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名家讀納溪|名家大咖為納溪文化發展建言獻策

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

7月6日以來,瀘州納溪迎來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庚勝、中國散文學會名譽會長石英、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邱華棟等20餘名作家、書法家和畫家。

在短短兩天時間裡,眾多名家紛紛表示,納溪的靈山秀水、人文歷史、特色產業、城市發展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大家創作帶有更多泥土氣息的作品提供了豐富的一手素材。

而為了更好地挖掘納溪紅色文化和民俗文化,8日下午,眾多名家又齊聚共同舉行“中國名家讀納溪”文化研討會,

來自全國各地的名家和本土文人以文會友、交流經驗,結合著納溪本地產業特色,為納溪文化發展建言獻策。

“讀者”身份讀納溪 未來希望歌納溪

一天半的行程裡,活動密度高,爬山但不涉水,在納溪眾多景點之間穿梭,感知,感受,白庚勝說,此行,他們作為“讀者”來到瀘州納溪,作為讀者來閱讀瀘州人民幾千年來描寫在記載在大地上的史詩,

未來,他們有可能變成一個作者,歌頌瀘州的作者。

8日上午,20名名家還參加種樹活動,把楨楠種在了納溪一個小鎮,“同時也把我們各位作家的希望和理想以及對瀘州的希望都一起種在這裡,讓它和花卉一樣和樹木一樣生長著我們對它的寄託。”白庚勝說。

“本真、清新、向上、潛質”這是石英對納溪的第一印象的總結,納溪在文化發展上願意投入,那麼也就具有其發展的源動力。

石英說,不管從文化發展或是經濟發展來看,納溪都是因地制宜的,沒有熱衷於表面膚淺的東西,這難能可貴,納溪保留著自己內核、最具有特色的東西。

茶產業到茶文化 納溪可大有作為

著名作家 《中國作家》雜誌主編、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評委王山說,

儘管是第一次來到瀘州納溪,但“喝瀘州酒,品納溪茶”這句話是早有耳聞。

“我覺得這個挺有意思,把瀘州納溪的優勢和特色特色一句話都說出來了。”老話說,“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而王山認為,納溪確實的確有著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包括納溪的茶葉,茶文化,特早茶。

在王山看來,茶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其大面積種植時,如何做到生態環保,

實際上來說是可以形成一個全方位的生產的方式、生活的方式和文明的方式。茶文化源遠流長,在當下或者全球都有非常激烈的競爭,如果說茶文化來說也是一種激烈的競爭,這種競爭實際上是一種巧實力的差異化的競爭,王山認為納溪完全有條件將這個優勢利用自己獨有的傳統的優勢,地理的優勢,生態的優勢文化的優勢,發展自身的茶葉產業,包括茶文明,茶文化。

節節向上的竹精神 千百年的文人骨氣

林在城中,城在竹上,這是納溪的風姿與氣度,結合瀘州及周邊林竹資源,納溪以瀘州竹產業園區建設為載體,技術創新為依託,大力發展竹生態旅遊、竹家居用品、竹工藝品、竹食品藥品、竹纏繞管、竹制新材料,研發培訓等特色產業鏈條,帶動著產城經濟的節節攀升。

而參觀完納溪的竹產業和竹生態旅遊基地等,邱華棟坦言,納溪的竹子給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納溪有號稱百萬畝的竹子,竹子與中國人日常的生活非常親密,日常用具有大量的竹製品,中國人的智慧在竹製品身上可謂淋漓盡致。從造紙到日常用品到傢俱,甚至還有別的,竹子都可以發揮其作用,納溪未來也可以在竹子上大有作為。

此外,從另一個層面來講,竹子與中國文人也有親密的關係,比較有名的詩人、作家家中,門前院後都願意種點竹子,一是因為竹子有節,而文人講究有骨氣。竹子是一節節向上長的,所以從精神氣質上講,竹子與中國人的精神氣質是相似的。納溪的竹子既是物產的竹子,也是精神的竹子,是中國文人的一種象徵。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 徐慶 實習生 楊淑嵐 攝影報導

節節向上的竹精神 千百年的文人骨氣

林在城中,城在竹上,這是納溪的風姿與氣度,結合瀘州及周邊林竹資源,納溪以瀘州竹產業園區建設為載體,技術創新為依託,大力發展竹生態旅遊、竹家居用品、竹工藝品、竹食品藥品、竹纏繞管、竹制新材料,研發培訓等特色產業鏈條,帶動著產城經濟的節節攀升。

而參觀完納溪的竹產業和竹生態旅遊基地等,邱華棟坦言,納溪的竹子給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納溪有號稱百萬畝的竹子,竹子與中國人日常的生活非常親密,日常用具有大量的竹製品,中國人的智慧在竹製品身上可謂淋漓盡致。從造紙到日常用品到傢俱,甚至還有別的,竹子都可以發揮其作用,納溪未來也可以在竹子上大有作為。

此外,從另一個層面來講,竹子與中國文人也有親密的關係,比較有名的詩人、作家家中,門前院後都願意種點竹子,一是因為竹子有節,而文人講究有骨氣。竹子是一節節向上長的,所以從精神氣質上講,竹子與中國人的精神氣質是相似的。納溪的竹子既是物產的竹子,也是精神的竹子,是中國文人的一種象徵。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 徐慶 實習生 楊淑嵐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