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世間有百媚千紅,我獨愛邊關的國旗紅

人世間有百媚千紅,我獨愛邊關的國旗紅。

這些年,

我一次次奔走在廣西千裡邊防線上,陶醉於邊關別樣的美景、邊關那厚重的歷史。但更讓我心潮澎湃的,卻是那一面面飄揚在家家戶戶屋頂的國旗。它們那麼奪目、那麼耀眼,讓自豪感和榮譽感在我胸中頓生。

一次次探尋懸掛國旗背後故事的強烈衝動,終於發酵成一場必須進行的追尋。

在邊境,愛國首先從愛國旗愛界碑開始。在邊民心中,愛國是如此的樸素而具體——

在防城港市防城區那垌鄉里火村,

壯族村民陳志梅全家十幾口人新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全家一人不落見證更換新國旗。她自豪地說:“我有5個兒子,3個是黨員,他們都是國家的人!”

碩龍鎮德天屯孤寡老人楊峰,感恩黨的關懷,每週一準時爬上自家房頂升國旗,10多年來風雨無阻。如今,該屯已讓“一個人的升旗”,變成了全屯集體參加的隆重儀式。

寧明縣愛店鎮堪愛村丈雞屯瑤族村民趙大妹和姐妹們每年都親手繡制6面國旗,

送到那支民兵哨所。

防城港市灘散小學師生高舉著國旗,10多年如一日地擦拭守護邊境界碑。當地學生心中自小便形成了這樣的愛國認識:“碑立在哪,國土就在哪;愛碑、護碑就是愛國愛邊境……”

行走在廣西千裡邊防線上,這樣感人的故事數不勝數,讓記者的心頭無比感動和振奮。

國旗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它映照了邊關和平與人民幸福的底色;國旗是國家的象徵,

國旗插到屋頂,更插進了邊民的心中。“看到邊境線上國旗迎風飄揚,就感覺國家離我們很近,我們心中就無比踏實。”廣西憑祥市浦寨一位村民如是說。

千里邊關國旗紅。作為廣西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中探索出來的創新載體,10多年來,“國旗工程”已成為廣西愛國主義教育工程品牌,在邊境群眾心中引起巨大的情感共鳴。

隨處可見的國旗,

讓邊境群眾胸中的愛國情感天天被觸動。國旗的鮮紅和神聖,就這樣在光陰流轉中,越來越深入人們的心靈,構築起一條愛國固邊的精神防線。

邊防軍人一抔泥土,成為軍旅生涯的珍藏

螺絲釘不起眼,卻鉚住了穩邊固防巨輪上的每塊鐵板。那山、那水、那哨所,他們是那群頭頂邊關月的最可愛的人

廣西邊城龍州,扣梅嶺高地。劉雲慶最後一次爬上這片曾讓他魂牽夢縈的山峰。

登高望遠,眼裡盡是美不勝收的茵茵草地。綠意蒼茫,一如他20年前第一次見到時的模樣。只是,他此刻的內心沒了恐懼,卻多了一份難舍的感傷。

英雄不老,只是抵不過歲月的滄桑。站在這片昔日令人毛骨悚然的雷場高地,劉雲慶不禁思緒翻飛——

那場邊境大排雷的721個日日夜夜,他親手排除2000餘枚地雷,移交12萬平方米和平土地,3次死裡逃生……如今,面對單位縮編,這位元“排雷英雄”坦然遞交了轉業報告。

劉雲慶曾無數次想像,自己會像當年的許多戰友一樣,在雷場上胸戴大紅花,就地卸下軍銜,脫下軍裝。

山風呼嘯,人影寥寥。劉雲慶轉身下山,走向自己曾戰鬥過的雷場。他迎風蹲下身子,掬起一抔泥土,小心翼翼地裝進老舊的挎包,以此當作對自己20年邊防軍旅生涯的珍藏。

老邊防轉身下山,新一代戍邊人正在成長。

此時,扣梅嶺密林深處,槍炮聲隆隆,一場特殊的“入隊儀式”正在激烈的戰鬥中進行:20名即將加入邊防某部“天鷹”特戰分隊的戰士,在隊長石飛帶領下,迎來入隊前的最後一道考驗——叢林反恐演練考核。

此刻,站在這支隊伍前,年底即將退役的石飛知道,今天這場特別的儀式,或許就是自己明天離開邊關的告別儀式。

天天摸爬滾打在訓練場上,巡邏戰鬥在邊境線上,石飛3次因傷住院手術,全身上下多處骨折,連他自己都不太清楚身上到底還有哪些部位是“原配件”。

2015年春節,妻子帶著剛滿3歲的女兒小小從成都千里迢迢趕到邊關。當晚,看著這個滿身都是傷疤的男人,妻子忍不住心酸落淚:“你看你,萬一要是身體落下個殘疾,叫我娘倆今後咋辦?”

一個男人在家是頂樑柱,是天是地,但在千裡邊防線上,就只是一顆普普通通的螺絲釘。螺絲釘不起眼,卻鉚住了穩邊固防巨輪上的每塊鐵板,他們用自己的身體在邊關鑄成了一座讓人仰望的豐碑。

千裡邊防線上,總在不斷上演著“離別與迎新”的故事。變的是一茬茬的官兵,不變的唯有那山、那水、那界碑、那一座座邊防哨所,還有那份對邊關近乎癡迷的情懷。

被中央軍委授予“衛國戍邊模範連”的金雞山八連,一代代官兵把背土種菜作為紮根邊防的實際行動,硬是從石頭縫裡,摳出365塊大小不一的菜地,耕耘出滿園的瓜果飄香。前來視察的100多位將軍由衷稱讚:“這裡的每一捧泥土,都凝聚著官兵們衛國戍邊的堅強決心!”

邊境群眾父兄的心願,成為一家人的信仰

根在這裡,腳下站立的地方就是家。祖祖輩輩生於斯長於斯,他們是天然的家園捍衛者

自1996年從父兄手中接過“哨棒”那一刻起,陸蘭軍再沒離開過哨所、離開過邊境線。

作為防城港市防城區峒中鎮尖峰嶺國防民兵哨所哨長,陸蘭軍永遠記得,上哨那天年邁的老父親說的一席話:“這裡我和你二哥已經守衛了17年,腳下國土一寸未丟,如今交到你的手裡,一定不能出現任何閃失。”

父兄的心願,從此成為他們一家人的信仰。

每天,陸蘭軍都會帶上卷尺巡視守衛的界碑,細心地對界碑進行三點定位。界碑離左邊的大松樹多少米,離右邊的石塊多少米,離後面的小土堆多少米,他都清清楚楚。

“從當哨兵的那一天起,從接過父兄鋼槍的那一刻起,他就懂得了使命的分量……”防城港市舉行“先鋒力量——防城港市創先爭優十大先鋒人物”頒獎晚會上,評委會給出了陸蘭軍這樣的頒獎詞。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條路一輩子。陸蘭軍的無悔堅守,讓越來越多的邊境群眾感受到建設國防、守衛邊疆的意義。如今,在這裡,上哨所、當民兵成為一種時尚。峒中鎮有1萬多人當過民兵,防城區有13萬人當過民兵,整個防城港市邊境地區有20萬人當過民兵。

當家國情懷一旦融入一個人的精神血脈,根植於人們的靈魂深處,自然會孕育出千千萬萬個像陸蘭軍這樣的樸素戍邊人。廣西邊城那坡縣天池國防民兵哨所哨長淩尚前也是如此。

一條蜿蜒崎嶇的邊境線,淩尚前走了整整36年。他說:“我的根在這裡,腳下站立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守衛哨所就是守衛家園。”

根離不開土壤,而家園就是土壤最深厚的養分。在漫漫邊境線上,有人以天然的領土捍衛者身份保家衛國,比如陸蘭軍、淩尚前;也有人默默堅守著戍邊守土的精神家園,比如龍州烈士陵園主任鈕本同。

37年的守陵日子,猶如那座座挺起的墓碑,沉寂無聲。鈕本同用一生的倔強和堅韌,守護著烈士陵園裡的1902位烈士英靈,守望著心中不曾失落過的對英雄的信仰。他說:“這輩子就在這裡終老了。”

地方幹部愛他們,就守好他們灑滿熱血的土地

打造大邊防格局,讓每一座邊城都成為穩固的要塞堡壘。治國先安邊,他們以滿腔熱忱傳遞著濃濃的家國情懷

穿紅軍服、打綁腿、全程徒步……那年,邊城龍州縣縣委書記秦昆走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縣領導班子走紅軍當年走過的路。

後來,秦昆經常帶著班子成員進行邊境踏勘,走巡邏路。他要大家和普通守邊戰士一樣,著戰士的迷彩,背戰士的裝具。很多幹部由衷感慨:“每多走一次邊境路,就對國防多一分理解。”

龍州,素有“邊陲重鎮”之稱。這裡,曾是孕育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的熱土,也是昔日烽火連天的邊境戰場。在革命老區為國守邊,秦昆有一種天然的歷史沉重感和使命感。每次開展國防教育,秦昆都不忘大談龍州屈辱史和邊境軍事鬥爭史——

因軍力不振、國防衰落,晚清政府在龍州修了使館,卻沒有簽證權;修了火車站,卻不能通火車;修了大小連城,卻擋不住侵略者的槍炮。

每談及此,他都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家:“那麼多將士為了保衛邊疆,曾在這裡流血犧牲,我們作為當地人,不為保衛邊防盡一份責任,怎麼對得起曾經犧牲的戍邊將士?”

就像肥沃的土地滋養著樹木的生長,國防情結也成為廣西邊境各級黨政領導幹部融入血脈的傳承。走在邊境線上,許多領導幹部見到軍人就像見到親人,說起國家聊起國防就熱血沸騰。被軍民讚譽為“邊關最美女書記”的大新縣縣委書記趙麗,就是這樣一位“父母官”。

上世紀90年代初,邊境的戰火硝煙剛剛散去,軍人後代的趙麗大學畢業,便選擇到離邊境不遠的寧明縣東安鄉中學任教。

那天,她帶著一群學生前往甯明烈士陵園祭掃。站在肅穆的烈士陵園裡,望著眼前600多名為國捐軀的烈士墓碑,趙麗年輕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對先烈最好的紀念,就是守好他們灑滿熱血的土地,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業。”

多年來,這種感恩烈士、穩邊固防的家國情懷,成為她任職每個地方的鮮明印記。不論走到哪裡,她都時刻不忘提高邊境群眾“心中有國家,腦中有國防,眼中有國旗,口中有國歌,行中有國格”的國家意識。

邊關有冷月,有鐵骨,更有流淌在心底的愛。

離開邊境前,記者採訪了邊城靖西市市委書記鐘恒欽。這位土生土長的壯鄉人,對邊疆的歷史變遷和一代代戍邊人的悲壯經歷如數家珍,字裡話間都是家與國。

每年清明節,鐘恒欽都要組織大家為靖西邊境烈士陵園的每一座墳塋,獻上一朵鮮紅的玫瑰和3個蘋果。在他看來,只有鮮紅的玫瑰,才能祭奠這些太過年輕的英魂!

劉雲慶曾無數次想像,自己會像當年的許多戰友一樣,在雷場上胸戴大紅花,就地卸下軍銜,脫下軍裝。

山風呼嘯,人影寥寥。劉雲慶轉身下山,走向自己曾戰鬥過的雷場。他迎風蹲下身子,掬起一抔泥土,小心翼翼地裝進老舊的挎包,以此當作對自己20年邊防軍旅生涯的珍藏。

老邊防轉身下山,新一代戍邊人正在成長。

此時,扣梅嶺密林深處,槍炮聲隆隆,一場特殊的“入隊儀式”正在激烈的戰鬥中進行:20名即將加入邊防某部“天鷹”特戰分隊的戰士,在隊長石飛帶領下,迎來入隊前的最後一道考驗——叢林反恐演練考核。

此刻,站在這支隊伍前,年底即將退役的石飛知道,今天這場特別的儀式,或許就是自己明天離開邊關的告別儀式。

天天摸爬滾打在訓練場上,巡邏戰鬥在邊境線上,石飛3次因傷住院手術,全身上下多處骨折,連他自己都不太清楚身上到底還有哪些部位是“原配件”。

2015年春節,妻子帶著剛滿3歲的女兒小小從成都千里迢迢趕到邊關。當晚,看著這個滿身都是傷疤的男人,妻子忍不住心酸落淚:“你看你,萬一要是身體落下個殘疾,叫我娘倆今後咋辦?”

一個男人在家是頂樑柱,是天是地,但在千裡邊防線上,就只是一顆普普通通的螺絲釘。螺絲釘不起眼,卻鉚住了穩邊固防巨輪上的每塊鐵板,他們用自己的身體在邊關鑄成了一座讓人仰望的豐碑。

千裡邊防線上,總在不斷上演著“離別與迎新”的故事。變的是一茬茬的官兵,不變的唯有那山、那水、那界碑、那一座座邊防哨所,還有那份對邊關近乎癡迷的情懷。

被中央軍委授予“衛國戍邊模範連”的金雞山八連,一代代官兵把背土種菜作為紮根邊防的實際行動,硬是從石頭縫裡,摳出365塊大小不一的菜地,耕耘出滿園的瓜果飄香。前來視察的100多位將軍由衷稱讚:“這裡的每一捧泥土,都凝聚著官兵們衛國戍邊的堅強決心!”

邊境群眾父兄的心願,成為一家人的信仰

根在這裡,腳下站立的地方就是家。祖祖輩輩生於斯長於斯,他們是天然的家園捍衛者

自1996年從父兄手中接過“哨棒”那一刻起,陸蘭軍再沒離開過哨所、離開過邊境線。

作為防城港市防城區峒中鎮尖峰嶺國防民兵哨所哨長,陸蘭軍永遠記得,上哨那天年邁的老父親說的一席話:“這裡我和你二哥已經守衛了17年,腳下國土一寸未丟,如今交到你的手裡,一定不能出現任何閃失。”

父兄的心願,從此成為他們一家人的信仰。

每天,陸蘭軍都會帶上卷尺巡視守衛的界碑,細心地對界碑進行三點定位。界碑離左邊的大松樹多少米,離右邊的石塊多少米,離後面的小土堆多少米,他都清清楚楚。

“從當哨兵的那一天起,從接過父兄鋼槍的那一刻起,他就懂得了使命的分量……”防城港市舉行“先鋒力量——防城港市創先爭優十大先鋒人物”頒獎晚會上,評委會給出了陸蘭軍這樣的頒獎詞。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條路一輩子。陸蘭軍的無悔堅守,讓越來越多的邊境群眾感受到建設國防、守衛邊疆的意義。如今,在這裡,上哨所、當民兵成為一種時尚。峒中鎮有1萬多人當過民兵,防城區有13萬人當過民兵,整個防城港市邊境地區有20萬人當過民兵。

當家國情懷一旦融入一個人的精神血脈,根植於人們的靈魂深處,自然會孕育出千千萬萬個像陸蘭軍這樣的樸素戍邊人。廣西邊城那坡縣天池國防民兵哨所哨長淩尚前也是如此。

一條蜿蜒崎嶇的邊境線,淩尚前走了整整36年。他說:“我的根在這裡,腳下站立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守衛哨所就是守衛家園。”

根離不開土壤,而家園就是土壤最深厚的養分。在漫漫邊境線上,有人以天然的領土捍衛者身份保家衛國,比如陸蘭軍、淩尚前;也有人默默堅守著戍邊守土的精神家園,比如龍州烈士陵園主任鈕本同。

37年的守陵日子,猶如那座座挺起的墓碑,沉寂無聲。鈕本同用一生的倔強和堅韌,守護著烈士陵園裡的1902位烈士英靈,守望著心中不曾失落過的對英雄的信仰。他說:“這輩子就在這裡終老了。”

地方幹部愛他們,就守好他們灑滿熱血的土地

打造大邊防格局,讓每一座邊城都成為穩固的要塞堡壘。治國先安邊,他們以滿腔熱忱傳遞著濃濃的家國情懷

穿紅軍服、打綁腿、全程徒步……那年,邊城龍州縣縣委書記秦昆走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縣領導班子走紅軍當年走過的路。

後來,秦昆經常帶著班子成員進行邊境踏勘,走巡邏路。他要大家和普通守邊戰士一樣,著戰士的迷彩,背戰士的裝具。很多幹部由衷感慨:“每多走一次邊境路,就對國防多一分理解。”

龍州,素有“邊陲重鎮”之稱。這裡,曾是孕育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的熱土,也是昔日烽火連天的邊境戰場。在革命老區為國守邊,秦昆有一種天然的歷史沉重感和使命感。每次開展國防教育,秦昆都不忘大談龍州屈辱史和邊境軍事鬥爭史——

因軍力不振、國防衰落,晚清政府在龍州修了使館,卻沒有簽證權;修了火車站,卻不能通火車;修了大小連城,卻擋不住侵略者的槍炮。

每談及此,他都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家:“那麼多將士為了保衛邊疆,曾在這裡流血犧牲,我們作為當地人,不為保衛邊防盡一份責任,怎麼對得起曾經犧牲的戍邊將士?”

就像肥沃的土地滋養著樹木的生長,國防情結也成為廣西邊境各級黨政領導幹部融入血脈的傳承。走在邊境線上,許多領導幹部見到軍人就像見到親人,說起國家聊起國防就熱血沸騰。被軍民讚譽為“邊關最美女書記”的大新縣縣委書記趙麗,就是這樣一位“父母官”。

上世紀90年代初,邊境的戰火硝煙剛剛散去,軍人後代的趙麗大學畢業,便選擇到離邊境不遠的寧明縣東安鄉中學任教。

那天,她帶著一群學生前往甯明烈士陵園祭掃。站在肅穆的烈士陵園裡,望著眼前600多名為國捐軀的烈士墓碑,趙麗年輕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對先烈最好的紀念,就是守好他們灑滿熱血的土地,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業。”

多年來,這種感恩烈士、穩邊固防的家國情懷,成為她任職每個地方的鮮明印記。不論走到哪裡,她都時刻不忘提高邊境群眾“心中有國家,腦中有國防,眼中有國旗,口中有國歌,行中有國格”的國家意識。

邊關有冷月,有鐵骨,更有流淌在心底的愛。

離開邊境前,記者採訪了邊城靖西市市委書記鐘恒欽。這位土生土長的壯鄉人,對邊疆的歷史變遷和一代代戍邊人的悲壯經歷如數家珍,字裡話間都是家與國。

每年清明節,鐘恒欽都要組織大家為靖西邊境烈士陵園的每一座墳塋,獻上一朵鮮紅的玫瑰和3個蘋果。在他看來,只有鮮紅的玫瑰,才能祭奠這些太過年輕的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