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藏途家肴:來場藏文化食客之旅

從西藏運過來的青稞原漿。

熱氣騰騰的墨脫石鍋雞。

藏途家肴的裝修元素都充滿了藏族風情。

藏途家肴,想要帶給食客的就是進藏途中,游藏路上你能品味到的最純正的滋味。

張騰開這間餐廳的初心就是:雖然你不能說走就走地去西藏,但至少可以來藏途佳餚先吃一頓藏族火鍋。

一進到店裡就被滿屋的藏文化陳列所吸引,火鍋和涼菜是店裡唯一的菜品,張騰認為不加入炒菜是他的一個底線,他想要還原一個最真實的藏式飲食文化,湯底也絕不用添加劑勾兌,純粹無添加的火鍋湯底所散發出的香味將整個店包裹了進去。

先飲一杯青稞原漿,

清一下口。再品嘗韭香花仁、五彩豆皮卷等開胃小菜,這家餐廳的用心從小菜中就凸顯出來,純手工剝皮的鮮花生仁,拌上韭菜末和醬料,開胃又養生。緊接著就是喝墨脫石鍋雞的湯,湯底裡有十多味藥材,更有珍貴的佛手參,搭配松茸的話,營養豐富,配上蔥花,提香增色。建議把第一鍋最純正的湯喝完,把鍋裡的料撈完之後,再讓服務員加清湯涮菜,特別要推薦品嘗西藏犛牛肉,
有一種一般牛肉所不具備的奶香味。

從高原顛簸而來的食材與容器

藏途家肴店內很多盛裝菜品的容器都是在西藏採購而來,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墨脫石鍋雞的石鍋就是墨脫原產,取材自西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皂石,再打磨成鍋,所以每次煮食物,都可以把鍋中含有的微量元素逼出來,有益於身體健康。

雞肉在石鍋中翻騰的過程就仿佛每個食客都來到了西藏,

用高原最傳統最原生的容器來製作一道菜品,石鍋的原理就符合高原沸點過低的地理現象,石鍋這種厚壁鍋的運用可以讓食物受熱均勻,由內而外地熟透,石鍋煮出來的雞肉都是從骨頭開始發燙,肉質又很有彈性,吃起來不會過柴。

在食材方面,松茸、犛牛肉、青稞原漿這些西藏特產,藏途家肴都是不惜運輸成本從西藏運送到深圳,尤其是像青稞原漿這種保質期僅有7-15天,

損耗率又非常高的食材,藏途佳餚也為了保證品質,堅持由原產地配送。在菜品的選擇上,不選擇那些讓人吃完容易上火的配菜,煎炸類食品自然被摒棄了,連胡椒這種佐料也不被使用,整張桌子上唯一具有上火“隱患”的就是蘸料裡的辣椒。

雖然張騰堅持的是傳承藏族文化,但他卻很提倡將漢藏結合,降低門檻,將藏族文化面向普通食客,不用過於小眾的裝修風格和異域風味的菜品將普通食客擋在門外,就連一杯最基本的酥油茶,藏途家肴也是經過很多遍調整讓它在保有原味的基礎上又能被廣大食客所喜愛。而且藏途家肴的價格也非常良心,食材的品質和價格甚至比我們親身去到西藏所吃到的還要好。

高原飲食文化就是生存文化

當然,張騰也毫不避諱談及藏途家肴營收這方面的內容,開藏途家肴的初心就是傳承藏族的飲食傳統文化,這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張騰將它稱之為“生存文化”,在高原,所有的食物好吃是擺在第二位的,如何吃飽,能達到禦寒保暖的生存功效是第一位的。藏途家肴目前的經營之道也很類似,不謀暴利,不虧本,通過向食客提供一個真的物有所值的餐廳是創始團隊目前想做到的。

去年5月份,張騰和幾個E M B A的同學去了西藏12天,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風景,整個身心都得到釋放,達成了一種完成自我的儀式感,回到深圳就和同學們一拍即合,著手再赴西藏進行深度挖掘,最終決定先開藏途家肴作為外界對西藏加深瞭解的視窗,張騰更是直言不諱地說藏途佳餚就像是一個吸粉平臺,只有越多的人被藏族文化吸引,才會有更多的人萌發去西藏進行一場自我釋放之旅。

采寫:南都記者 謝宇野 實習生 王琳琳

就連一杯最基本的酥油茶,藏途家肴也是經過很多遍調整讓它在保有原味的基礎上又能被廣大食客所喜愛。而且藏途家肴的價格也非常良心,食材的品質和價格甚至比我們親身去到西藏所吃到的還要好。

高原飲食文化就是生存文化

當然,張騰也毫不避諱談及藏途家肴營收這方面的內容,開藏途家肴的初心就是傳承藏族的飲食傳統文化,這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張騰將它稱之為“生存文化”,在高原,所有的食物好吃是擺在第二位的,如何吃飽,能達到禦寒保暖的生存功效是第一位的。藏途家肴目前的經營之道也很類似,不謀暴利,不虧本,通過向食客提供一個真的物有所值的餐廳是創始團隊目前想做到的。

去年5月份,張騰和幾個E M B A的同學去了西藏12天,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風景,整個身心都得到釋放,達成了一種完成自我的儀式感,回到深圳就和同學們一拍即合,著手再赴西藏進行深度挖掘,最終決定先開藏途家肴作為外界對西藏加深瞭解的視窗,張騰更是直言不諱地說藏途佳餚就像是一個吸粉平臺,只有越多的人被藏族文化吸引,才會有更多的人萌發去西藏進行一場自我釋放之旅。

采寫:南都記者 謝宇野 實習生 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