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貴州一小夥不幸身亡!這道貴州人最愛的美味,一旦誤食後果嚴重!眼下正大量上市

又到一年“蘑菇季”,在這個時候特別要提醒大家,食用野生蘑菇一定得謹慎。

7月6日,遵義桐梓一名23歲的男子,因食用野生菌中毒,不幸喪命。醫生稱,該男子因食用了劇毒的黃蓋鵝膏菌,

拖了兩天才入院求治,因肝臟受損嚴重,醫生未能保住他的性命。

最近,沿河的羅世江一家四口也因為誤食野生蘑菇中毒,全都住進了醫院。

在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的急診科病房,記者見到了羅世江和妻子楊平。羅世江告訴記者,7月1號早上,他從山上采回來一些野生菌。

羅世江:有點像金針菇,這種菌沒撿過,也沒吃過,看起來好看,我覺得肯定好吃。

將這些蘑菇撿回家後,為了檢驗它們是否有毒,羅世江還專門用大蒜和蘑菇一起煮。

羅世江:大蒜煮了,是白的。

記者:你就認為沒毒了?

羅世江:嗯

用大蒜做試驗覺得沒問題之後,羅世江夫婦和兩個兒子便放心大膽地吃了起來。誰知當天晚上,一家人便開始陸續出現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羅世江這才意識到可能是蘑菇中毒了。

羅世江:我去我們那邊的醫院買藥,醫院叫我們快走遵義,因為是中毒事件。

在遵醫附院經過兩天的治療,羅世江和妻子已經轉到了急診病房,而兩個兒子仍呆在重症監護室。

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傅小雲:那個毒叫做黃蓋鵝膏,它整個菌傘都是黃色,包括菌柄也是黃色的,這個黃蓋鵝膏是劇毒,導致肝損害的劇毒,

這種中毒在48小時之內會導致嚴重的肝損害,所以說時間就是生命。這一家四口都是肝損害比較嚴重,但是目前並沒有生命危險。

目前毒蘑菇主要有8種毒素可致人死亡,在貴州出現過的有三種。傅小雲提醒,吃了蘑菇中毒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一旦吃了蘑菇3至6小時有上述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

傅小雲主任說,就這個月,他們科室已經收治了八例蘑菇中毒病人,目前毒蘑菇主要有8種毒素可致人死亡,在貴州出現過的有三種。傅小雲提醒,吃了蘑菇中毒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一旦吃了蘑菇3至6小時有上述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

記者:賴彩雲

貴州省疾控中心衛檢所現場處置科科長周亞娟介紹,2011年至2014年,貴州報告115起野生菌中毒事件,其中458人中毒,死亡52人,主要發生在農村家庭。野生菌中毒事件集中在6月至10月,其中7月報告事件數、中毒人數和死亡人數最多。

在全國,因為誤食毒蘑菇導致事故比比皆是。

衛生部2010年的統計資料就顯示,該年度全國食用有毒動植物和毒蘑菇死亡人數占全部食物中毒死亡人數的61%,其中半數以上是誤食毒蘑菇致死;而對中毒患者的調查表明,他們中的多數並非不知道毒蘑菇的存在,而是在採食蘑菇時受到了所謂的辨別方法的誤導。

全世界約有14000種大型真菌,形態和成分都具有很高的多樣性,辨別它們是否有毒需要專業知識,並非簡單方法和特定經驗所能勝任。因此對於不認識的野生菌,唯一安全的辦法是絕對不要採食。

這些對於識別毒蘑菇的誤區和謠言

大家要注意!

誤區一

鮮豔的蘑菇都是有毒的;無毒蘑菇顏色樸素

這是有關蘑菇的謠言中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殺傷力最強的一句,甚至上升到了箴言的高度。為了帶領大家走出這個誤區,我們讓大名鼎鼎的“毀滅天使”白毒傘(Amanita verna)現身說法。

“毀滅天使”白毒傘,圖片:高橋博 / kinoko-ya.sakura.ne.jp

白毒傘隸屬傘菌目鵝膏科鵝膏屬,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大型真菌之一,在歐美國家以“毀滅天使”(Destroying Angel)聞名,也是近年來國內多起毒蘑菇致死事件的元兇。白毒傘具有光滑挺拔的外形和純潔樸素的顏色, 還有微微的清香,符合傳說中無毒蘑菇的形象,很容易被誤食。以極高的中毒者死亡率(不同文獻記載高達50-90%)殘酷地嘲諷著這些傳說的信眾,因此還有個別名,愚人菇(Fool’s mushroom)。

經常被用來為“鮮豔的蘑菇有毒”這一印象做注解的,是今天第一篇文章介紹的、與白毒傘同屬的毒蠅鵝膏(A. muscaria)。鮮紅色菌蓋點綴著白色鱗片的形象構成了“我有毒,別吃我”的警戒色。

“我有毒,別吃我”的毒蠅鵝膏, 圖片:wiki commons

然而,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種類是美貌與安全並重的。例如同樣來自鵝膏屬的橙蓋鵝膏(A. caesarea),具有鮮橙黃色的菌蓋和菌柄,未完全張開時包裹在白色的菌托裡很萌,有“雞蛋菌” 的別稱,是夏天遊歷川藏地區不可不嘗的美味。另外如雞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金頂側耳(Pleurotus citrinipileatus)、雙色牛肝菌(Boletus bicolor)和正紅菇(Russula vinosa)等等,都是顏色鮮豔的食用菌。

美貌與安全並重的橙蓋鵝膏,圖片:flickriver.com

誤區二

可食用的無毒蘑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櫟樹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骯髒地帶

所有的蘑菇都不含葉綠素,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自養,只能寄生、腐生或與高等植物共生,同時要求比較高的環境濕度,因此它們都傾向於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俗話說“潮得都要長蘑菇了”,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環境的“清潔”和“骯髒”,並沒有具體的劃分標準,更與生長其中的蘑菇的毒性無關。食用菌雞腿菇(毛頭鬼傘,Coprinus comatus)經常在糞便上野生,栽培時也常用牛馬糞便作為培養基;反之,包括白毒傘在內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長在相對清潔的林中地上。

在腐爛基質上生長的雞腿菇。圖片:Discover Life

蘑菇生長環境中的高等植物,尤其是與很多種蘑菇共生的松樹和櫟樹(泛指殼鬥科植物),也不能作為蘑菇無毒的判斷依據。例如近年來在廣州多次致人死亡的致命白毒傘(A. exitialis)就是和一種櫟樹(黧蒴栲[lí shuò kǎ],Castanopsis fissa)共生的,而其他的"毀滅天使"們也生長在櫟樹林、松林或由二者構成的混交林中。另有報導稱,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無毒蘑菇種類也可能沾染毒性,採食時須格外注意。

從櫟樹林下的落葉中長出的致命白毒傘。圖片:wiki commons

誤區三

毒蘑菇往往有鱗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環

提及鱗片、粘液、菌托和菌環等形態特徵術語,是毒蘑菇謠言“與時俱進”的表現,謠言甚至因此具備了一點可靠性。同時生有菌托和菌環、菌蓋上往往有鱗片,這是鵝膏屬的識別特徵,而鵝膏屬是傘菌中有毒種類最為集中的類群。也就是說,按照“有菌托、菌環和鱗片的蘑菇有毒”的鑒別標準,可以避開包括白毒傘和毒蠅鵝膏在內的一大波毒蘑菇。但是,這條標準的適用範圍非常狹窄,不能外推到形態高度多樣化的整個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為“沒有這些特徵的蘑菇就是無毒的”。很多毒蘑菇並沒有獨特的形態特徵,如亞稀褶黑菇(Russula subnigricans,紅菇科)沒有菌托、菌環和鱗片,顏色也很樸素,誤食會導致溶血症狀,嚴重時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

沒有菌托、菌環和鱗片,但有毒的亞稀褶黑菇。圖片:goo.ne.jp

另一方面,這條標準讓很多可食蘑菇躺著也中槍。例如,常見食用菌中大球蓋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有菌環,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有菌托,香菇(Lentinus edodes)有毛和鱗片。

大球蓋骨,有菌環,但可以吃。圖片:wiki commons

誤區四

有蟲子取食痕跡的蘑菇是無毒的;毒蘑菇蟲蟻不食

這個說法的邏輯和對轉基因作物“蟲都不吃,人為什麼能吃”的錯誤判斷如出一轍。人和昆蟲(以及其他被稱為“蟲”的動物)的生理特徵差別很大,同一種蘑菇很可能是“彼之砒霜,我之蜜糖”。1996年,法國科學家Norman Mier等人報導了用黑腹果蠅在175種野生蘑菇中篩選潛在的生物農藥來源的研究,結果表明其中大多數對果蠅致命的蘑菇對人是無毒的。該研究中對果蠅毒性排名第二的是一種人類可食的蘑菇——紅絨蓋牛肝菌(Boletus chrysenteron,牛肝菌科)。

對果蠅有毒,但人類可食用的紅絨蓋牛肝菌,圖片:wiki commons

同時,很多對人有毒的蘑菇卻是其他動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鵝膏(A. pantherina)經常被蛞蝓取食。“毀滅天使”中的致命白毒傘(A. exitialis)也有被蟲齧食的記錄。

蛞蝓會食用,但對人有毒的豹斑鵝膏,圖片:poisoncentre.be

誤區五

毒蘑菇與銀器、大蒜、大米或燈芯草同煮可致後者變色;毒蘑菇經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後可去毒

這是有關毒蘑菇的傳說中最荒誕不經的部分,始作俑者的想像力令人敬佩。烹調是食物進嘴前經歷的最後一道工序,很多人因為沒有看到那些純屬子虛烏有的“遇毒變色反應”而放下了心中疑慮,心甘情願地將毒蘑菇吃進肚裡。2007年廣州發生的一起誤食致命白毒傘事件中,受害人就曾經用上述方法驗毒。

銀針驗毒是個流傳千年的古老傳說,原理是銀與硫或硫化物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古法提煉的砒霜純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銀器有可能驗出;但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會令銀器變黑。

赭紅擬口蘑(Tricholomopsis rutilans),有毒,不可食用。圖片:MykoWeb

至於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燈芯草變色的說法則完全出自臆想,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種現象確實存在。這種憑空捏造的東西駁起來頗有“渾身都是空門,不知何從下手”的無力感,好在一個反例就足以說明問題。我曾經用致命白毒傘和大蒜同煮,結果湯色清亮,大蒜顆顆雪白,兼之鮮香四溢,令人食欲大振……當然振過就算了。

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說法危害更甚,人們可能對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無法判斷的蘑菇,從而增加了中毒風險。不同種類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熱穩定性。以白毒傘為例,它的毒性成分是毒傘肽(Amatoxins),包括至少8種結構類似、骨架為8個氨基酸構成的環狀肽。毒傘肽的穩定性很強,煮沸、曬乾都不能破壞這類毒素,人體也不能將其降解。其中毒性最強的α-毒傘肽口服半致死劑量(LD50)是每千克體重0.1毫克,意味著吃下一兩朵白毒傘就足以奪去一個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沒有任何解藥。大蒜裡的活性物質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對毒蘑菇完全無能為力。

大蒜:“我也無能為力。”圖片:Healthy Ayurveda

除此之外,有些可食蘑菇含有少量加熱後會分解的有毒物質,必須烹煮至熟透,否則食用後可能導致不適,吃火鍋的時候尤其要注意。前文提到的食用菌雞腿菇含有鬼傘素,會阻礙乙醛脫氫酶的運作,導致乙醛在體內聚集,大量食用的同時又大量飲酒的話,容易出現雙硫侖樣反應,需要注意。

鬼傘素最初是從墨汁鬼傘裡分離出來的,它幼嫩的時候也可以吃,但並不保證安全。圖片:MykoWeb

最後,請記住,辨別野生蘑菇是否可食,需要分類學的專業知識,民間傳說一概不靠譜。沒有專業人士在場時,如果憑自己或自己信任的人的經驗不能百分之百確定某種野生蘑菇可食(此處經驗指吃過並能憑外形判斷),那麼唯一正確的方法是:絕對不要吃!

一旦吃了蘑菇3至6小時有上述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

傅小雲主任說,就這個月,他們科室已經收治了八例蘑菇中毒病人,目前毒蘑菇主要有8種毒素可致人死亡,在貴州出現過的有三種。傅小雲提醒,吃了蘑菇中毒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一旦吃了蘑菇3至6小時有上述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

記者:賴彩雲

貴州省疾控中心衛檢所現場處置科科長周亞娟介紹,2011年至2014年,貴州報告115起野生菌中毒事件,其中458人中毒,死亡52人,主要發生在農村家庭。野生菌中毒事件集中在6月至10月,其中7月報告事件數、中毒人數和死亡人數最多。

在全國,因為誤食毒蘑菇導致事故比比皆是。

衛生部2010年的統計資料就顯示,該年度全國食用有毒動植物和毒蘑菇死亡人數占全部食物中毒死亡人數的61%,其中半數以上是誤食毒蘑菇致死;而對中毒患者的調查表明,他們中的多數並非不知道毒蘑菇的存在,而是在採食蘑菇時受到了所謂的辨別方法的誤導。

全世界約有14000種大型真菌,形態和成分都具有很高的多樣性,辨別它們是否有毒需要專業知識,並非簡單方法和特定經驗所能勝任。因此對於不認識的野生菌,唯一安全的辦法是絕對不要採食。

這些對於識別毒蘑菇的誤區和謠言

大家要注意!

誤區一

鮮豔的蘑菇都是有毒的;無毒蘑菇顏色樸素

這是有關蘑菇的謠言中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殺傷力最強的一句,甚至上升到了箴言的高度。為了帶領大家走出這個誤區,我們讓大名鼎鼎的“毀滅天使”白毒傘(Amanita verna)現身說法。

“毀滅天使”白毒傘,圖片:高橋博 / kinoko-ya.sakura.ne.jp

白毒傘隸屬傘菌目鵝膏科鵝膏屬,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大型真菌之一,在歐美國家以“毀滅天使”(Destroying Angel)聞名,也是近年來國內多起毒蘑菇致死事件的元兇。白毒傘具有光滑挺拔的外形和純潔樸素的顏色, 還有微微的清香,符合傳說中無毒蘑菇的形象,很容易被誤食。以極高的中毒者死亡率(不同文獻記載高達50-90%)殘酷地嘲諷著這些傳說的信眾,因此還有個別名,愚人菇(Fool’s mushroom)。

經常被用來為“鮮豔的蘑菇有毒”這一印象做注解的,是今天第一篇文章介紹的、與白毒傘同屬的毒蠅鵝膏(A. muscaria)。鮮紅色菌蓋點綴著白色鱗片的形象構成了“我有毒,別吃我”的警戒色。

“我有毒,別吃我”的毒蠅鵝膏, 圖片:wiki commons

然而,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種類是美貌與安全並重的。例如同樣來自鵝膏屬的橙蓋鵝膏(A. caesarea),具有鮮橙黃色的菌蓋和菌柄,未完全張開時包裹在白色的菌托裡很萌,有“雞蛋菌” 的別稱,是夏天遊歷川藏地區不可不嘗的美味。另外如雞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金頂側耳(Pleurotus citrinipileatus)、雙色牛肝菌(Boletus bicolor)和正紅菇(Russula vinosa)等等,都是顏色鮮豔的食用菌。

美貌與安全並重的橙蓋鵝膏,圖片:flickriver.com

誤區二

可食用的無毒蘑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櫟樹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骯髒地帶

所有的蘑菇都不含葉綠素,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自養,只能寄生、腐生或與高等植物共生,同時要求比較高的環境濕度,因此它們都傾向於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俗話說“潮得都要長蘑菇了”,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環境的“清潔”和“骯髒”,並沒有具體的劃分標準,更與生長其中的蘑菇的毒性無關。食用菌雞腿菇(毛頭鬼傘,Coprinus comatus)經常在糞便上野生,栽培時也常用牛馬糞便作為培養基;反之,包括白毒傘在內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長在相對清潔的林中地上。

在腐爛基質上生長的雞腿菇。圖片:Discover Life

蘑菇生長環境中的高等植物,尤其是與很多種蘑菇共生的松樹和櫟樹(泛指殼鬥科植物),也不能作為蘑菇無毒的判斷依據。例如近年來在廣州多次致人死亡的致命白毒傘(A. exitialis)就是和一種櫟樹(黧蒴栲[lí shuò kǎ],Castanopsis fissa)共生的,而其他的"毀滅天使"們也生長在櫟樹林、松林或由二者構成的混交林中。另有報導稱,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無毒蘑菇種類也可能沾染毒性,採食時須格外注意。

從櫟樹林下的落葉中長出的致命白毒傘。圖片:wiki commons

誤區三

毒蘑菇往往有鱗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環

提及鱗片、粘液、菌托和菌環等形態特徵術語,是毒蘑菇謠言“與時俱進”的表現,謠言甚至因此具備了一點可靠性。同時生有菌托和菌環、菌蓋上往往有鱗片,這是鵝膏屬的識別特徵,而鵝膏屬是傘菌中有毒種類最為集中的類群。也就是說,按照“有菌托、菌環和鱗片的蘑菇有毒”的鑒別標準,可以避開包括白毒傘和毒蠅鵝膏在內的一大波毒蘑菇。但是,這條標準的適用範圍非常狹窄,不能外推到形態高度多樣化的整個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為“沒有這些特徵的蘑菇就是無毒的”。很多毒蘑菇並沒有獨特的形態特徵,如亞稀褶黑菇(Russula subnigricans,紅菇科)沒有菌托、菌環和鱗片,顏色也很樸素,誤食會導致溶血症狀,嚴重時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

沒有菌托、菌環和鱗片,但有毒的亞稀褶黑菇。圖片:goo.ne.jp

另一方面,這條標準讓很多可食蘑菇躺著也中槍。例如,常見食用菌中大球蓋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有菌環,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有菌托,香菇(Lentinus edodes)有毛和鱗片。

大球蓋骨,有菌環,但可以吃。圖片:wiki commons

誤區四

有蟲子取食痕跡的蘑菇是無毒的;毒蘑菇蟲蟻不食

這個說法的邏輯和對轉基因作物“蟲都不吃,人為什麼能吃”的錯誤判斷如出一轍。人和昆蟲(以及其他被稱為“蟲”的動物)的生理特徵差別很大,同一種蘑菇很可能是“彼之砒霜,我之蜜糖”。1996年,法國科學家Norman Mier等人報導了用黑腹果蠅在175種野生蘑菇中篩選潛在的生物農藥來源的研究,結果表明其中大多數對果蠅致命的蘑菇對人是無毒的。該研究中對果蠅毒性排名第二的是一種人類可食的蘑菇——紅絨蓋牛肝菌(Boletus chrysenteron,牛肝菌科)。

對果蠅有毒,但人類可食用的紅絨蓋牛肝菌,圖片:wiki commons

同時,很多對人有毒的蘑菇卻是其他動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鵝膏(A. pantherina)經常被蛞蝓取食。“毀滅天使”中的致命白毒傘(A. exitialis)也有被蟲齧食的記錄。

蛞蝓會食用,但對人有毒的豹斑鵝膏,圖片:poisoncentre.be

誤區五

毒蘑菇與銀器、大蒜、大米或燈芯草同煮可致後者變色;毒蘑菇經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後可去毒

這是有關毒蘑菇的傳說中最荒誕不經的部分,始作俑者的想像力令人敬佩。烹調是食物進嘴前經歷的最後一道工序,很多人因為沒有看到那些純屬子虛烏有的“遇毒變色反應”而放下了心中疑慮,心甘情願地將毒蘑菇吃進肚裡。2007年廣州發生的一起誤食致命白毒傘事件中,受害人就曾經用上述方法驗毒。

銀針驗毒是個流傳千年的古老傳說,原理是銀與硫或硫化物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古法提煉的砒霜純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銀器有可能驗出;但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會令銀器變黑。

赭紅擬口蘑(Tricholomopsis rutilans),有毒,不可食用。圖片:MykoWeb

至於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燈芯草變色的說法則完全出自臆想,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種現象確實存在。這種憑空捏造的東西駁起來頗有“渾身都是空門,不知何從下手”的無力感,好在一個反例就足以說明問題。我曾經用致命白毒傘和大蒜同煮,結果湯色清亮,大蒜顆顆雪白,兼之鮮香四溢,令人食欲大振……當然振過就算了。

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說法危害更甚,人們可能對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無法判斷的蘑菇,從而增加了中毒風險。不同種類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熱穩定性。以白毒傘為例,它的毒性成分是毒傘肽(Amatoxins),包括至少8種結構類似、骨架為8個氨基酸構成的環狀肽。毒傘肽的穩定性很強,煮沸、曬乾都不能破壞這類毒素,人體也不能將其降解。其中毒性最強的α-毒傘肽口服半致死劑量(LD50)是每千克體重0.1毫克,意味著吃下一兩朵白毒傘就足以奪去一個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沒有任何解藥。大蒜裡的活性物質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對毒蘑菇完全無能為力。

大蒜:“我也無能為力。”圖片:Healthy Ayurveda

除此之外,有些可食蘑菇含有少量加熱後會分解的有毒物質,必須烹煮至熟透,否則食用後可能導致不適,吃火鍋的時候尤其要注意。前文提到的食用菌雞腿菇含有鬼傘素,會阻礙乙醛脫氫酶的運作,導致乙醛在體內聚集,大量食用的同時又大量飲酒的話,容易出現雙硫侖樣反應,需要注意。

鬼傘素最初是從墨汁鬼傘裡分離出來的,它幼嫩的時候也可以吃,但並不保證安全。圖片:MykoWeb

最後,請記住,辨別野生蘑菇是否可食,需要分類學的專業知識,民間傳說一概不靠譜。沒有專業人士在場時,如果憑自己或自己信任的人的經驗不能百分之百確定某種野生蘑菇可食(此處經驗指吃過並能憑外形判斷),那麼唯一正確的方法是:絕對不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