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蘇美保密50年:蘇軍為何“出爾反爾”抗美援朝

在國際鬥爭中,特別是冷戰時期,中蘇美三大國常常針尖對麥芒,但在蘇聯空軍參加朝鮮戰爭這一問題上,卻心照不宣地嚴守機密。蘇軍“出爾反爾”參戰顯然是為了自家利益,

那麼,中蘇美守口如瓶50年又有何緣故呢?

“羽量級”戰勝“重量級”

朝鮮戰爭爆發初期,美國及其盟國投入了強大的空中力量,各型作戰飛機1200餘架,當時中國空軍作戰飛機不足200架,比例是6:1;美軍飛行員飛行時間多在1000小時以上,多的達3000小時,志願軍飛行員飛行時間最多不足100小時,

比例是30:1;美軍飛行員大都經過二戰洗禮,戰鬥出動平均在300次以上,而志願軍飛行員剛剛放單飛,從未參加過戰鬥,比例是300:0。有人把朝鮮戰爭中的中美空戰形象地比喻為:“重量級拳擊手與羽量級拳擊手不公平的較量。”

然而,中美空戰中,志願軍空軍大發神威,擊落擊傷美機425架,其中擊落330架,被擊落231架,取得了1:1.3的赫赫戰果,“羽量級”打敗了“重量級”。

志願軍空軍是1951年1月21日與美機交火的,

交火不久,也就是當年11月,美國空軍參謀長范登堡將軍便大發感歎:“幾乎在一夜之間中國便成了世界上空軍力量最強大的國 家之一。”

事實是,蘇聯空軍不僅在培訓志願軍空軍方面貢獻突出,在幫助志願軍“雛鷹”打擊美國“禿鷲”方面也是功不可沒的。

三國達成空前默契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在國際鬥爭中,特別是冷戰時期,中、蘇、美三大國在許多問題上是針鋒相對的。但在蘇聯空軍參加朝鮮戰爭這一問題上,卻心照不宣地嚴守機密,而且一守就是好幾十年。從目前收集到的史料來看,這一默契的核心是避免秘密洩露引起蘇、美直接對抗,從而引發世界大戰。

1950年10月5日,史達林與蘇共中央政治局成員討論朝鮮危機時,

一致同意:應該不惜任何代價避免蘇、美在朝鮮直接衝突,即使蘇聯被迫放棄北朝鮮。

1個月後,隨著戰局的變化和中方一再督促,史達林在要求高度保密和蘇軍飛行員必須在蘇聯領土以外地區投入戰爭的前提下,終於下達了出兵命令。1950年11月的第一個星期 天,第64防空集團軍軍長羅波夫率一個只有32架飛機的缺編團隊悄悄飛抵丹東浪頭機場。

為了防止暴露身份,蘇軍制定了多項保密措施,如將蘇軍飛機上的徽記抹掉,代之以中國軍隊的“八一”標記;飛行員穿上中國空軍服裝;禁止飛行員到美軍控制區和海上作戰,因為一旦迫降,極有可能被美軍俘獲;不准和中國人一起照相,也不准互送私人照片;任何時候都不允許在電臺中講俄語——每人發一張卡片,上面用俄語字母拼寫了一些必要的中國話、朝鮮話。(此項命令因不適合作戰需要,未能得到很好的執行。)

蘇聯空軍最初駐守浪頭機場,那裡緊靠鴨綠江大橋,便於防空,但不利於保密。蘇軍停機坪嚴禁中朝人員接近。不久,蘇軍又使用了大東港機場,而大浦和大孤山機場由中朝部隊使用。半個月後,為便於指揮,中朝在浪頭機場成立了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即空聯司)。空聯司請羅波夫中將參加,並由他統一指揮作戰,卻被羅波夫拒絕。他說:“從軍事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好主意,但是從政治角度來看,則令人驚訝……我答應盡力協同。”

儘管蘇聯空軍採取各種措施進行保密,但美國很快就從各方彙集而來的情報中獲悉事實真相。令人吃驚的是,對於這種大規模的美蘇空戰,美國也是避而不談。後來成為宇航員的約翰?格蘭說:他清楚地知道在同俄國人作戰,而當局不僅知道米格飛機裡有蘇聯人,而且還知道蘇聯飛行員所受到的種種限制。

事實上,當時美國也是力不從心,它在歐洲僅有150架作戰飛機,不足一個師的兵力,要想具備與蘇聯打一場全面戰爭的力量,至少要有2至3年的準備時間。

蘇聯“出爾反爾”參戰

200名蘇聯飛行員參戰犧牲

一開始,蘇聯不同意介入朝鮮戰爭,後來,又派出強大的空軍,怎麼解釋?朝鮮戰爭爆發,使剛剛建立的社會主義陣營受到嚴重挑戰。作為“老大哥”,蘇聯真的能袖手旁觀嗎?

蘇聯空軍參戰,至少有三個原因:一是蘇聯遠東空軍基地遭到美軍轟炸。1950年10月8日,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的蘇哈亞列卡空軍基地被美軍噴氣式戰鬥機轟炸。實際上,這種空襲自8月份以來就開始了,只不過轟炸是沿蘇聯邊界進行的。美國最初否認空襲事件,但11天后又以“意外事件”賠禮道歉。自身安全受到威脅,蘇聯還能坐得住?二是史達林有言在先。1950年10月8日晚,周恩來從北京乘飛機赴蘇聯與史達林會談。史達林表示:可以完全滿足中國抗美援朝所需的飛機、大炮、坦克等軍事裝備,但蘇聯空軍未準備好,須待兩個月或兩個半月才能出動。這表明,蘇聯並未把話說死,而是做了兩手準備,可進可退,進退自如;三是史達林不願坐視美國在遠東擴張勢力。二戰中,蘇聯損失慘重,承受了巨大的犧牲,急需一段和平時期休養生息,積聚國力。但美國把戰火燃到自己的家門口,實在是欺人太甚。因此,史達林決定秘密出兵,給美國一個“響亮的耳光”,教訓教訓他。

朱可夫全傳 第二次大戰蘇軍戰神,史達林的救火員,關東軍的噩夢。 傳記 書籍 ¥24.7 購買

【正版現貨】突襲蘇聯(巴巴羅薩行動) 軍事圖書 蘇德交戰 “巴巴羅薩”計畫 蘇聯防禦 反 ¥38 購買

二戰蘇聯陸軍單兵裝備/指文圖史系列 ¥29.9 購買

火線上的蘇聯大兵(鏡頭裡的二戰蘇聯紅軍)/看歷史之視覺二戰影像志叢書 ¥15.9 購買

二戰蘇聯陸軍單兵裝備 ¥41.1 購買

上面用俄語字母拼寫了一些必要的中國話、朝鮮話。(此項命令因不適合作戰需要,未能得到很好的執行。)

蘇聯空軍最初駐守浪頭機場,那裡緊靠鴨綠江大橋,便於防空,但不利於保密。蘇軍停機坪嚴禁中朝人員接近。不久,蘇軍又使用了大東港機場,而大浦和大孤山機場由中朝部隊使用。半個月後,為便於指揮,中朝在浪頭機場成立了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即空聯司)。空聯司請羅波夫中將參加,並由他統一指揮作戰,卻被羅波夫拒絕。他說:“從軍事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好主意,但是從政治角度來看,則令人驚訝……我答應盡力協同。”

儘管蘇聯空軍採取各種措施進行保密,但美國很快就從各方彙集而來的情報中獲悉事實真相。令人吃驚的是,對於這種大規模的美蘇空戰,美國也是避而不談。後來成為宇航員的約翰?格蘭說:他清楚地知道在同俄國人作戰,而當局不僅知道米格飛機裡有蘇聯人,而且還知道蘇聯飛行員所受到的種種限制。

事實上,當時美國也是力不從心,它在歐洲僅有150架作戰飛機,不足一個師的兵力,要想具備與蘇聯打一場全面戰爭的力量,至少要有2至3年的準備時間。

蘇聯“出爾反爾”參戰

200名蘇聯飛行員參戰犧牲

一開始,蘇聯不同意介入朝鮮戰爭,後來,又派出強大的空軍,怎麼解釋?朝鮮戰爭爆發,使剛剛建立的社會主義陣營受到嚴重挑戰。作為“老大哥”,蘇聯真的能袖手旁觀嗎?

蘇聯空軍參戰,至少有三個原因:一是蘇聯遠東空軍基地遭到美軍轟炸。1950年10月8日,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的蘇哈亞列卡空軍基地被美軍噴氣式戰鬥機轟炸。實際上,這種空襲自8月份以來就開始了,只不過轟炸是沿蘇聯邊界進行的。美國最初否認空襲事件,但11天后又以“意外事件”賠禮道歉。自身安全受到威脅,蘇聯還能坐得住?二是史達林有言在先。1950年10月8日晚,周恩來從北京乘飛機赴蘇聯與史達林會談。史達林表示:可以完全滿足中國抗美援朝所需的飛機、大炮、坦克等軍事裝備,但蘇聯空軍未準備好,須待兩個月或兩個半月才能出動。這表明,蘇聯並未把話說死,而是做了兩手準備,可進可退,進退自如;三是史達林不願坐視美國在遠東擴張勢力。二戰中,蘇聯損失慘重,承受了巨大的犧牲,急需一段和平時期休養生息,積聚國力。但美國把戰火燃到自己的家門口,實在是欺人太甚。因此,史達林決定秘密出兵,給美國一個“響亮的耳光”,教訓教訓他。

朱可夫全傳 第二次大戰蘇軍戰神,史達林的救火員,關東軍的噩夢。 傳記 書籍 ¥24.7 購買

【正版現貨】突襲蘇聯(巴巴羅薩行動) 軍事圖書 蘇德交戰 “巴巴羅薩”計畫 蘇聯防禦 反 ¥38 購買

二戰蘇聯陸軍單兵裝備/指文圖史系列 ¥29.9 購買

火線上的蘇聯大兵(鏡頭裡的二戰蘇聯紅軍)/看歷史之視覺二戰影像志叢書 ¥15.9 購買

二戰蘇聯陸軍單兵裝備 ¥41.1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