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不只是產業轉移:嘉興謀求與上海協同創新

在浙江嘉興和上海金山區交界處,占地面積87平方公里的“張江長三角科技城”,其中45平方公里在嘉興平湖新埭鎮,42平方公里在金山區楓涇鎮。

張江長三角科技城由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管理委員會授權的張江楓涇科技園和張江平湖科技園共建而成,

是目前我國第一個跨省市、一體化發展的實踐區。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近日走訪了多個滬嘉合作園區發現,除了張江長三角科技城,秀洲區的上海交大嘉興科技園、海寧市的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海寧分區、嘉善縣的滬浙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等都成為嘉興接軌上海的重要產業載體。

在今年浙江省政府同意嘉興設立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前,嘉興和上海的產業合作早就先行一步,成效已經逐步顯現。

“嘉興接軌上海早已不只是簡單的產業承接,而是‘利益共用、互利共贏、協同創新’。” 嘉興市經信委主任卓衛明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說。

一園區地跨兩省、三方合作

“我們2013年下半年開始建廠,2015年正式投產,當時就申請了021區號。

這一科技城位於浙江嘉興和上海金山交界處,地跨浙滬兩省共建產業園區在嘉興早已推行。最早的便是2009年12月成立的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海寧分區。

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海甯分區總經理林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指出,海寧由於距離上海較近,

是全國百強縣之一,並且當地的幹部經常到漕河涇掛職交流,瞭解較深,才會選擇這個點,“上海和海寧之間的政策存在較多差別,需要更高層級的對接。”他說。

地校合作引入上海高校科技成果

為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帶動地方科技創新,嘉興早在10年前就開始引入“地校合作”模式。位於嘉興市秀洲區的上海交大嘉興科技園就是一個樣本,該科技園於2008年6月引入,

由上海交通大學和嘉興市政府共同建設,交大控股,主要覆蓋電子類、材料類、醫藥類、醫藥器械類、智慧製造類企業,2013年底一期建成後目前在孵企業約有120家。

依託上海交大的資源,園區引入了大量的優質企業。其中,交大內部科技成果轉化的企業占到30%,海外回國創業的企業占30%,另外交大校友以及上海周邊的一些成熟企業占30%,剩餘的10%是社會的各種創業。

上海交大嘉興科技園副總經理林忠義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指出,

他們會通過交大的資源組織相關創業大賽引入人才,並通過學校在上海的孵化基地招攬國外的好專案落戶到交大在上海市內外的14個合作園區。

為服務這14個園區,上海交大專門成立了一個由教授、博士生導師等構成的專家團隊,園區內企業遇到技術性難題都可以順暢地和這些專家對接,“一般情況下,隨便一家企業想對接交大的專家是非常難的。”林忠義指出。

從交大的角度,選擇嘉興有多方考慮:目前還是人才的窪地,生活成本較低,地理位置方便;嘉興地區的傳統製造業包括嘉善的木業、海寧的皮革、秀洲的毛衫等基礎雄厚;嘉興市政府部門的服務也頗受讚賞。

受訪企業均表示,他們看中的並不只是2-3年場地的免租和相關政策的扶持,更重要的是上海交大的招牌和資源。除了上海專家團隊,園區孵化器秀洲科技創業發展有限公司從2016年開始,外派專職人員到上海交大的大院系科研處進行掛職,“打通高校科技成果和企業生產之間的環節進行無縫對接。”中心副主任農靜說。

不只是簡單的產業承接

滬嘉的合作,並不限於此。資料顯示,嘉興市19個省級以上開發區產業協同創新區方案》已編入《上海市製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只是去掉了滬嘉,佈局更廣。”卓衛明說。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曾在上海採訪多位元區域專家瞭解到,上海的發展已經遇到要素與空間上的瓶頸,整個郊區的土地資源非常緊缺,尤其製造業需要往周邊轉移,這正好給了上海周邊城市機會,“如何與周邊區域互聯互通,是上海必須要面對的課題。”上述人士說。

嘉興無疑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兩地合作基礎非常深,近幾年大量支撐嘉興工業企業改造提升的協力廠商服務機構大部分來自上海,嘉興的貨物都通過上海港出去,高科技人才也主要從上海引進。”卓衛明說。

據悉,目前已有不少嘉興本地的企業將高端研發機構、研發總部放到上海,生產總部放在嘉興,這也是嘉興能給上海的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

作為當地工業經濟的主管部門,嘉興市經信系統近幾年開始每年派出2-3名幹部到上海市經信委掛職一年,一方面爭取上海經信委的支持,另一方面掌握上海工業與資訊發展的方向。

不僅如此,嘉興還引進了上海市經信委的工業與資訊化研究中心嘉興分中心。

“嘉興和上海,要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共同實現包容性增長。”卓衛明說。”林忠義指出。

從交大的角度,選擇嘉興有多方考慮:目前還是人才的窪地,生活成本較低,地理位置方便;嘉興地區的傳統製造業包括嘉善的木業、海寧的皮革、秀洲的毛衫等基礎雄厚;嘉興市政府部門的服務也頗受讚賞。

受訪企業均表示,他們看中的並不只是2-3年場地的免租和相關政策的扶持,更重要的是上海交大的招牌和資源。除了上海專家團隊,園區孵化器秀洲科技創業發展有限公司從2016年開始,外派專職人員到上海交大的大院系科研處進行掛職,“打通高校科技成果和企業生產之間的環節進行無縫對接。”中心副主任農靜說。

不只是簡單的產業承接

滬嘉的合作,並不限於此。資料顯示,嘉興市19個省級以上開發區產業協同創新區方案》已編入《上海市製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只是去掉了滬嘉,佈局更廣。”卓衛明說。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曾在上海採訪多位元區域專家瞭解到,上海的發展已經遇到要素與空間上的瓶頸,整個郊區的土地資源非常緊缺,尤其製造業需要往周邊轉移,這正好給了上海周邊城市機會,“如何與周邊區域互聯互通,是上海必須要面對的課題。”上述人士說。

嘉興無疑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兩地合作基礎非常深,近幾年大量支撐嘉興工業企業改造提升的協力廠商服務機構大部分來自上海,嘉興的貨物都通過上海港出去,高科技人才也主要從上海引進。”卓衛明說。

據悉,目前已有不少嘉興本地的企業將高端研發機構、研發總部放到上海,生產總部放在嘉興,這也是嘉興能給上海的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

作為當地工業經濟的主管部門,嘉興市經信系統近幾年開始每年派出2-3名幹部到上海市經信委掛職一年,一方面爭取上海經信委的支持,另一方面掌握上海工業與資訊發展的方向。

不僅如此,嘉興還引進了上海市經信委的工業與資訊化研究中心嘉興分中心。

“嘉興和上海,要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共同實現包容性增長。”卓衛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