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的山水鄉愁】農村通水 為養殖戶注入脫貧新希望

央廣網隴西7月6日消息莫維軍一家的屋子後面有一間磚頭房和一間移動板房,這兩間屋子裡面大大小小共有著近30頭豬。豬圈裡傳來連續的“哼哼聲”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莫維軍笑著解釋說,

這一頭馬上要下崽兒了!

莫維軍家的豬長勢良好 央廣網記者劉一荻 攝

家住隴西縣福星鎮馬營灣村陽山社的莫維軍今年40出頭,之前一直在北京的建築工地打工,收入不高、時好時壞。然而2016年10月起,他開始了與豬打交道的生活。這一切的背後,

都是因為家裡通了自來水。

甘肅省乾旱地區的人民會將雨水儲存在自家的窖中,這種水在當地被稱為“窖水”。不僅吃水、用水困難,窖水中的細菌、微生物、雜質等嚴重超標,水安全同樣得不到保障。胃脹、胃痛、腹瀉的問題層出不窮。有的村民吃不上窖水,還需要去附近的河裡挑水,一來一去個把小時更是普遍現象,“河裡的水經常還是含堿量非常高的咸水、苦水,”隴西縣農村供水管理所所長戴福祥告訴記者。

除了吃水難、水污染,吃水貴也是讓百姓頭疼的問題。一噸水的價格不高,然而來往的運費卻能達到上百元,這也讓當地農民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莫維軍的妻子是河北承德人,提起窖水的她連連搖頭,“窖水做的飯我根本吃不下去。我們吃水都成問題,更別提養豬了,這些事情之前想都不敢想!”

隨著引洮工程一期的全面供水,隴西縣農村的通水逐步實現。

然而,馬營灣村陽山社的位置卻偏離福星鎮主幹道,更偏離隴西縣農村供水的骨幹,這給當地的通水製造了不小的麻煩。好在2015年,在當地政府、縣農村供水管理所的幫助下,莫維軍一家安上了自來水設備。通水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自來水通了,莫維軍和在隴西縣城裡帶孫子的妻子商量了一下,決定回來養豬賺錢。

莫維軍打開自家的水龍頭,自來水源源不斷地流出 央廣網記者劉一荻 攝

莫維軍坦言,畜牧業用水極大,不僅要給牲畜飲用,還要沖洗圈棚,保證衛生。“這在通水之前,根本想就不敢想!自己吃都不夠,哪還有水給牲口?”

莫維軍打開豬圈裡的水龍頭 央廣網記者劉一荻 攝

每年過年,福星鎮對豬肉的需求量會猛增,一頭豬至少可以賣到2000元。有些相熟的村民甚至現在就開始在莫維軍這裡預定明年過年時的豬肉了。“不愁賣不出去!”他和妻子笑著告訴記者。

在福星鎮,像莫維軍這樣因為通水而開始從事牲畜養殖的村民在逐漸增多。目前,鎮上養豬、養牛、養羊、養雞、養狐狸的家庭已經超過25戶,每家都能賺到上千、上萬元,這也讓鎮上的居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新希望。

豬有了、水通了、銷路不愁了,莫維軍現在想著的就是怎麼給自己家的豬創造一個更舒適的生活環境。他想安裝一個抽風機,但是又怕安裝時的巨大噪音嚇到懷孕的母豬導致流產,這個計畫便暫時擱淺了。不過他告訴記者,自己還同時配備了豬的產房、豬寶寶的“保育箱”等基本設施,把自己的豬寶寶們養得更肥、更壯。

鎮上養豬、養牛、養羊、養雞、養狐狸的家庭已經超過25戶,每家都能賺到上千、上萬元,這也讓鎮上的居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新希望。

豬有了、水通了、銷路不愁了,莫維軍現在想著的就是怎麼給自己家的豬創造一個更舒適的生活環境。他想安裝一個抽風機,但是又怕安裝時的巨大噪音嚇到懷孕的母豬導致流產,這個計畫便暫時擱淺了。不過他告訴記者,自己還同時配備了豬的產房、豬寶寶的“保育箱”等基本設施,把自己的豬寶寶們養得更肥、更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