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杯具!龍山一村民因食野生菌子中毒死亡,亂嘗鮮的人要警醒!

緊急通知

關於預防野生毒蘑菇中毒消費提示

又到蘑菇上市旺季。

近日,我縣石羔街道、石牌鎮出現了2起因採食野生蘑菇(俗稱傘把老殼菌)中毒事件,造成石羔街道1名村民死亡。

為確保全縣人民飲食安全和身體健康,預防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特進行以下消費提示。

野生蘑菇中存在多種有毒☆禁☆品種,毒性成分複雜。鑒別野生蘑菇目前沒有簡單易行的方法,民間流傳的一些識別方法經證明並不可靠。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後,

中毒者表現各異,病死率高,且沒有特效療法。預防野生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不採食野生蘑菇。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後出現中毒症狀,中毒者要立即催吐,並儘快就醫。食品生產經營者不要加工、經營野生蘑菇,消費者在餐飲店就餐時,最好不要食用野生蘑菇。

為確保你、家人、他人的飲食安全和身體健康,請不要採食野生蘑菇!

龍山縣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

龍山縣食品藥品工商品質監督管理局

2017年7月6日

野生蘑菇雖味美,食用須謹慎!

最好管住嘴!

又到了野生蘑菇盛產的時節,很多人難擋其味美的誘惑,以“山裡人”自居的他們,仗著對野生蘑菇的瞭解,“藝高人膽大”地採食摘野生蘑菇,或者是在餐飲店盲目食用,殊不知“毒從口入,

禍由口生”。小編在這裡查閱了相關知識,這就給你扒一扒!

這些方法辨別毒蘑菇不靠譜!!!

說法一:看顏色顏色鮮豔的有毒,長得樸素的無毒。

這是辨別毒蘑菇方法中流傳最廣的一種。但毒蘑菇的種類多,不同地域差別極大,顏色更不能一概而論。比如,營養高、味道好的榆黃菇就是漂亮的金黃色,在福建武夷山地區很受歡迎的野生紅菇,也是鮮豔的紅色外表。反之,“長相”樸素的有毒蘑菇也很常見,比如鹿花菌,外表符合“無毒蘑菇”的標準,實際卻毒性很大;白毒傘顏色潔白,外表樸素,卻是近年來造成多人死亡的元兇。

說法二:看生長地帶長在陰暗潮濕、骯髒地帶的有毒,長在清潔草地或松樹、櫟樹上的無毒。

蘑菇中的毒素源於生物體自身,而非外界環境影響,生長在什麼位置與蘑菇是否有毒並無關係。事實上,作為大型真菌,所有蘑菇都不含葉綠素,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因此大多生長在陰暗環境,且必須寄生、腐生或與高等植物共生,同時要求比較高的濕度。陰暗潮濕環境也是無毒蘑菇的主要生長地。

說法三:看形狀菌蓋突出,有菌環、菌托的有毒;反之則無毒。

毒蘑菇沒有特定的形狀特徵。按照這一鑒別標準,雖然可以避開包括白毒傘和毒蠅鵝膏在內的一大批毒蘑菇,但不適用的也很多。比如,亞稀褶黑菇沒有菌托、菌環和鱗片,顏色也很樸素,誤食會導致溶血症狀,甚至死亡。而我們常吃的草菇、竹蓀等都有菌托,卻味道鮮美,安全無害。所以,通過形狀分辨蘑菇是否有毒並不可靠。

說法四:看蟲咬痕跡看有沒有蟲咬痕跡,毒蘑菇蟲蟻不食。

人與動物的生理結構不同,彼之砒霜,可能是我之蜜糖。比如,俗稱BT的蘇雲金芽孢桿菌,被廣泛用於殺蟲領域,可導致多種害蟲中毒死亡,但對人體無害。而致命白毒傘卻有被蟲齧食的記錄。

說法五:做測試用蔥在菌蓋上摩擦,蔥變色則證明蘑菇有毒;與大蒜、大米等同煮,蒜、米變色為有毒;在擠出的汁液中滴入白醋,變紅色或藍色說明有毒。

一般認為,按照可能造成的危害,毒蘑菇可分為六大類:胃腸損害型、神經損傷型、過敏型、溶血型、呼吸受阻型和肝臟損害型。前三類通常症狀較輕,後三類則會致命。不同類型的毒蘑菇,所含毒素各不相同,其檢測和解毒方式也相差極大。一種測試方法也許能檢測出某一類或某幾類毒蘑菇,但不可能適用於所有毒素,所以,單純依靠一種毒物測試法都不保險。

鄭重提示

目前我國已經發現400多種毒蘑菇,尚無任何一種辨別方法可以作為普適標準。

嘴饞得受不了,咋辦???

想要安全!?小編在這裡鄭重告訴你唯一的方法,那就是——

管住嘴!別吃野生蘑菇!!

別吃!別吃!別吃!!!

廣而告之

為了確保生命安全,讓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故不再發生,請記住和做到以下幾點:

1.充分認識毒蘑菇的危害。毒蘑菇毒性成分複雜,中毒表現各異,主要有噁心、嘔吐、流涎、流淚、精神錯亂、急性貧血、黃疸、臟器損害等,嚴重者可死亡。食用毒蘑菇中毒症狀嚴重,發病急,死亡率高,目前,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

2.切勿采、食野生蘑菇。鑒別野生毒蘑菇是否有毒,目前沒有簡單易行的鑒別方法,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不要採食野生蘑菇,以免發生意外,危害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有食用野生蘑菇習慣的消費者,不要輕信民間或網傳的一些沒有科學依據的毒蘑菇鑒別方法,不採食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也不要購買個人採摘售賣的蘑菇。對於市場上售賣的野生蘑菇,也不能放鬆警惕,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不要輕易食用。

3.食品經營者要切實加強管理。各類餐飲單位、食堂等要加強自我管理,嚴格把好原料進貨關,進貨管道要正規,並做好原料進貨登記台賬;嚴禁採摘、採購野生蘑菇,嚴禁使用野生蘑菇作為食品原料;對可食用的蘑菇要嚴格挑選,避免有毒有害物質混入其中。

4.發生食物中毒時要及時處置。消費者在家食用或在外就餐誤食野生蘑菇後出現疑似中毒或中毒症狀,要儘早採用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時應儘快到醫療機構接受治療,同時還應保留病歷和化驗報告等相關資料;餐飲單位一旦發生毒蘑菇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應立即配合救治患者並及時報告相關部門,做好事故的調查處理工作。

資訊來源於縣食品藥品工商品質監督管理局

素材綜合自網路

【編輯】葉 紅 彭 傑

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因此大多生長在陰暗環境,且必須寄生、腐生或與高等植物共生,同時要求比較高的濕度。陰暗潮濕環境也是無毒蘑菇的主要生長地。

說法三:看形狀菌蓋突出,有菌環、菌托的有毒;反之則無毒。

毒蘑菇沒有特定的形狀特徵。按照這一鑒別標準,雖然可以避開包括白毒傘和毒蠅鵝膏在內的一大批毒蘑菇,但不適用的也很多。比如,亞稀褶黑菇沒有菌托、菌環和鱗片,顏色也很樸素,誤食會導致溶血症狀,甚至死亡。而我們常吃的草菇、竹蓀等都有菌托,卻味道鮮美,安全無害。所以,通過形狀分辨蘑菇是否有毒並不可靠。

說法四:看蟲咬痕跡看有沒有蟲咬痕跡,毒蘑菇蟲蟻不食。

人與動物的生理結構不同,彼之砒霜,可能是我之蜜糖。比如,俗稱BT的蘇雲金芽孢桿菌,被廣泛用於殺蟲領域,可導致多種害蟲中毒死亡,但對人體無害。而致命白毒傘卻有被蟲齧食的記錄。

說法五:做測試用蔥在菌蓋上摩擦,蔥變色則證明蘑菇有毒;與大蒜、大米等同煮,蒜、米變色為有毒;在擠出的汁液中滴入白醋,變紅色或藍色說明有毒。

一般認為,按照可能造成的危害,毒蘑菇可分為六大類:胃腸損害型、神經損傷型、過敏型、溶血型、呼吸受阻型和肝臟損害型。前三類通常症狀較輕,後三類則會致命。不同類型的毒蘑菇,所含毒素各不相同,其檢測和解毒方式也相差極大。一種測試方法也許能檢測出某一類或某幾類毒蘑菇,但不可能適用於所有毒素,所以,單純依靠一種毒物測試法都不保險。

鄭重提示

目前我國已經發現400多種毒蘑菇,尚無任何一種辨別方法可以作為普適標準。

嘴饞得受不了,咋辦???

想要安全!?小編在這裡鄭重告訴你唯一的方法,那就是——

管住嘴!別吃野生蘑菇!!

別吃!別吃!別吃!!!

廣而告之

為了確保生命安全,讓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故不再發生,請記住和做到以下幾點:

1.充分認識毒蘑菇的危害。毒蘑菇毒性成分複雜,中毒表現各異,主要有噁心、嘔吐、流涎、流淚、精神錯亂、急性貧血、黃疸、臟器損害等,嚴重者可死亡。食用毒蘑菇中毒症狀嚴重,發病急,死亡率高,目前,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

2.切勿采、食野生蘑菇。鑒別野生毒蘑菇是否有毒,目前沒有簡單易行的鑒別方法,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不要採食野生蘑菇,以免發生意外,危害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有食用野生蘑菇習慣的消費者,不要輕信民間或網傳的一些沒有科學依據的毒蘑菇鑒別方法,不採食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也不要購買個人採摘售賣的蘑菇。對於市場上售賣的野生蘑菇,也不能放鬆警惕,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不要輕易食用。

3.食品經營者要切實加強管理。各類餐飲單位、食堂等要加強自我管理,嚴格把好原料進貨關,進貨管道要正規,並做好原料進貨登記台賬;嚴禁採摘、採購野生蘑菇,嚴禁使用野生蘑菇作為食品原料;對可食用的蘑菇要嚴格挑選,避免有毒有害物質混入其中。

4.發生食物中毒時要及時處置。消費者在家食用或在外就餐誤食野生蘑菇後出現疑似中毒或中毒症狀,要儘早採用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時應儘快到醫療機構接受治療,同時還應保留病歷和化驗報告等相關資料;餐飲單位一旦發生毒蘑菇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應立即配合救治患者並及時報告相關部門,做好事故的調查處理工作。

資訊來源於縣食品藥品工商品質監督管理局

素材綜合自網路

【編輯】葉 紅 彭 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