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是個不收縣長的地方

作者:郭學工

蠡縣,冀中的一個小縣。這裡不收縣長,來一個犧牲一個,這是抗戰時的蠡縣。

表明這裡很殘酷。

有幸去了蠡縣的烈士陵園。這裡有三座大碑,一座是剛建的,一座是解放後建的,還有一個是1946年建的。我突然讓解放前那座碑上的碑文中的隻言片語吸引了,忍不住讀完了全篇。

太棒了!這裡竟有如此人才?

誰寫的?落款竟然是縣政府、縣委。我不相信今天的人,能寫出這樣的東西!

你還別不信,我把它全章照錄,你自已看看吧。

史達林同志在抨擊邱吉爾的反蘇叫囂的時候說道:“有些人想輕易忘記蘇聯的損失,即是曾經為了保證歐洲從希特勒壓迫下解放出來的人民的巨大損失,可是蘇聯不能忘記這些損失。”這話深深地感動了我,因為在中國也有些人想輕易忘記解放區人民八年來所經歷的戰爭,為求取解放所付出的代價,想輕易把我們從占腳的地方踢開,他們好重溫往日的舊夢。事實上已經證明這些妄想是不可能的了,

冀中區的人民,是不能輕易忘記這八年的。因為死去的既然已經長眠在地下,殘廢的已經不能肢體齊全,病損的要負擔著長期的痛苦以至老死。我們為了求得解放,獻出的是身體、精神和生命;這些失掉的東西和由這些東西鍛煉成的意志和理想、經驗和能力,能夠輕輕刷洗下去,能 夠消失淡漠嗎?

蠡縣的縣城,失掉的最早,收復的較晚,而敵人在這裡的燒殺迫害比別的地方也更重。

除去縣城,敵人大據點有大百尺、南莊、李崗、林鋪、莘橋;而蠡縣又是保定、高陽聯結的中心,敵人突擊的重點。每次出動,至少七路。而大的“掃蕩”則規律性的一月一次。

但這裡的人民鬥爭也最頑強。過去的高蠡暴動雖然失敗,卻留下了火種。“七七”事變,蠡縣人民覺悟最高,奮起最早。風起雲湧,一九三八年一個冬季,蠡縣的子弟兵就組成了三個堅強的支隊。

從此以後,這些人民的軍隊,區縣村的幹部和人民,就在大平原上,在大窪裡,在秋夏的青紗帳裡,奔走、呼號、戰鬥和犧牲。

烈士裡面,有子弟兵、有農民、有知識份子、有孩子們。烈士裡面,有的因為伏擊、奇襲、攻堅、遭遇,死在戰場;有的因為隱蔽在村,被敵發覺,向外衝殺死在牆院,死在街道,死在洞裡;有的因為偵察敵情、內線坐探,死在敵人的據點、炮樓、牢獄和刑場。這些烈士用肉體和精神的全部力量和敵人衝殺搏鬥,

射擊完最後一顆子彈,流盡最後一滴鮮血。他們都是共產黨的好黨員,好幹部,好人民,因為他們生前的奮鬥不屈和死後的英雄影響,使我們從“五一”以後最艱苦的環境堅持過來,打敗敵人,而且勝利了。

死難烈士裡面,百分之九十五是共產黨員。我想再也用不著別的事實來證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血肉關係了。勞苦的長期被壓迫的人民,獻出他們的兒子,交給解放戰爭。共產黨組織了這些人物,教育了這批力量,把最好的黨員再獻給人民——他們的父母!

為什麼共產黨員在戰爭的時候,衝鋒在前,退卻在後?為什麼共產黨員在臨死的時候,還能想起自己的責任,掩藏好檔,拆卸並且破壞了武器,用最後的血液去濺敵人?為什麼這些縣區幹部能在三四年的最艱難的環境裡,不分晝夜,在風裡雨裡,冰天雪地和饑寒裡支援住自己和抗日的工作?為什麼一個老百姓,一個小孩子,他會為戰爭交出一切,輾轉流離在野地裡、叢林裡,不向敵人低頭?而一旦被敵人捕俘,他們會在刺刀下面、烈火上面、冰凍的河裡和萬丈深的井裡,從容就義,而不暴露一個字的秘密?我們說:“冀中是我們的!”是包含著這些血淚的意義的。

八年來,我們見到什麼叫民族的苦難和什麼叫民族的英雄兒女了。

只就縣級幹部來說,一九四一年秋天,齊莊一役,犧牲的就有王志遠縣長、陳志恒政委、丁硯田大隊長、王勤公安局長。一九四二年,在南玉田,敵人掘洞快掘到身邊了,縣長林清斥責妥協的企圖,主張最後犧牲,打完兩枝槍的子彈。敵人往洞裡投彈把他炸死,用緊鎖在他脖頸上的槍鋼繩拖出洞外。同年秋後縣委組織部長被困室內,敵人要他交槍,他把一枝槍,卸去大拴投在門限以外;敵人來取,用另一枝槍擊殺之。看見敵人倒在地下,他說:“你不要嗎?我還拿回來。”這樣兩次,一個人堅持半天工夫。敵人從房頂縱火,他才從容地把槍拆卸自殺。耿交通科長在犧牲時,則用自己的屍首掩蓋武器。

蠡縣幹部犧牲最多,那是曾有“蠡縣不收縣長”、“幹部供不上敵人逮捕”等俗話。但幹部前仆後繼,壯烈事蹟層出不窮,一磚一石地奠定了勝利的基礎。他們在這樣殘酷的環境裡堅持,所忍受的艱難、困苦、饑餓、疲累是不能想像的。他們的身體大半衰弱不堪,而他們所完成的工作,創造的奇跡,也是不能想像的。他們是非常時代,創造了非常功績的人物。

當一個縣長上任不久就犧牲,另一個接職,不久又犧牲了,第三個再負起這個擔子和責任的時候,他的一個親戚傷心地問他:“你不怕嗎?”他不怕!他又英勇地犧牲了。

我們也不忘記那些人們:那些殘廢的人們,那些因為自己的兒女戰死犧牲而想念成病的人們,那些在反“掃蕩”的時候,熱死在高粱地裡,凍死在結冰的河水裡,燒死在屋裡,毒死在洞裡的大人孩子們。

我們立塔碑紀念,是為了死去的人,自然也更是為了活著的人。使烈士的英雄面貌和鋼鐵的聲音,永遠存在,教育後來;使那些年老的母親父親們在春秋的節日,來到這裡,撫摩著兒子的名字,呼喚著他,想念他們的戰績的光榮,求得晚年的安慰;使烈士的兒女們,在到學校去學習的路上,到田地裡去工作的路上,到戰場上去保衛他們的路上,望見他們父親的名字刻在了這裡,堅定他們的意志,壯大他們的勇氣。

我想立塔紀念的意義就在這裡了。這塔是結合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人們和他們的子弟的意志和力量來力氣高聳在雲霄的。塔也結合著人民所受的苦難,所經歷的事變,所鑄成的希望。塔和這希望將永遠存在。

沒有用血肉裹著的情感是寫不出這樣的東西的。這種情感 ,只有那時的人才會有,無論是死去的或是活著的。他們對艱苦、犧牲的理解,他們對幸福、安寧的渴望,他們對蠡縣、冀中的深愛,他們對希望、前途的嚮往都是我們這一代所不知的。

這裡有不要忘記歷史的呐喊。

這裡有對共產黨和人民群眾血肉情感的破解。

這裡有把人鍛造成“特殊材料”的秘決。

這裡有對苦難民族付出的記錄。

哦,對了,還有對我們說的那些我們很多人都不想聽的“老話”。

我流淚了,懷念的淚,慚愧的淚,悔恨的淚。我無言以對那些死去的烈士,無言以對“那些殘廢的人們,那些因為自己的兒女戰死犧牲而想念成病的人們,那些在反“掃蕩”的時候,熱死在高粱地裡,凍死在結冰的河水裡,燒死在屋裡,毒死在洞裡的大人孩子們”。

真不知現在能有多少人,敢於直言面對他們!?

好了,不說了。告訴你吧,寫這碑文的是冀中的兒子、文學家孫犁,這是他在一九四六年春天寫的。

作者簡介:

郭學工,1969年12月入伍。在空降兵十五軍服役期間,先後任團司令部文書、連傘訓員、排長。師、團作訓股參謀、炮兵部參謀、股長。軍司令部辦公室秘書。後調54集團軍軍司令部任管理員、作訓參謀,應急機動作戰師作訓科長。1979年赴廣 西邊境參加對越自衛反擊作戰。1994年復員後自辦公司。現退休閒居北京。曾在新華社內參、解放軍報內參、解放軍報數十次發表有關軍隊建設的理論文章。

獻出他們的兒子,交給解放戰爭。共產黨組織了這些人物,教育了這批力量,把最好的黨員再獻給人民——他們的父母!

為什麼共產黨員在戰爭的時候,衝鋒在前,退卻在後?為什麼共產黨員在臨死的時候,還能想起自己的責任,掩藏好檔,拆卸並且破壞了武器,用最後的血液去濺敵人?為什麼這些縣區幹部能在三四年的最艱難的環境裡,不分晝夜,在風裡雨裡,冰天雪地和饑寒裡支援住自己和抗日的工作?為什麼一個老百姓,一個小孩子,他會為戰爭交出一切,輾轉流離在野地裡、叢林裡,不向敵人低頭?而一旦被敵人捕俘,他們會在刺刀下面、烈火上面、冰凍的河裡和萬丈深的井裡,從容就義,而不暴露一個字的秘密?我們說:“冀中是我們的!”是包含著這些血淚的意義的。

八年來,我們見到什麼叫民族的苦難和什麼叫民族的英雄兒女了。

只就縣級幹部來說,一九四一年秋天,齊莊一役,犧牲的就有王志遠縣長、陳志恒政委、丁硯田大隊長、王勤公安局長。一九四二年,在南玉田,敵人掘洞快掘到身邊了,縣長林清斥責妥協的企圖,主張最後犧牲,打完兩枝槍的子彈。敵人往洞裡投彈把他炸死,用緊鎖在他脖頸上的槍鋼繩拖出洞外。同年秋後縣委組織部長被困室內,敵人要他交槍,他把一枝槍,卸去大拴投在門限以外;敵人來取,用另一枝槍擊殺之。看見敵人倒在地下,他說:“你不要嗎?我還拿回來。”這樣兩次,一個人堅持半天工夫。敵人從房頂縱火,他才從容地把槍拆卸自殺。耿交通科長在犧牲時,則用自己的屍首掩蓋武器。

蠡縣幹部犧牲最多,那是曾有“蠡縣不收縣長”、“幹部供不上敵人逮捕”等俗話。但幹部前仆後繼,壯烈事蹟層出不窮,一磚一石地奠定了勝利的基礎。他們在這樣殘酷的環境裡堅持,所忍受的艱難、困苦、饑餓、疲累是不能想像的。他們的身體大半衰弱不堪,而他們所完成的工作,創造的奇跡,也是不能想像的。他們是非常時代,創造了非常功績的人物。

當一個縣長上任不久就犧牲,另一個接職,不久又犧牲了,第三個再負起這個擔子和責任的時候,他的一個親戚傷心地問他:“你不怕嗎?”他不怕!他又英勇地犧牲了。

我們也不忘記那些人們:那些殘廢的人們,那些因為自己的兒女戰死犧牲而想念成病的人們,那些在反“掃蕩”的時候,熱死在高粱地裡,凍死在結冰的河水裡,燒死在屋裡,毒死在洞裡的大人孩子們。

我們立塔碑紀念,是為了死去的人,自然也更是為了活著的人。使烈士的英雄面貌和鋼鐵的聲音,永遠存在,教育後來;使那些年老的母親父親們在春秋的節日,來到這裡,撫摩著兒子的名字,呼喚著他,想念他們的戰績的光榮,求得晚年的安慰;使烈士的兒女們,在到學校去學習的路上,到田地裡去工作的路上,到戰場上去保衛他們的路上,望見他們父親的名字刻在了這裡,堅定他們的意志,壯大他們的勇氣。

我想立塔紀念的意義就在這裡了。這塔是結合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人們和他們的子弟的意志和力量來力氣高聳在雲霄的。塔也結合著人民所受的苦難,所經歷的事變,所鑄成的希望。塔和這希望將永遠存在。

沒有用血肉裹著的情感是寫不出這樣的東西的。這種情感 ,只有那時的人才會有,無論是死去的或是活著的。他們對艱苦、犧牲的理解,他們對幸福、安寧的渴望,他們對蠡縣、冀中的深愛,他們對希望、前途的嚮往都是我們這一代所不知的。

這裡有不要忘記歷史的呐喊。

這裡有對共產黨和人民群眾血肉情感的破解。

這裡有把人鍛造成“特殊材料”的秘決。

這裡有對苦難民族付出的記錄。

哦,對了,還有對我們說的那些我們很多人都不想聽的“老話”。

我流淚了,懷念的淚,慚愧的淚,悔恨的淚。我無言以對那些死去的烈士,無言以對“那些殘廢的人們,那些因為自己的兒女戰死犧牲而想念成病的人們,那些在反“掃蕩”的時候,熱死在高粱地裡,凍死在結冰的河水裡,燒死在屋裡,毒死在洞裡的大人孩子們”。

真不知現在能有多少人,敢於直言面對他們!?

好了,不說了。告訴你吧,寫這碑文的是冀中的兒子、文學家孫犁,這是他在一九四六年春天寫的。

作者簡介:

郭學工,1969年12月入伍。在空降兵十五軍服役期間,先後任團司令部文書、連傘訓員、排長。師、團作訓股參謀、炮兵部參謀、股長。軍司令部辦公室秘書。後調54集團軍軍司令部任管理員、作訓參謀,應急機動作戰師作訓科長。1979年赴廣 西邊境參加對越自衛反擊作戰。1994年復員後自辦公司。現退休閒居北京。曾在新華社內參、解放軍報內參、解放軍報數十次發表有關軍隊建設的理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