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封閉的空間裡生活200天!這四個中國學生想要打破由俄羅斯保持的世界紀錄

科技日報記者 翟冬冬

7月9日上午9時,北京航太航空大學“月宮365”實驗換班儀式正式啟動。第二批4名乘員於上午入艙,開始為期200天的艙內實驗生活。此前在此類“空間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地基實驗裝置”中駐留生存時間最長的紀錄由俄羅斯保持,

為180天,若實驗順利進行,“月宮365”實驗將刷新這項紀錄。

二組成員宣誓

即將入艙換班的4名志願者面對國旗莊嚴宣誓:“我,愛祖國,愛航太,愛北航,愛團隊,自願作為‘月宮365’艙內實驗志願者。

”在眾人的期待與祝福下,第二組乘員劉光輝、伊志豪、褚正佩、王偉進入月宮一號實驗艙,標誌著“月宮365”實驗新的階段正式啟動。

這項實驗要解決的問題是,未來載人深空探測,宇航員在高閉合度裝置中如何實現自給自足。月宮一號是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研製的國內第一個、世界第三個空間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綜合實驗裝置。它由一個綜合艙和兩個植物艙組成。綜合艙面積42平方米,

高度2.5米,每個植物艙面積50—60平方米,高度3.5米。綜合艙中包括4間臥室、飲食交流工作間、洗漱間、廢物處理和動物養殖間。

一組二組8名成員和大家打招呼

今天出艙的一組乘員於今年5月10日進入實驗艙,在月宮一號的封閉環境中生活了60天。乘員之一的劉慧同學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覺得時間過得飛快,

轉眼間60天就已經過去了,這60天的生活非常忙碌和充實的,也充滿挑戰。此刻我充滿自豪感。同時感謝在艙外24小時守護我們的同學們。對於二組的同學,我想說,我們是你們堅強的後盾!”針對大家關注的生活問題,劉慧笑談,“下午茶後,我們還會舉行飛鏢比賽。”

9日上午,二組乘員進入艙內後,和一組乘員進行了數小時的交接活動。

月宮一號總設計師、首席科學家劉紅教授介紹說,在此期間,容納8人的月宮一號實驗艙系統接受了高負荷衝擊,特別考驗艙內氧氣和二氧化碳平衡系統在短時間內抗高負荷衝擊的能力。

艙內作物

據瞭解,和之前相比,二組進艙的實驗作物種類從21種增加到34種;水培方式從有基質水培向無基質水培轉變。

二組乘員結束200天的艙內生活後,一組乘員將再次進入艙內,完成後續105天實驗。

“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技術”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閉環回路生命保障技術,是未來月球、火星基地等載人深空探測所需的十大關鍵技術之一,且由於其難度和複雜性高而優先順序最高。月宮一號實驗團隊利用此次“月宮365”大科學實驗,將要驗證和探索多項深空探測生命保障技術。“後續我們將爭取機會,做些航太搭載實驗,”劉紅介紹說,“希望在未來10-15年取得一些突破。”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黨委書記張軍院士、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站專案副總設計師侯永青等出席了當天的換班儀式。

將要驗證和探索多項深空探測生命保障技術。“後續我們將爭取機會,做些航太搭載實驗,”劉紅介紹說,“希望在未來10-15年取得一些突破。”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黨委書記張軍院士、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站專案副總設計師侯永青等出席了當天的換班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