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很多人只知道梔子花太香,卻不知它是“渾身是寶”的良藥!

唐代詩人杜甫曾有詩言“梔子比眾木,人間誠未多。于身色有用,與道氣傷和。紅取風霜實,青看雨露柯。無情移得汝,貴在映江波”,今天我們不討論當年大詩人的懷才不遇心境,只是由此詩談及梔子這種植物。

六月的城市,正是梔子開花的季節,除了炎熱的空氣、車馬的喧囂之外,城市中多了一縷清香,這一陣陣的清香,讓在盛夏行走中的人們煩躁的內心有了些許安慰。這個季節,城市裡總是擺滿了賣梔子花的小攤,喜歡裝點的人們都會買上一兩束裝飾辦公室、客廳。

就如國人喜歡用梔子花的清香去緩解夏日的煩躁一樣,梔子瀉火清熱除煩的作用在我們生活中極為常見。

很多女孩子喜歡喝花茶,不得不提的一種就是梔子花茶,梔子花茶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適合體內虛火重的人飲用,因為梔子性寒味苦,服用之後對於心經、三焦經及肺經都會有不錯的治療和保健效果,在炎熱的夏季,取烘乾的梔子花,

沖入沸水,待水溫合適後加入冰糖或是蜂蜜,這種清香而甘甜的茶水感覺能帶走盛夏大半的暑氣與煩躁。

但需要注意的是,梔子性寒並不適合長期以及大量的使用,尤其是對於體質偏寒的人們來說,過服就會出現腹瀉,甚至是痢疾的情況。

所以在服用這些養生食療之物時,我們就需要懂得一些藥理知識。除了裝點美好心情之外,梔子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中藥,梔子用藥為采9~11月紅黃色的果實,除去果梗和雜質之後,蒸至上氣或置於沸水中略燙,取出,乾燥可用。此藥味苦,性寒,入心、肺、三焦經,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外用又可以消腫止痛。用於熱病心煩,濕熱黃疸,淋證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

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一般用藥量內服為6~10g,外用則是生品適量,研末調敷即可。

在學習中醫經典《傷寒論》時,我最喜歡的一條條文是“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者,梔子豉湯主之”意思是,使用發汗、吐下的方法之後,虛煩失眠,心中懊惱煩躁的症狀,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這個方劑僅兩味藥:梔子、淡豆豉。以梔子苦寒為君,色赤如心驅除心中熱盛之煩,以淡豆豉發熱幫助梔子以吐虛煩。

《傷寒論》之後的諸多條文的方劑,諸如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薑豉湯、梔子乾薑湯、梔子厚朴湯、梔子大黃湯等等,都是在這個方劑的基礎上加減對症的。而這些方劑的共同之用都有清熱除煩,足以見得梔子的功效顯著。

藥理的應用需要斟酌,輕易不可,但是,在炎熱的夏季,當你內心煩悶之時,不如在內室裝點一束潔白的梔子,或是坐下來,飲上一杯梔子茶,這時,手邊再放上一本小書,也是極好的。

輕易不可,但是,在炎熱的夏季,當你內心煩悶之時,不如在內室裝點一束潔白的梔子,或是坐下來,飲上一杯梔子茶,這時,手邊再放上一本小書,也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