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是哪兒來的?(一)唐代墓葬俑

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展眼下正在上博展覽,人氣爆棚。據說在烈日下排個5小時隊已經是家常便飯了。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頂級博物館,從館藏800多萬件展品中,遴選出了100件,當然就萬眾矚目了。

在這100件文物中,有8件是中國的文物。自然中國人要奇怪:我們中國的文物是如何跑到了大英博物館?

儘管有專家告訴我們,這8件中國展品的身世時清白的,但是細究來源,還是發現意味深長。


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墓葬俑

這就是大英博物館來滬展覽的文物之一,

唐代墓葬俑。上海博物館在解說詞中告訴我們,這件文官俑出土于劉庭訓的墓穴中,劉生前是唐代的高級將領。那麼,問題來了,劉庭訓的墓穴中的唐俑是怎麼跑到大英博物館的,是有人盜墓了嗎?

在大英博物館的官方網站,我們找到了這件文物,'Sancai' (three-colour) ceramic tomb figure of a camel.。它在大英博物館的編號是1936,1012.228。按照慣例我們知道,大英博物館在1936年收藏了這件中國文物。大英博物館告訴我們,

出售該文物的是George Eumorfopoulo。正是英國的大收藏家喬治 尤莫。在1936年,尤莫把一批收藏品以10萬英鎊的價格賣給了大英博物館,這其中就有這個陶俑,這個價格可以說是跳樓價了,可能與當時英國經濟大蕭條有關。

陶俑是怎麼到的尤莫手中。在1921年, R.L. Hobson.在英國雜誌《伯林頓〉刊載了一篇文章,詳細敘述了陶俑的來歷以及其陪葬的主人劉庭訓的故事。當時在陶俑陪葬同時,在墓穴中還發現了唐朝大將劉庭訓的墓誌銘,

Hobson拿到了墓碑的拓片,解密了劉庭訓的生平。當時陶俑已經借到了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正在巡展。可見,至少在1921年前,尤莫已經拿到了中國唐代的這個陶俑。

那麼到底尤莫是怎麼從劉庭訓的墓中拿到這個陶俑的呢?

1905年,隴海鐵路汴洛段修築。當洛陽城北邙山腳下的土地被工程機械的隆隆聲佔領時,成百上千自唐代以來便安睡在地下的古墓,

被一時驚醒。不過,當時中國人的眼光,仍然保守地聚焦在那些傳統盜墓的物件——金銀器和玉器上,而對這些陶俑不置一顧。來自冥府的陪葬品,不吉利!

不過,來自西方的眼睛,很快就被這些散發著濃郁古老東方異域氣息的陶俑吸引,著名的金石古物學家羅振玉,在1916年為他編輯整理的有關古陶俑的圖書《古明器圖錄》撰寫序言時,西方人對這些唐代陶俑的獵取,已經到了趨之若鶩的地步:“顧中朝士夫無留意者,

海外人士爭購焉。”。“蒿裡之藏已垂盡,不復如往者之充斥。”這些唐代陶俑其中的精品,絕大部分已經落入西方收藏家和博物館的手中。羅振玉不由歎息道,他書中所搜集的這些陶俑“不及什一”,而“舶載至海外者,視此殆什百千萬”。正是在這個時期,尤莫收購到了唐俑,把他帶到了英國。當時正是清末民初,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