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土木堡之變”到“奪門之變”

明成祖在位二十二年,於西元1424年死在了北征回京的途中,其後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仁宗。仁宗在位僅一年的時間,但他任賢愛民,廢除了成祖時期的許多苛政,並且停止了大規模對外用兵,

後世盛讚其為開明的儒家君主;仁宗之後便是宣宗,其在位十年間,君臣關係和諧,吏治相對清明,社會經濟繼續發展,邊疆穩固,這段時期史稱“仁宣之治”。大明王朝似乎已經進入了穩定發展的軌道,然而正當人們沉浸在國泰民安、四海升平的祥和局面中時,堂堂大明天子竟被北方胡人擄去了。這究竟又是怎麼回事呢?

大明王朝前期疆域圖

明洪武元年(西元1368年)秋,徐達、常遇春率領大軍攻破元大都,元順帝北逃,元朝就此結束了對中原的統治。然而蒙古部族在長城以北依然具有很強的實力,並且繼續沿用元朝國號,史稱北元。在明朝的不斷打擊之下,到成祖之時北元國號已經不復存在,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大部。

兀良哈部實力較弱,歸順明朝;韃靼、瓦剌接受明朝冊封,並與明朝保持正常的朝貢關係。宣德九年(西元1434年),瓦剌部首領脫歡征服韃靼部,擁立元朝皇族後裔脫脫不花為可汗,自任太師,掌握實權,並準備南下攻明。

明英宗朱祁鎮,年號正統(1435-1449)、天順(1457-1464)

此時的明朝,宣宗去世,年僅九歲的太子朱祁鎮繼承大統,是為英宗。英宗繼位之初,國事由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楊”主持,基本上延續了“仁宣之治”的穩定局面。隨著張氏和“三楊”的相繼去位,為英宗所寵信的宦官王振開始干預朝政,他移除了太祖嚴禁內臣干政的鐵牌,勾結內外官僚,誅殺正直大臣,皇帝稱他為“先生”,公侯勳戚尊他為“翁父”。接下來發生的皇帝被俘便與這位王振有著直接的關係。

也先

正統四年(西元1439年),脫歡死,其子也先繼承了太師之職,並繼續南征北戰,不僅征服了北方蒙古諸部,而且向西控制了西域要道,向東侵擾遼東地區,向南逼近長城一線。正統十四年(西元1449年)七月,也先派貢使兩千人到北京貢馬,

卻虛報三千人,企圖多些賞賜;明朝以實際人數給賞,並將其所求財物只給十分之二。於是也先以明朝減少賞賜為由,兵分四路大舉內犯,自己親率主力進攻大同一帶,明軍被殺的打敗。

邊報傳至北京,英宗向他信任的“先生”王振問計,王振說:“我朝以馬上得天下,太祖成祖都曾親臨戰陣,如今皇上春秋鼎盛,為什麼不效法祖宗,御駕親征呢?”英宗聽後非常高興,便詢問群臣的意見。朝臣們擔心會生出其他變故,故而反對皇帝親征,主張派大將前往即可。然而王振認為只要皇帝親征,瓦剌必定土崩瓦解,自己也可建功立業,於是在王振的力勸下,英宗最終決定御駕親征。

王振

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英宗倉促徵調50萬大軍,北出居庸關,向著前線大同進發。一路上王振陪伴英宗左右,可謂是威風八面。然而八月初大軍剛剛抵達大同,王振就得到了前線明軍戰敗的消息,加之連日風雨,這才真正擔心起來,勸英宗班師回朝。

大軍折返途中,王振捨近求遠,想陪同英宗經他的家鄉蔚州回師,藉以炫耀鄉里,然而大軍向著蔚州出發不久,他又擔心軍隊會踩踏家鄉的莊稼,於是改道宣府回師。經過這麼一折騰,大軍回師的時間被一再耽誤。當得知也先已率領兵馬緊追而來時,王振只是派出了三萬騎兵攔截,很快便中了埋伏全軍覆沒。王振陪同英宗繼續緩慢南行,當大軍行至土木堡時,太陽尚未落山,此處距離懷來城僅二十裡,群臣希望繼續前行,入懷來城修整;然而王振此時卻因為千余輛輜重車未能跟上,要求大軍就地修整。夜半時分,也先的部隊追至土木堡,向明軍發動了突然襲擊,並將英宗的禦團營層層圍住,英宗驚慌失措,王振也嚇得沒了主意。混戰中護衛將軍樊忠,憤怒道:“皇上遭此大難,都是你王振一人主使,致將士傷亡,生靈塗炭,我今天為天下殺了你這個奸賊。”於是揮動手中鐵錘,將王振錘子,然後扶英宗上馬,冒死突圍。奈何敵軍勢大,英宗始終無法突破包圍,樊忠也力戰而死。英宗沒有辦法,索性坐在了地上,任憑敵兵擄了去。

土木堡之變形勢圖

就這樣,英宗被俘土木堡,堂堂大明天子竟被胡人擄去,史稱“土木之變”,這是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間的事情。也先俘虜英宗後,如獲至寶,挾持他繼續南下,所到關隘明軍投鼠忌器,很快瓦剌大軍兵臨北京城下,大明王朝面臨著空前的危機。

土木堡兵敗、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舉朝震動。當時北京的勁甲精銳大都隨英宗親征而喪失殆盡了,京城內只剩下老弱疲卒不足十萬人,如今形勢危急,在京的留守大臣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朝堂上,眾臣商量應對之策,侍講學士徐有貞發言:“我夜觀天象,見北方王星昏暗,恐氣數已盡,不如暫且遷都南京,以避瓦剌鋒芒。”話音未落,只聽一人喝道:“哪個敢倡議遷都?主張遷都的人,罪當斬首!試想京師為天下根本,京師一動,天下震動,北宋南渡就是教訓。當務之急應該迅速徵調親王兵馬,誓死保衛京師。”說話者何人?原來是兵部侍郎于謙。

于謙

於謙本是浙江錢塘人,因受封過“少保”官銜,所以後人稱之於少寶。于謙少時志向高遠,常以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為楷模,且性格剛直,十二歲時曾賦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藉以表達自己磊落的胸襟和高遠的人格。宣德年間,於謙入仕,曾追隨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後巡撫江西、河南、山西等地。他所到之處,訪貧問苦,興利除害,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頌聲載道。土木堡之變時,於謙正在兵部左侍郎任上。

于謙力斥南遷之論,受到了朝中大臣的支持,於是堅守北京的決議就此確定了下來。為了穩定民心、消除混亂局面,於謙等眾大臣奏請皇太后,立英宗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以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監國,代總國政,撫安百姓。于謙受封兵部尚書,全權負責北京城的防務工作。他急調各地駐軍進京勤王,又轉運通州倉糧入京,趕造衣甲器械以備守城。雖然明朝方面做出了堅守北京的決議,但是太子年幼,郕王監國尚不足以號令天下,形勢依然混亂。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九月,在朝臣的支持下,郕王朱祁鈺以皇太后之命繼位為帝,是為景泰帝,並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明代宗朱祁鈺,年號景泰,在位時間1449-1457

話說也先得了英宗,如獲至寶,想以英宗為誘餌,引誘明朝議和,大加勒索;而明朝方面斷然拒絕了也先的要脅。當也先得知郕王繼位元的消息後,不禁失望起來。十月,也先挾英宗南下,誘襲大同未達目地,於是東攻紫荊關,破關而入,直逼北京,京師大震。

此時,於謙已經調集二十二萬大軍,列陣于京師九門之外。京營總兵石亨提議堅守以待,不要主動出擊,於謙斥道:“敵人氣焰囂張,我軍豈能示弱?”於是披甲出城,親率兵馬於德勝門外,然後關閉城門,以示與敵決一死戰。也先親率主力進攻德勝門,被明軍用火器打得大敗,也先之弟也戰死其中;其他城門處瓦剌軍亦受挫退回。也先在北京城下盤桓數日,知道不能攻取,只得攜英宗退回關外。在於謙的指揮下,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勝利。

也先在北京城下受挫,英宗也失去了原有的利用價值,於是景泰元年(西元1450年),瓦剌放回英宗。可是問題來了,老皇帝回鑾,新皇帝怎麼辦呢?在群臣的一再催促下,景泰帝親至東安門迎接自己這位倒楣的兄長。雖說相見之時,二人相互參拜,對視而泣,一個表示要把皇位歸還原主,另一個則堅辭不允,表示要退居二線,這一幕著實感動了在場的一眾朝臣。然而兄弟二人的內心想法,自己心裡最清楚。

《女醫明妃傳》劇照

英宗回京後被安排在南宮居住,其一舉一動都受到景帝的監視。至於景帝嘛,皇位坐久了,自然不想下來,不僅不想下來,而且希望能夠傳給自己的兒孫,於是便廢英宗太子朱見深為沂王,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沒成想朱見濟僅做了一年的太子就死了,此時朝臣們又請立朱見深為太子,景帝大為不快,漸成心病。景泰七年(西元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朝臣石亨、徐有貞等聯合宦官曹吉祥發動了“奪門之變”,擁立英宗復辟。英宗復位後,朱祁鈺被削掉帝號,仍為郕王,不久病逝;而在北京保衛戰和英宗回鑾過程中立有大功的於謙則以“迎立外藩,意欲謀逆”的罪名被處死。于謙臨行前,愁雲慘霧,遮天蔽日,道旁百姓,沒有不為之哭泣的。

于謙是大明王朝極具傳奇色彩的英雄。國難當頭,他挺身而出,保衛京師,使大明王朝轉危為安,然而就是這樣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卻最終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足見明朝政治的敗壞,大明王朝已由盛轉衰。

朝臣們擔心會生出其他變故,故而反對皇帝親征,主張派大將前往即可。然而王振認為只要皇帝親征,瓦剌必定土崩瓦解,自己也可建功立業,於是在王振的力勸下,英宗最終決定御駕親征。

王振

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英宗倉促徵調50萬大軍,北出居庸關,向著前線大同進發。一路上王振陪伴英宗左右,可謂是威風八面。然而八月初大軍剛剛抵達大同,王振就得到了前線明軍戰敗的消息,加之連日風雨,這才真正擔心起來,勸英宗班師回朝。

大軍折返途中,王振捨近求遠,想陪同英宗經他的家鄉蔚州回師,藉以炫耀鄉里,然而大軍向著蔚州出發不久,他又擔心軍隊會踩踏家鄉的莊稼,於是改道宣府回師。經過這麼一折騰,大軍回師的時間被一再耽誤。當得知也先已率領兵馬緊追而來時,王振只是派出了三萬騎兵攔截,很快便中了埋伏全軍覆沒。王振陪同英宗繼續緩慢南行,當大軍行至土木堡時,太陽尚未落山,此處距離懷來城僅二十裡,群臣希望繼續前行,入懷來城修整;然而王振此時卻因為千余輛輜重車未能跟上,要求大軍就地修整。夜半時分,也先的部隊追至土木堡,向明軍發動了突然襲擊,並將英宗的禦團營層層圍住,英宗驚慌失措,王振也嚇得沒了主意。混戰中護衛將軍樊忠,憤怒道:“皇上遭此大難,都是你王振一人主使,致將士傷亡,生靈塗炭,我今天為天下殺了你這個奸賊。”於是揮動手中鐵錘,將王振錘子,然後扶英宗上馬,冒死突圍。奈何敵軍勢大,英宗始終無法突破包圍,樊忠也力戰而死。英宗沒有辦法,索性坐在了地上,任憑敵兵擄了去。

土木堡之變形勢圖

就這樣,英宗被俘土木堡,堂堂大明天子竟被胡人擄去,史稱“土木之變”,這是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間的事情。也先俘虜英宗後,如獲至寶,挾持他繼續南下,所到關隘明軍投鼠忌器,很快瓦剌大軍兵臨北京城下,大明王朝面臨著空前的危機。

土木堡兵敗、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舉朝震動。當時北京的勁甲精銳大都隨英宗親征而喪失殆盡了,京城內只剩下老弱疲卒不足十萬人,如今形勢危急,在京的留守大臣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朝堂上,眾臣商量應對之策,侍講學士徐有貞發言:“我夜觀天象,見北方王星昏暗,恐氣數已盡,不如暫且遷都南京,以避瓦剌鋒芒。”話音未落,只聽一人喝道:“哪個敢倡議遷都?主張遷都的人,罪當斬首!試想京師為天下根本,京師一動,天下震動,北宋南渡就是教訓。當務之急應該迅速徵調親王兵馬,誓死保衛京師。”說話者何人?原來是兵部侍郎于謙。

于謙

於謙本是浙江錢塘人,因受封過“少保”官銜,所以後人稱之於少寶。于謙少時志向高遠,常以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為楷模,且性格剛直,十二歲時曾賦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藉以表達自己磊落的胸襟和高遠的人格。宣德年間,於謙入仕,曾追隨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後巡撫江西、河南、山西等地。他所到之處,訪貧問苦,興利除害,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頌聲載道。土木堡之變時,於謙正在兵部左侍郎任上。

于謙力斥南遷之論,受到了朝中大臣的支持,於是堅守北京的決議就此確定了下來。為了穩定民心、消除混亂局面,於謙等眾大臣奏請皇太后,立英宗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以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監國,代總國政,撫安百姓。于謙受封兵部尚書,全權負責北京城的防務工作。他急調各地駐軍進京勤王,又轉運通州倉糧入京,趕造衣甲器械以備守城。雖然明朝方面做出了堅守北京的決議,但是太子年幼,郕王監國尚不足以號令天下,形勢依然混亂。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九月,在朝臣的支持下,郕王朱祁鈺以皇太后之命繼位為帝,是為景泰帝,並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明代宗朱祁鈺,年號景泰,在位時間1449-1457

話說也先得了英宗,如獲至寶,想以英宗為誘餌,引誘明朝議和,大加勒索;而明朝方面斷然拒絕了也先的要脅。當也先得知郕王繼位元的消息後,不禁失望起來。十月,也先挾英宗南下,誘襲大同未達目地,於是東攻紫荊關,破關而入,直逼北京,京師大震。

此時,於謙已經調集二十二萬大軍,列陣于京師九門之外。京營總兵石亨提議堅守以待,不要主動出擊,於謙斥道:“敵人氣焰囂張,我軍豈能示弱?”於是披甲出城,親率兵馬於德勝門外,然後關閉城門,以示與敵決一死戰。也先親率主力進攻德勝門,被明軍用火器打得大敗,也先之弟也戰死其中;其他城門處瓦剌軍亦受挫退回。也先在北京城下盤桓數日,知道不能攻取,只得攜英宗退回關外。在於謙的指揮下,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勝利。

也先在北京城下受挫,英宗也失去了原有的利用價值,於是景泰元年(西元1450年),瓦剌放回英宗。可是問題來了,老皇帝回鑾,新皇帝怎麼辦呢?在群臣的一再催促下,景泰帝親至東安門迎接自己這位倒楣的兄長。雖說相見之時,二人相互參拜,對視而泣,一個表示要把皇位歸還原主,另一個則堅辭不允,表示要退居二線,這一幕著實感動了在場的一眾朝臣。然而兄弟二人的內心想法,自己心裡最清楚。

《女醫明妃傳》劇照

英宗回京後被安排在南宮居住,其一舉一動都受到景帝的監視。至於景帝嘛,皇位坐久了,自然不想下來,不僅不想下來,而且希望能夠傳給自己的兒孫,於是便廢英宗太子朱見深為沂王,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沒成想朱見濟僅做了一年的太子就死了,此時朝臣們又請立朱見深為太子,景帝大為不快,漸成心病。景泰七年(西元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朝臣石亨、徐有貞等聯合宦官曹吉祥發動了“奪門之變”,擁立英宗復辟。英宗復位後,朱祁鈺被削掉帝號,仍為郕王,不久病逝;而在北京保衛戰和英宗回鑾過程中立有大功的於謙則以“迎立外藩,意欲謀逆”的罪名被處死。于謙臨行前,愁雲慘霧,遮天蔽日,道旁百姓,沒有不為之哭泣的。

于謙是大明王朝極具傳奇色彩的英雄。國難當頭,他挺身而出,保衛京師,使大明王朝轉危為安,然而就是這樣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卻最終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足見明朝政治的敗壞,大明王朝已由盛轉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