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打破陳規,快速前進,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

《Masters of Scale》是LinkedIn聯合創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創辦的一檔播客節目,他會定期邀請著名的創始人參加節目。

本集他邀請了 Facebook CEO 紮克伯格,他們討論了一個問題:當你推出第一款產品時,如果產品沒有讓你感到尷尬困窘,

說明推出產品的時間太遲了。霍夫曼認為,紮克伯格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大膽推出不成熟的產品,傾聽使用者的意見,不斷改進。這種開發策略幫助 Facebook 走向成功。

快速前進,打破陳規

霍夫曼:在Facebook的早期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哲學理念貫穿始終,

滲透到每位員工每天的工作中,這個理念就是:快速前進,打破常規(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在Facebook總部到處可以看到這條標語。標語的核心理念就是早早發佈產品,哪怕產品會讓你很尷尬困窘,然後積極向客戶學習,以很快的速度不斷改進。用戶喜歡嗎?討厭嗎?還有更糟糕的事情:他們是否無視產品?

可能在特定環境下產品被破壞,可能社區的一部分人接受它,另一部分拒絕,可能用戶使用它,

但是使用的目的與你預料的不一樣。如果想真正瞭解,只有在真實環境中與真正的用戶呆在一起。

紮克伯格:當你開發互聯網軟體,開發每天都可以改變的軟體,如果想學習,想以盡可能快的速度前進,還是要講一些策略的。我認為:等一年,為所有的創意收集回饋建議,這樣的方法並不好,雖然每一次發佈的產品不完美,但是在一年或者兩年的時間裡,你可以做得越來越好,

最終結果也會更好一些。這就是核心。在這個時間點,我們正在開發一款產品,這不是最重要的,快速學習是公司的策略,這才是重點。

霍夫曼:這套哲學源自科技產業,但是許多領袖將這種非傳統方法應用于更傳統的產業。比如Kara Goldin就是這樣做的,她是Hint公司的CEO和創始人。Hint公司在水中摻入用戶喜歡的水果然後銷售。我個人比較喜歡黃瓜。Kara將創意應用於實踐。我們聯繫到了Kara,

想聽聽她對“發佈完美產品”的看法,這裡的產品是大家會喝的飲料。

Kara Goldin:我曾與許多企業家交流過,當中很多人都堅持一種看法:產品進入市場之前必須完美,老實說,抱有這種看法的人很多,數量讓我吃驚。當你製造飛機時,如果你對飛機的飛行狀況不是很滿意,而這點又讓你感到很不舒服,那你就會止步不前,你沒有辦法前進,然後你會陷入麻煩。

霍夫曼:Kara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拒絕向瓶裝飲料添加糖或者防腐劑,這樣的飲料很快就會變質。不過Kara仍然想知道大家是否喜歡這樣的飲料。她開始銷售Hint瓶裝產品,與此同時,她還飛到全世界尋找佐料,擴充產品線。

Kara Goldin:我們密切關注產品,確保味道不會改變。我們知道產品的保存期限只有幾星期。我們密切關注,確保產品不會發黴,畢竟它是無法保存的產品。我一直告訴企業家:“如果你不認為自己的產品是完美的,但是你卻認為它相當好,而你又想知道產品能否讓一些人接受,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一些店鋪內銷售。”將產品拿去賣,然後不斷改進它。

霍夫曼:區分數位世界與物理世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在矽谷,我們會說是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比特世界可塑性很強,可以輕鬆重構。改變原子世界成本更高。一邊是毀滅,另一邊是解決問題,每一位企業家都要在二者之間穿行。重點在於你要讓實驗接近極限。對於馬克和Facebook日漸成長的團隊來說,“快速行動,打破陳規”相當於戰鬥口號,當Facebook成長為羽翼豐滿的創業公司時,這套哲學理念越來越重要。如果你率領幾千名員工快速前進,打破陳規,需要有人來化解混亂。隨著Facebook的成長,馬克發現一個事實:一方面,他身上流淌著駭客氣質(快速前進),另一方面,作為CEO他需要承擔責任,不能造成大規模的破壞,二者存在衝突,這種衝突越來越嚴重。正因如此,一個新的標語誕生了:“快速行動,但是保持結構的穩定。”

保持結構穩定

紮克伯格:這個口號不太容易記住。

霍夫曼:最好的口號不只是好聽那麼簡單,它可以堅定信念,讓你去做艱難的決定。

紮克伯格:“快速行動”很有意思,因為你如果想做到必須拋棄一些東西。問題在於:“你願意放棄什麼?”最開始時,我們宣導的是:“快速行動,同時打破陳規。”意思就是說我們以更快的速度前進,以更快的速度學習,瞭解社區想要什麼,我們允許服務有一些漏洞和缺陷。到了某個時間點,我們雖然跑得更快,節省了一些時間,但是滋生了許多漏洞和問題,我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回去解決。

於是我們就想:“好吧,我們要制定新的策略,確保我們快速前進。”我們提出一個理念:快速前進必須建立在最好的基礎架構之上。進來一名工程師,他可能來自任何一家公司,在Facebook他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推出產品(測試更好了,行動更快了,等等),比世界其它地方快。“快速行動,保持結構的穩定”大約就是這個意思。有一點要注意,做到並不容易,我們投入許多資源打造基礎架構。為了得到一些東西,你願意放棄什麼,認為最終價值還是歸結到這點上,它們不是免費的,沒有什麼是免費的。

霍夫曼:馬克承認“快速行動,保持結構的穩定”不是什麼好口號,它沒有“快速行動,打破陳規”那麼朗朗上口。然而當公司進入新階段,新口號可以起到保護作用。你仍然可以大膽推出半生半熟的產品,你仍然可以打破陳規,但是不能損壞基礎架構。因為修復基礎架構太慢了,如果你破壞了基礎架構,最終速度會慢下來。

以新規則作為指導,馬克為Facebook奠定了大規模實驗的基礎。它到底是如何推行的?有一點你要注意:Facebook有很多“面孔”。

紮克伯格:在任意給定的時間點,運行的Facebook都不止一個版本,大約有1萬個。在公司內部,測試什麼東西基本上公司的任何一位工程師都有權決定。如果事情比較敏感,會有一些規則,總體來講,工程師可以測試產品,可以推出一個版本的Facebook,不會應用于整個社區,只讓1萬或者5萬人使用。然後他們會拿到結果,看看產品對各種指標造成怎樣的影響,對他們關心的東西造成怎樣的影響。用戶是如何聯繫的?如何分享的?在這個版本中用戶的朋友增多了嗎?當然還要考慮商業指標,比如運營該服務效率下降了多少,我們能獲得多少營收?

甚至還可以進行定性調查,問問用戶使用該版本有多高興。最後,工程師會告訴主管:“嗨,我開發了這個產品,這是測試結果。我們要不要進一步開發,繼續做下去?”測試之前我們就將工具交給工程師,他們可以獲得資料,沒有必要在管理層一層一層爭論創意的好壞,這樣就可以將員工解放出來,以更快的速度前進。如果效果不好,我們就會放進資料,作為經驗教訓保存起來,不斷學習。如果效果很好,我們就會將小小的改變植入Facebook的根基:接下來如果有誰想改進產品,必須遵循新的標準。

對困窘(embarrassed)感到舒適

霍夫曼:如果要賦予員工權力,讓他們自由實驗,必須對“困窘”感到舒適。我諮詢了Facebook COO桑德伯格,讓她講講Facebook是如何處理“困窘”的,現在正確處理“困窘”已經成為Facebook文化的一部分。

桑德伯格:在Facebook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Ben是一名年輕的夏季實習生,當時他想搞清一些問題:怎樣做網站不會停止服務?啟動漏洞,如何讓網站恢復?他觸發了漏洞,網站停止服務30分鐘。在科技產業,這可是很瘋狂的事。Ben成為了全職員工,後來我們將他所做的事稱為“Ben測試”。我們把東西放在某個地方,這樣網站就不會停止回應,Ben的做法得到了讚揚:“想法很好,只是執行不好,我們仍然會做這樣的測試。”我們會犯錯,馬克會犯氏,我會犯錯,我一直在犯錯,我們對錯誤保持開明態度。

霍夫曼:允許犯下大錯誤,這種精神不只解放了Facebook員工,也可以讓馬克專注於重要的事情。

紮克伯格:它讓公司按一種模式運營,我要做的事就是搞清哪些指示是我應該下達的高層指示,要做這些事誰是最適合的人選。至於日常事務,大多的決策是這樣制定的:“好吧,它會毀了公司嗎?”不會,那就讓他們自己測試吧。如果測試的成本不是很高,我們會通過實驗學到更多的東西,我們會讓團隊探索他們認為值得探索的領域,而不是用高壓手段控制。

霍夫曼:我想修正一下自己的理論:如果推出的第一版產品無法讓你感到“困窘”,說明你推出的時間太遲了。到了第二個版本或者第三個版本,困窘的感覺不會消失。事實上,即使你的產品擁有10億以上的用戶,這種感覺仍然會存在。最創新的產品應該是持續不斷的困窘造成的。

“困窘”相當關鍵。在過去許多年裡,有些人誤解了我的意思,說我的理論有點悲觀,相當於投機取巧、輕率行事、不需要計畫冒然前進。

請注意,我說的是“如果你沒有因自己的產品感到困窘”,不是說“你沒有因自己的產品被人起訴”,或者是“你沒有因自己的產品感到深深的羞恥”。事實上,如果你快速推出產品,結果招來訴訟,讓用戶遠離,或者燒光了資金卻一無所獲,那就是說你推出產品太快了。毫無疑問,大規模實驗肯定是有風險的。每一次測試時都會有風險,可能會感到困窘,可能會失敗,沒有人對失敗無動於衷。紮克伯格如何擺脫恐懼?一言以蔽之:機會。

紮克伯格:如何確保Facebook對世界造成最大影響,如何確保我們不失敗,這才是激勵我前進最大因素。將事情搞砸了,企業惡化,這不是我最恐懼的,我最怕的是我們沒有將機會最大化,這是我一生中最害怕的事。

但是你卻認為它相當好,而你又想知道產品能否讓一些人接受,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一些店鋪內銷售。”將產品拿去賣,然後不斷改進它。

霍夫曼:區分數位世界與物理世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在矽谷,我們會說是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比特世界可塑性很強,可以輕鬆重構。改變原子世界成本更高。一邊是毀滅,另一邊是解決問題,每一位企業家都要在二者之間穿行。重點在於你要讓實驗接近極限。對於馬克和Facebook日漸成長的團隊來說,“快速行動,打破陳規”相當於戰鬥口號,當Facebook成長為羽翼豐滿的創業公司時,這套哲學理念越來越重要。如果你率領幾千名員工快速前進,打破陳規,需要有人來化解混亂。隨著Facebook的成長,馬克發現一個事實:一方面,他身上流淌著駭客氣質(快速前進),另一方面,作為CEO他需要承擔責任,不能造成大規模的破壞,二者存在衝突,這種衝突越來越嚴重。正因如此,一個新的標語誕生了:“快速行動,但是保持結構的穩定。”

保持結構穩定

紮克伯格:這個口號不太容易記住。

霍夫曼:最好的口號不只是好聽那麼簡單,它可以堅定信念,讓你去做艱難的決定。

紮克伯格:“快速行動”很有意思,因為你如果想做到必須拋棄一些東西。問題在於:“你願意放棄什麼?”最開始時,我們宣導的是:“快速行動,同時打破陳規。”意思就是說我們以更快的速度前進,以更快的速度學習,瞭解社區想要什麼,我們允許服務有一些漏洞和缺陷。到了某個時間點,我們雖然跑得更快,節省了一些時間,但是滋生了許多漏洞和問題,我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回去解決。

於是我們就想:“好吧,我們要制定新的策略,確保我們快速前進。”我們提出一個理念:快速前進必須建立在最好的基礎架構之上。進來一名工程師,他可能來自任何一家公司,在Facebook他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推出產品(測試更好了,行動更快了,等等),比世界其它地方快。“快速行動,保持結構的穩定”大約就是這個意思。有一點要注意,做到並不容易,我們投入許多資源打造基礎架構。為了得到一些東西,你願意放棄什麼,認為最終價值還是歸結到這點上,它們不是免費的,沒有什麼是免費的。

霍夫曼:馬克承認“快速行動,保持結構的穩定”不是什麼好口號,它沒有“快速行動,打破陳規”那麼朗朗上口。然而當公司進入新階段,新口號可以起到保護作用。你仍然可以大膽推出半生半熟的產品,你仍然可以打破陳規,但是不能損壞基礎架構。因為修復基礎架構太慢了,如果你破壞了基礎架構,最終速度會慢下來。

以新規則作為指導,馬克為Facebook奠定了大規模實驗的基礎。它到底是如何推行的?有一點你要注意:Facebook有很多“面孔”。

紮克伯格:在任意給定的時間點,運行的Facebook都不止一個版本,大約有1萬個。在公司內部,測試什麼東西基本上公司的任何一位工程師都有權決定。如果事情比較敏感,會有一些規則,總體來講,工程師可以測試產品,可以推出一個版本的Facebook,不會應用于整個社區,只讓1萬或者5萬人使用。然後他們會拿到結果,看看產品對各種指標造成怎樣的影響,對他們關心的東西造成怎樣的影響。用戶是如何聯繫的?如何分享的?在這個版本中用戶的朋友增多了嗎?當然還要考慮商業指標,比如運營該服務效率下降了多少,我們能獲得多少營收?

甚至還可以進行定性調查,問問用戶使用該版本有多高興。最後,工程師會告訴主管:“嗨,我開發了這個產品,這是測試結果。我們要不要進一步開發,繼續做下去?”測試之前我們就將工具交給工程師,他們可以獲得資料,沒有必要在管理層一層一層爭論創意的好壞,這樣就可以將員工解放出來,以更快的速度前進。如果效果不好,我們就會放進資料,作為經驗教訓保存起來,不斷學習。如果效果很好,我們就會將小小的改變植入Facebook的根基:接下來如果有誰想改進產品,必須遵循新的標準。

對困窘(embarrassed)感到舒適

霍夫曼:如果要賦予員工權力,讓他們自由實驗,必須對“困窘”感到舒適。我諮詢了Facebook COO桑德伯格,讓她講講Facebook是如何處理“困窘”的,現在正確處理“困窘”已經成為Facebook文化的一部分。

桑德伯格:在Facebook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Ben是一名年輕的夏季實習生,當時他想搞清一些問題:怎樣做網站不會停止服務?啟動漏洞,如何讓網站恢復?他觸發了漏洞,網站停止服務30分鐘。在科技產業,這可是很瘋狂的事。Ben成為了全職員工,後來我們將他所做的事稱為“Ben測試”。我們把東西放在某個地方,這樣網站就不會停止回應,Ben的做法得到了讚揚:“想法很好,只是執行不好,我們仍然會做這樣的測試。”我們會犯錯,馬克會犯氏,我會犯錯,我一直在犯錯,我們對錯誤保持開明態度。

霍夫曼:允許犯下大錯誤,這種精神不只解放了Facebook員工,也可以讓馬克專注於重要的事情。

紮克伯格:它讓公司按一種模式運營,我要做的事就是搞清哪些指示是我應該下達的高層指示,要做這些事誰是最適合的人選。至於日常事務,大多的決策是這樣制定的:“好吧,它會毀了公司嗎?”不會,那就讓他們自己測試吧。如果測試的成本不是很高,我們會通過實驗學到更多的東西,我們會讓團隊探索他們認為值得探索的領域,而不是用高壓手段控制。

霍夫曼:我想修正一下自己的理論:如果推出的第一版產品無法讓你感到“困窘”,說明你推出的時間太遲了。到了第二個版本或者第三個版本,困窘的感覺不會消失。事實上,即使你的產品擁有10億以上的用戶,這種感覺仍然會存在。最創新的產品應該是持續不斷的困窘造成的。

“困窘”相當關鍵。在過去許多年裡,有些人誤解了我的意思,說我的理論有點悲觀,相當於投機取巧、輕率行事、不需要計畫冒然前進。

請注意,我說的是“如果你沒有因自己的產品感到困窘”,不是說“你沒有因自己的產品被人起訴”,或者是“你沒有因自己的產品感到深深的羞恥”。事實上,如果你快速推出產品,結果招來訴訟,讓用戶遠離,或者燒光了資金卻一無所獲,那就是說你推出產品太快了。毫無疑問,大規模實驗肯定是有風險的。每一次測試時都會有風險,可能會感到困窘,可能會失敗,沒有人對失敗無動於衷。紮克伯格如何擺脫恐懼?一言以蔽之:機會。

紮克伯格:如何確保Facebook對世界造成最大影響,如何確保我們不失敗,這才是激勵我前進最大因素。將事情搞砸了,企業惡化,這不是我最恐懼的,我最怕的是我們沒有將機會最大化,這是我一生中最害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