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深度美文丨王維新:文化為一片黃土注入靈魂!

點擊題目下方鎮北堡西部影城寧夏旅遊,一鍵關注我們喲~

文化為一片黃土注入靈魂

王維新/文

也許是從小就在農村生活的緣故,我總覺得自己有一種割捨不去的黃土情結,離開家鄉已經45年了,基本沒有再和黃土直接打交道,過上了所謂的城裡人的日子。

沒有想到,一次不經意的遇見,我卻被黃土的視覺衝擊深深地震撼了,面對眼前看到的這一切,我的黃土情結被啟動了,她的厚重、雄渾、粗獷、憨實,甚至帶著一種濃烈的野性風情,

目不暇接,讓我驚歎不已。

那是一個深秋季節,曠野的樹木已經落盡了枯葉,那些枝椏像藏羚羊的角一樣豎向天空,大地一片蒼茫,裸☆禁☆露的黃土地,失去了被莊稼覆蓋的美麗色澤,與天空渾然一色,連成一體。秋風沙沙地在吹,黃河的浪花在翻滾著。

我來到了寧夏銀川的曠野上,在西夏區發現了兩座黃土古堡,走近一看,竟是傳說中的鎮北堡西部影城。

這裡是黃土帝國,是黃土的天下,所有的造型都是由黃土構成,奇跡成就了黃天厚土。土路、土牆、土塄、土門、土房、土炕、土桌、土凳,就連那清城演繹浪漫的月亮門也是用夯土築成的,圓圓的一個土孔,掛在高高的山頂上,活脫脫的就是一面放大了的月亮。

幾匹駿馬揚鬃甩尾,懸蹄刨土,從我們眼前賓士而過,騰起一股滾滾黃塵煙霧。在沙霧般的視線中,這裡變得朦朦朧朧,被罩上了一層霧靄,氤氳彌漫,烏雲翻滾,鎮北堡變得更加神秘莫測,讓人浮想聯翩。

當我們剛要走進堡內時,眼前橫著一道用褐色木樁做成的城門,

旁邊的牌子上赫然寫道: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望著這個近似原始部落山寨之門的造型,我立刻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敬畏感。我想,坐汽車的人到了這裡,是不是也要下車?摸著掉渣的黃土牆壁和粗糙的原木柱子,望著這滿目的黃土城堡,我眼前掠過的影像,竟是壺口黃河滾滾的黃浪,是黃土高原那版畫一樣的地貌,是那被歲月風塵掩埋的大漠蒼茫,耳畔響起了黃河謠那悲壯豪邁的旋律,
心情激蕩不已。

這裡是原鎮北堡的遺址,距銀川市35公里。兩座城堡是明清時期為防禦賀蘭山以北外族入侵銀川府而設置的駐軍要塞明城始建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清城始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兩堡一南一北,均坐西朝東,緊鄰沿山公路東側的老堡已被風蝕殆盡,僅存殘牆斷垣。城東西長175米,南北寬160米。向北穿過城中黃土路,是明城遺址。再向北行200米便是清城。清城城池比較完整,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50米,牆體用黃土夯築而成,高約10余米。東面辟有半圓形甕城,城門南側有一斜坡可登上城牆。城牆寬5米,牆上築砌有1.8米高的堞牆垛口。城牆四角原建有角樓,巍峨雄壯,就像黃土高原的一幅版畫。

鎮北堡西部影城就是在這樣一個原始古堡的基礎上修建的。保留和傳承了古堡原有的奇特、雄渾、蒼涼、悲壯、殘舊、衰而不敗的粗獷景象,突出了它的荒涼感、滄桑感、黃土味及原始化、民俗化的審美內涵。來到這裡,我們熱愛創作的人一定會靈感大發,文思泉湧,在這一片西部風光中盡興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去完成對藝術作品的朝聖和膜拜。

我們穿過幽深的甕城,走進清代風格的城池,過道裡貼著古代一個縣衙捉拿案犯的告示,還畫有頭像。大概是哪部影片拍攝時留下的遺跡吧。剛進到門口處,東側有一個小小的郵政所,用綠色裝飾著,牆上掛著郵箱,門前立式的夜燈玻璃罩,看樣子有些年份了,有些發黃。這裡的店鋪、酒肆、攤點、茶館、藥店、妓院門前都掛著招牌或者旗幌。許多物品都是用塑膠仿製的,像南瓜、油餅、大肉、黑瓷碗,席面的菜肴等等,像真的一樣。

賣貨的商人都是蠟像造就,他們的神態各異,服裝絢麗,男士長袍短褂,女人塗著胭脂口紅,秀髮飄飄,長裙落地。在一處坡地上,有一組塑像,有老漢推獨輪車、女人推磨、兒童跳皮筋等造型,聽說是用蘆葦做骨架,用黃泥巴做血肉塑成的。他們的神態、動作非常傳神,栩栩如生,仿佛一下濃縮了許多歷史的畫面。

現在影城兩座古城內,還保留和復原了拍攝過部分影片的原景和道具,供遊人觀賞。明城展出場景有《黃河謠》中的“鐵匠營”實景,影片《紅高粱》中的月亮門、釀酒作坊、九兒居室和九兒出嫁時乘坐的轎子、盛酒的大缸、碗具以及影片《冥王星行動》中的匪巢樓。清城內有影視一條街景,影片《五魁》中柳家深宅大院實景,《大話西遊》中的城牆。還建有電影資料館、放映廳等影視服務設施。

鎮北堡西部影城給昔日凋敗衰落的古堡,帶來了新的生命力。當我漫步在這些影視場景之中,流連於真假難分的道具中時,仿佛來到了夢幻般的電影世界,令人神往驚奇,耳目一新。

鎮北堡的前世今生帶著一點傳奇色彩,它的前世從清朝開始是一座屯兵的兵營,後來荒蕪,老百姓把它當作羊圈。這裡的地勢有三條自然洩洪溝環繞,在城堡旁邊倒塌的廢墟上隔水再建一座城,新舊兩座城堡就是一對陰陽魚,正好形成一幅太極圖。城堡被山環抱成“臥龍懷珠”、“靈龜下山”之勢,風水極佳。

文化給一片黃土注入靈魂,使這片沉睡的故土蘇醒了,煥發出了勃勃生機。1993年鎮北堡西部影城成立前,清城這塊地方全是羊圈欄舍,一片荒涼景象。這年夏季,一位女演員來到鎮北堡,她驚呆了,眼前盡是廢墟荒土,荒涼衰敗,滿眼全是沙灘,茫茫大漠,沒有一戶人家,沒有炊煙,沒有狗吠,沒有人聲,沒有綠樹,沒有飯館,停水停電,又逢大風揚塵天氣,迷迷漫漫,好像到了荒島。天氣炎熱,蚊蟲叮咬,在這裡創業太難了,她寫下了一首詩:天將曉,蚊子醒來早,昨夜嗡聲猶在耳,戈壁生活何時了?誰言此地好!天已午,饑腸響如鼓,丈夫生來不下廚,戈壁灘上生煙火,淚水和米煮。日西落,孤獨向誰說,午夜月,朦朧似唱歌,大風怒吼百草折,飛沙走石屋頂揭,渾身直哆嗦。欲說苦,滿身沾沙土,飛沙走石習以常,創業只把信心鼓,勇士不言苦......

鎮北堡歷經數百年滄桑,以其雄渾、古樸的風格,成為賀蘭山東麓風景旅遊景觀,並以它那特有的神秘韻味,引起了中國許多著名電影藝術家的濃厚興趣,被藝術家們稱讚為神秘的古堡。

而說到鎮北堡,就必然和張賢亮先生聯繫在一起。我曾經拜讀過他的小說《靈與肉》《綠化樹》,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當時鎮北堡的雛形:來到這裡,第一眼看到的鎮北堡,初步印象就是就是一個土圍子。歷經風吹雨打,歲月侵蝕,風刀霜劍留下斑駁的痕跡,層層土皮剝落後的滿目瘡痍,一片狼藉。這裡不過是過去的牧主在草場上修建的一個土寨子。座落在山腳下的一片卵石和沙礫中間,周圍稀稀落落地長著些芨芨草,用黃土夯築的土牆裡,來往的人就從一個像豁牙般難看的洞口鑽出鑽進。但這裡有個一間土房子的郵政代辦所,兩間土房子的派出所,所以似乎也成了個經濟中心。逢集的時候,人比平時多一點,倒也熙熙攘攘的.....

張賢亮先生獨具慧眼,化腐朽為神奇,徹底改變了鎮北堡的命運。鎮北堡的魅力,不是它的豪華,不是它的繁華,不是它的秀麗,就在於它的荒涼、悲壯、蒼涼之美,那種雄渾,那種厚重,那種無法替代的黃土氣息,讓人震撼。

一位元日本記者到鎮北堡參觀後,回去寫了一篇報導,標題是《張賢亮出賣荒涼》。國內著名演員劉曉慶來寧夏,到西部影城參觀後,免費給影城拍了一部電視專題片,叫《荒涼無價》。

鎮北堡不加修飾,連接地氣,它的荒涼之美,滄桑之美,是它的顯著特色,在世界影視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離開鎮北堡的時候,我回眸一望,一片蒼茫古樸的城堡鑲嵌在茫茫大漠之中,她好像沙海中的一隻航船,正在全速前進,船長雖然已經西去,他留給青海湖畔的這匹駿馬,是寧夏的驍勇之將,是華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必將賓士萬里,熠熠生輝!

大地是蒼茫的,西北是蒼茫的,鎮北堡是蒼茫的。天地渾然一色,獨特的地貌風情,獨特的民俗風格,厚重的文化積澱,鎮北堡西部影城這個藝術精品的搖籃,就是中國的好萊塢!

王維新,筆名楚微、春光等。原籍陝西省,現居北京。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學歷,搜狐網、鳳凰網簽約作家,中國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作家聯誼會會員,中央電視臺網友智囊團成員,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邀聽評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首屆中國文藝金爵獎獲得者,曾任《西楚文藝》副主編、執行主編。

發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600多篇,獲中國作家年會一等獎等獎勵100多次。創作《千河奔流》《渭北明珠》《根植沃土》《生命讚歌》等電視藝術片腳本18部,已在央視2、4、6、8、10頻道和地方電視臺拍攝播放16部。

僅存殘牆斷垣。城東西長175米,南北寬160米。向北穿過城中黃土路,是明城遺址。再向北行200米便是清城。清城城池比較完整,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50米,牆體用黃土夯築而成,高約10余米。東面辟有半圓形甕城,城門南側有一斜坡可登上城牆。城牆寬5米,牆上築砌有1.8米高的堞牆垛口。城牆四角原建有角樓,巍峨雄壯,就像黃土高原的一幅版畫。

鎮北堡西部影城就是在這樣一個原始古堡的基礎上修建的。保留和傳承了古堡原有的奇特、雄渾、蒼涼、悲壯、殘舊、衰而不敗的粗獷景象,突出了它的荒涼感、滄桑感、黃土味及原始化、民俗化的審美內涵。來到這裡,我們熱愛創作的人一定會靈感大發,文思泉湧,在這一片西部風光中盡興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去完成對藝術作品的朝聖和膜拜。

我們穿過幽深的甕城,走進清代風格的城池,過道裡貼著古代一個縣衙捉拿案犯的告示,還畫有頭像。大概是哪部影片拍攝時留下的遺跡吧。剛進到門口處,東側有一個小小的郵政所,用綠色裝飾著,牆上掛著郵箱,門前立式的夜燈玻璃罩,看樣子有些年份了,有些發黃。這裡的店鋪、酒肆、攤點、茶館、藥店、妓院門前都掛著招牌或者旗幌。許多物品都是用塑膠仿製的,像南瓜、油餅、大肉、黑瓷碗,席面的菜肴等等,像真的一樣。

賣貨的商人都是蠟像造就,他們的神態各異,服裝絢麗,男士長袍短褂,女人塗著胭脂口紅,秀髮飄飄,長裙落地。在一處坡地上,有一組塑像,有老漢推獨輪車、女人推磨、兒童跳皮筋等造型,聽說是用蘆葦做骨架,用黃泥巴做血肉塑成的。他們的神態、動作非常傳神,栩栩如生,仿佛一下濃縮了許多歷史的畫面。

現在影城兩座古城內,還保留和復原了拍攝過部分影片的原景和道具,供遊人觀賞。明城展出場景有《黃河謠》中的“鐵匠營”實景,影片《紅高粱》中的月亮門、釀酒作坊、九兒居室和九兒出嫁時乘坐的轎子、盛酒的大缸、碗具以及影片《冥王星行動》中的匪巢樓。清城內有影視一條街景,影片《五魁》中柳家深宅大院實景,《大話西遊》中的城牆。還建有電影資料館、放映廳等影視服務設施。

鎮北堡西部影城給昔日凋敗衰落的古堡,帶來了新的生命力。當我漫步在這些影視場景之中,流連於真假難分的道具中時,仿佛來到了夢幻般的電影世界,令人神往驚奇,耳目一新。

鎮北堡的前世今生帶著一點傳奇色彩,它的前世從清朝開始是一座屯兵的兵營,後來荒蕪,老百姓把它當作羊圈。這裡的地勢有三條自然洩洪溝環繞,在城堡旁邊倒塌的廢墟上隔水再建一座城,新舊兩座城堡就是一對陰陽魚,正好形成一幅太極圖。城堡被山環抱成“臥龍懷珠”、“靈龜下山”之勢,風水極佳。

文化給一片黃土注入靈魂,使這片沉睡的故土蘇醒了,煥發出了勃勃生機。1993年鎮北堡西部影城成立前,清城這塊地方全是羊圈欄舍,一片荒涼景象。這年夏季,一位女演員來到鎮北堡,她驚呆了,眼前盡是廢墟荒土,荒涼衰敗,滿眼全是沙灘,茫茫大漠,沒有一戶人家,沒有炊煙,沒有狗吠,沒有人聲,沒有綠樹,沒有飯館,停水停電,又逢大風揚塵天氣,迷迷漫漫,好像到了荒島。天氣炎熱,蚊蟲叮咬,在這裡創業太難了,她寫下了一首詩:天將曉,蚊子醒來早,昨夜嗡聲猶在耳,戈壁生活何時了?誰言此地好!天已午,饑腸響如鼓,丈夫生來不下廚,戈壁灘上生煙火,淚水和米煮。日西落,孤獨向誰說,午夜月,朦朧似唱歌,大風怒吼百草折,飛沙走石屋頂揭,渾身直哆嗦。欲說苦,滿身沾沙土,飛沙走石習以常,創業只把信心鼓,勇士不言苦......

鎮北堡歷經數百年滄桑,以其雄渾、古樸的風格,成為賀蘭山東麓風景旅遊景觀,並以它那特有的神秘韻味,引起了中國許多著名電影藝術家的濃厚興趣,被藝術家們稱讚為神秘的古堡。

而說到鎮北堡,就必然和張賢亮先生聯繫在一起。我曾經拜讀過他的小說《靈與肉》《綠化樹》,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當時鎮北堡的雛形:來到這裡,第一眼看到的鎮北堡,初步印象就是就是一個土圍子。歷經風吹雨打,歲月侵蝕,風刀霜劍留下斑駁的痕跡,層層土皮剝落後的滿目瘡痍,一片狼藉。這裡不過是過去的牧主在草場上修建的一個土寨子。座落在山腳下的一片卵石和沙礫中間,周圍稀稀落落地長著些芨芨草,用黃土夯築的土牆裡,來往的人就從一個像豁牙般難看的洞口鑽出鑽進。但這裡有個一間土房子的郵政代辦所,兩間土房子的派出所,所以似乎也成了個經濟中心。逢集的時候,人比平時多一點,倒也熙熙攘攘的.....

張賢亮先生獨具慧眼,化腐朽為神奇,徹底改變了鎮北堡的命運。鎮北堡的魅力,不是它的豪華,不是它的繁華,不是它的秀麗,就在於它的荒涼、悲壯、蒼涼之美,那種雄渾,那種厚重,那種無法替代的黃土氣息,讓人震撼。

一位元日本記者到鎮北堡參觀後,回去寫了一篇報導,標題是《張賢亮出賣荒涼》。國內著名演員劉曉慶來寧夏,到西部影城參觀後,免費給影城拍了一部電視專題片,叫《荒涼無價》。

鎮北堡不加修飾,連接地氣,它的荒涼之美,滄桑之美,是它的顯著特色,在世界影視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離開鎮北堡的時候,我回眸一望,一片蒼茫古樸的城堡鑲嵌在茫茫大漠之中,她好像沙海中的一隻航船,正在全速前進,船長雖然已經西去,他留給青海湖畔的這匹駿馬,是寧夏的驍勇之將,是華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必將賓士萬里,熠熠生輝!

大地是蒼茫的,西北是蒼茫的,鎮北堡是蒼茫的。天地渾然一色,獨特的地貌風情,獨特的民俗風格,厚重的文化積澱,鎮北堡西部影城這個藝術精品的搖籃,就是中國的好萊塢!

王維新,筆名楚微、春光等。原籍陝西省,現居北京。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學歷,搜狐網、鳳凰網簽約作家,中國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作家聯誼會會員,中央電視臺網友智囊團成員,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邀聽評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首屆中國文藝金爵獎獲得者,曾任《西楚文藝》副主編、執行主編。

發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600多篇,獲中國作家年會一等獎等獎勵100多次。創作《千河奔流》《渭北明珠》《根植沃土》《生命讚歌》等電視藝術片腳本18部,已在央視2、4、6、8、10頻道和地方電視臺拍攝播放1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