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海州往事|與時俱進的“贛榆八景”

在大港城的土地上有“八景”並被記錄在案的除了老海州就是贛榆了。曾經的贛榆縣,如今的贛榆區名勝古跡眾多,其中那些兼具人文與自然的美景同樣也被文人編排出了所謂的“八景”。

與海州八景不同的是,贛榆八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

(一)

如今我們去尋找歷史上的八景,首先要翻看的就是各種地方誌書。在贛榆地方史籍中有記載的贛榆八景,最早的版本是夾穀聖蹤、秦碑籀跡、玉帶洄環、溠金螺髻、紀鄣遺城、沙河古渡、藏春池亭、紫陽橋觀,是明代文人總結編入志書的。

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時期,因為地域以及景物的變遷,贛榆八景的地點與景觀出現了些許變化,據王城、周萃編纂的嘉慶版《增修贛榆縣誌》記載,此時的八景已變為欄頭丹灶、石樑仙跡、興莊夜雨、吳峰望日、泊船錦攬、秦碑籀跡、端木書台、夾穀鶯啼八處。贛榆籍進士倪長犀與贛榆知縣俞廷瑞都分別為這一時期的贛榆八景作詩。

到了清代晚期,八景中的“欄頭丹灶”因管轄範圍的變遷,被後人剔除出去並更換了新的景物。用於替換的新景“文峰夕照”,其原型文峰塔則興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西元1902年)。

專家說,清代以前的贛榆八景可以稱作“舊八景”,而清代康熙朝以後的八景則可統稱為“新八景”。

(二)

從新舊八景的名稱中,我們能看出來新舊八景雖然有區別,但是也有些並沒有太大變化,甚至還有個景觀完全沒變,

那就是“秦碑籀跡”。專家的講述就是從這新舊八景中都有的“秦碑籀跡”開始的。

這一景的所在地是贛榆的秦山島,這是一座極富傳奇色彩的小島,相傳秦始皇東巡期間曾登臨此島,故名秦山島。秦始皇“登秦山島,東望大海,立巨石以為秦帝國東門闕,並在山上立碑以頌秦德,史稱‘李斯碑’。碑文字大如鬥,世稱鬥籀。石碑屹立海中,一半露出海面,一半淹沒水中,形如砥石淩波,

蔚為壯觀。”這就是“秦碑籀跡”一景的由來。

秦山島如今還是風景優美的旅遊地,但這“秦碑”卻沒有一點痕跡,仿佛從未存在過。然而在各種地方史籍中似乎都有關於它的記載,據晚清海屬著名學者張百川考證:“張峰《海州志》:秦山東面有李斯碑,

潮落則露碑首三尺,潮漲則沒,唐仲冕《海州志》、《江南通志》皆同。《雲台補遺》:咸豐五年,瀚先父在青口,從王元愷先生游,暇時雇小舟,約二、三朋友,往秦山住三日,親至山之東首三大將軍下,目睹潮漲潮落,遍訪崖間,未見有碑,恐屬訛傳,或者侵入潮底,亦未可知。”對於秦山島上是否有李斯碑這件事,老夫子張百川也曾懷疑過,但對於史料中記載的鑿鑿之言,又不肯輕言放棄,於是多次駕舟前來尋找,卻始終無果。面對這樣的結果,小編也著實感到遺憾。

對於這李斯碑的最終去向,張百川也曾多處訪查,有人說“秦山東首碑座有雲:其碑是李斯大篆,被好古者用船裝至江南”,還有人說“其碑是秦始皇立石,上刻秦東門三篆字,筆法蒼老,被好古者運去。”至今關於“秦東門”立石究竟是經人工雕琢的石碑還是鐫刻於山崖之上的摩崖刻石,學者們也沒有得出個具體結論來。感興趣的看官不妨約上三五個朋友,乘船到秦山島上尋尋古,說不定會有驚人的發現哦。

(三)

其實,無論這“秦碑籀跡”中的秦碑是否真的存在,秦山島的風景都很美,都值得我們去走走看看。這秦山島距離青口鎮僅有8公里海程,天氣晴朗時甚至可以直接望到青口。由於這座小島形似一把瑤琴橫臥在碧波之中,又被稱為“琴島”。明代顧乾在《雲臺山志》中曾有記載:“秦山,後因春融屢現樓臺人物之狀,與蓬萊海市無異,故以神名。”這種所謂的“蓬萊海市”是古人對海市蜃樓的稱呼。古人對這種奇特的光學現象不甚瞭解,便認為那是蓬萊仙境,故而對這座居住著仙人的小島倍加崇敬。如今我們固然不能在島上看到神仙,卻可以期待碰上一場“海市蜃樓”的演出。

許多坐船到秦山遊玩過的朋友一定對那條堪稱奇跡的“神路”印象深刻。專家告訴小編,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地理學家任昉在《述異記》中,曾對這座小島有過記載。“秦始皇作石橋于海上,欲過海觀日出處。有神人驅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橋其色猶赤。”西晉地理學家伏琛在《三齊略記》中也有相似的記載。由此可見,秦山島上的這條神路,無論其源出何處,歷代文人都將其與秦始皇相關聯,可見這座小島被冠以“秦山”之名並非出自後人的附會。

而根據地質學家考證,這條所謂的神路,用地質學的術語應稱作“陸連壩”,這種神奇的自然現象是由於島嶼東側海侵物質受海潮常年搬運堆積而成。如今,這條長約500米,寬近百米的陸連壩與秦山島本身形成了一個小海灣,灣內建有一座小碼頭供出入秦山島的船隻停靠。由於海灣石灘上的礫石常年受海浪沖刷,每一顆小石子都細滑圓潤,宛如一粒粒棋子,因而咱港城人也為這裡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棋子灣”。

在秦山島的東北端還有個山頭名曰“東山”。據史籍記載,這座海拔僅有55.4米的小山上曾有碧霞寺、授珠台、李斯碑、三大將軍廟等歷史古跡。碧霞寺與海州白虎山下的碧霞宮相類似,曾是供奉道教神祇“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的觀宇,至清末已毀圮多時。授珠台的典故同樣出自西晉任昉的《述異記》中,說的是秦始皇東巡至此,海神向其獻出寶珠的故事,雖說這是一則神奇軼事,但那授珠台卻也值得一去。

那些再也看不到的贛榆八景

時間的流逝不可逆轉也非常可怕,因為它可以讓許多東西消失的無影無蹤,哪怕是自然界的山水。所以,無論是舊八景還是新八景都有些在歷史變遷中沒了蹤跡,再也看不到了。

(一)

大家都知道贛榆金山有座遠近聞名的徐福廟,對於金山這個地名,小編始終感覺有一種莫名的高大上。據說這名字來自於一座山,對於這座山是否真實存在,小編持懷疑態度。

小編為此專程採訪了多位文史專家,這才弄明白了其中的原委。據瞭解,金山又名“金牛山”、“溠金山”,位於贛榆境內龍王河南岸,緊鄰朱汪村。這座海拔僅有35米的小山包在歷史上曾傳說盛產黃金,後來眾多淘金者聞訊紛至,據說這些人在山下的龍王河裡果真發現了金礦,故而金山這個名副其實的名稱便保留了下來。清宣統二年(西元1910年)這裡曾以金山為名設市,民國三十一年(西元1942年)劃為金山區。1957年改稱金山鄉。1990年10月因史學界在其境內發現徐福故里後徐阜村,因此這裡曾一度被更名為徐福鎮,但這個名字僅僅用了不到十年,到1998年10月,這裡又恢復了曾經的地名——金山。

據專家介紹,贛榆舊八景中的“溠金螺髻”指的就是這座貌不起揚卻內涵深厚的金山。所謂“螺髻”,是古代婦女常見的一種形似螺殼的髮髻樣式,或許當年這金山上綠蔭環抱,遠遠望去,好似一位梳著螺髻髮式的貴婦人款款走來。可見古人的想像力是多麼的豐富。

如今這“螺髻”確是無論多少想像力也找不出來了。

(二)

前段時間,小編為了采寫港城古代農具中百碌井的故事曾去過贛榆沙河,這座臨河而建的鎮甸是因古代時曾有條名叫“大沙河”的河流橫穿過境而得名。據專家考證,古大沙河的源頭有南北兩處,南源是石樑河,北源是董家灣河。

清《光緒贛榆縣誌》載: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大沙河曾由沙河南門外的舊河道經劉莊村南改向東流,原沙河河道逐漸淤塞。這一自然變化使得沙河集兩側的兩個水塘逐漸乾涸,久而久之,變為肥沃良田,如今,這兩處水塘雖早已變成蔬菜基地,但至今仍有東塘、西塘的老地名流傳至今。

古人臨水而居,有河流,自然少不了碼頭,當時的碼頭除了堆放水運物資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便是擺渡。過去在大河上建一座橋是何等的不易,人們為了便於來往,乘渡船過河成了日常最為便捷的交通方式。在沙河鎮的眾多老地名中,帶有“埠”的就有孟曹埠、李曹埠、劉曹埠等。在古漢語中,“埠”兼有對外通商的城市以及停船的碼頭的含義。因此這些帶“埠”的村,大多瀕臨大沙河,過去曾是渡船停靠的碼頭。

贛榆舊八景中的“沙河古渡”說的就是這裡的渡口,然而如今卻早已不復存在了。

(三)

據贛榆地名專家孫銘先生考證,石樑河源於山東省郯城縣大沙河鎮,東流經石樑河村北入海。原來石樑河河灘裡有各種形狀的石頭,有人形,有獸形,有的象小孩騎著黑驢,大石高的近丈,矮石三尺五尺不一。群石連綿起伏,河水從亂石中回環周折衝擊而出的聲音好象彈琴;夏雨過後,河水騰越,又猶如雷聲隆隆。每年春天遇到晴朗天氣,遊人好奇,有的仰臥怪石,有的濯足溪流,其樂無窮。群石中有平臺,人謂“釣魚臺,”相傳是仙人張果老釣魚之處。石上十多處圓坑,深數寸,傳說是張果老驢蹄留下的痕跡。故而被收入新八景中的“石樑仙跡”。

現如今,隨著1958年石樑河水庫的興建,過去石樑河故道中的奇石怪石早已不復存在,而“石樑仙跡”的奇觀也被海陵湖的千頃碧波所取代,你究竟喜歡哪一個呢?

(四)

過去很多人認為,新八景中的“興莊夜雨”主要欣賞的是雨景。然而在地方史料中卻有不一樣的解釋。

我們首先來瞭解一下興莊的具體位置吧,在地圖上,要找很久才能在贛榆區海頭鎮舊204國道的東側找到這個不起眼的小村子。然而在專家眼裡,這裡曾是明清時期蘇北沿海地區為數不多的商業重鎮。

明朝時,興莊曾是淮北五大鹽場之一的興莊場所在地。嘉靖時期,贛榆縣則直接將原設於青口的興莊場鹽課司大使遷往興莊場駐地。清《康熙贛榆縣誌》中即有“興莊歲辦二萬一千五百八十引”的記載。專家介紹,“歲辦”是明代賦役名稱。“引”是計量單位。明代有大引、小引之分。大引四百斤,小引二百斤。也就是說,國家每年光向“興莊場”征正稅原鹽就有約四千噸之多。

說了半天,這跟“興莊夜雨”又有什麼關係呢?專家說,這所以將“興莊夜雨”列為贛榆八景,關鍵在於它的奇。古人雲“夜不雨,如雨也。”這如何解釋呢?其實這裡面涉及到一個物理現象。

作為明清時期贛榆縣重要的鹽產地,興莊村的地表土層含有較高的鹽分,白天陽光曝曬,地表結成一層薄薄的鹽殼。入夜後,陣陣寒冷的海風使地下的濕氣不斷上升,受溫差影響,地表的鹽殼形成一個個充氣的小泡,夜露一濃,涼熱相激,鹽泡破裂,發出很象雨點落地的“噗噗”、“吧嗒”聲,天明細觀,鼓破的堿泡,恰似雨點的痕跡,故名“興莊夜雨”。

據說,這是但是興莊獨特的地理環境帶來的一大景觀,如今也再不可見了。

(五)

“泊船錦攬”說的是泊船山。過去,山上有塊丈多長的石頭,形狀象一條船。煙雨之中,從遠方望去,隱隱約約好象一艘揚帆在天空的小船。船旁有兩道白石,春夏季節,石頭旁邊花草茂盛,猶如兩道彩色纜繩系在船上。

《贛榆縣誌》上載:山有石如船,長一丈六尺,山半有二石,似龜,故名。高程92.9米,面積1.49平方公里。鄉人周恩隆曾為此寫過一篇《泊船山記》,文中寫道:“邑之北有泊船山焉……其上有大石,長丈餘,狀類船,每于煙雨迷離之際,望若揚帆,幾疑有人將乘搓赴銀漢間也。旁接白石二道,少東而北,忽斷忽聯,時當野花歷亂、隨石之高下,起伏掩映,如千尺錦纜,牽畫船綿亙四五裡,雙結盧山之麓,故其山亦名石纜山。”

然而,後來人們開山採石,導致船龜俱失,泊船山已徒具虛名,而“泊船錦攬”更是再也看不到了。

此外,舊八景中的“紀鄣遺城”如今淹沒在水下,而舊八景中的最後一景“藏春池亭”由於史料的缺失,目前無從考證其具體位置,只能大概推測是贛馬老城內的一座古代寺廟。其時代背景、供奉神祇、規模面積等歷史資訊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

尚有跡可循的贛榆八景

如果把新舊贛榆八景合併,那麼在贛榆曾被文人們封為經典的風景就有十幾處,雖然新舊交替有些曾被替換,但是有些地方直到今天依然風光秀麗,也依然能尋找到當年它們位列八景時的蹤跡。

(一)

我們就先來聊聊舊八景中的 “夾穀聖蹤”。夾穀是指贛榆西境的一座歷史悠久且內涵豐富的山峰。它位於贛榆班莊鎮境內,最高峰304.9米,為贛榆區僅次於吳山的第二高峰。

據《贛榆縣續志》記載:“眾山環列,西偏一峰尤峻,深谷夾其中”,故名夾穀山。班莊文體中心單舉清主任介紹,夾穀山即是春秋時期齊魯兩國會盟之地。《春秋》中記載:“定公十年夏,公會齊侯于夾穀。”《左傳》中亦有“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穀。”單主任告訴小編,在夾穀山上有一塊鐫刻于明萬曆年間的石碑,上刻“孔子相魯會齊侯處”八個大字,落款時間為“萬曆丙子歲仲春吉旦”,據考證,丙子年即萬曆四年(西元1576年),這塊石碑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魯定公十年(西元前500年),齊人鼓動萊人意圖劫持魯定公,迫使魯國聽從齊國的命令,但孔子在夾穀山中反客為主,不但化險為夷斥退了萊人,還與齊國簽訂了較為公平的盟約,要回了從前被齊國佔領的土地,史稱“夾穀會盟”。

自從孔子登臨夾穀山后,贛榆歷代文人雅士多競相前往瞻聖,甚至在明代萬曆十九年(1591年),知縣樊兆程修繕贛馬城門時,將面向夾穀山的西門定名為“瞻聖門”,以表達對這位萬世先師的孔老夫子的尊崇。如今,贛馬城牆早已不復存在,而這塊體現古人對孔子無比崇敬的石刻門額就砌在今天贛馬高級中學東側的碑廊中,有興趣的看官不妨去看看。

據現存于夾谷山風景區管委會院內的民國五年(西元1916年)《夾穀山興修孔廟碑記》記載:“夾穀舊有孔廟,其所以永垂不朽者……清末土匪叢生,負嵎廟內,鄉人攻盜總投鼠忌器之嫌,故大成殿、聖化亭僅存,餘則一炬焦土矣……歲乙卯……邑侯王公偉臣稱為善舉,遂捐廉以倡……殿之前面內外皆有牆,廟祝素家廟中嫌其混淆,於牆外構舍,舍馬至。大成殿、聖化亭夙未被燬,而亦稍事塗澤,以壯觀瞻,功告成,眾議立石以紀。”

專家告訴小編,根據這塊石碑的記載,夾穀山上原有一座孔廟,建築莊嚴,蔚為大觀。到清末時因土匪橫行,僅存大成殿、聖化亭等零星建築,其餘皆毀於戰火。民國乙卯年(西元1915年)主管贛榆教育的視學劉萬程向縣長王佐良倡議複修。在王佐良的積極運作下,這座歷經百年的孔廟再次煥然一新,為紀念這一偉大功績,在眾人的建議之下,人們將複修孔廟的經過一一鐫刻於石碑之上,也為我們後人留下了一段珍貴的記憶。

據考證,碑文中提到的“邑侯王公偉臣”即時任贛榆縣民政長的王佐良,此人清末江西贛鎮總兵王得勝之子,今東海縣石樑河鎮南辰鄉西朱範村人。“偉臣”是王佐良的字,實際上他的字應寫作“緯宸”,之所以改成“偉臣二字,專家認為,這是古代避師長諱的一種體現。史料記載,王佐良自民國元年起,先後擔任贛榆縣民政長、縣長等職,三次主政贛榆,在位長達16年之久。在民間,當地人稱王得勝為“大人”,稱呼王佐良則為“二大人”。

專家說,王佐良在贛榆主政期間,留下了眾多石刻文物,如贛馬“金蟹泉”碑、抗日山楹聯等,為研究近代贛榆歷史留下了極為珍貴的實物史料。

由於夾谷群山環繞,松竹翠柏分佈其間,自然景觀也十分的優越。古人對於這種既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又有優美風光的山峰尤為癡迷,因此在新八景中,贛榆文人還是鍾情于此處,並將這裡的一景定名為“夾穀鶯啼”。

“夾谷山林茂草豐,石巨岩峭,佇立林密蔭濃之處,一陣微風吹過,松濤滾滾,間或一陣陣清脆嬌婉的鶯啼聲,千回百折,山鳴谷應,令人聞之心曠神怡,世人譽為‘夾穀鶯啼’。其實,‘啼不必鶯,風微石罅鶯聲也’,是山風吹過石洞或岩隙而發出的陣陣鳴響,其音酷似黃鶯啁啾,再加上澗壑回蕩,松濤伴和,形成無鶯自啼,假以亂真的神奇效果,故此,夾穀鶯啼神韻獨具,曆千年而不絕。”。

專家說,實際上,這一稱謂比“夾穀聖蹤”的稱謂出現的還要早。唐代咸通年間,詩人胡曾在《詠史詩·夾穀》中有雲:“夾穀鶯啼三月天,野花芳草整相鮮。來時不見侏儒死,空笑齊人失措年。”清代增加的這處“夾穀鶯啼”正是借用了這個典故替換了原有的舊八景中的“夾穀聖蹤”,可謂是一山有兩景,自然與人文景觀兼具,難怪古人如此喜愛,竟然要寫詩讚頌。

(二)

贛榆的山不少,所以風景也好。“吳峰望日”這一景便來自于大吳山,此山海拔364.4米,乃贛榆最高峰。據清《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載:“吳山,治(贛馬)西北三十余裡,山峰特秀,雲氣出沒,右側壁立千仞,岩壑幽峭,形象謂龍脈,東行為縣治焉。舊傳吳姓者居此,沒而靈異,唐封顯惠王,為建廟。遇旱禱輒應。廟後有遺塚,山巔有泰山行宮,俗佛日,四方鱗集。”

前些年,小編到黑林鎮東石溝村一帶採訪,曾在當地村民的指引下,攀至山頂。由於這裡是贛榆海拔最高的地方,“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便油然而生。

聽當地老人講,幾乎每年夏秋之際,來自四面八方的攝影愛好者總喜歡提前半天登上大吳山主峰,次日黎明時分,大家早已架好相機拭目以待,只待第一縷陽光從地平線出現的那一刻,把日出美景記錄下來。

清人倪長犀在《吳峰望日》中留下了“孤峰插雲齊,滄溟八望低。曦光先失夜,曙影欲生霓。地界扶桑北,天連陽穀西。東封如有待,日觀此重躋”的詩句,正是對紅日噴薄的最佳詮釋。想來古人也就是沒有相機,否則這一景一定留下無數美好的照片。

(三)

說到舊八景中的“玉帶洄環”,那些曾在贛馬高級中學讀書的莘莘學子是最有發言權的,因為這一景如今在這所校園內還能看到一部分。

據地名專家孫銘先生考證,“玉帶”指的是流經贛馬境內的一條老河道,名曰玉帶河。這條古河道歷史上從土城大莒城村南發源,向東南王留、張莊至馬廠村西,呈U形環繞贛馬老城西、北兩面,向東至宋家口入海,全長約22公里,因其形似一條玉帶環繞贛馬,因此故名玉帶河。舊八景中的“玉帶洄環”說的也就是這一自然景觀。

據贛榆地方史志記載,在玉帶河上曾有過四座著名的大橋橫跨南北,它們分別是明代邑人閻世化等募修的人濟橋、明萬曆三年(西元1575年)官修的萬壇橋、明萬曆四十二年(西元1614年)官修的紫陽橋以及清代嘉慶三年(西元1798年)由陳弘修建的鳴鳳橋。

其中位於贛馬舊城西門,擔負溝通內外交通的紫陽橋還自成一景。因紫陽橋周邊綺麗的自然風光,承托著玉帶河畔紅牆綠瓦的玄帝廟以及巍峨矗立的瞻聖門,當地文人將這一景色其盛讚為“紫陽橋觀”。

到了清代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東撚軍領首領魯王任化邦在山東斬忠親王僧格林沁大破清軍後,轉戰贛榆城,在紫陽橋畔身中黑槍,血染玉帶河。當地居民為紀念這位抗清名將,更是將這座贛馬名橋與任化邦的英勇事蹟相關聯,逐漸形成了一處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

而現如今,歷經滄桑巨變的紫陽橋在解放後因無法承載汽車的負荷,被迫拆除新建,這在專家看來著實令人惋惜。玉帶河,這條曾環繞老城的自然水系,隨著1960年小塔山水庫的興建而出現了斷流和乾涸。如今想要一睹玉帶河的原貌,您不妨去贛馬高級中學轉轉,當年這裡曾是贛榆縣衙的後大堂,玉帶河就曾流經於此,現如今則成為校園的一部分,這滄海桑田的變化怎不叫人唏噓感歎。

[責任編輯] Gwd

上一篇:最後一頁

卻始終無果。面對這樣的結果,小編也著實感到遺憾。

對於這李斯碑的最終去向,張百川也曾多處訪查,有人說“秦山東首碑座有雲:其碑是李斯大篆,被好古者用船裝至江南”,還有人說“其碑是秦始皇立石,上刻秦東門三篆字,筆法蒼老,被好古者運去。”至今關於“秦東門”立石究竟是經人工雕琢的石碑還是鐫刻於山崖之上的摩崖刻石,學者們也沒有得出個具體結論來。感興趣的看官不妨約上三五個朋友,乘船到秦山島上尋尋古,說不定會有驚人的發現哦。

(三)

其實,無論這“秦碑籀跡”中的秦碑是否真的存在,秦山島的風景都很美,都值得我們去走走看看。這秦山島距離青口鎮僅有8公里海程,天氣晴朗時甚至可以直接望到青口。由於這座小島形似一把瑤琴橫臥在碧波之中,又被稱為“琴島”。明代顧乾在《雲臺山志》中曾有記載:“秦山,後因春融屢現樓臺人物之狀,與蓬萊海市無異,故以神名。”這種所謂的“蓬萊海市”是古人對海市蜃樓的稱呼。古人對這種奇特的光學現象不甚瞭解,便認為那是蓬萊仙境,故而對這座居住著仙人的小島倍加崇敬。如今我們固然不能在島上看到神仙,卻可以期待碰上一場“海市蜃樓”的演出。

許多坐船到秦山遊玩過的朋友一定對那條堪稱奇跡的“神路”印象深刻。專家告訴小編,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地理學家任昉在《述異記》中,曾對這座小島有過記載。“秦始皇作石橋于海上,欲過海觀日出處。有神人驅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橋其色猶赤。”西晉地理學家伏琛在《三齊略記》中也有相似的記載。由此可見,秦山島上的這條神路,無論其源出何處,歷代文人都將其與秦始皇相關聯,可見這座小島被冠以“秦山”之名並非出自後人的附會。

而根據地質學家考證,這條所謂的神路,用地質學的術語應稱作“陸連壩”,這種神奇的自然現象是由於島嶼東側海侵物質受海潮常年搬運堆積而成。如今,這條長約500米,寬近百米的陸連壩與秦山島本身形成了一個小海灣,灣內建有一座小碼頭供出入秦山島的船隻停靠。由於海灣石灘上的礫石常年受海浪沖刷,每一顆小石子都細滑圓潤,宛如一粒粒棋子,因而咱港城人也為這裡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棋子灣”。

在秦山島的東北端還有個山頭名曰“東山”。據史籍記載,這座海拔僅有55.4米的小山上曾有碧霞寺、授珠台、李斯碑、三大將軍廟等歷史古跡。碧霞寺與海州白虎山下的碧霞宮相類似,曾是供奉道教神祇“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的觀宇,至清末已毀圮多時。授珠台的典故同樣出自西晉任昉的《述異記》中,說的是秦始皇東巡至此,海神向其獻出寶珠的故事,雖說這是一則神奇軼事,但那授珠台卻也值得一去。

那些再也看不到的贛榆八景

時間的流逝不可逆轉也非常可怕,因為它可以讓許多東西消失的無影無蹤,哪怕是自然界的山水。所以,無論是舊八景還是新八景都有些在歷史變遷中沒了蹤跡,再也看不到了。

(一)

大家都知道贛榆金山有座遠近聞名的徐福廟,對於金山這個地名,小編始終感覺有一種莫名的高大上。據說這名字來自於一座山,對於這座山是否真實存在,小編持懷疑態度。

小編為此專程採訪了多位文史專家,這才弄明白了其中的原委。據瞭解,金山又名“金牛山”、“溠金山”,位於贛榆境內龍王河南岸,緊鄰朱汪村。這座海拔僅有35米的小山包在歷史上曾傳說盛產黃金,後來眾多淘金者聞訊紛至,據說這些人在山下的龍王河裡果真發現了金礦,故而金山這個名副其實的名稱便保留了下來。清宣統二年(西元1910年)這裡曾以金山為名設市,民國三十一年(西元1942年)劃為金山區。1957年改稱金山鄉。1990年10月因史學界在其境內發現徐福故里後徐阜村,因此這裡曾一度被更名為徐福鎮,但這個名字僅僅用了不到十年,到1998年10月,這裡又恢復了曾經的地名——金山。

據專家介紹,贛榆舊八景中的“溠金螺髻”指的就是這座貌不起揚卻內涵深厚的金山。所謂“螺髻”,是古代婦女常見的一種形似螺殼的髮髻樣式,或許當年這金山上綠蔭環抱,遠遠望去,好似一位梳著螺髻髮式的貴婦人款款走來。可見古人的想像力是多麼的豐富。

如今這“螺髻”確是無論多少想像力也找不出來了。

(二)

前段時間,小編為了采寫港城古代農具中百碌井的故事曾去過贛榆沙河,這座臨河而建的鎮甸是因古代時曾有條名叫“大沙河”的河流橫穿過境而得名。據專家考證,古大沙河的源頭有南北兩處,南源是石樑河,北源是董家灣河。

清《光緒贛榆縣誌》載: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大沙河曾由沙河南門外的舊河道經劉莊村南改向東流,原沙河河道逐漸淤塞。這一自然變化使得沙河集兩側的兩個水塘逐漸乾涸,久而久之,變為肥沃良田,如今,這兩處水塘雖早已變成蔬菜基地,但至今仍有東塘、西塘的老地名流傳至今。

古人臨水而居,有河流,自然少不了碼頭,當時的碼頭除了堆放水運物資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便是擺渡。過去在大河上建一座橋是何等的不易,人們為了便於來往,乘渡船過河成了日常最為便捷的交通方式。在沙河鎮的眾多老地名中,帶有“埠”的就有孟曹埠、李曹埠、劉曹埠等。在古漢語中,“埠”兼有對外通商的城市以及停船的碼頭的含義。因此這些帶“埠”的村,大多瀕臨大沙河,過去曾是渡船停靠的碼頭。

贛榆舊八景中的“沙河古渡”說的就是這裡的渡口,然而如今卻早已不復存在了。

(三)

據贛榆地名專家孫銘先生考證,石樑河源於山東省郯城縣大沙河鎮,東流經石樑河村北入海。原來石樑河河灘裡有各種形狀的石頭,有人形,有獸形,有的象小孩騎著黑驢,大石高的近丈,矮石三尺五尺不一。群石連綿起伏,河水從亂石中回環周折衝擊而出的聲音好象彈琴;夏雨過後,河水騰越,又猶如雷聲隆隆。每年春天遇到晴朗天氣,遊人好奇,有的仰臥怪石,有的濯足溪流,其樂無窮。群石中有平臺,人謂“釣魚臺,”相傳是仙人張果老釣魚之處。石上十多處圓坑,深數寸,傳說是張果老驢蹄留下的痕跡。故而被收入新八景中的“石樑仙跡”。

現如今,隨著1958年石樑河水庫的興建,過去石樑河故道中的奇石怪石早已不復存在,而“石樑仙跡”的奇觀也被海陵湖的千頃碧波所取代,你究竟喜歡哪一個呢?

(四)

過去很多人認為,新八景中的“興莊夜雨”主要欣賞的是雨景。然而在地方史料中卻有不一樣的解釋。

我們首先來瞭解一下興莊的具體位置吧,在地圖上,要找很久才能在贛榆區海頭鎮舊204國道的東側找到這個不起眼的小村子。然而在專家眼裡,這裡曾是明清時期蘇北沿海地區為數不多的商業重鎮。

明朝時,興莊曾是淮北五大鹽場之一的興莊場所在地。嘉靖時期,贛榆縣則直接將原設於青口的興莊場鹽課司大使遷往興莊場駐地。清《康熙贛榆縣誌》中即有“興莊歲辦二萬一千五百八十引”的記載。專家介紹,“歲辦”是明代賦役名稱。“引”是計量單位。明代有大引、小引之分。大引四百斤,小引二百斤。也就是說,國家每年光向“興莊場”征正稅原鹽就有約四千噸之多。

說了半天,這跟“興莊夜雨”又有什麼關係呢?專家說,這所以將“興莊夜雨”列為贛榆八景,關鍵在於它的奇。古人雲“夜不雨,如雨也。”這如何解釋呢?其實這裡面涉及到一個物理現象。

作為明清時期贛榆縣重要的鹽產地,興莊村的地表土層含有較高的鹽分,白天陽光曝曬,地表結成一層薄薄的鹽殼。入夜後,陣陣寒冷的海風使地下的濕氣不斷上升,受溫差影響,地表的鹽殼形成一個個充氣的小泡,夜露一濃,涼熱相激,鹽泡破裂,發出很象雨點落地的“噗噗”、“吧嗒”聲,天明細觀,鼓破的堿泡,恰似雨點的痕跡,故名“興莊夜雨”。

據說,這是但是興莊獨特的地理環境帶來的一大景觀,如今也再不可見了。

(五)

“泊船錦攬”說的是泊船山。過去,山上有塊丈多長的石頭,形狀象一條船。煙雨之中,從遠方望去,隱隱約約好象一艘揚帆在天空的小船。船旁有兩道白石,春夏季節,石頭旁邊花草茂盛,猶如兩道彩色纜繩系在船上。

《贛榆縣誌》上載:山有石如船,長一丈六尺,山半有二石,似龜,故名。高程92.9米,面積1.49平方公里。鄉人周恩隆曾為此寫過一篇《泊船山記》,文中寫道:“邑之北有泊船山焉……其上有大石,長丈餘,狀類船,每于煙雨迷離之際,望若揚帆,幾疑有人將乘搓赴銀漢間也。旁接白石二道,少東而北,忽斷忽聯,時當野花歷亂、隨石之高下,起伏掩映,如千尺錦纜,牽畫船綿亙四五裡,雙結盧山之麓,故其山亦名石纜山。”

然而,後來人們開山採石,導致船龜俱失,泊船山已徒具虛名,而“泊船錦攬”更是再也看不到了。

此外,舊八景中的“紀鄣遺城”如今淹沒在水下,而舊八景中的最後一景“藏春池亭”由於史料的缺失,目前無從考證其具體位置,只能大概推測是贛馬老城內的一座古代寺廟。其時代背景、供奉神祇、規模面積等歷史資訊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

尚有跡可循的贛榆八景

如果把新舊贛榆八景合併,那麼在贛榆曾被文人們封為經典的風景就有十幾處,雖然新舊交替有些曾被替換,但是有些地方直到今天依然風光秀麗,也依然能尋找到當年它們位列八景時的蹤跡。

(一)

我們就先來聊聊舊八景中的 “夾穀聖蹤”。夾穀是指贛榆西境的一座歷史悠久且內涵豐富的山峰。它位於贛榆班莊鎮境內,最高峰304.9米,為贛榆區僅次於吳山的第二高峰。

據《贛榆縣續志》記載:“眾山環列,西偏一峰尤峻,深谷夾其中”,故名夾穀山。班莊文體中心單舉清主任介紹,夾穀山即是春秋時期齊魯兩國會盟之地。《春秋》中記載:“定公十年夏,公會齊侯于夾穀。”《左傳》中亦有“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穀。”單主任告訴小編,在夾穀山上有一塊鐫刻于明萬曆年間的石碑,上刻“孔子相魯會齊侯處”八個大字,落款時間為“萬曆丙子歲仲春吉旦”,據考證,丙子年即萬曆四年(西元1576年),這塊石碑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魯定公十年(西元前500年),齊人鼓動萊人意圖劫持魯定公,迫使魯國聽從齊國的命令,但孔子在夾穀山中反客為主,不但化險為夷斥退了萊人,還與齊國簽訂了較為公平的盟約,要回了從前被齊國佔領的土地,史稱“夾穀會盟”。

自從孔子登臨夾穀山后,贛榆歷代文人雅士多競相前往瞻聖,甚至在明代萬曆十九年(1591年),知縣樊兆程修繕贛馬城門時,將面向夾穀山的西門定名為“瞻聖門”,以表達對這位萬世先師的孔老夫子的尊崇。如今,贛馬城牆早已不復存在,而這塊體現古人對孔子無比崇敬的石刻門額就砌在今天贛馬高級中學東側的碑廊中,有興趣的看官不妨去看看。

據現存于夾谷山風景區管委會院內的民國五年(西元1916年)《夾穀山興修孔廟碑記》記載:“夾穀舊有孔廟,其所以永垂不朽者……清末土匪叢生,負嵎廟內,鄉人攻盜總投鼠忌器之嫌,故大成殿、聖化亭僅存,餘則一炬焦土矣……歲乙卯……邑侯王公偉臣稱為善舉,遂捐廉以倡……殿之前面內外皆有牆,廟祝素家廟中嫌其混淆,於牆外構舍,舍馬至。大成殿、聖化亭夙未被燬,而亦稍事塗澤,以壯觀瞻,功告成,眾議立石以紀。”

專家告訴小編,根據這塊石碑的記載,夾穀山上原有一座孔廟,建築莊嚴,蔚為大觀。到清末時因土匪橫行,僅存大成殿、聖化亭等零星建築,其餘皆毀於戰火。民國乙卯年(西元1915年)主管贛榆教育的視學劉萬程向縣長王佐良倡議複修。在王佐良的積極運作下,這座歷經百年的孔廟再次煥然一新,為紀念這一偉大功績,在眾人的建議之下,人們將複修孔廟的經過一一鐫刻於石碑之上,也為我們後人留下了一段珍貴的記憶。

據考證,碑文中提到的“邑侯王公偉臣”即時任贛榆縣民政長的王佐良,此人清末江西贛鎮總兵王得勝之子,今東海縣石樑河鎮南辰鄉西朱範村人。“偉臣”是王佐良的字,實際上他的字應寫作“緯宸”,之所以改成“偉臣二字,專家認為,這是古代避師長諱的一種體現。史料記載,王佐良自民國元年起,先後擔任贛榆縣民政長、縣長等職,三次主政贛榆,在位長達16年之久。在民間,當地人稱王得勝為“大人”,稱呼王佐良則為“二大人”。

專家說,王佐良在贛榆主政期間,留下了眾多石刻文物,如贛馬“金蟹泉”碑、抗日山楹聯等,為研究近代贛榆歷史留下了極為珍貴的實物史料。

由於夾谷群山環繞,松竹翠柏分佈其間,自然景觀也十分的優越。古人對於這種既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又有優美風光的山峰尤為癡迷,因此在新八景中,贛榆文人還是鍾情于此處,並將這裡的一景定名為“夾穀鶯啼”。

“夾谷山林茂草豐,石巨岩峭,佇立林密蔭濃之處,一陣微風吹過,松濤滾滾,間或一陣陣清脆嬌婉的鶯啼聲,千回百折,山鳴谷應,令人聞之心曠神怡,世人譽為‘夾穀鶯啼’。其實,‘啼不必鶯,風微石罅鶯聲也’,是山風吹過石洞或岩隙而發出的陣陣鳴響,其音酷似黃鶯啁啾,再加上澗壑回蕩,松濤伴和,形成無鶯自啼,假以亂真的神奇效果,故此,夾穀鶯啼神韻獨具,曆千年而不絕。”。

專家說,實際上,這一稱謂比“夾穀聖蹤”的稱謂出現的還要早。唐代咸通年間,詩人胡曾在《詠史詩·夾穀》中有雲:“夾穀鶯啼三月天,野花芳草整相鮮。來時不見侏儒死,空笑齊人失措年。”清代增加的這處“夾穀鶯啼”正是借用了這個典故替換了原有的舊八景中的“夾穀聖蹤”,可謂是一山有兩景,自然與人文景觀兼具,難怪古人如此喜愛,竟然要寫詩讚頌。

(二)

贛榆的山不少,所以風景也好。“吳峰望日”這一景便來自于大吳山,此山海拔364.4米,乃贛榆最高峰。據清《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載:“吳山,治(贛馬)西北三十余裡,山峰特秀,雲氣出沒,右側壁立千仞,岩壑幽峭,形象謂龍脈,東行為縣治焉。舊傳吳姓者居此,沒而靈異,唐封顯惠王,為建廟。遇旱禱輒應。廟後有遺塚,山巔有泰山行宮,俗佛日,四方鱗集。”

前些年,小編到黑林鎮東石溝村一帶採訪,曾在當地村民的指引下,攀至山頂。由於這裡是贛榆海拔最高的地方,“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便油然而生。

聽當地老人講,幾乎每年夏秋之際,來自四面八方的攝影愛好者總喜歡提前半天登上大吳山主峰,次日黎明時分,大家早已架好相機拭目以待,只待第一縷陽光從地平線出現的那一刻,把日出美景記錄下來。

清人倪長犀在《吳峰望日》中留下了“孤峰插雲齊,滄溟八望低。曦光先失夜,曙影欲生霓。地界扶桑北,天連陽穀西。東封如有待,日觀此重躋”的詩句,正是對紅日噴薄的最佳詮釋。想來古人也就是沒有相機,否則這一景一定留下無數美好的照片。

(三)

說到舊八景中的“玉帶洄環”,那些曾在贛馬高級中學讀書的莘莘學子是最有發言權的,因為這一景如今在這所校園內還能看到一部分。

據地名專家孫銘先生考證,“玉帶”指的是流經贛馬境內的一條老河道,名曰玉帶河。這條古河道歷史上從土城大莒城村南發源,向東南王留、張莊至馬廠村西,呈U形環繞贛馬老城西、北兩面,向東至宋家口入海,全長約22公里,因其形似一條玉帶環繞贛馬,因此故名玉帶河。舊八景中的“玉帶洄環”說的也就是這一自然景觀。

據贛榆地方史志記載,在玉帶河上曾有過四座著名的大橋橫跨南北,它們分別是明代邑人閻世化等募修的人濟橋、明萬曆三年(西元1575年)官修的萬壇橋、明萬曆四十二年(西元1614年)官修的紫陽橋以及清代嘉慶三年(西元1798年)由陳弘修建的鳴鳳橋。

其中位於贛馬舊城西門,擔負溝通內外交通的紫陽橋還自成一景。因紫陽橋周邊綺麗的自然風光,承托著玉帶河畔紅牆綠瓦的玄帝廟以及巍峨矗立的瞻聖門,當地文人將這一景色其盛讚為“紫陽橋觀”。

到了清代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東撚軍領首領魯王任化邦在山東斬忠親王僧格林沁大破清軍後,轉戰贛榆城,在紫陽橋畔身中黑槍,血染玉帶河。當地居民為紀念這位抗清名將,更是將這座贛馬名橋與任化邦的英勇事蹟相關聯,逐漸形成了一處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

而現如今,歷經滄桑巨變的紫陽橋在解放後因無法承載汽車的負荷,被迫拆除新建,這在專家看來著實令人惋惜。玉帶河,這條曾環繞老城的自然水系,隨著1960年小塔山水庫的興建而出現了斷流和乾涸。如今想要一睹玉帶河的原貌,您不妨去贛馬高級中學轉轉,當年這裡曾是贛榆縣衙的後大堂,玉帶河就曾流經於此,現如今則成為校園的一部分,這滄海桑田的變化怎不叫人唏噓感歎。

[責任編輯] Gwd

上一篇: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