅

永春路73-75號

瞰青別墅是1916年越南華僑黃仲訓在日光岩下岩仔腳購地建造的別墅。1927年,他又在日光岩西北側開始建設西林別墅,約1932年落成。建築為清水紅磚牆,呈現出20世紀初鼓浪嶼華僑洋樓常見的立面設計風格。

2

黃家花園

晃岩路27、29、31號

黃家花園原為印尼華僑黃奕住1920年回國定居時興建的別墅,建築面積共4500平方米左右。整組建築和園林通過對早期外國人宅園的改建,在整體格局的改造中注入傳統的理念,體現出鼓浪嶼近代建築中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對時代流行建築風格的追求。

3

海天堂構

福建路36號、40號

海天堂構是由菲律賓華僑黃秀烺和黃念憶共同於1920年到1930年間建成的宅園,總占地6500平方米。建築的外牆採用煙炙紅磚清水作法,外廊廊柱設預製混凝土寶瓶欄杆,屋頂屋脊、飛簷、簷口下均設預製木雕裝飾構件,做工精美。

4

楊家園

鼓新路29號

楊家園由菲律賓華僑楊忠權 、楊忠懿于20世紀初興建的四幢洋樓構成,占地面積4100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560平方米。院落內園林,西式的水池配合中式的假山石,中西合璧。

5

八卦樓

鼓新路43號

八卦樓是臺灣商人林鶴壽1907年投資興建的大型別墅,建築面積近5800平方米,採用西方古典復興的風格,八卦樓體量和高度都是鼓浪嶼別墅之最。

6

番婆樓

安海路36號

1927年菲律賓華僑許經權建造的“番婆樓”,是一座華僑建造的大型殖民地外廊風格別墅建築,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建築前的庭院內園林化的處理體現出中西合璧的特徵,其形式與歐洲巴羅克園林中假山對自然溶洞模仿的手法相似。

7

菽莊花園

港仔後7號

臺灣遷居鼓浪嶼的富紳林爾嘉,於1913年建菽莊花園,占地面積14000多平方米。菽莊花園在造園藝術上具有較高的成就,既運用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手法,同時又融合了近代建築的樣式及西方造園的風格,創造出一座獨特的濱海近代文人園。

8

廖家別墅(林語堂故居)

漳州路44號

從馬約翰紀念廣場進入漳州路,路北的一條深巷內,有一塊小場地,它的西、北兩側,一座建築面朝西,建在高臺基之上,另一座面朝南,名為“立人齋”,這兩座建築就是廖家別墅。林語堂與廖家千金的婚房就在該建築內。

9

金瓜樓

泉州路99號

金瓜樓建於1922年,其頂部設略高出屋面的鼓座,各覆八棱形攢尖穹頂,形似南瓜,因此取名“金瓜樓”。這座建築具有濃郁的閩南地方注重裝飾、色彩大膽的建築特色。

10

春草堂

筆山路17號

春草堂,位於筆架山西北制高點,建於1933年,是當時廈門最大的營造商華僑許春草為自己設計、建造的住宅。建築整體造型端莊樸實,簡潔但細部考究,強調材料質感的對比。1992年許春草之子許伍權將該建築命名為春草堂。

11

黃榮遠堂

福建路32號

建於1920年的黃榮遠堂是鼓浪嶼華僑花園洋房建築的優秀代表之一,整座院落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築風格受曾在東南亞殖民建築中流行的帕拉迪奧風格影響。建築的柱頭、簷口、門窗、陽臺等各部裝飾甚為豐富、精美,巴羅克的曲線式設計是常用的主題。

12

鼓浪嶼工部局遺址

鼓新路40號

工部局遺址位於鼓新路與三明路交叉口北側靠近海岸的一處臺地上。1903年至1908年鼓浪嶼工部局成立之初曾租用這座洋行建築辦公,這是鼓浪嶼現存惟一一處工部局辦公建築遺存,建築主體已於2007年倒塌。

13

燕尾山午炮臺遺址

燕尾山午炮位于燕尾山脊平坡處,由廈門海關設立。燕尾山原本留存四座軍用炮臺,估計曾用於控制航道。海關雇員每星期六午間12點前,遙望海峽對面的廈門海關樓頂大壁鐘,到12點整時鳴炮兩響,藉以通知海關及鼓浪嶼社區居民對準時間。

14

和記洋行倉庫遺址

廈門開埠不久,就有英商德記、和記等數家洋行進入廈門經商,在今天鼓浪嶼的三丘田碼頭附近,即是當時的和記洋行的倉庫設施遺存,該遺址今天只剩下原倉庫建築由比較規整的方塊花崗岩條石砌成的下半部外牆,以及石砌門窗的邊框。

15

三丘田碼頭遺址

三丘田碼頭遺址,是當時鼓浪嶼內厝澳一帶居民來往廈門主要利用的碼頭。工部局時期的三丘田碼頭主要用混凝土或大型條石板為基樁,其上用石板、條石鋪砌或水泥砌成斜坡踏面,延伸至海中。退潮時,碼頭就成為跨越沙灘的棧道。

16

救世醫院和護士學校舊址

鼓新路68、80號

1898年,歸正教會牧師郁約翰將美國教會所屬救世醫院總院遷到鼓浪嶼燕尾山河仔下新址,這也是鼓浪嶼第一座綜合性醫院,也是閩南地區最早開設的護士學校。現在的救世醫院和護士學校舊址基本保留了歷史上形成的格局,局部於2010年修復。

17

博愛醫院舊址

鹿礁路1號

1918年,博愛醫院最初設在鼓浪嶼“教堂路”一座別墅建築中。20世紀30年代初,醫院遷至鼓浪嶼鹿礁路“海景旅社”舊址營業。建築外部牆面淺米黃色塗刷與深米黃色的釉面磚邊緣裝飾相配合,和建築內部的裝修一起,體現出濃郁的日本風格。

18

私立鼓浪嶼醫院舊址

鼓新路44號/鼓新路46號

鼓新路與三明路交叉路口的西側院落內有兩座建築。鼓新路44號建築,美國歸正教會醫生錫鴻恩在自己的住處開設“錫鴻恩診所”,後更名為“宏寧醫院”。1927年,錫鴻恩離開鼓浪嶼後,宏甯醫院業績下滑,1933年併入救世醫院,取名為“私立鼓浪嶼醫院”。

19

毓德女學校舊址

田尾路13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毓德女小”複辦,在臨田尾東路處新建紅磚教學樓,建築面積430平方米。這是一座“凹”字形平面的建築,教室、辦公室半圍合佈置,形成內院,靠內院設置外廊,用於交通聯繫。

20

蒙學堂舊址(吳添丁閣)

安海路6號

蒙學堂建設之初是殷承宗 祖父的私宅,建於1908年。在1908年至1911年之間曾借給教會辦學,是蒙學堂的第二校址。1911年,這座建築被菲律賓華僑吳添丁購買,後來在建築入口二層的憑欄處加上“吳添丁閣”字樣匾額。

21

安獻樓

雞山路18號

1934年,安禮遜在雞山頂興建一座三層樓房,該建築落成時正值安息日會在此舉行閩南各屬支會聯誼會,安禮遜主持了“安獻典禮”,便將該樓命名為“安獻樓”。安獻樓建築現在作為基督教廈門美華療養院,保存完整。

22

萬國俱樂部舊址

田尾路16號

20世紀20年代初,萬國俱樂部搬到田尾東路臨近海濱的山坡地,租用原“日本會館”的一座建築。經多次改建,現存萬國俱樂部舊址建築,建築面積1500多平方米,為具有一定現代建築特徵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築。

23

閩南聖教書局舊址

龍頭路466號

1932年,教會人士捐獻地皮和經費,在福建路、龍頭路、晃岩路的交叉口建起了一幢三層洋樓供聖教書局作為新址。建築外牆為清水紅磚牆,窗套、樓層間腰線都用白色洗石子工藝的仿石裝飾,白色線條與紅磚牆形成對比,是20世紀鼓浪嶼華僑建築常見的風格。

24

洋人球埔舊址

洋人球埔最初為鴉☆禁☆片戰爭期間英軍開闢的軍用操場,至今仍在使用。曾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座專案齊全、功能完備的運動場所。近代體育由外國人傳入鼓浪嶼後,主要經過島上教會學校的推廣,開啟了中國近代學校體育基礎教育的先河。

25

延平戲院舊址

市場路6號

這座商業與文化娛樂綜合設施由旅居緬甸華僑王紫如、王其華兄弟在鼓浪嶼修建,位置在島上岩仔腳一帶與龍頭路之間的市場路。其後,他們在鼓浪嶼市場的樓上修建了一座戲院兼電影院,取名為“延平戲院”。

26

四落大厝

中華路25號

鼓浪嶼的四落大厝,是指岩仔腳聚落留存下來的四組紅磚厝建築物組合的民間建築。它們於19世紀20至40年代,由黃有山、黃勗齋、黃崑石祖孫三代及族人建設,是鼓浪嶼現在保存下來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組閩南紅磚厝建築群。

27

種德宮

內厝澳373號

島上的種德宮最初坐落於島嶼西部雞母山島上最早的居民點,後來該種德宮荒廢,在內厝澳地區現址募資新建了種德宮。現在的種德宮是一座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的三門二進殿宇,整座宮宇掩映于古榕樹下,環境幽靜。

28

大夫第

海壇路58號

大夫第建于19世紀初,由同安石洵的黃姓家族黃勗齋及族人建設,由一座二落五開間大厝和兩排護厝組成,建築占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是鼓浪嶼現存最古老的紅磚厝民居之一。

29

黃氏小宗

市場路66號

黃氏小宗位於鼓浪嶼島上岩仔腳傳統聚落原址,該建築建於19世紀上半葉,是鼓浪嶼現存最早的閩南傳統木構院落式民居之一。現在的黃氏小宗只剩下院門和正房,院落占地面積200餘平方米。

30

日光岩寺

日光岩寺位於全島制高點日光岩腳下,始建時間大致在明中期,初名“蓮花庵”,明萬曆十四年重修,後更名為日光岩寺。如今的日光岩寺,占地面積28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

31

會審公堂舊址

筆山路1號/筆山路3號

鼓浪嶼會審公堂舊址,是鼓浪嶼重要的司法機構建築遺存,至今保存完好。這處院落占地面積5600多平方米,院內共有兩棟兩層的洋樓,兩座建築基本對稱,形式比較簡潔,具有早期的現代建築風格。

32

日本員警署舊址

鹿礁路28號

日本員警署舊址建築位於日本領事館院落西南側,高兩層,內有辦公、審訊室及監獄,建築面積500餘平方米。建築造型簡潔,也是具有早期現代建築風格特徵的建築。

33

廈門海關理船廳公所舊址

鼓新路60號

理船廳公所是廈門海關稅務司下屬專門管理海務的辦事機構。現存的理船廳公所為廈門海關1883年購入的產業,是當時廈門海關理船廳公館與辦公建築。建築以紅白兩色對比為主調,形成輕巧、秀麗的整體風貌。

34

廈門海關通訊塔舊址

廈門海關通訊塔于1933年建設,1935年竣工使用,是海關理船廳公所建造的無線電通訊發射塔。廈門海關通訊塔舊址,見證了鼓浪嶼社區近代通訊基礎設施近代化的歷程。

35

廈門海關副稅務司公館舊址

位於田尾靠近漳州路的海關副稅務司公館,是當時廈門海關高級員工的住宅,由兩座建築組成。這兩座建築形式與風格非常類似,建築造型簡潔洗練,明顯受到當時現代建築風潮的影響,帶有美國草原別墅風格。

36

廈門海關驗貨員公寓舊址

中華路2號

廈門海關驗貨員公寓建于田尾附近,因為該建築由五個單元組成,常被稱為“五間排”。建築兩層間腰線為白色鋼筋混凝土過梁,屋頂簷口為出挑較大的薄鋼筋混凝土板,下麵也設鋼筋混凝土圈梁。

37

鼓浪嶼自來水公司舊址

1917年,廈門富紳黃世金等人發起籌辦自來水公司,聯合華僑鉅賈黃奕住等人,于1923年成立“商辦廈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1932年開始向島上居民供應自來水,每天從廈門將濾清的水運到鼓浪嶼西仔碼頭,用電機將水抽入水池,再通過管道輸水到島上各處。

38

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

中華路21號

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建於20世紀10至20年代。該建築是一座兩層殖民地外廊式建築,建築面積680平方米,該建築採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清水紅磚牆及哥特式尖券拱窗。

39

丹麥大北電報公司舊址

1871年初,大北公司在鼓浪嶼田尾路開辦。同年3月,開始收發電報營業,是中國最早收發電報的場所之一。現存建築為單層磚木結構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築,建築面積420平方米。

40

滙豐銀行公館舊址

這座建築作為滙豐銀行的高級住宅,建築面積370多平方米,是一座珍貴的三葉草形平面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築。滙豐銀行公館及其所依託的筆架山崖壁上的三和宮摩崖題記,共同形成了一組中西文化交相輝映的獨特景觀組合,也使該建築一度成為鼓浪嶼的標誌性建築。

41

滙豐銀行職員公寓舊址

鼓新路59號

滙豐銀行職員公寓舊址位於筆架山滙豐銀行公館舊址西側,建築面積970多平方米。該建築為造型簡潔的外廊式建築,外牆採用清水紅磚牆,英式砌法,順磚淺色、丁磚深色,加上淺色的灰縫,形成牆面的裝飾感。

42

鼓浪嶼電話公司舊址

清光緒三十年,日本人率先在鼓浪嶼和廈門之間使用電話。鼓浪嶼電話公司建築設在龍頭路商業街。建築磚混結構,高三層,建築面積440平方米,造型簡樸。當時,電話接線站就設在該建築樓上,由培訓後的青年女學生任接線生。

43

中南銀行舊址

印尼華僑黃奕住于1921年成立中南銀行,取名“中南”,是取中國與南洋互相聯絡之意。1922 年,中南銀行設立鼓浪嶼業務樓,該建築位於該商業街的街角,高三層,磚混結構,整座建築造型簡潔,具有時代特徵。

44

美國領事館

三明路26號

1859年美國領事海雅在鼓浪嶼建造了領事公館。建築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立面橫豎三段式的應用及三角形山花、科林斯柱式,嚴謹的荷蘭式砌法,整體呈現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流行的古典復興建築風格。

45

日本領事館

鹿礁路24號

日本領事館舊址是目前鼓浪嶼島上完整留存的19世紀外國領事館建築。在該建築中,可與日本產生聯繫的遺存 內容,主要體現在建築領事館二層的日式室內裝修佈置,以及建築正面當年用來懸掛日本“菊花”國徽的鐵架。

46

英國領事館

漳州路5號

英國領事公館舊址占地面積近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坐落于田尾一片臨海的開闊場地,可觀察廈門港船隻的通航要道。該建築為典型的單層殖民地外廊式建築,磚石木結構,造型莊重典雅。

48

天主堂

鹿礁路34號

1912年,西班牙神父馬守仁任廈門主教後,將教堂搬至鹿礁路西班牙領事館內。該建築裝飾著華麗的哥特式尖券門窗及玫瑰窗,建築周身白色,具有西班牙教堂建築的特色。

48

協和禮拜堂

該禮拜堂由美國歸正教會、倫敦差會、大英長老會聯合成立的“三公會”創建於1863年,是鼓浪嶼島第一座專用的禮拜堂,後來也吸納了懂英語的華人教徒。協和禮拜堂保存至今,為西方古典復興式建築。

49

三一堂

安海路69號

1927年,廈門港禮拜堂、新街禮拜堂和竹樹腳禮拜堂三個堂會決定在鼓浪嶼聯合興建一座教堂,命名為“三一堂”。三一堂動工興建於1934年,整體建築風格是在20世紀初流行的西方古典復興風格基礎上做適當簡化,採用希臘十字集中式平面。

50

基督教教徒墓園

1840年以後,日本人在島上浪蕩山腳下設有墓葬地,也被稱為“番仔墓”,位置處於鼓浪嶼島中央。該墓地後來因建設音樂廳而僅有部分墓碑保留下來。華人基督教教徒墓園位置則靠近安獻樓,位於雞母山西麓,至今保存完整。

51

英國倫敦差會女傳教士宅

雞山路1號

1844 年7月,英國基督教傳教士施約翰在廈門建立了英國倫敦差會,後來在雞母山建設住宅。該建築為單層殖民地外廊式建築,建築面積約900平方米。它曾是原倫敦差會女牧師、女教士居住的房子,被當地人俗稱“姑娘樓”。

02

2處代表性文化遺跡

日光岩與延平文化遺址(國姓井,龍頭山寨遺跡等)、重興鼓浪嶼三和宮摩崖題記。

52

延平遺址

日光岩寺背後一塊巨大山岩上,是鼓浪嶼歷史最悠久、跨越了不同時代的摩崖題刻。其中“鼓浪洞天”四個字,相傳為明萬曆元年泉州府同知丁一中題寫,是將鼓浪嶼這座小島比喻為中國道家傳說中的“世外桃源”般的仙境。

53

三合宮摩崖題記

位於筆架山的三和宮摩崖題記篆刻于清嘉慶十八年,由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撰文,記載了王得祿在三和宮前整修戰船、募款興修三和宮並率師進兵臺灣圍剿蔡牽起義軍之事。

03

4組歷史道路

主要的歷史道路有四條,分別為:日光岩、岩仔腳環線道路;筆架山環線道路;鹿耳礁環線道路;至東南海濱放射道路。

04

7處代表性自然景觀

升旗山、日光岩、雞母山、浪蕩山、英雄山、筆架山、燕尾山。

鼓浪嶼憑什麼申遺?

天壇申遺因為有“壇”

故宮申遺因為有“宮”

西湖申遺因為有“湖”

西安兵馬俑申遺因為有“俑”

鼓浪嶼雖被稱為

“浪漫之都,鋼琴之島,海上花園,萬國建築。”

但並沒有很標誌的東西。

那麼,鼓浪嶼憑什麼申遺?

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以下六項標準中的一項或幾項:

1、在建築、文物等方面,展現了人類價值觀念在一定時期的重要交流;

2、能為現存或已消失的一項文化傳統提供唯一或獨特的證據;

3、一種建築物、建築風格能展示人類歷史重要發展時期;

4、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等存在直接或實質的聯繫;

5、代表人類創造智慧的傑作;

6、是一種傳承人類具有土地利用或海洋開發的典範。

鼓浪嶼符合上面六項標準中的好幾項。

申遺片總導演孫曾田解讀

“時間給了鼓浪嶼一個歷史機緣,鼓浪嶼是西方遇見中國的橋頭堡。”

鼓浪嶼從一個海上的閩南文化聚落,轉變為西方多國僑民聚居的公共地界,繼而發展為以內渡臺胞和返鄉華僑為建設主體的國際社區。

因為國際社區的形成和發展,建立起鼓浪嶼和閩南文化區域,東亞和東南亞,乃至世界主要國家之間廣泛而緊密的聯繫。這使得鼓浪嶼得以在其不到兩公里的狹小空間內,濃縮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全球化發展波瀾的層層印記,和本土社會文化變遷的曲折歷程及其成就和影響,並可以通過豐富的物質遺存與其各自文化背景的聯繫,揭示出其中的影響關係和發展動力。

中國已有50處世界文化遺產

有你的家鄉嗎?

中國自1985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迄今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包括35項文化遺產,11項自然遺產和4項雙重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二。目前排名第一是義大利,51個。排名第三的是西班牙,44個。

1、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2、甘肅敦煌莫高窟 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3、山東泰山 1987.12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4、長城 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5、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6、北京故宮 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7、安徽黃山 1990.12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8、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世界自然遺產9、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世界自然遺產10、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世界自然遺產11、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1994.12 世界文化遺產12、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及孔林 1994.12 世界文化遺產13、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12 世界文化遺產14、西藏布達拉宮 1994.12 世界文化遺產15、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16、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世界文化景觀遺產17、蘇州古典園林 1997.12 世界文化遺產18、山西平遙古城 1997.12 世界文化遺產19、雲南麗江古城 1997.12 世界文化遺產20、北京天壇 1998.11 世界文化遺產21、北京頤和園 1998.11 世界文化遺產22、福建省武夷山 1999.12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23、重慶大足石刻 1999.12 世界文化遺產24、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 2000.11 世界文化遺產25、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鐘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縣)2000.11 世界文化遺產26、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2000.11 世界文化遺產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世界文化遺產28、雲岡石窟 2001.12 世界文化遺產29、“三江並流”自然景觀 2003.7 世界自然遺產30、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2004.7.1 世界文化遺產31、澳門歷史城區 2005.7.15 世界文化遺產32、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2006.7.12 世界自然遺產33、安陽殷墟 2006.7.13 世界文化遺產34、中國南方喀斯特 2007.6.27 世界自然遺產35、開平碉樓與村落 2007.6.28 世界文化遺產36、福建土樓 2008.7.6 世界文化遺產37、江西三清山風景名勝區 2008.7.7 世界自然遺產38、山西五臺山 2008.6.26 世界文化景觀遺產39、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築群 2010.7.31 世界文化遺產40、中國丹霞 2010.8.1 世界自然遺產41、杭州西湖文化景觀 2011.6.24 世界文化景觀遺產42、元上都遺址 2012.6.29 世界文化遺產43、中國澄江化石地 2012.7.1 世界自然遺產44、中國新疆天山 2013.6.21 世界自然遺產45、雲南紅河哈尼梯田 2013.6.22 世界文化遺產46、中國大運河項目 2014、6.22,世界文化遺產47、絲綢之路項目 2014、6.22,世界文化遺產48、土司遺址項目 2015、7.4 世界文化遺產49、湖北神農架項目 2016、6.22 世界自然遺產50、廣西花山岩畫 2016.7.15 世界文化景觀遺產

做工精美。

4

楊家園

鼓新路29號

楊家園由菲律賓華僑楊忠權 、楊忠懿于20世紀初興建的四幢洋樓構成,占地面積4100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560平方米。院落內園林,西式的水池配合中式的假山石,中西合璧。

5

八卦樓

鼓新路43號

八卦樓是臺灣商人林鶴壽1907年投資興建的大型別墅,建築面積近5800平方米,採用西方古典復興的風格,八卦樓體量和高度都是鼓浪嶼別墅之最。

6

番婆樓

安海路36號

1927年菲律賓華僑許經權建造的“番婆樓”,是一座華僑建造的大型殖民地外廊風格別墅建築,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建築前的庭院內園林化的處理體現出中西合璧的特徵,其形式與歐洲巴羅克園林中假山對自然溶洞模仿的手法相似。

7

菽莊花園

港仔後7號

臺灣遷居鼓浪嶼的富紳林爾嘉,於1913年建菽莊花園,占地面積14000多平方米。菽莊花園在造園藝術上具有較高的成就,既運用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手法,同時又融合了近代建築的樣式及西方造園的風格,創造出一座獨特的濱海近代文人園。

8

廖家別墅(林語堂故居)

漳州路44號

從馬約翰紀念廣場進入漳州路,路北的一條深巷內,有一塊小場地,它的西、北兩側,一座建築面朝西,建在高臺基之上,另一座面朝南,名為“立人齋”,這兩座建築就是廖家別墅。林語堂與廖家千金的婚房就在該建築內。

9

金瓜樓

泉州路99號

金瓜樓建於1922年,其頂部設略高出屋面的鼓座,各覆八棱形攢尖穹頂,形似南瓜,因此取名“金瓜樓”。這座建築具有濃郁的閩南地方注重裝飾、色彩大膽的建築特色。

10

春草堂

筆山路17號

春草堂,位於筆架山西北制高點,建於1933年,是當時廈門最大的營造商華僑許春草為自己設計、建造的住宅。建築整體造型端莊樸實,簡潔但細部考究,強調材料質感的對比。1992年許春草之子許伍權將該建築命名為春草堂。

11

黃榮遠堂

福建路32號

建於1920年的黃榮遠堂是鼓浪嶼華僑花園洋房建築的優秀代表之一,整座院落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築風格受曾在東南亞殖民建築中流行的帕拉迪奧風格影響。建築的柱頭、簷口、門窗、陽臺等各部裝飾甚為豐富、精美,巴羅克的曲線式設計是常用的主題。

12

鼓浪嶼工部局遺址

鼓新路40號

工部局遺址位於鼓新路與三明路交叉口北側靠近海岸的一處臺地上。1903年至1908年鼓浪嶼工部局成立之初曾租用這座洋行建築辦公,這是鼓浪嶼現存惟一一處工部局辦公建築遺存,建築主體已於2007年倒塌。

13

燕尾山午炮臺遺址

燕尾山午炮位于燕尾山脊平坡處,由廈門海關設立。燕尾山原本留存四座軍用炮臺,估計曾用於控制航道。海關雇員每星期六午間12點前,遙望海峽對面的廈門海關樓頂大壁鐘,到12點整時鳴炮兩響,藉以通知海關及鼓浪嶼社區居民對準時間。

14

和記洋行倉庫遺址

廈門開埠不久,就有英商德記、和記等數家洋行進入廈門經商,在今天鼓浪嶼的三丘田碼頭附近,即是當時的和記洋行的倉庫設施遺存,該遺址今天只剩下原倉庫建築由比較規整的方塊花崗岩條石砌成的下半部外牆,以及石砌門窗的邊框。

15

三丘田碼頭遺址

三丘田碼頭遺址,是當時鼓浪嶼內厝澳一帶居民來往廈門主要利用的碼頭。工部局時期的三丘田碼頭主要用混凝土或大型條石板為基樁,其上用石板、條石鋪砌或水泥砌成斜坡踏面,延伸至海中。退潮時,碼頭就成為跨越沙灘的棧道。

16

救世醫院和護士學校舊址

鼓新路68、80號

1898年,歸正教會牧師郁約翰將美國教會所屬救世醫院總院遷到鼓浪嶼燕尾山河仔下新址,這也是鼓浪嶼第一座綜合性醫院,也是閩南地區最早開設的護士學校。現在的救世醫院和護士學校舊址基本保留了歷史上形成的格局,局部於2010年修復。

17

博愛醫院舊址

鹿礁路1號

1918年,博愛醫院最初設在鼓浪嶼“教堂路”一座別墅建築中。20世紀30年代初,醫院遷至鼓浪嶼鹿礁路“海景旅社”舊址營業。建築外部牆面淺米黃色塗刷與深米黃色的釉面磚邊緣裝飾相配合,和建築內部的裝修一起,體現出濃郁的日本風格。

18

私立鼓浪嶼醫院舊址

鼓新路44號/鼓新路46號

鼓新路與三明路交叉路口的西側院落內有兩座建築。鼓新路44號建築,美國歸正教會醫生錫鴻恩在自己的住處開設“錫鴻恩診所”,後更名為“宏寧醫院”。1927年,錫鴻恩離開鼓浪嶼後,宏甯醫院業績下滑,1933年併入救世醫院,取名為“私立鼓浪嶼醫院”。

19

毓德女學校舊址

田尾路13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毓德女小”複辦,在臨田尾東路處新建紅磚教學樓,建築面積430平方米。這是一座“凹”字形平面的建築,教室、辦公室半圍合佈置,形成內院,靠內院設置外廊,用於交通聯繫。

20

蒙學堂舊址(吳添丁閣)

安海路6號

蒙學堂建設之初是殷承宗 祖父的私宅,建於1908年。在1908年至1911年之間曾借給教會辦學,是蒙學堂的第二校址。1911年,這座建築被菲律賓華僑吳添丁購買,後來在建築入口二層的憑欄處加上“吳添丁閣”字樣匾額。

21

安獻樓

雞山路18號

1934年,安禮遜在雞山頂興建一座三層樓房,該建築落成時正值安息日會在此舉行閩南各屬支會聯誼會,安禮遜主持了“安獻典禮”,便將該樓命名為“安獻樓”。安獻樓建築現在作為基督教廈門美華療養院,保存完整。

22

萬國俱樂部舊址

田尾路16號

20世紀20年代初,萬國俱樂部搬到田尾東路臨近海濱的山坡地,租用原“日本會館”的一座建築。經多次改建,現存萬國俱樂部舊址建築,建築面積1500多平方米,為具有一定現代建築特徵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築。

23

閩南聖教書局舊址

龍頭路466號

1932年,教會人士捐獻地皮和經費,在福建路、龍頭路、晃岩路的交叉口建起了一幢三層洋樓供聖教書局作為新址。建築外牆為清水紅磚牆,窗套、樓層間腰線都用白色洗石子工藝的仿石裝飾,白色線條與紅磚牆形成對比,是20世紀鼓浪嶼華僑建築常見的風格。

24

洋人球埔舊址

洋人球埔最初為鴉☆禁☆片戰爭期間英軍開闢的軍用操場,至今仍在使用。曾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座專案齊全、功能完備的運動場所。近代體育由外國人傳入鼓浪嶼後,主要經過島上教會學校的推廣,開啟了中國近代學校體育基礎教育的先河。

25

延平戲院舊址

市場路6號

這座商業與文化娛樂綜合設施由旅居緬甸華僑王紫如、王其華兄弟在鼓浪嶼修建,位置在島上岩仔腳一帶與龍頭路之間的市場路。其後,他們在鼓浪嶼市場的樓上修建了一座戲院兼電影院,取名為“延平戲院”。

26

四落大厝

中華路25號

鼓浪嶼的四落大厝,是指岩仔腳聚落留存下來的四組紅磚厝建築物組合的民間建築。它們於19世紀20至40年代,由黃有山、黃勗齋、黃崑石祖孫三代及族人建設,是鼓浪嶼現在保存下來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組閩南紅磚厝建築群。

27

種德宮

內厝澳373號

島上的種德宮最初坐落於島嶼西部雞母山島上最早的居民點,後來該種德宮荒廢,在內厝澳地區現址募資新建了種德宮。現在的種德宮是一座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的三門二進殿宇,整座宮宇掩映于古榕樹下,環境幽靜。

28

大夫第

海壇路58號

大夫第建于19世紀初,由同安石洵的黃姓家族黃勗齋及族人建設,由一座二落五開間大厝和兩排護厝組成,建築占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是鼓浪嶼現存最古老的紅磚厝民居之一。

29

黃氏小宗

市場路66號

黃氏小宗位於鼓浪嶼島上岩仔腳傳統聚落原址,該建築建於19世紀上半葉,是鼓浪嶼現存最早的閩南傳統木構院落式民居之一。現在的黃氏小宗只剩下院門和正房,院落占地面積200餘平方米。

30

日光岩寺

日光岩寺位於全島制高點日光岩腳下,始建時間大致在明中期,初名“蓮花庵”,明萬曆十四年重修,後更名為日光岩寺。如今的日光岩寺,占地面積28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

31

會審公堂舊址

筆山路1號/筆山路3號

鼓浪嶼會審公堂舊址,是鼓浪嶼重要的司法機構建築遺存,至今保存完好。這處院落占地面積5600多平方米,院內共有兩棟兩層的洋樓,兩座建築基本對稱,形式比較簡潔,具有早期的現代建築風格。

32

日本員警署舊址

鹿礁路28號

日本員警署舊址建築位於日本領事館院落西南側,高兩層,內有辦公、審訊室及監獄,建築面積500餘平方米。建築造型簡潔,也是具有早期現代建築風格特徵的建築。

33

廈門海關理船廳公所舊址

鼓新路60號

理船廳公所是廈門海關稅務司下屬專門管理海務的辦事機構。現存的理船廳公所為廈門海關1883年購入的產業,是當時廈門海關理船廳公館與辦公建築。建築以紅白兩色對比為主調,形成輕巧、秀麗的整體風貌。

34

廈門海關通訊塔舊址

廈門海關通訊塔于1933年建設,1935年竣工使用,是海關理船廳公所建造的無線電通訊發射塔。廈門海關通訊塔舊址,見證了鼓浪嶼社區近代通訊基礎設施近代化的歷程。

35

廈門海關副稅務司公館舊址

位於田尾靠近漳州路的海關副稅務司公館,是當時廈門海關高級員工的住宅,由兩座建築組成。這兩座建築形式與風格非常類似,建築造型簡潔洗練,明顯受到當時現代建築風潮的影響,帶有美國草原別墅風格。

36

廈門海關驗貨員公寓舊址

中華路2號

廈門海關驗貨員公寓建于田尾附近,因為該建築由五個單元組成,常被稱為“五間排”。建築兩層間腰線為白色鋼筋混凝土過梁,屋頂簷口為出挑較大的薄鋼筋混凝土板,下麵也設鋼筋混凝土圈梁。

37

鼓浪嶼自來水公司舊址

1917年,廈門富紳黃世金等人發起籌辦自來水公司,聯合華僑鉅賈黃奕住等人,于1923年成立“商辦廈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1932年開始向島上居民供應自來水,每天從廈門將濾清的水運到鼓浪嶼西仔碼頭,用電機將水抽入水池,再通過管道輸水到島上各處。

38

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

中華路21號

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建於20世紀10至20年代。該建築是一座兩層殖民地外廊式建築,建築面積680平方米,該建築採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清水紅磚牆及哥特式尖券拱窗。

39

丹麥大北電報公司舊址

1871年初,大北公司在鼓浪嶼田尾路開辦。同年3月,開始收發電報營業,是中國最早收發電報的場所之一。現存建築為單層磚木結構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築,建築面積420平方米。

40

滙豐銀行公館舊址

這座建築作為滙豐銀行的高級住宅,建築面積370多平方米,是一座珍貴的三葉草形平面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築。滙豐銀行公館及其所依託的筆架山崖壁上的三和宮摩崖題記,共同形成了一組中西文化交相輝映的獨特景觀組合,也使該建築一度成為鼓浪嶼的標誌性建築。

41

滙豐銀行職員公寓舊址

鼓新路59號

滙豐銀行職員公寓舊址位於筆架山滙豐銀行公館舊址西側,建築面積970多平方米。該建築為造型簡潔的外廊式建築,外牆採用清水紅磚牆,英式砌法,順磚淺色、丁磚深色,加上淺色的灰縫,形成牆面的裝飾感。

42

鼓浪嶼電話公司舊址

清光緒三十年,日本人率先在鼓浪嶼和廈門之間使用電話。鼓浪嶼電話公司建築設在龍頭路商業街。建築磚混結構,高三層,建築面積440平方米,造型簡樸。當時,電話接線站就設在該建築樓上,由培訓後的青年女學生任接線生。

43

中南銀行舊址

印尼華僑黃奕住于1921年成立中南銀行,取名“中南”,是取中國與南洋互相聯絡之意。1922 年,中南銀行設立鼓浪嶼業務樓,該建築位於該商業街的街角,高三層,磚混結構,整座建築造型簡潔,具有時代特徵。

44

美國領事館

三明路26號

1859年美國領事海雅在鼓浪嶼建造了領事公館。建築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立面橫豎三段式的應用及三角形山花、科林斯柱式,嚴謹的荷蘭式砌法,整體呈現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流行的古典復興建築風格。

45

日本領事館

鹿礁路24號

日本領事館舊址是目前鼓浪嶼島上完整留存的19世紀外國領事館建築。在該建築中,可與日本產生聯繫的遺存 內容,主要體現在建築領事館二層的日式室內裝修佈置,以及建築正面當年用來懸掛日本“菊花”國徽的鐵架。

46

英國領事館

漳州路5號

英國領事公館舊址占地面積近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坐落于田尾一片臨海的開闊場地,可觀察廈門港船隻的通航要道。該建築為典型的單層殖民地外廊式建築,磚石木結構,造型莊重典雅。

48

天主堂

鹿礁路34號

1912年,西班牙神父馬守仁任廈門主教後,將教堂搬至鹿礁路西班牙領事館內。該建築裝飾著華麗的哥特式尖券門窗及玫瑰窗,建築周身白色,具有西班牙教堂建築的特色。

48

協和禮拜堂

該禮拜堂由美國歸正教會、倫敦差會、大英長老會聯合成立的“三公會”創建於1863年,是鼓浪嶼島第一座專用的禮拜堂,後來也吸納了懂英語的華人教徒。協和禮拜堂保存至今,為西方古典復興式建築。

49

三一堂

安海路69號

1927年,廈門港禮拜堂、新街禮拜堂和竹樹腳禮拜堂三個堂會決定在鼓浪嶼聯合興建一座教堂,命名為“三一堂”。三一堂動工興建於1934年,整體建築風格是在20世紀初流行的西方古典復興風格基礎上做適當簡化,採用希臘十字集中式平面。

50

基督教教徒墓園

1840年以後,日本人在島上浪蕩山腳下設有墓葬地,也被稱為“番仔墓”,位置處於鼓浪嶼島中央。該墓地後來因建設音樂廳而僅有部分墓碑保留下來。華人基督教教徒墓園位置則靠近安獻樓,位於雞母山西麓,至今保存完整。

51

英國倫敦差會女傳教士宅

雞山路1號

1844 年7月,英國基督教傳教士施約翰在廈門建立了英國倫敦差會,後來在雞母山建設住宅。該建築為單層殖民地外廊式建築,建築面積約900平方米。它曾是原倫敦差會女牧師、女教士居住的房子,被當地人俗稱“姑娘樓”。

02

2處代表性文化遺跡

日光岩與延平文化遺址(國姓井,龍頭山寨遺跡等)、重興鼓浪嶼三和宮摩崖題記。

52

延平遺址

日光岩寺背後一塊巨大山岩上,是鼓浪嶼歷史最悠久、跨越了不同時代的摩崖題刻。其中“鼓浪洞天”四個字,相傳為明萬曆元年泉州府同知丁一中題寫,是將鼓浪嶼這座小島比喻為中國道家傳說中的“世外桃源”般的仙境。

53

三合宮摩崖題記

位於筆架山的三和宮摩崖題記篆刻于清嘉慶十八年,由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撰文,記載了王得祿在三和宮前整修戰船、募款興修三和宮並率師進兵臺灣圍剿蔡牽起義軍之事。

03

4組歷史道路

主要的歷史道路有四條,分別為:日光岩、岩仔腳環線道路;筆架山環線道路;鹿耳礁環線道路;至東南海濱放射道路。

04

7處代表性自然景觀

升旗山、日光岩、雞母山、浪蕩山、英雄山、筆架山、燕尾山。

鼓浪嶼憑什麼申遺?

天壇申遺因為有“壇”

故宮申遺因為有“宮”

西湖申遺因為有“湖”

西安兵馬俑申遺因為有“俑”

鼓浪嶼雖被稱為

“浪漫之都,鋼琴之島,海上花園,萬國建築。”

但並沒有很標誌的東西。

那麼,鼓浪嶼憑什麼申遺?

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以下六項標準中的一項或幾項:

1、在建築、文物等方面,展現了人類價值觀念在一定時期的重要交流;

2、能為現存或已消失的一項文化傳統提供唯一或獨特的證據;

3、一種建築物、建築風格能展示人類歷史重要發展時期;

4、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等存在直接或實質的聯繫;

5、代表人類創造智慧的傑作;

6、是一種傳承人類具有土地利用或海洋開發的典範。

鼓浪嶼符合上面六項標準中的好幾項。

申遺片總導演孫曾田解讀

“時間給了鼓浪嶼一個歷史機緣,鼓浪嶼是西方遇見中國的橋頭堡。”

鼓浪嶼從一個海上的閩南文化聚落,轉變為西方多國僑民聚居的公共地界,繼而發展為以內渡臺胞和返鄉華僑為建設主體的國際社區。

因為國際社區的形成和發展,建立起鼓浪嶼和閩南文化區域,東亞和東南亞,乃至世界主要國家之間廣泛而緊密的聯繫。這使得鼓浪嶼得以在其不到兩公里的狹小空間內,濃縮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全球化發展波瀾的層層印記,和本土社會文化變遷的曲折歷程及其成就和影響,並可以通過豐富的物質遺存與其各自文化背景的聯繫,揭示出其中的影響關係和發展動力。

中國已有50處世界文化遺產

有你的家鄉嗎?

中國自1985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迄今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包括35項文化遺產,11項自然遺產和4項雙重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二。目前排名第一是義大利,51個。排名第三的是西班牙,44個。

1、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2、甘肅敦煌莫高窟 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3、山東泰山 1987.12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4、長城 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5、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6、北京故宮 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7、安徽黃山 1990.12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8、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世界自然遺產9、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世界自然遺產10、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世界自然遺產11、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1994.12 世界文化遺產12、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及孔林 1994.12 世界文化遺產13、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12 世界文化遺產14、西藏布達拉宮 1994.12 世界文化遺產15、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16、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世界文化景觀遺產17、蘇州古典園林 1997.12 世界文化遺產18、山西平遙古城 1997.12 世界文化遺產19、雲南麗江古城 1997.12 世界文化遺產20、北京天壇 1998.11 世界文化遺產21、北京頤和園 1998.11 世界文化遺產22、福建省武夷山 1999.12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23、重慶大足石刻 1999.12 世界文化遺產24、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 2000.11 世界文化遺產25、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鐘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縣)2000.11 世界文化遺產26、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2000.11 世界文化遺產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世界文化遺產28、雲岡石窟 2001.12 世界文化遺產29、“三江並流”自然景觀 2003.7 世界自然遺產30、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2004.7.1 世界文化遺產31、澳門歷史城區 2005.7.15 世界文化遺產32、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2006.7.12 世界自然遺產33、安陽殷墟 2006.7.13 世界文化遺產34、中國南方喀斯特 2007.6.27 世界自然遺產35、開平碉樓與村落 2007.6.28 世界文化遺產36、福建土樓 2008.7.6 世界文化遺產37、江西三清山風景名勝區 2008.7.7 世界自然遺產38、山西五臺山 2008.6.26 世界文化景觀遺產39、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築群 2010.7.31 世界文化遺產40、中國丹霞 2010.8.1 世界自然遺產41、杭州西湖文化景觀 2011.6.24 世界文化景觀遺產42、元上都遺址 2012.6.29 世界文化遺產43、中國澄江化石地 2012.7.1 世界自然遺產44、中國新疆天山 2013.6.21 世界自然遺產45、雲南紅河哈尼梯田 2013.6.22 世界文化遺產46、中國大運河項目 2014、6.22,世界文化遺產47、絲綢之路項目 2014、6.22,世界文化遺產48、土司遺址項目 2015、7.4 世界文化遺產49、湖北神農架項目 2016、6.22 世界自然遺產50、廣西花山岩畫 2016.7.15 世界文化景觀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