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孩子,你慢慢來,一首母愛的讚頌

下午,一口氣讀完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有一種不可言說的溫情彌漫心頭,滿滿的是一個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

全書沒有什麼大的故事情節,如果說有什麼是貫穿始終的,

那就是,一個名叫安安的孩子帶給媽媽的感動與一個母親在和孩子相處中,媽媽的蛻變。

安安很可愛,是中德混血,有一次龍應台帶他去臺灣,大眼睛忽閃忽閃的,很多人抱著喊他洋娃娃,當時,龍應台一定是滿懷母愛的眼睛,看著別人懷裡的安安。

兩歲多的孩子,

媽媽在和他講故事的時候,他一直看著媽媽的眼睛,媽媽說,安安,如果你再不聽媽媽說話的話,我就不說了。安安跳進媽媽的懷裡,伸手想去摸媽媽的眼睛,媽媽躲開了,安安抱著媽媽的脖子,看著媽媽說:

媽媽,你的眼睛裡有安安,這樣真好。

媽媽買書回來,安安哭著投進媽媽的懷裡,說:媽媽,你以後買書,可以帶安安一起嗎?兩歲多的孩子,如果不和媽媽在一起,會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

媽媽摸摸他,哄著他,問他,白天都在家做了些什麼,其實也沒有必要問,不過是吃飯,睡覺,還要一些小遊戲。

結果安安說,我在思考。

這個話由兩歲多的孩子說出來,媽媽不由得好笑:你在思考什麼呢?

我在思考,我以後沒有媽媽,該怎麼辦……

看到這裡的時候,內心有一種觸動,那是名叫愛的東西在母子間蔓延。

所以在看《親愛的安德列》時,開篇便是他們母子分別四年,我好奇是什麼將他們分開。

百度之後,才發現,龍應台和他的丈夫離婚了,她離開了德國,安安由她德國的丈夫撫養。

我很心疼安安,

他們分開的時候,安安才14歲,分開後,他要怎麼樣去面對沒有媽媽照顧的生活?

安安六歲的時候,龍應台有了第二個孩子,叫做飛飛,飛飛剛剛出生的時候,她的很多朋友過來看飛飛,他們會誇飛飛:他的眼睫毛好密,他的小手好軟,他好可愛啊。

他們都忘記了,乖乖坐在沙發上的,還有一個他們之前就認識的孩子。

晚上洗臉的時候,安安對著鏡子問媽媽:

媽媽,我的眼睫毛不密嗎?

密啊!

媽媽,我的小手不軟嗎?

軟啊!

媽媽,我不可愛嗎……

他問完媽媽三個問題,不僅僅是他的媽媽,我的心裡也不是滋味,原本都是他的愛,現在要分給另外一個人,而他,沒有選擇。

待飛飛長大,安安有一次拿著剪子,把飛飛的衣服剪成條,媽媽舉著藤條要打安安,安安把手藏在衣服裡,撒嬌著說:媽媽不要打,媽媽不要打。

媽媽還是高高舉著,作勢要揮下來,偷偷溜進來的飛飛護著哥哥,口中重複著哥哥的話:媽媽不要打。

媽媽悄悄的走了,留下房間裡緊緊抱著,相依為命的兩兄弟。

少了一些愛,可是多了一個人的愛,好像也挺好。

為了她的兩個孩子,龍應台也付出很多,她有過很多夢想,看很多書,寫很多書評,想來一個說走就走的旅行,寫過隨性的生活,可是這一切,因為她的孩子,不得不放棄,每一天,只有等她們都睡了,她才開始一天的寫作。

她的好友問過她,有沒有後悔,正說著,安安爬上媽媽的身上,安安頭靠在媽媽的懷裡,感受著那溫柔的心跳,媽媽用手環過安安,說:

還好,有些經驗是不可言傳的……

安安是新來的,對於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媽媽通過安安,來重新認識很多曾經被她忽視的東西。

她因為她的孩子們而變的勇敢,當她的孩子們因為憐憫而喊她,將卡著垃圾桶的小老鼠拔出來時,受不了那樣的觸感而尖叫,嚇哭了她的孩子們。

在孩子的眼中,母親是最勇敢的,她的尖叫,摧毀了他們的心理防線。

第二次,她忍住頭皮發麻的感覺,拿起那個軟軟的小動物,將她放生,即使之後,她就像被定住般來平復她因為渾身起雞皮疙瘩而緊繃的神經,但是,因為她是母親,所以她穿上名叫勇敢的外衣。

有人說,龍應台這個人吧適合糊弄一下年輕一代,以為寫兩篇文章自以為自己站在時代的角度就對社會,尤其是大陸各種批判,殊不知越隨著時間的積澱和社會的發展,她的思想就越顯的淺薄和無知。

我讀的她的書不多,對此不多加評論,在《親愛的安德列》中,她和安安的來信,有一些對香港文化的批判,他們說,因為香港是大陸的。

對於這些語言,我有些本能的排斥。

但是,除此而外,《親愛的安德列》和《孩子,你慢慢來》都是以一個母親的視角,對她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點點滴滴的記錄,我們從溫情的角度來看,是很有共鳴的。

畢竟,我們都有母親,書中的母親用細膩的筆觸記錄與她孩子的相處,我會想起,我的母親,是不是也曾經用這樣溫柔的目光看著我,她沒有用筆記下,但是每一個表情,都印在她的心裡。

只因為,我是她的孩子。

原本都是他的愛,現在要分給另外一個人,而他,沒有選擇。

待飛飛長大,安安有一次拿著剪子,把飛飛的衣服剪成條,媽媽舉著藤條要打安安,安安把手藏在衣服裡,撒嬌著說:媽媽不要打,媽媽不要打。

媽媽還是高高舉著,作勢要揮下來,偷偷溜進來的飛飛護著哥哥,口中重複著哥哥的話:媽媽不要打。

媽媽悄悄的走了,留下房間裡緊緊抱著,相依為命的兩兄弟。

少了一些愛,可是多了一個人的愛,好像也挺好。

為了她的兩個孩子,龍應台也付出很多,她有過很多夢想,看很多書,寫很多書評,想來一個說走就走的旅行,寫過隨性的生活,可是這一切,因為她的孩子,不得不放棄,每一天,只有等她們都睡了,她才開始一天的寫作。

她的好友問過她,有沒有後悔,正說著,安安爬上媽媽的身上,安安頭靠在媽媽的懷裡,感受著那溫柔的心跳,媽媽用手環過安安,說:

還好,有些經驗是不可言傳的……

安安是新來的,對於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媽媽通過安安,來重新認識很多曾經被她忽視的東西。

她因為她的孩子們而變的勇敢,當她的孩子們因為憐憫而喊她,將卡著垃圾桶的小老鼠拔出來時,受不了那樣的觸感而尖叫,嚇哭了她的孩子們。

在孩子的眼中,母親是最勇敢的,她的尖叫,摧毀了他們的心理防線。

第二次,她忍住頭皮發麻的感覺,拿起那個軟軟的小動物,將她放生,即使之後,她就像被定住般來平復她因為渾身起雞皮疙瘩而緊繃的神經,但是,因為她是母親,所以她穿上名叫勇敢的外衣。

有人說,龍應台這個人吧適合糊弄一下年輕一代,以為寫兩篇文章自以為自己站在時代的角度就對社會,尤其是大陸各種批判,殊不知越隨著時間的積澱和社會的發展,她的思想就越顯的淺薄和無知。

我讀的她的書不多,對此不多加評論,在《親愛的安德列》中,她和安安的來信,有一些對香港文化的批判,他們說,因為香港是大陸的。

對於這些語言,我有些本能的排斥。

但是,除此而外,《親愛的安德列》和《孩子,你慢慢來》都是以一個母親的視角,對她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點點滴滴的記錄,我們從溫情的角度來看,是很有共鳴的。

畢竟,我們都有母親,書中的母親用細膩的筆觸記錄與她孩子的相處,我會想起,我的母親,是不是也曾經用這樣溫柔的目光看著我,她沒有用筆記下,但是每一個表情,都印在她的心裡。

只因為,我是她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