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誰能想到,我放棄社交後,竟然真的沒朋友了

0,

開宗明義:別把拒絕無效社交,當成逃避社交的藉口!

也許有人不知道什麼是「無效社交」,這裡特指,有很多網路文章觀點說,如果你是內向不擅言辭,覺得社交累,那就不要勉強自己,

而應該多花時間自我提升,等自己牛逼了,別人自然就會主動找你社交,所以社交這個東西是不用學,不用練的。

我對這樣的觀點,表示呵呵,誰信誰傻。

1,

他對我說:他平時喜歡一個人待著,比較愛學習,平時工作也還可以。最近剛剛出來出差,跟幾個同事約著出去遊玩,

玩的過程中,覺得很無聊,不知道要說什麼,覺得很累。

而三年前,他大學時,卻是一個活躍於社交活動,喜歡跟朋友們擼串喝酒的人,看到自己喜歡的姑娘會去搭訕,女生緣很好,曾經2個月有好幾個姑娘跟他表白。

我問他:是什麼原因促使你的前後反差?這三年中間發生了什麼影響你的事情?

其實我更想問他,那幾個姑娘現在怎麼樣了,好心疼,兄弟太浪費資源了。

最後還是忍住了。

他接著說:發生轉變的原因,估計是,中間遇到嚴厲的導師,很苛責,是對學習幾乎沒有指導,那時候覺得人生無望。

都不敢看老師的眼睛,因為對無理的指責與要求非常的氣,怕他看到那種我的那種憤怒。想要擺脫:非常努力,非常勤奮,為自己找出路。

後來,為了擺脫,於是跨行跨專業學習並且找工作,從0學起,起點低,異常努力,要做到很好,所有的心思都佔用在學習工作上,

拒絕所有的社交活動。最終雖然找到當年畢業生中薪資較高的工作,但也失去了很多朋友,失去了社交能力。

感覺每天都在拼命奔跑,失去了很多,甚至失去了生活,現在工作可以喘口氣了,就又想找回生活。雖然已經擺脫老師的負面影響,但是陰影還在,想要克服這個問題。

我告訴他,你的問題還挺典型的,本來你天性活潑開朗,但由於受到一些負面影響,

才導致變成現在這種害怕社交,恐懼社交,不會社交,感覺心累的狀態。要解決,就反向操作,讓積極正能量的人影響你,用用於社交來打敗恐懼社交。

2,

針對「無效社交」,我發現有3個特點。

1)很多人誤解了「無效社交」的真正含義。

粉絲補充道:這種不喜歡社交的狀態,

近一年越來越嚴重,之前還在上學的時候,每天還跟幾個好哥們玩遊戲喝酒擼串,那時候也會同時追好幾個妹子,感覺人比較自信,比較有活力。畢業以後,有了職業發展目標,每天會堅持學習兩三個小時,來提升專業技能,幾乎拒絕了所有我認為的「無效社交」。

在我看來,「無效社交」是個偽概念,如果你不會社交,偶然間看到某些知乎大V說不要「無效社交」,應該多把時間精力放在自我成長上,少去浪費時間,然後你內心就說,太TM對了,我就不擅長社交,就不要委屈自己了,然後就不假思索,不加選擇的輕信了,最後發現自己不得不要去社交的時候,完全處於懵逼狀態。

或者換個角度說,確定是否屬於「無效社交」,要看你的目的是什麼,和朋友吃喝玩樂是無效社交嗎,不一定,你和別人一起分享快樂,你也需要放鬆。如果你要結交牛人,但你的層級和價值與對方不對等,或者你沒法給對方提供需要的價值,那你再努力都是「無效社交」。

很多人把「無效社交」都當成逃避社交的藉口,如果你不擅長社交,當你需要社交時,你又如何進行「有效社交」呢?

「社交」無所謂無效還是有效,社交本身也是一項能力,和高效溝通一樣重要,是我們作為社會人必備的重要生存手段之一。

但你沒經過各種社交活動的訓練,你怎麼可能擁有應付自如的社交能力,來説明你在非常需要社交的場合,來應對呢?

即使是「無效社交」的活動,也是一種讓你能「有效社交」的練習。

2)我發現宣導不要無效社交的人,一般不善社交!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些所謂的大V,提出一個容易把「普通人」帶到坑裡的觀點:宣導大家不要去做「無效社交」,把時間精力剩下來,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水準,當自己牛逼了,別人自然會主動找你社交,你不用浪費時間鍛煉社交能力。而且強調說你內心既然不喜歡社交,就不要去練了。

我發現提這種觀點的人,一般都不是內向,擅長社交的人,而且他們忽略了很多人,雖然不擅長社交,但其實內心是有社交的欲望,只不過他們缺乏方法和訓練而已。

社交也是自我成長中的一個重要技能,你這個大V,只片面的強調學習能力的技能,忽視社交技能的提升,你這是在坑人呀。

當然我也接觸過一些人,聲稱自己內心就是不喜歡社交,覺得社交累。

但深入和他們溝通發現,他們並非不想社交,而是發覺自己社交時,沒法很好的表達自己,感覺累,或者是某種自卑,比如覺得自己太矮了,不夠漂亮,不會說話,感覺每次社交時狀態差,總之就是怕出去丟醜,乾脆選擇躲起來。他們是在逃避社交,剛好某個大V說,你不用「無效社交」,好了,剛好對你的胃口,你就真的放棄了社交。

可是,你無法逃避所有社交。

3)人是社會性動物,你無法逃避社交。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過:自從世界上出現人類以來,相互交往就一直存在。

很多人覺得自己不擅長社交,沒必要去人多的地方湊熱鬧,平常多獨處幹自己的事情好了。

但只要你不是選擇避世隱居,你在這個社會上,是逃不過社交這個事情。

如果你不指望通過陌生人,陌生圈子認識新朋友。

那你也逃不過這4個圈子。現有朋友圈、同學圈、同事圈、親戚圈。

如果你不打算主動通過這些管道認識新朋友。你總要維繫這些關係吧,維持關係也是社交呀。

如果你還是個年輕人,那你總有要認識男女朋友的需求吧,你拒絕社交活動來認識,那你只能接受網路婚戀管道,和家裡安排的相親,或是朋友同事介紹的異性,這些難道就不是社交了嗎?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過:人的社交根本不是本能,也就是說,並不是為了愛社交,而是為了怕孤獨。

我絕對不相信,你不想社交就是內心不喜歡,沒人喜歡孤獨。如果你真這麼不愛社交,也不要和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接觸了,這豈不是更好?

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交。

再比如:

你在學校裡,如果不和同學,校友接觸,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形單影隻,如何應對以後在社會上的複雜的人際關係。

如果你現在處於職場,如果你不會和同事,領導打交道,你覺得光靠自己努力工作,就能升職加薪?太天真了。

你以為眼不見為淨,耳不聽為清?還的確是,估計你變成盲人或聾啞人的時候,就可以世界清靜了。

3,

別再親信別人的論斷,要問自己內心到底要什麼?

你真的不想要結交新朋友嗎?你真的不需要認識異性朋友嗎?請問自己內心100遍啊,100遍。

知道了你要什麼,接下來就是獲得如何做到的手段,知道了方法,剩下就是踐行的過程。

包括我的觀點,你也不要無條件的接受,你也要自我分析一下,但我也可以說句實話,很多普通人(說的就是你,你,你),沒有閱讀習慣,看書少,社會閱歷少,是沒有分辨力的,所以你們容易被影響、被洗腦,也很正常。

所以,人醜就要多讀書,人笨更要多讀書。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對危機的心理反應通常經歷四個不同的階段。

衝擊期———發生在危機事件發生後不久或當時,感到震驚、恐慌、不知所措。

防禦期———表現為想恢復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慮和情緒紊亂,恢復受到損害的認識功能。

解決期———積極採取各種方法接受現實,尋求各種資源努力設法解決問題。焦慮減輕,自信增加,社會功能恢復。

成長期———經歷了危機變得更成熟,獲得應對危機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極應對而出現種種心理不健康的行為。

你就是一直處於防禦期,而不願意進入解決期。當然和你有拖延症應該也有一定關係。

英國詩人拜倫曾說過:如果說是社交教會了我們怎樣生活,那麼是孤獨教會我們怎樣去死了。

如果你願意孤獨的過這一輩子,我也不攔你。

4,

很多時候,我們拒絕做一件事,表面上看,好像是某個冠冕堂皇的原因, 其實只是一種自我安慰與逃避。就像是借酒澆愁的人,只能愁更愁,並沒有解決問題。

但實際上,是你內心的害怕恐懼占了主動權,讓你遠離這件事,你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不想是你有選擇權,不能是你缺乏選擇權和能力。

就像找不到男女朋友的人,都在標榜自己是「寧缺毋濫」;就像找不到好工作的人,都在自我安慰說,我是沒好好找,要找肯定都是世界500強的職位。大哥,你這個世界500強的工作,是在麥當勞裡送外賣嗎?

有時候,我們的壞習慣或陳舊的思維,影響著我們的行為,當我們習以為常時,我們就陷入了一種類似於野生動物,被馴養成寵物一樣。別人讓你坐就坐,讓你吃就吃。毫無主見,毫無自主能力。

不思考的人生會危機四伏。我們要思考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事情,是不是就真的是對的,以及如何調整這些行為習慣。不然,我們的人生就會被帶偏,被帶到坑了,爬坑是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代價。

別把拒絕無效社交,當成逃避社交的藉口!

少去浪費時間,然後你內心就說,太TM對了,我就不擅長社交,就不要委屈自己了,然後就不假思索,不加選擇的輕信了,最後發現自己不得不要去社交的時候,完全處於懵逼狀態。

或者換個角度說,確定是否屬於「無效社交」,要看你的目的是什麼,和朋友吃喝玩樂是無效社交嗎,不一定,你和別人一起分享快樂,你也需要放鬆。如果你要結交牛人,但你的層級和價值與對方不對等,或者你沒法給對方提供需要的價值,那你再努力都是「無效社交」。

很多人把「無效社交」都當成逃避社交的藉口,如果你不擅長社交,當你需要社交時,你又如何進行「有效社交」呢?

「社交」無所謂無效還是有效,社交本身也是一項能力,和高效溝通一樣重要,是我們作為社會人必備的重要生存手段之一。

但你沒經過各種社交活動的訓練,你怎麼可能擁有應付自如的社交能力,來説明你在非常需要社交的場合,來應對呢?

即使是「無效社交」的活動,也是一種讓你能「有效社交」的練習。

2)我發現宣導不要無效社交的人,一般不善社交!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些所謂的大V,提出一個容易把「普通人」帶到坑裡的觀點:宣導大家不要去做「無效社交」,把時間精力剩下來,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水準,當自己牛逼了,別人自然會主動找你社交,你不用浪費時間鍛煉社交能力。而且強調說你內心既然不喜歡社交,就不要去練了。

我發現提這種觀點的人,一般都不是內向,擅長社交的人,而且他們忽略了很多人,雖然不擅長社交,但其實內心是有社交的欲望,只不過他們缺乏方法和訓練而已。

社交也是自我成長中的一個重要技能,你這個大V,只片面的強調學習能力的技能,忽視社交技能的提升,你這是在坑人呀。

當然我也接觸過一些人,聲稱自己內心就是不喜歡社交,覺得社交累。

但深入和他們溝通發現,他們並非不想社交,而是發覺自己社交時,沒法很好的表達自己,感覺累,或者是某種自卑,比如覺得自己太矮了,不夠漂亮,不會說話,感覺每次社交時狀態差,總之就是怕出去丟醜,乾脆選擇躲起來。他們是在逃避社交,剛好某個大V說,你不用「無效社交」,好了,剛好對你的胃口,你就真的放棄了社交。

可是,你無法逃避所有社交。

3)人是社會性動物,你無法逃避社交。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過:自從世界上出現人類以來,相互交往就一直存在。

很多人覺得自己不擅長社交,沒必要去人多的地方湊熱鬧,平常多獨處幹自己的事情好了。

但只要你不是選擇避世隱居,你在這個社會上,是逃不過社交這個事情。

如果你不指望通過陌生人,陌生圈子認識新朋友。

那你也逃不過這4個圈子。現有朋友圈、同學圈、同事圈、親戚圈。

如果你不打算主動通過這些管道認識新朋友。你總要維繫這些關係吧,維持關係也是社交呀。

如果你還是個年輕人,那你總有要認識男女朋友的需求吧,你拒絕社交活動來認識,那你只能接受網路婚戀管道,和家裡安排的相親,或是朋友同事介紹的異性,這些難道就不是社交了嗎?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過:人的社交根本不是本能,也就是說,並不是為了愛社交,而是為了怕孤獨。

我絕對不相信,你不想社交就是內心不喜歡,沒人喜歡孤獨。如果你真這麼不愛社交,也不要和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接觸了,這豈不是更好?

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交。

再比如:

你在學校裡,如果不和同學,校友接觸,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形單影隻,如何應對以後在社會上的複雜的人際關係。

如果你現在處於職場,如果你不會和同事,領導打交道,你覺得光靠自己努力工作,就能升職加薪?太天真了。

你以為眼不見為淨,耳不聽為清?還的確是,估計你變成盲人或聾啞人的時候,就可以世界清靜了。

3,

別再親信別人的論斷,要問自己內心到底要什麼?

你真的不想要結交新朋友嗎?你真的不需要認識異性朋友嗎?請問自己內心100遍啊,100遍。

知道了你要什麼,接下來就是獲得如何做到的手段,知道了方法,剩下就是踐行的過程。

包括我的觀點,你也不要無條件的接受,你也要自我分析一下,但我也可以說句實話,很多普通人(說的就是你,你,你),沒有閱讀習慣,看書少,社會閱歷少,是沒有分辨力的,所以你們容易被影響、被洗腦,也很正常。

所以,人醜就要多讀書,人笨更要多讀書。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對危機的心理反應通常經歷四個不同的階段。

衝擊期———發生在危機事件發生後不久或當時,感到震驚、恐慌、不知所措。

防禦期———表現為想恢復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慮和情緒紊亂,恢復受到損害的認識功能。

解決期———積極採取各種方法接受現實,尋求各種資源努力設法解決問題。焦慮減輕,自信增加,社會功能恢復。

成長期———經歷了危機變得更成熟,獲得應對危機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極應對而出現種種心理不健康的行為。

你就是一直處於防禦期,而不願意進入解決期。當然和你有拖延症應該也有一定關係。

英國詩人拜倫曾說過:如果說是社交教會了我們怎樣生活,那麼是孤獨教會我們怎樣去死了。

如果你願意孤獨的過這一輩子,我也不攔你。

4,

很多時候,我們拒絕做一件事,表面上看,好像是某個冠冕堂皇的原因, 其實只是一種自我安慰與逃避。就像是借酒澆愁的人,只能愁更愁,並沒有解決問題。

但實際上,是你內心的害怕恐懼占了主動權,讓你遠離這件事,你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不想是你有選擇權,不能是你缺乏選擇權和能力。

就像找不到男女朋友的人,都在標榜自己是「寧缺毋濫」;就像找不到好工作的人,都在自我安慰說,我是沒好好找,要找肯定都是世界500強的職位。大哥,你這個世界500強的工作,是在麥當勞裡送外賣嗎?

有時候,我們的壞習慣或陳舊的思維,影響著我們的行為,當我們習以為常時,我們就陷入了一種類似於野生動物,被馴養成寵物一樣。別人讓你坐就坐,讓你吃就吃。毫無主見,毫無自主能力。

不思考的人生會危機四伏。我們要思考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事情,是不是就真的是對的,以及如何調整這些行為習慣。不然,我們的人生就會被帶偏,被帶到坑了,爬坑是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代價。

別把拒絕無效社交,當成逃避社交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