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諸葛亮能借東風火燒曹營,為何火燒司馬懿卻沒料到會下雨?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諸葛亮於農曆6月的一天,在葫蘆峪設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殲司馬懿的軍隊。這一天晴空萬里,暑熱難耐,是施用火攻的絕好良機,諸葛亮用計將司馬懿的大隊人馬引入穀中…

像司馬懿這種謹慎的人,如果不是確定蜀軍主力不在上方穀,怎麼會進去截糧草呢。司馬懿進了上方穀後就像進了個死胡同,諸葛亮只需用火和少量的兵封住穀口,進而再往穀裡放火,這樣蜀軍的主力即使不在,

也可以靠有利的地形用火來以少勝多。司馬懿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然而正當火旺人困,司馬懿全軍行將覆滅之時,天有不測紛紜,沒想到關鍵時候下了大雨,滅了諸葛亮的火。大雨澆滅了諸葛亮扶漢反魏的豪情壯志,使他發出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的千古悲歎。然而,為什麼在那裡,在那個時刻會下一場大雨?雨又是怎樣形成的?

諸葛亮能借東風,草船借箭能算出江上會起霧,為什麼不知道上方穀會下雨?使自己的計謀功虧一簣??當時應該在兩旁埋伏一批兵馬,即使司馬懿得以脫身再斷其路而殺之。

1、從事件角度說:

借東風是說諸葛亮夜觀天象發現風向過幾天會變,在江南地區,由於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規律性很強。你仔細看小說,會發現書中有交代其實曹操陣營的人知道有時也會有東南風。但是這個計策是孫劉聯軍一手策劃的,所以他們在設計放火的時候就把這個事件考慮了進去;而曹軍那邊即使知道這個現象也不會輕易把這個事件與詐降還有火攻聯繫在一起,

就更不會提前預防。所以諸葛亮的借東風是預測到了黃蓋詐降的時機正好可以安排到東南風刮起的時候。

上方穀也叫“葫蘆穀”,整個山谷就像葫蘆一樣。諸葛亮在穀底放火,大火形成的熱氣流只能向上升,且升的很高。大家都知道,當熱氣流和高空中的冷氣流相遇時就極容易形成“雨”。這就是諸葛亮的悲哀之處。就算他可以夜觀天象,

估計他也不會知道現代科學,也不會知道這地形,火,和雨的關係。

2、從地理位置說:

赤壁位於湖北省,離諸葛亮隱居的地方不算太遠,再者年輕的時候,諸葛亮可能有相對多的時間去研究當地的天文和地理;而上方谷在渭南,現實中好像並沒有這麼一個地點,為羅貫中所杜撰,另外,此時諸葛亮已身處高位,需要處理的事物肯定很多(事事巨細),我想,他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重新研究當地的天氣變化情況,而是依靠過去的經驗來判斷上方穀不會下雨。

3、從作者角度說:

三國演義尊劉貶曹,為了體現諸葛亮智絕,才虛構出借東風/上方穀的事件(也不一定是虛構的,但是這些事即使有也不會保留下來:前者無關大局,不是參戰的核心成員是不可能知道的;後者是司馬懿的大敗,他是晉宣帝,晉朝編史者當然不敢寫,而其他國的記載也不會保留下來)。加入借東風不僅提高了諸葛亮的“神力”,而且與歷史不產生衝突(歷史能夠確定的只是曹操在赤壁大敗,具體過程其實都不一定準確,眾說紛紜)。而上方穀的敵人是司馬懿,歷史中他顯然沒有死,而且在諸葛亮死後還有其他的重要作為,當然不能把他寫死;但要展現諸葛亮的謀略,司馬懿是最佳目標人選,這就產生了一個矛盾:既要司馬懿中計危急,又要他不死,於是就誕生了“天降甘霖”。這種手法和後面司馬昭被薑維圍困後“天賜泉水”是類似的。

諸葛亮與司馬懿互相忌諱,兩人歲數相當,且各為其主。孔明忠心不二,司馬仲達有竊國之心。兩個同是謀臣,同樣操守大軍。說諸葛亮怕司馬懿的原因是兩人若是對決的話,定是不分勝負的。他們兩個人一生只有過短暫的兩次正面對戰,兩次的結局都是兩軍對峙。誰若是想進攻的話,誰就是輸家,所以才會出現第一次諸葛亮因為糧草不濟而無功而返,第二次諸葛亮準備好充足糧草,但是司馬懿堅決不出戰。誰先出戰,誰就是輸家。在他們兩人的最後對決中可以看出孔明耗盡心力,孔明甚至用下三濫的手段羞辱司馬懿,但是司馬懿就是不迎戰。可見,諸葛亮拿司馬懿無可奈何。

為羅貫中所杜撰,另外,此時諸葛亮已身處高位,需要處理的事物肯定很多(事事巨細),我想,他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重新研究當地的天氣變化情況,而是依靠過去的經驗來判斷上方穀不會下雨。

3、從作者角度說:

三國演義尊劉貶曹,為了體現諸葛亮智絕,才虛構出借東風/上方穀的事件(也不一定是虛構的,但是這些事即使有也不會保留下來:前者無關大局,不是參戰的核心成員是不可能知道的;後者是司馬懿的大敗,他是晉宣帝,晉朝編史者當然不敢寫,而其他國的記載也不會保留下來)。加入借東風不僅提高了諸葛亮的“神力”,而且與歷史不產生衝突(歷史能夠確定的只是曹操在赤壁大敗,具體過程其實都不一定準確,眾說紛紜)。而上方穀的敵人是司馬懿,歷史中他顯然沒有死,而且在諸葛亮死後還有其他的重要作為,當然不能把他寫死;但要展現諸葛亮的謀略,司馬懿是最佳目標人選,這就產生了一個矛盾:既要司馬懿中計危急,又要他不死,於是就誕生了“天降甘霖”。這種手法和後面司馬昭被薑維圍困後“天賜泉水”是類似的。

諸葛亮與司馬懿互相忌諱,兩人歲數相當,且各為其主。孔明忠心不二,司馬仲達有竊國之心。兩個同是謀臣,同樣操守大軍。說諸葛亮怕司馬懿的原因是兩人若是對決的話,定是不分勝負的。他們兩個人一生只有過短暫的兩次正面對戰,兩次的結局都是兩軍對峙。誰若是想進攻的話,誰就是輸家,所以才會出現第一次諸葛亮因為糧草不濟而無功而返,第二次諸葛亮準備好充足糧草,但是司馬懿堅決不出戰。誰先出戰,誰就是輸家。在他們兩人的最後對決中可以看出孔明耗盡心力,孔明甚至用下三濫的手段羞辱司馬懿,但是司馬懿就是不迎戰。可見,諸葛亮拿司馬懿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