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不是一個隨便的人”,可愛的國人都喜歡第三類選擇

“想吃什麼?”,“隨便”。

“想喝點什麼”,“隨便”。

這是我們很多人的口頭禪,但你真的是個隨便的人嗎?你肯定不承認,其實可愛的國人都喜歡第三種選擇。

在英國,一位老太太來到商店門口,先看營業時間表。幾點鐘開門?10點。現在才9:35,英國人只有兩個選擇:一是“等”,等到10點鐘開門;一是“走”,先去辦別的事,然後再回來,或者乾脆不買,一走了之。不“等”便“走”。不“走”就“等”,就這麼兩個選擇,簡單明瞭。

中國人呢?10點鐘開門,現在只有9:35,他既不會等,也不會走。等,等要那麼久,

多浪費時間,而且最可怕的是,走到哪裡去?結果還不是要走回來,同樣是浪費時間。而且,更可怕的是,萬一東西都被買光了,豈非吃虧?

我們不等也不走,採取第三類選擇:敲敲門看看。看什麼?看裡面有沒有人在?有人怎麼樣?和他商量一下,能不能先讓我進去買東西?如果可以,先買先走,節省不少時間。實在不行,再去別家看看。

奇怪的是,第三類選擇往往有效。因為有規定便有例外,

何況早幾分鐘,又不妨礙別人,有什麼理由,非堅決拒絕不可?

問西方人:“你要咖啡,還是紅茶?”答案不是“咖啡”,便是“紅茶”。

偏偏中國人就不喜歡回答“咖啡”或“紅茶”,因為在沒有弄清楚到底這裡的咖啡好呢,還是紅茶好之前,最好採取第三種選擇,比較不會上當。所以回答“隨便”或者“都好”。不過這裡說的“隨便”可不是真的“隨便”,而“都好”也意指“好的就好”。聽的人千萬不要會錯意,

以為真的隨便哪一種都好,那樣端上很可能會被客戶罵的。我們會發現,常常說這一類話的人,其實最不隨便。

“你要不要?”,“沒關係。”意思是“很有關係,只是現在不方便明說”,或者“如果你有誠意,就代替我決定,不要叫我為難”。

“同意這麼辦,還是不同意?”,“還好”。意思其實是“叫我怎麼說呢”。

第三類選擇,是可愛國人“明哲保身”的最佳表現。像喝咖啡或紅茶這一些瑣碎的事,吃一點虧可能沒關係。

像要不要的決定,往往一開口就招來很多麻煩,而同意不同意,更是後遺症一大堆,怎麼能夠不先防備呢!

保身哲學,將自己的安全列為第一優先。我們常常認為如此不好,是針對別人而說的:常常這樣實行,乃是顧及自己的安全。對人對己雙重標準,似乎也是基於保身的需要。如此一來,我們還有什麼話說呢?“再說吧!”

有些人對明哲保身相當反感,認為那麼怕死,簡直毫無魄力可言。

我們尊重這種不一樣的價值觀,但是不希望嘴巴如此批評,自己卻時刻不忘明哲保身。

最合理的態度,應該是各自做主,不必苛求,因為選擇的結果,人人必須自作自首,用不著多費心。

我不是個隨便的人,不要讓我做決定,除非你有第三種選擇。那這麼可愛聰明的國人,你有什麼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