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阿拉伯書法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

文化的傳播與不同文化間的相互融合,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自然現象和普遍規律。阿拉伯書法在中國的傳播以及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給中國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使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又增添了一朵美麗的奇葩。

阿拉伯書法是伴隨著阿拉伯文字的逐步規範與統一而形成的一門書法藝術。西元7世紀中葉,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阿拉伯書法也得到迅速的發展。《古蘭經》首次下降的經文就指出:“你應當宣讀,你的主是最尊嚴的,他曾教人用筆寫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先知穆罕默德看見他的秘書穆阿維葉·本·艾比·蘇富揚書寫“太斯米葉”(即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時,親口授諭他說:“你把墨水匣放穩,修好筆,突出‘巴依’的起筆部分,使‘希尼’層次分明,勿損傷‘米姆’原貌,寫‘安拉’時須精益求精,給‘拉哈瑪尼’加上長音符,並把‘拉希姆’寫得盡善盡美。

”……《古蘭經》和“聖訓”的教誨,為阿拉伯書法的迅速成長、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來,阿拉伯書法經歷了長達1000餘年的廣泛傳播與全面發展,已經播種四海,名揚天下,成為人類文化藝術光輝燦爛的寶貴篇章。

中國,作為伊斯蘭教最早傳入的國家之一,阿拉伯書法也在中原大地播種生根,結出豐碩的果實,這就是阿拉伯書法在中國經過千百年的演變、錘煉、昇華,逐漸形成的具有中國風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書法藝術,並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據有關文獻記載,始建于宋朝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福建省泉州艾蘇哈蔔寺——今清淨寺的阿拉伯文碑刻中,就有許多碑文是用粗壯的蘇魯斯體和古老的庫法體寫成的。

南宋岳珂撰《桯史》一書記載,宋紹熙三年(1192年),廣州懷聖寺有阿拉伯文碑記日:“堂中有碑,高袤數丈,上皆刻異書,如篆籀,是為像主,拜者皆向之。”元順帝至正九年(1349年),吳鑒撰《重修清淨寺碑記》一書指出:阿拉伯書法為“書體旁行,有篆、楷、草三法”。1984年,陳達生主撰的《泉州伊斯蘭教石刻》一書記載福建省泉州發現的伊斯蘭教寺院和墓碑建築石刻多以阿拉伯文為主,其石刻中的阿拉伯文字從書法的角度看,可以分為“古老的庫法體、三一體(大楷)、小楷、草書、花體、波斯體、以及方體(類似中文的篆體)等等”。
這些寺院和墓地的建築年代,最早可追溯到西元1009到1010年,說明阿拉伯文書法在中國的傳播與應用,已有千年之久。

泉州清淨寺石刻殘件

那麼,阿拉伯文書法在中國的傳播與應用是怎樣實現的呢?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表現途徑:一是將有關經文分別鐫刻在清真寺拱門、凹壁、樑柱、匾額等建築或先哲亡靈的陵墓、拱北、麻紮的銘碑上;二是在製作穆斯林生活用品如爐瓶三設、插牌、瓷器等器具的裝飾上也選用有關經文予以配製;三是在清真寺經堂教育中,因缺少經書課本而採取傳抄繕寫的方式師傳師授,邊講邊抄,一本經書往往由一而十,由十而百,自然而然地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發展。

泉州清淨寺原大殿米哈拉布石刻

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中國明代青花古蘭經文硯屏,正面菱形內寫有《古蘭經》中“精靈”章的18至20節,“所有清真寺都是真主的,你們切不可祈禱任何物跟真主混同。當真主的僕人肅立敬拜時,他們幾乎向他群起蜂擁。你說,我只祈求我的主,我決不對他並舉任何一個神靈”。

從葉門傳承到中國的長篇贊聖詩本《穆罕麥斯》內文

從以上的傳播途徑和使用範圍不難看出,以往阿拉伯文書法在中國的傳播與應用,僅僅是因為宗教和生活的需要而採取的一種手段,並未涉及阿拉伯文書法的書體分類與書寫規則,更未涉及阿拉伯文書法的理論研究與藝術風格。這是阿拉伯文書法在中國傳播發展過程中一個很大的缺憾,也可以說是一個歷史的空白點。

但是,儘管如此,阿拉伯文書法在進入中國之後,還是能夠在新的環境裡與中國文化交融共處,和諧發展,並博采漢字書法藝術之長,從用筆、用墨、用紙,到書寫手法、表現形式、佈局安排、裝幀技巧等各個方面吸收中國文化之精髓,注入本體,使之既保持了其固有的內涵,又增添了新的風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種種有別于傳統阿拉伯文書法的書寫體式,中國穆斯林統稱其為“中國體”,即具中國傳統風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書法藝術。當然,這種“中國體”還只是一個泛稱,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規範和固定的格式,有待今後認真總結,溝通情況,揚妍棄媸,最終形成統一、規範,能被大家公認的中國體。

所謂“中國體”,實際上指的就是具有中國風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書法藝術。那麼什麼是具有中國風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書法藝術呢?它的具體內容又是怎樣表現的呢?現初步歸納,大致可以分為六點,即用筆種類繁多,紙質柔硬兼有,著墨深淺不一,構圖形象別樣,格局均衡中化,裝幀獨具一格。今抛磚引玉權釋於此,試為塗鴉。

中國書法家用毛筆、宣紙寫就的阿拉伯文“中堂”(“呀,穆斯塔法!”)

一、用筆種類繁多

用什麼樣的筆,對書寫的好壞及風格的優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阿拉伯人習慣上用蘆葦筆、椰樹葉柄筆、金屬沾水筆等質地堅硬的筆書寫,而中國穆斯林根據自己傳統文化的特點,在選用書寫筆方面則自有己見,因地制宜,種類極為繁多。其中常見的有毛筆、竹筆、麻制筆、絲制筆、海綿筆、沙樹皮筆、尼龍排筆等。用這些質地不同、效果各異的筆書寫創作阿拉伯文書法,使書寫的墨蹟濃淡不等,虛實相間,給人以婀娜多姿,出神入化的感覺。特別是再通過書法家高超的匠心才藝、運筆的輕重緩急,使字跡的形體外貌、內涵氣質煥然一新,好似給阿拉伯文書法做了一次“梳妝打扮”,使其達到了更新更高的境界。

二、紙質柔硬兼有

紙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的。選用什麼樣的紙,取決於使用什麼樣的筆。由於中國穆斯林使用的筆與阿拉伯人有所不同,因此,所選用的紙也是以筆為依據的。經過長期的摸索與實踐,中國穆斯林除用一般硬紙書寫外,還選用宣紙或近似宣紙的一種粗紋硬紙書寫。其中,宣紙是中國的特產,其特點是質地柔韌,紋理細膩,光澤柔和,能抗老化、防蟲蛀,故保存時間長久。選用宣紙書寫阿拉伯文,是中國穆斯林因地制宜的一種創舉。它把阿拉伯文書法從用硬紙書寫,擴展到用種類繁多的紙質書寫,大大增加了書法藝術的表現空間,為阿拉伯文書法的繁榮發展開闢出一個新的領域。

三、著墨深淺不一

墨的使用十分講究。用中國墨汁書寫阿拉伯文書法,使這門藝術別開生面,錦上添花。中國書法在用墨上講究“墨淡則傷神采,絕濃必滯鋒毫”,意思是毛筆書法的用墨要濃淡適中。而阿拉伯文書法用墨則以實墨為准,即落筆的墨蹟要充實飽滿,不得有半點的虛斷飛白。再從墨汁的使用效果上看,中國的墨汁與阿拉伯人使用的墨水有所不同,由於它的原料是由桐油、生漆、松枝加上黃明膠、麝香、冰片等燒制而成,故其稠黏度相對比較適中,很適合毛筆及柔性筆書寫。尤其用它來書寫和創作阿拉伯文書法藝術,更是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能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立體感、流動感、透明感等。而且,使用中國墨汁既能防止墨錠變形,膠質腐敗;又可使墨彩生輝,永保墨蹟清晰。

滄州沙金瑛阿訇書寫的清真言被中國伊協印刷出版

四、構圖形象別樣

將文字與圖畫交織在一起,字中有畫,畫中有字,形成書畫合一的格局,這是中國穆斯林在阿拉伯文書法創作方面的又一特點,這種創作的表現形式被稱為經字畫。經字畫,顧名思義,就是以經組畫,即用阿拉伯經文組創具有中國風格 和特色的一種傳統書法藝術。因其文字內容多為經訓名言。款式形狀多呈圖形畫意,故稱經字畫。

經字畫的組編是以阿拉伯經文中的某個字母、某個單詞或某段文句來進行創作的。其中以花草、樹木、水果、建築、風景等形象組成的藝術字和象形字最為居多,可謂千姿百態,異彩紛呈。在創作手法上,由於要體現被創作物形象能有別于阿拉伯書法中的象形字,故在文字的編寫上常常會有誇張、變形、交叉、重疊、分割、組合、虛實並用、彩繪相間等形式。經字畫在民間流傳甚廣,深受廣大穆斯林的喜愛。它的創作與推出,不僅表現了中國穆斯林的藝術才華,同時也為阿拉伯文書法藝術創作增添了一個新的品牌。

五、格局均衡中化

格局,系指文字安排的格式與佈局。中國漢字書法講究“四面停勻,八邊具備,短長合度,比例得當”。具體地說,中國漢字書法在組織安排字體的結構上要盡力體現上面的風格與法式。例如筆道的曲直粗細,字體的橫豎方圓,墨色的枯濕濃淡,行筆的輕重緩急,結字的疏密搭配,整體的勻稱自然等等。而阿拉伯文書法雖然沒有或不完全具備以上的特點,但從組字排列,到佈局安排;從行筆緩慢,到字體連接;從硬筆書寫,到著墨充實,字字句句浸透著阿拉伯人的生活氣息,筆筆道道譜寫著阿拉伯人的風土人情。所有這些,都說明漢阿兩種書法之間的差異所在。然而,中國穆斯林為了使阿拉伯書法在華夏紮根落戶,綻放異彩,把漢字書法藝術的格式、佈局、結字以及簽名落款等形式,大膽地套用于阿拉伯文書法藝術之中,使阿拉伯文書法既能保持其原有的傳統內涵,又能別開生面,從外觀上表現出漢字書法藝術的風韻。日久天長,以漢字書法格局形成的阿拉伯文書法藝術便成為中國穆斯林習以為常的創作之路。如中國穆斯林用榜書體書寫的阿拉伯經文匾額、中堂、扇面、四扇屏等,在清真寺裡。在穆斯林家庭中矗立懸掛,極受推崇,成為穆斯林宗教與文化生活的精神食糧。

此外,在漢字書法格局的編排中還有一種形式,就是對聯。它是漢字書法中常常運用的一種幅式,深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在阿拉伯文書法中沒有這種形式,但符合其內容含義的經訓箴言卻是不乏其文。例如:“作塵星之重的善事,將見其善報;作塵星之重的惡事,將見其惡報。”(《古蘭經》99:8)又如:“耕耘現世,猶如永生不死;綢繆後事,猶如明天歸真。”(聖訓)把這樣的對仗句組成對聯形式,對於中國穆斯林書法家、藝術家來說,可以算是輕車熟路,故常常成為創作的選題,亦受到穆斯林大眾的青睞。

六、裝幀獨具一格

裝幀與裝飾,是書法藝術不可或缺的內容。阿拉伯文書法與漢字書法一樣,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用裝幀或裝飾來襯托書法的魅力,顯示書法的高貴。阿拉伯人的裝幀與裝飾是非常講究的,特別是在伊斯蘭教經典的裝幀與裝飾上顯得尤為華麗、莊重。《古蘭經》的裝幀與《古蘭經》書法藝術的裝飾,就是阿拉伯人裝幀與裝飾的一個最好的典範,為世人所讚歎。阿拉伯人的裝飾圖案是以植物花卉為主的,這與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密切相關。千百年來,阿拉伯人的裝飾藝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中國穆斯林對阿拉伯文書法藝術的裝幀與裝飾,與阿拉伯人的傳統做法有所不同,他們把寫好的阿拉伯文書法,用中國的傳統工藝予以托裱,使其筆法、墨蹟純淨透徹,魅力倍增。其裝飾圖案是以中國色彩斑斕、花紋秀麗的綾羅錦緞為原料,將其裝裱在書法藝術的周邊。使書法與裝飾成為一體,書藝連袂,蔚然生輝。裱好的書法,按幅式還可以分為中堂、條幅、橫披、對聯、扇面、條屏等。中國穆斯林的這種裝幀與裝飾藝術,在阿拉伯書法藝術上是前所未有的,它使阿拉伯文書法藝術走出家門,進入—個新世界。

書法家米廣江阿文書法“平安”(中文“寧”字)

綜上所述,阿拉伯文書法傳人中國後,經過千百年的實踐、演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形成具有中國風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書法藝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組織部分。這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世界上取得的又一碩果,是人類文化藝術史上又一篇美麗的樂章。

作者:陳進惠

泉州清淨寺原大殿米哈拉布石刻

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中國明代青花古蘭經文硯屏,正面菱形內寫有《古蘭經》中“精靈”章的18至20節,“所有清真寺都是真主的,你們切不可祈禱任何物跟真主混同。當真主的僕人肅立敬拜時,他們幾乎向他群起蜂擁。你說,我只祈求我的主,我決不對他並舉任何一個神靈”。

從葉門傳承到中國的長篇贊聖詩本《穆罕麥斯》內文

從以上的傳播途徑和使用範圍不難看出,以往阿拉伯文書法在中國的傳播與應用,僅僅是因為宗教和生活的需要而採取的一種手段,並未涉及阿拉伯文書法的書體分類與書寫規則,更未涉及阿拉伯文書法的理論研究與藝術風格。這是阿拉伯文書法在中國傳播發展過程中一個很大的缺憾,也可以說是一個歷史的空白點。

但是,儘管如此,阿拉伯文書法在進入中國之後,還是能夠在新的環境裡與中國文化交融共處,和諧發展,並博采漢字書法藝術之長,從用筆、用墨、用紙,到書寫手法、表現形式、佈局安排、裝幀技巧等各個方面吸收中國文化之精髓,注入本體,使之既保持了其固有的內涵,又增添了新的風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種種有別于傳統阿拉伯文書法的書寫體式,中國穆斯林統稱其為“中國體”,即具中國傳統風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書法藝術。當然,這種“中國體”還只是一個泛稱,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規範和固定的格式,有待今後認真總結,溝通情況,揚妍棄媸,最終形成統一、規範,能被大家公認的中國體。

所謂“中國體”,實際上指的就是具有中國風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書法藝術。那麼什麼是具有中國風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書法藝術呢?它的具體內容又是怎樣表現的呢?現初步歸納,大致可以分為六點,即用筆種類繁多,紙質柔硬兼有,著墨深淺不一,構圖形象別樣,格局均衡中化,裝幀獨具一格。今抛磚引玉權釋於此,試為塗鴉。

中國書法家用毛筆、宣紙寫就的阿拉伯文“中堂”(“呀,穆斯塔法!”)

一、用筆種類繁多

用什麼樣的筆,對書寫的好壞及風格的優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阿拉伯人習慣上用蘆葦筆、椰樹葉柄筆、金屬沾水筆等質地堅硬的筆書寫,而中國穆斯林根據自己傳統文化的特點,在選用書寫筆方面則自有己見,因地制宜,種類極為繁多。其中常見的有毛筆、竹筆、麻制筆、絲制筆、海綿筆、沙樹皮筆、尼龍排筆等。用這些質地不同、效果各異的筆書寫創作阿拉伯文書法,使書寫的墨蹟濃淡不等,虛實相間,給人以婀娜多姿,出神入化的感覺。特別是再通過書法家高超的匠心才藝、運筆的輕重緩急,使字跡的形體外貌、內涵氣質煥然一新,好似給阿拉伯文書法做了一次“梳妝打扮”,使其達到了更新更高的境界。

二、紙質柔硬兼有

紙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的。選用什麼樣的紙,取決於使用什麼樣的筆。由於中國穆斯林使用的筆與阿拉伯人有所不同,因此,所選用的紙也是以筆為依據的。經過長期的摸索與實踐,中國穆斯林除用一般硬紙書寫外,還選用宣紙或近似宣紙的一種粗紋硬紙書寫。其中,宣紙是中國的特產,其特點是質地柔韌,紋理細膩,光澤柔和,能抗老化、防蟲蛀,故保存時間長久。選用宣紙書寫阿拉伯文,是中國穆斯林因地制宜的一種創舉。它把阿拉伯文書法從用硬紙書寫,擴展到用種類繁多的紙質書寫,大大增加了書法藝術的表現空間,為阿拉伯文書法的繁榮發展開闢出一個新的領域。

三、著墨深淺不一

墨的使用十分講究。用中國墨汁書寫阿拉伯文書法,使這門藝術別開生面,錦上添花。中國書法在用墨上講究“墨淡則傷神采,絕濃必滯鋒毫”,意思是毛筆書法的用墨要濃淡適中。而阿拉伯文書法用墨則以實墨為准,即落筆的墨蹟要充實飽滿,不得有半點的虛斷飛白。再從墨汁的使用效果上看,中國的墨汁與阿拉伯人使用的墨水有所不同,由於它的原料是由桐油、生漆、松枝加上黃明膠、麝香、冰片等燒制而成,故其稠黏度相對比較適中,很適合毛筆及柔性筆書寫。尤其用它來書寫和創作阿拉伯文書法藝術,更是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能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立體感、流動感、透明感等。而且,使用中國墨汁既能防止墨錠變形,膠質腐敗;又可使墨彩生輝,永保墨蹟清晰。

滄州沙金瑛阿訇書寫的清真言被中國伊協印刷出版

四、構圖形象別樣

將文字與圖畫交織在一起,字中有畫,畫中有字,形成書畫合一的格局,這是中國穆斯林在阿拉伯文書法創作方面的又一特點,這種創作的表現形式被稱為經字畫。經字畫,顧名思義,就是以經組畫,即用阿拉伯經文組創具有中國風格 和特色的一種傳統書法藝術。因其文字內容多為經訓名言。款式形狀多呈圖形畫意,故稱經字畫。

經字畫的組編是以阿拉伯經文中的某個字母、某個單詞或某段文句來進行創作的。其中以花草、樹木、水果、建築、風景等形象組成的藝術字和象形字最為居多,可謂千姿百態,異彩紛呈。在創作手法上,由於要體現被創作物形象能有別于阿拉伯書法中的象形字,故在文字的編寫上常常會有誇張、變形、交叉、重疊、分割、組合、虛實並用、彩繪相間等形式。經字畫在民間流傳甚廣,深受廣大穆斯林的喜愛。它的創作與推出,不僅表現了中國穆斯林的藝術才華,同時也為阿拉伯文書法藝術創作增添了一個新的品牌。

五、格局均衡中化

格局,系指文字安排的格式與佈局。中國漢字書法講究“四面停勻,八邊具備,短長合度,比例得當”。具體地說,中國漢字書法在組織安排字體的結構上要盡力體現上面的風格與法式。例如筆道的曲直粗細,字體的橫豎方圓,墨色的枯濕濃淡,行筆的輕重緩急,結字的疏密搭配,整體的勻稱自然等等。而阿拉伯文書法雖然沒有或不完全具備以上的特點,但從組字排列,到佈局安排;從行筆緩慢,到字體連接;從硬筆書寫,到著墨充實,字字句句浸透著阿拉伯人的生活氣息,筆筆道道譜寫著阿拉伯人的風土人情。所有這些,都說明漢阿兩種書法之間的差異所在。然而,中國穆斯林為了使阿拉伯書法在華夏紮根落戶,綻放異彩,把漢字書法藝術的格式、佈局、結字以及簽名落款等形式,大膽地套用于阿拉伯文書法藝術之中,使阿拉伯文書法既能保持其原有的傳統內涵,又能別開生面,從外觀上表現出漢字書法藝術的風韻。日久天長,以漢字書法格局形成的阿拉伯文書法藝術便成為中國穆斯林習以為常的創作之路。如中國穆斯林用榜書體書寫的阿拉伯經文匾額、中堂、扇面、四扇屏等,在清真寺裡。在穆斯林家庭中矗立懸掛,極受推崇,成為穆斯林宗教與文化生活的精神食糧。

此外,在漢字書法格局的編排中還有一種形式,就是對聯。它是漢字書法中常常運用的一種幅式,深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在阿拉伯文書法中沒有這種形式,但符合其內容含義的經訓箴言卻是不乏其文。例如:“作塵星之重的善事,將見其善報;作塵星之重的惡事,將見其惡報。”(《古蘭經》99:8)又如:“耕耘現世,猶如永生不死;綢繆後事,猶如明天歸真。”(聖訓)把這樣的對仗句組成對聯形式,對於中國穆斯林書法家、藝術家來說,可以算是輕車熟路,故常常成為創作的選題,亦受到穆斯林大眾的青睞。

六、裝幀獨具一格

裝幀與裝飾,是書法藝術不可或缺的內容。阿拉伯文書法與漢字書法一樣,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用裝幀或裝飾來襯托書法的魅力,顯示書法的高貴。阿拉伯人的裝幀與裝飾是非常講究的,特別是在伊斯蘭教經典的裝幀與裝飾上顯得尤為華麗、莊重。《古蘭經》的裝幀與《古蘭經》書法藝術的裝飾,就是阿拉伯人裝幀與裝飾的一個最好的典範,為世人所讚歎。阿拉伯人的裝飾圖案是以植物花卉為主的,這與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密切相關。千百年來,阿拉伯人的裝飾藝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中國穆斯林對阿拉伯文書法藝術的裝幀與裝飾,與阿拉伯人的傳統做法有所不同,他們把寫好的阿拉伯文書法,用中國的傳統工藝予以托裱,使其筆法、墨蹟純淨透徹,魅力倍增。其裝飾圖案是以中國色彩斑斕、花紋秀麗的綾羅錦緞為原料,將其裝裱在書法藝術的周邊。使書法與裝飾成為一體,書藝連袂,蔚然生輝。裱好的書法,按幅式還可以分為中堂、條幅、橫披、對聯、扇面、條屏等。中國穆斯林的這種裝幀與裝飾藝術,在阿拉伯書法藝術上是前所未有的,它使阿拉伯文書法藝術走出家門,進入—個新世界。

書法家米廣江阿文書法“平安”(中文“寧”字)

綜上所述,阿拉伯文書法傳人中國後,經過千百年的實踐、演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形成具有中國風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書法藝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組織部分。這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世界上取得的又一碩果,是人類文化藝術史上又一篇美麗的樂章。

作者:陳進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