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家標準化教材拿到手,中小學校該怎麼玩?

葉聖陶先生曾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讓學生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達到“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近年來新課改高☆禁☆潮☆禁☆迭☆禁☆起,如何活用教材、創新教材,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整合學習、探究學習情境,成為了眾多學校的首要問題。那麼面對國家教材,學校到底可以怎樣重新改造,把教材“玩起來”呢?以下分享,或許能給您一些啟迪。

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把教材打開

深圳明德實驗學校的核心口號是“把教育打開”,提出“世界是學生的教材”。

對於學校課程結構的變革,明德不是將各體系之間做簡單的加減法,而是把課程打開,實現各元素之間的重組與重構,在動態探索過程中尋找最佳的課程結構模型。

明德的課程是“譜系”的,包括三個部分,即:基礎課程(國家課程,必修)、拓展課程(學校課程,選修)、特需課程(學生課程,自修),有武術、啦啦操、田徑、管樂、電腦程式設計、車模、航模、3D 列印等近 30 門課程。

自編的明德紅樹林課本按照主體分類全科混雜

學生上課積極性很高

在明德,小學一、二年級的課程是學校自主編寫的,每個學期包含四個主題,

一個主題一本教材,每本教材花大概一個月的時間完成,在這期間教師將圍繞著主題展開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這就是“紅樹林課程”的教學計畫。另外,語文課堂設計了不同的閱讀層次,實施“一月一色彩,單月一主題,雙月一體裁”的彩虹閱讀計畫。數學課上設計了彩虹數學學習計畫,加入生活數學、人文數學、活動數學等內容,實現多層次、多維度的學習。

跨學科課程學習也是明德教改的重要內容之一,

為此明德打造了特色課程——濕地研究課程。它綜合了化學、生物、地理、物理等課程,實現了大理科的綜合研究,以專題教學的方式,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具體情境中的具體問題進行實地觀察與具體研究。

重慶謝家灣小學:小梅花課程新曲譜

根據學生未來發展需要的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謝家灣小學建構了學科課程、社團課程、環境課程三類一體的“小梅花”學校課程體系。

學科課程,遵循國家課程標準,學校優化課程內容,將原有的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等十餘門學科整合為語文漫道、數學樂園、英語交流、科學探秘、藝術生活、體育世界和品性修養“6+1”門學科課程,對學科內部知識進行縱向整合,對學科之間的知識進行橫向整合。

社團課程,通過“走班選課”的舉措,打破班級、年級界限,讓學生和有共同興趣特長的夥伴聚在一起對話研討、操作分享、共同提高。

環境課程,基於學生的立場、體驗、收穫,學校通過建設環境文化、營造人文氛圍、開展實踐活動、凝聚教育合力等,構建了校園物理環境課程、學校人文環境課程、家庭生活環境課程、社區實踐環境課程,從而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影響學生。

同時,在教材多樣化政策背景下,為深入推進小梅花課程實施,挖掘和提煉教師的實踐經驗,學校組織全校教師研發了與六大整合學科相配套的小梅花課程系列叢書:《語文漫道》《數學樂園》《英語交流》《科學探秘》《藝術生活》《體育世界》。

在研發中,叢書以國家課程標準為依據,本著“標準不降低,內容不減少”的原則,梳理各學科知識體系,提煉學科精神,對比分析各學科各版本不同教材,深度剖析十幾個學科12冊教材的教學內容,整合優化,重構六大學科輔助教材的編寫體系,精選適應學情的個性化內容,創新素材和呈現方式。

清華附小:五大領域情境,教育戲劇整合

清華附小打破學科間的界限,以統一的主題、問題、概念、基本學習內容連接不同學科,嘗試將國家十幾門課程整合為五大領域:品格與社會、體育與健康、語言與人文、數學與科技、藝術與審美,為學生提供完整的教育情境。

清華附小孩子們在上體育課

在學科間整合的探索中,清華附小找到了一條跨學科整合的路徑:戲劇。每個學期,每個班級選擇一個主題,編排校園劇。從選題、劇本創作到節目排練、道具製作、舞臺效果設計等則都由學生完成,語文、音樂、體育、舞蹈、美術、書法、數學、科學等多學科教師圍繞學生在排演中的需要,共同為學生提供相關指導。

對於語文、數學等“必修課”,學生可根據實際水準和學習需求選擇不同層級的課程。比如數學由易到難分為 1 至 5 等,最易的數學1適合文科學生,數學 2、3 是針對高考理科的課程,數學 4 是競賽班的課程,最難的數學 5,是大學先修課。

北京亦莊實驗小學:自編教材,單元整合

作為“全課程”教育實驗改革的內容之一,亦莊實驗小學創辦伊始,就在一年級開始自編教材,推出“始業課程”。同時,語文數學等學科概念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主題鮮明、饒有趣味的單元,整合現有各個學科,不著痕跡地開啟孩子們的小學生活,包括繪本、故事、繪畫、音樂、舞蹈、戲劇、遊戲等,每月一個大主題,每週一個小主題,充溢著遊戲精神和探究意識,讓孩子們樂在其中。

在全課程的視野下,知識被賦予了過程性、體驗性和生命性,課時的目標被弱化,孩子們有更充分的時間和豐富的機會去理解原先被打包的、被作為結果狀態存在的知識。這樣學習的知識,埋下了更多的種子,更具有生長力。

而所有這些教材,如何立意,如何規劃,如何取材,哪些原創,哪些借鑒,都是學校需要考慮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複雜的難題,學校集合了校內外甚至臺灣的名師,組成一個團隊,緊扣國家課程標準,用了整整一年時間來研發。所以,在亦小低學段,幾乎每天孩子放學後,老師們都會自發地研討,日思日備成為新常態。

山東省臨朐縣蔣峪鎮海爾希望小學:“6+n”自由生長課程

海爾希望小學從 2009 年開始,就開展了課程整合實驗,構建了“6+n”自由生長課程體系,為農村學校發展提供了一條新路子。“6”是指必修課程,就是將所有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必修學校課程整合成了 6 門。即語言與人文、數學與現實、英語與世界、藝術與審美、體育與健康、探索與實踐。“n”是指選修課程,形成了可視性、可操作、可評價的“6+n”自由生長課程體系,為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積累了經驗。

近年來,學校採取了即生活主題課程與學科主題課程的課程形式。

生活主題課程整合路徑是:

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科學”“品德與社會”“安全教育”“環境教育”等學科進行了“目標的分析與比較”“主題的選擇與確定”“內容的梳理與重組”和“活動的設計與建構”,學校對活動進行了重新的設計與建構,把一個活動分為方案制定、親歷實踐、交流分享三個階段,最終,形成了“探索與實踐”課程“學生活動資源包”。

學科主題課程整合路徑是:

“課程目標具體化,課程內容生活化”。學校組織教師認真研讀學科課程標準,制定了更為具體的各學科課程指導綱要。同時,把語文教科書、主題學習叢書、傳統文化、優秀兒童閱讀作品以及校本課程“農村生活化作文”進行了整合,形成了“語言與人文”課程。

對於數學,在梳理“多元能力目標”的基礎上,將“教材中的生活”轉化為“孩子的生活”。還開發出了數學運算、數學應用、解題技巧等第二課程作為基礎課程的補充,最終,整合成“數學與現實”課程。對於英語則強化文化對英語的促進作用,開發了“英語情景劇”“英語閱讀”等必修學校課程,整合成“英語與世界”課程。音樂與美術則以生活為載體,強調跨域轉換,整合成“藝術與審美”課程。

杭州市新華實驗小學:“新小孩”課程

“新小孩”課程體系是在杭州市新華實驗小學打造“無邊界教育”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它強調打破學科界限,將生活與世界作為教科書,實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整合貫通,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開啟學生的智慧,豐富學生的精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成為擁有家國情懷、世界眼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新小孩”。

杭州市新華實驗小學的孩子們在繪本館閱讀

在杭州市新華實驗小學校長閆學看來,目前我國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表現突出的學校,不論提出何種課程主張,其實質內涵都是在傳承中進行創造。因此新華實驗也選擇了這樣一條道路。

其一,對課程進行統整,避免課改加重師生的課業負擔和各門課程、各個學段內容重複交叉的現象;其二,實施課程跨界,以繪本作為跨界的橋樑,並在繪本閱讀課程中研發了 9 個課程板塊:兒童智慧開啟、兒童哲學啟蒙、兒童心理治癒、兒童國際理解、兒童人際交往、兒童親情體味、兒童美學鑒賞、兒童創作評鑒、兒童品德涵養;其三,除了在國家基礎課程中進行統整和跨界,近年來,杭州市新華實驗小學還進行了不同維度、不同深度、不同範疇的課程統整和跨界,其中繪本依然是一個主要的橋樑。比如,孩子們將自己創作的繪本改編成劇本、排練繪本劇,成為戲劇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過統整後的跨界課程完成了一整套詳細的、操作性極強的實施方案,涵蓋了不同學段,甚至具體到每一個學期和單元,有的細化到每一個知識要點,並且扎扎實實付諸行動。

上海嘉定區普通小學:課程統整——“FUN”課程

上海市嘉定區普通小學提出“智慧育人”教育哲學,已經探索出“五尚並舉”的學校生長之路,並打造了FUN(Free,Unique,Natural)特色課程群。“FUN課程”旨在培養有慧心、會生活,有慧腦、會學習,有慧手、會創造的素質全面、個性鮮明、身心活躍的“快樂普小人”。

學校的課程統整可歸納成兩種方式:一是射線式統整,即以學科知識為圓點,根據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繫而進行多維拓展與整合,形成“1+X”的學科課程群;二是聚焦式統整,即以特定資源為主題,根據學習者的興趣或經驗,建構多學科聚焦的主題課程。以這兩個維度切入,分成“學科內”統整微改進、“學科間”統整微行動、FUN特色課程群建設、“校園主題節展示課程”統整全構建這四個板塊。

學科內微改進:

嘗試對教材作縱向梳理,借鑒其他版本教材之優勢,統整確立“單元主題課程”,制訂“教學指南”。例如,語文學科,以一年級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研究為例。教師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編制《一年級語文教學指南》,對一年級學生拼音、識字、朗讀、表達、習慣等方面的教學做出清晰而具體的要求,包括整冊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每一課教學目標。

學科間統整微行動:

打破學科固有界限,尋找課程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並作適度的整合,形成各學科優勢融為一體的主題課程,有計劃、按步驟地實施。例如,從 2013 學年開始,以語文、品德與社會為樣本學科,在三、四、五年級進行相關內容的統整,編制“活頁教材”。

普通小學的課堂上,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

“校園主題節展示課程”統整全構建:

“校園主題節展示課程”統整實施立足兩點:一是“學科教師+班主任”兩位一體;二是“國家課程+少先隊活動+社團活動”三位一體。

FUN特色課程群建設:

“FUN課程”是學校在國家課程平臺校本化實施過程中開發的交叉融合的多個課程,以語文、數學、英語、藝術類(音樂、美術、書法等)學科為核心,進入學科內部,具有一定相關性的系列課程,也是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包容、互為依存的特色鮮明的課程集群。

它有兩個特點:一是突出學生在課程設計、實施與評價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課程中釋放激情;二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課程,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實施、評價以及管理課程。這樣,課程不是外在于學生的,學生本身就是課程的設計者、實施者和參與者。

深圳市實驗學校小學部:點擊全科,刷新童年

目前,深圳市實驗學校小學部全科課程涉及從人文語言課程、數理科學課程,到科學、美術、音樂的整合課程。

在一二年級,實驗學校小學部採用的是由兩名老師包班的全科教學模式,即一名老師完成語文、英語、國學、思品等人文語言類的國家課程的整合,另一名老師完成數學、科學的融合。而音樂、美術、體育學科還是由專門的老師負責。這個階段,老師們首先做的是學科內的整合,把一二年級的教材進行刪減、重組,以節省出大量的時間和空間。然後將學科內部相關聯的內容進行跨界、融合,以打通學科之間的邏輯,促進學生思維的橫向發展。

到了三年級,學科邏輯加深,原本的包班授課制就不再適用了。根據小學部的實際情況,三年級的全科教學採用主題式,分為月、蟲、草木等幾個大課程組。

全科課程發展了孩子的主動探究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同時也在團隊協作能力、情緒管理能力方面有所探索。而課程的背後是老師不斷反覆運算教育認知、刷新教學管理模式和辛勤研討教案的身影。

重慶市南岸區珊瑚實驗小學:教材的二次開發

在教材觀變革的影響下,“教材二次開發”成為解決教材統一性與教育情境多樣化之間矛盾的重要途徑。

孩子們在課堂上很開心

重慶市珊瑚實驗小學在教材二次開發時,通過提取、引入、變形、活化和發揮等探索出親近任務的“任務完成模式”、親近主題的“主題圈層模式”、親近話題的“話題擴散模式”、親近問題的“問題串聯模式”、親近課題的“課題研究模式”以及親近知識的“知識板塊模式”。

“提取”強調知識本質、體系的梳理和把握;“引入”強調知識背後文化的滲透和參與;“變形”強調教材的學材化改編和處理;“活化”強調生活元素和本土特色的融合;“發揮”強調教材開發中師生個性的展示和張揚。

親近課程表現在:親近知識,透過教材準確把握學科知識的本質。親近文化,充分挖掘教材背後的文化資源。親近生活,將教材內容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親近本土,就地取材,將具有本土特色的事物、現象等引入課程。親近學生,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興趣點,變教材為貼近學生的“學材”。親近師生,一方面充分展示和發揮教師的自身優勢,另一方面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空間和可能。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橋樑,它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緊緊聯繫起來。不僅成為教師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的重要參考和依據,更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憑藉。在國家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校本化教材創造,是新課改的重要路徑。誠如本文分享的 9 所學校,教學改革並不是那麼難,敢於去做,教育就能更全人。

本文轉載自新校長傳媒。

對學科之間的知識進行橫向整合。

社團課程,通過“走班選課”的舉措,打破班級、年級界限,讓學生和有共同興趣特長的夥伴聚在一起對話研討、操作分享、共同提高。

環境課程,基於學生的立場、體驗、收穫,學校通過建設環境文化、營造人文氛圍、開展實踐活動、凝聚教育合力等,構建了校園物理環境課程、學校人文環境課程、家庭生活環境課程、社區實踐環境課程,從而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影響學生。

同時,在教材多樣化政策背景下,為深入推進小梅花課程實施,挖掘和提煉教師的實踐經驗,學校組織全校教師研發了與六大整合學科相配套的小梅花課程系列叢書:《語文漫道》《數學樂園》《英語交流》《科學探秘》《藝術生活》《體育世界》。

在研發中,叢書以國家課程標準為依據,本著“標準不降低,內容不減少”的原則,梳理各學科知識體系,提煉學科精神,對比分析各學科各版本不同教材,深度剖析十幾個學科12冊教材的教學內容,整合優化,重構六大學科輔助教材的編寫體系,精選適應學情的個性化內容,創新素材和呈現方式。

清華附小:五大領域情境,教育戲劇整合

清華附小打破學科間的界限,以統一的主題、問題、概念、基本學習內容連接不同學科,嘗試將國家十幾門課程整合為五大領域:品格與社會、體育與健康、語言與人文、數學與科技、藝術與審美,為學生提供完整的教育情境。

清華附小孩子們在上體育課

在學科間整合的探索中,清華附小找到了一條跨學科整合的路徑:戲劇。每個學期,每個班級選擇一個主題,編排校園劇。從選題、劇本創作到節目排練、道具製作、舞臺效果設計等則都由學生完成,語文、音樂、體育、舞蹈、美術、書法、數學、科學等多學科教師圍繞學生在排演中的需要,共同為學生提供相關指導。

對於語文、數學等“必修課”,學生可根據實際水準和學習需求選擇不同層級的課程。比如數學由易到難分為 1 至 5 等,最易的數學1適合文科學生,數學 2、3 是針對高考理科的課程,數學 4 是競賽班的課程,最難的數學 5,是大學先修課。

北京亦莊實驗小學:自編教材,單元整合

作為“全課程”教育實驗改革的內容之一,亦莊實驗小學創辦伊始,就在一年級開始自編教材,推出“始業課程”。同時,語文數學等學科概念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主題鮮明、饒有趣味的單元,整合現有各個學科,不著痕跡地開啟孩子們的小學生活,包括繪本、故事、繪畫、音樂、舞蹈、戲劇、遊戲等,每月一個大主題,每週一個小主題,充溢著遊戲精神和探究意識,讓孩子們樂在其中。

在全課程的視野下,知識被賦予了過程性、體驗性和生命性,課時的目標被弱化,孩子們有更充分的時間和豐富的機會去理解原先被打包的、被作為結果狀態存在的知識。這樣學習的知識,埋下了更多的種子,更具有生長力。

而所有這些教材,如何立意,如何規劃,如何取材,哪些原創,哪些借鑒,都是學校需要考慮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複雜的難題,學校集合了校內外甚至臺灣的名師,組成一個團隊,緊扣國家課程標準,用了整整一年時間來研發。所以,在亦小低學段,幾乎每天孩子放學後,老師們都會自發地研討,日思日備成為新常態。

山東省臨朐縣蔣峪鎮海爾希望小學:“6+n”自由生長課程

海爾希望小學從 2009 年開始,就開展了課程整合實驗,構建了“6+n”自由生長課程體系,為農村學校發展提供了一條新路子。“6”是指必修課程,就是將所有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必修學校課程整合成了 6 門。即語言與人文、數學與現實、英語與世界、藝術與審美、體育與健康、探索與實踐。“n”是指選修課程,形成了可視性、可操作、可評價的“6+n”自由生長課程體系,為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積累了經驗。

近年來,學校採取了即生活主題課程與學科主題課程的課程形式。

生活主題課程整合路徑是:

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科學”“品德與社會”“安全教育”“環境教育”等學科進行了“目標的分析與比較”“主題的選擇與確定”“內容的梳理與重組”和“活動的設計與建構”,學校對活動進行了重新的設計與建構,把一個活動分為方案制定、親歷實踐、交流分享三個階段,最終,形成了“探索與實踐”課程“學生活動資源包”。

學科主題課程整合路徑是:

“課程目標具體化,課程內容生活化”。學校組織教師認真研讀學科課程標準,制定了更為具體的各學科課程指導綱要。同時,把語文教科書、主題學習叢書、傳統文化、優秀兒童閱讀作品以及校本課程“農村生活化作文”進行了整合,形成了“語言與人文”課程。

對於數學,在梳理“多元能力目標”的基礎上,將“教材中的生活”轉化為“孩子的生活”。還開發出了數學運算、數學應用、解題技巧等第二課程作為基礎課程的補充,最終,整合成“數學與現實”課程。對於英語則強化文化對英語的促進作用,開發了“英語情景劇”“英語閱讀”等必修學校課程,整合成“英語與世界”課程。音樂與美術則以生活為載體,強調跨域轉換,整合成“藝術與審美”課程。

杭州市新華實驗小學:“新小孩”課程

“新小孩”課程體系是在杭州市新華實驗小學打造“無邊界教育”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它強調打破學科界限,將生活與世界作為教科書,實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整合貫通,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開啟學生的智慧,豐富學生的精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成為擁有家國情懷、世界眼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新小孩”。

杭州市新華實驗小學的孩子們在繪本館閱讀

在杭州市新華實驗小學校長閆學看來,目前我國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表現突出的學校,不論提出何種課程主張,其實質內涵都是在傳承中進行創造。因此新華實驗也選擇了這樣一條道路。

其一,對課程進行統整,避免課改加重師生的課業負擔和各門課程、各個學段內容重複交叉的現象;其二,實施課程跨界,以繪本作為跨界的橋樑,並在繪本閱讀課程中研發了 9 個課程板塊:兒童智慧開啟、兒童哲學啟蒙、兒童心理治癒、兒童國際理解、兒童人際交往、兒童親情體味、兒童美學鑒賞、兒童創作評鑒、兒童品德涵養;其三,除了在國家基礎課程中進行統整和跨界,近年來,杭州市新華實驗小學還進行了不同維度、不同深度、不同範疇的課程統整和跨界,其中繪本依然是一個主要的橋樑。比如,孩子們將自己創作的繪本改編成劇本、排練繪本劇,成為戲劇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過統整後的跨界課程完成了一整套詳細的、操作性極強的實施方案,涵蓋了不同學段,甚至具體到每一個學期和單元,有的細化到每一個知識要點,並且扎扎實實付諸行動。

上海嘉定區普通小學:課程統整——“FUN”課程

上海市嘉定區普通小學提出“智慧育人”教育哲學,已經探索出“五尚並舉”的學校生長之路,並打造了FUN(Free,Unique,Natural)特色課程群。“FUN課程”旨在培養有慧心、會生活,有慧腦、會學習,有慧手、會創造的素質全面、個性鮮明、身心活躍的“快樂普小人”。

學校的課程統整可歸納成兩種方式:一是射線式統整,即以學科知識為圓點,根據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繫而進行多維拓展與整合,形成“1+X”的學科課程群;二是聚焦式統整,即以特定資源為主題,根據學習者的興趣或經驗,建構多學科聚焦的主題課程。以這兩個維度切入,分成“學科內”統整微改進、“學科間”統整微行動、FUN特色課程群建設、“校園主題節展示課程”統整全構建這四個板塊。

學科內微改進:

嘗試對教材作縱向梳理,借鑒其他版本教材之優勢,統整確立“單元主題課程”,制訂“教學指南”。例如,語文學科,以一年級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研究為例。教師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編制《一年級語文教學指南》,對一年級學生拼音、識字、朗讀、表達、習慣等方面的教學做出清晰而具體的要求,包括整冊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每一課教學目標。

學科間統整微行動:

打破學科固有界限,尋找課程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並作適度的整合,形成各學科優勢融為一體的主題課程,有計劃、按步驟地實施。例如,從 2013 學年開始,以語文、品德與社會為樣本學科,在三、四、五年級進行相關內容的統整,編制“活頁教材”。

普通小學的課堂上,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

“校園主題節展示課程”統整全構建:

“校園主題節展示課程”統整實施立足兩點:一是“學科教師+班主任”兩位一體;二是“國家課程+少先隊活動+社團活動”三位一體。

FUN特色課程群建設:

“FUN課程”是學校在國家課程平臺校本化實施過程中開發的交叉融合的多個課程,以語文、數學、英語、藝術類(音樂、美術、書法等)學科為核心,進入學科內部,具有一定相關性的系列課程,也是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包容、互為依存的特色鮮明的課程集群。

它有兩個特點:一是突出學生在課程設計、實施與評價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課程中釋放激情;二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課程,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實施、評價以及管理課程。這樣,課程不是外在于學生的,學生本身就是課程的設計者、實施者和參與者。

深圳市實驗學校小學部:點擊全科,刷新童年

目前,深圳市實驗學校小學部全科課程涉及從人文語言課程、數理科學課程,到科學、美術、音樂的整合課程。

在一二年級,實驗學校小學部採用的是由兩名老師包班的全科教學模式,即一名老師完成語文、英語、國學、思品等人文語言類的國家課程的整合,另一名老師完成數學、科學的融合。而音樂、美術、體育學科還是由專門的老師負責。這個階段,老師們首先做的是學科內的整合,把一二年級的教材進行刪減、重組,以節省出大量的時間和空間。然後將學科內部相關聯的內容進行跨界、融合,以打通學科之間的邏輯,促進學生思維的橫向發展。

到了三年級,學科邏輯加深,原本的包班授課制就不再適用了。根據小學部的實際情況,三年級的全科教學採用主題式,分為月、蟲、草木等幾個大課程組。

全科課程發展了孩子的主動探究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同時也在團隊協作能力、情緒管理能力方面有所探索。而課程的背後是老師不斷反覆運算教育認知、刷新教學管理模式和辛勤研討教案的身影。

重慶市南岸區珊瑚實驗小學:教材的二次開發

在教材觀變革的影響下,“教材二次開發”成為解決教材統一性與教育情境多樣化之間矛盾的重要途徑。

孩子們在課堂上很開心

重慶市珊瑚實驗小學在教材二次開發時,通過提取、引入、變形、活化和發揮等探索出親近任務的“任務完成模式”、親近主題的“主題圈層模式”、親近話題的“話題擴散模式”、親近問題的“問題串聯模式”、親近課題的“課題研究模式”以及親近知識的“知識板塊模式”。

“提取”強調知識本質、體系的梳理和把握;“引入”強調知識背後文化的滲透和參與;“變形”強調教材的學材化改編和處理;“活化”強調生活元素和本土特色的融合;“發揮”強調教材開發中師生個性的展示和張揚。

親近課程表現在:親近知識,透過教材準確把握學科知識的本質。親近文化,充分挖掘教材背後的文化資源。親近生活,將教材內容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親近本土,就地取材,將具有本土特色的事物、現象等引入課程。親近學生,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興趣點,變教材為貼近學生的“學材”。親近師生,一方面充分展示和發揮教師的自身優勢,另一方面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空間和可能。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橋樑,它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緊緊聯繫起來。不僅成為教師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的重要參考和依據,更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憑藉。在國家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校本化教材創造,是新課改的重要路徑。誠如本文分享的 9 所學校,教學改革並不是那麼難,敢於去做,教育就能更全人。

本文轉載自新校長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