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警鐘長鳴,勿忘國恥——七七事變80周年

古典書城

「最受歡迎的古典文化公號 最具人氣的古典文化社群 」

國學經典 | 古典文學 | 詩詞歌賦 | 歷史趣聞 | 風俗禮儀

“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最後關頭已臨到,犧牲到底不屈撓;飛機坦克來勿怕,大刀揮起敵人跑!盧溝橋!盧溝橋!國家存亡在此橋!……”

這是北京檔案館珍藏的《盧溝橋歌》詞曲,作於80年之前“七七事變”之後。80年過去了,這首歌中透出的悲壯與豪邁,仍讓人動容。

盧溝橋,位於北平城西南約15公里的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全長265米,寬8米,最寬處可達9.3米。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既是南下的要衝,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

盧溝橋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看曉月要在黎明時分,站在古橋上,憑欄遠眺,西山疊翠,月色嫵媚。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稱讚“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

史料記載,自金代開始,中原腹地進京,皆要在盧溝橋停留,為京師進出中原腹地的必經之路。侵華日軍一旦佔領盧溝橋,北京就是一座死城,華北也就唾手可得。宛平城建於1640年,

是捍衛北京城的軍事要塞。

1937年7月7日,農曆六月廿九。歷史奔流至此,瞬間迅猛改道。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抵抗外敵入侵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為慘烈的戰爭。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於1937年7月7日,為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7月7日上午,日軍到盧溝橋以北地區進行演習。

下午,日軍第三大隊第八中隊在中隊長清水節郎的帶領下,由豐台兵營開到龍王廟,聲稱進行夜間演習。

日本人打破了這個寂靜的夜晚。19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22點40分,在宛平城東北日軍演習方向響起了一陣槍聲。隨後幾名日軍來到宛平城下,

硬說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拒絕。日軍遂包圍宛平縣城。

午夜12時,日方向冀察政務委員會就“日本兵失蹤事件”提出交涉,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索失蹤士兵。時任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秦得純拒絕日方的進城要求,但為了協商解決問題,告知日方“等天亮後,令該地軍警代為尋覓,如查有日本兵,即行送還”。

經查明,中國軍隊並無開槍之事,也未發現有所謂失蹤日兵的蹤跡。日軍在進城徹查被拒絕後,立即開槍示威,並向城內發射炮彈。潛伏在鐵路東側的日軍輕重機槍及山炮一齊向宛平城開火,中國守軍被迫還擊。

事實上,日軍所謂“失蹤”的士兵志村菊次郎,很快就歸隊了。當年中日關係舞臺上的活躍角色松本重治在自己的回憶錄《上海時代》中“盧溝橋畔的槍聲”一節如是記述:

“這個新兵擔任傳令兵,在離隊解手返回時,在黑暗中走了相反的方向,因此延誤了歸隊時間。”“七七事變”關鍵人物之一、日軍第八大隊大隊長一木清直1938年6月30日接受《朝日新聞》採訪時也坦承:當時已接到士兵歸隊的報告。

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並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

“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

1937年7月28日上午,日軍按預定計劃向北平發動總攻。當時香月清司指揮已雲集到北平周圍的朝鮮軍第20師團,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約1萬人,在100餘門大炮和裝甲車配合、數十架飛機掩護下,向駐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國第29軍第132、37、38師發起全面攻擊。

“七七事變”敵我雙方戰鬥序列

“七七事變”敵我攻防示意圖

第29軍將士在各自駐地奮起抵抗,譜寫了一首不屈的戰歌。

南苑是日軍攻擊的重點。第29軍駐南苑部隊約8000餘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訓的軍事訓練團學生1500余人)浴血抵抗,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不少軍訓團的學生也在戰鬥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僅剩4人生還,餘者全部壯烈犧牲。

7月30日,天津失守。

佟麟閣,全面抗戰爆發後捐軀疆場的第一位高級將領。

趙登禹,第一位在全面抗戰中殉職的師長。

盧溝曉月橋猶在,烽火狼煙日未遠。 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我們珍惜今天這來之不易的生活。

80年後的今天,戰火和硝煙早已散去,如今的宛平城是我國華北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兩開門衛城,城裡的居已在那安居樂業了好幾代人,城西的盧溝橋也成為了國內外遊客心中的熱門景點。

但宛平城城牆上當年留下的累累彈痕,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人們,這裡曾經發生過的那樣慘烈的戰爭。

牢記歷史!勿忘先烈!

警鐘長鳴!勿忘國恥!

—————— 古典書城 ——————

也未發現有所謂失蹤日兵的蹤跡。日軍在進城徹查被拒絕後,立即開槍示威,並向城內發射炮彈。潛伏在鐵路東側的日軍輕重機槍及山炮一齊向宛平城開火,中國守軍被迫還擊。

事實上,日軍所謂“失蹤”的士兵志村菊次郎,很快就歸隊了。當年中日關係舞臺上的活躍角色松本重治在自己的回憶錄《上海時代》中“盧溝橋畔的槍聲”一節如是記述:

“這個新兵擔任傳令兵,在離隊解手返回時,在黑暗中走了相反的方向,因此延誤了歸隊時間。”“七七事變”關鍵人物之一、日軍第八大隊大隊長一木清直1938年6月30日接受《朝日新聞》採訪時也坦承:當時已接到士兵歸隊的報告。

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並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

“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

1937年7月28日上午,日軍按預定計劃向北平發動總攻。當時香月清司指揮已雲集到北平周圍的朝鮮軍第20師團,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約1萬人,在100餘門大炮和裝甲車配合、數十架飛機掩護下,向駐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國第29軍第132、37、38師發起全面攻擊。

“七七事變”敵我雙方戰鬥序列

“七七事變”敵我攻防示意圖

第29軍將士在各自駐地奮起抵抗,譜寫了一首不屈的戰歌。

南苑是日軍攻擊的重點。第29軍駐南苑部隊約8000餘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訓的軍事訓練團學生1500余人)浴血抵抗,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不少軍訓團的學生也在戰鬥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僅剩4人生還,餘者全部壯烈犧牲。

7月30日,天津失守。

佟麟閣,全面抗戰爆發後捐軀疆場的第一位高級將領。

趙登禹,第一位在全面抗戰中殉職的師長。

盧溝曉月橋猶在,烽火狼煙日未遠。 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我們珍惜今天這來之不易的生活。

80年後的今天,戰火和硝煙早已散去,如今的宛平城是我國華北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兩開門衛城,城裡的居已在那安居樂業了好幾代人,城西的盧溝橋也成為了國內外遊客心中的熱門景點。

但宛平城城牆上當年留下的累累彈痕,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人們,這裡曾經發生過的那樣慘烈的戰爭。

牢記歷史!勿忘先烈!

警鐘長鳴!勿忘國恥!

—————— 古典書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