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北京網路媒體代表團重走革命奮鬥路

點擊上方“網信北京”訂閱哦!

山東臨沂的山

2017年, “北京人”到山東上“黨課”!

6月的沂蒙大地,山青水秀,生機勃勃。由30余家傳統媒體、北京屬地重點社會網站組成的“2017北京網路媒體紅色故土行”代表團一行近80人,

在蒙山沂水間,重走革命奮鬥路,重訪先烈故里。

此次活動是北京網路媒體從業人員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品牌活動。活動旨在通過重走革命道路、重訪先烈故里、重溫革命思想、體驗改革成就,激發互聯網從業人員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推動中國特色網路文化建設的快速、健康發展。

從2003年起,活動先後赴西柏坡、井岡山、延安、遵義、百色、皖南、韶山、重慶、上海和嘉興、紅安、西藏、內蒙古、甘肅等紅色革命聖地參觀學習,

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傳承紅色基因。

“2017北京網路媒體紅色故土行”代表團在山東臨沂的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黨課”中——

曹國偉、張朝陽、丁磊、李彥宏、周鴻禕、方興東等互聯網大咖……

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新浪、搜狐、網易、鳳凰,百度、京東、小米科技、奇虎360、合一集團、阿裡巴巴、愛奇藝等多家網站高管都曾組團一起上“課”學習,並且都深有感觸。

“北京網路媒體紅色故土行”活動,為什麼對他們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在紅色遺跡中究竟找到了什麼?為什麼活動長盛不衰且陣容強大?

羅榮桓元帥當年在沂蒙山區經歷過大小戰鬥無數次,但“留田突圍”堪稱奇跡。在他的周密部署下,只用了一夜時間,沒放一槍一彈,無一傷亡,安全突破2萬日寇三道嚴密封鎖線,轉危為安。當時隨軍記者、國際友人漢斯.希伯,

稱讚其指揮神奇,是一次“無聲的戰鬥”。圖為山東省政府舊址處羅榮桓元帥的起居室。

難忘的行程

臨沂可不只是《舌尖上的中國》裡的煎餅之鄉。事實上,她是紅色革命老區,號稱山東“小延安”。

在那炮火紛飛的年代,這片英雄遍佈的紅色土地上,孟良崮戰役、淵子崖村自衛戰聲名顯赫。沂蒙紅嫂、第一位為中國抗日戰爭英勇獻身的國際人士等可歌可泣的故事,

激蕩在代表團每一個人的心頭。

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山東省政府和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山東抗日根據地紀念館、沂蒙紅嫂紀念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臨沂城市規劃展覽館……重走革命道路、重訪先烈故里、重溫革命思想、體驗改革成就。網路媒體來這裡,意義非凡。

蒙陰縣垛莊“燕翼堂”劉氏家族“一門八烈士”,抗戰時期舉家抗日,為革命獻出了親人年輕的生命。其中,劉曉浦叔侄曾經點燃了沂蒙山區的革命火種。

革命夫妻陳明辛銳夫婦打動互聯網人的心

陳明、辛銳夫婦和國際友人漢斯·希伯等烈士的英勇事蹟,感動了在場每一位代表團成員。

陳明、辛銳夫婦是抗戰隊伍裡的才子佳人並一見鍾情,成為相愛至深的革命伉儷。

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內,

還原抗大一分校情景的蠟像

1941年11月30日,慘烈的大青山突圍戰打響了,日偽軍殘酷“鐵壁合圍”。由於情報錯誤,轉移時誤入日軍包圍圈。陳明是突圍隊伍中的最高領導人,帶領戰鬥力量沖在前線,不幸雙腿負傷。為不拖累戰友,陳明對著圍上來的鬼子連發兩搶,打死兩個鬼子,槍膛裡還有一顆子彈,他留給了自己。辛銳當時已有三個月身孕,雙腿膝蓋被打碎。養傷期間被日本兵搜山發現。為掩護戰友,她把最後一顆手榴彈拉響,與敵人同歸於盡。

2015年8月,臨沂市郯城縣發現一本日文版語法教科書——《中學口語法》。該書扉頁標有“中學校國語漢文科用”字樣,是日本東京開成館株式會社於昭和十二年六月三十日(1937年6月30日)出版發行。專家表示,“極有可能是日軍侵華後用來奴化教育的書籍。”

山東首位抗擊日寇犧牲的外國友人,“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令互聯網人欽佩不已。

漢斯·希伯是波蘭人,1925年來到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他到敵後根據地採訪。

1941年11月,漢斯·希伯所在的八路軍連隊,在大青山五道溝下的獾溝子附近遭遇日軍。他不幸身受重傷,最後獻出寶貴的生命,時年僅44歲。1942年,山東軍民為了紀念他,建了一座白色圓錐形紀念碑,碑上刻著羅榮桓等題寫的“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的題詞。

山東軍民為漢斯·希伯修建紀念碑及他的妻子秋迪·盧森堡來大青山看望丈夫。

大青山突圍戰,我方近6000人的龐大隊伍,僅靠600人的低劣武裝,抗擊5000多裝備精良的日軍。以犧牲300多人,傷500餘人的代價,粉碎了侵略者的重兵“清剿”,“一場壯烈的拼殺換取了幾千人轉危為安的空前勝利”。圖為某戰場一角。

令互聯網人動容的沂蒙紅嫂

北京把教育基地建在了臨沂。活動期間,“北京媒體沂蒙革命老區教育基地”在沂蒙紅嫂紀念館落成。

北京市網信辦黨組書記、主任,首都互聯網協會黨委書記、會長佟力強是這樣說的,此次北京網路媒體紅色故土行,成立“北京媒體沂蒙革命老區教育基地”,既是向建黨96周年獻禮,也是為了搭一個傳承紅色文化、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平臺。

媒體沂蒙革命老區教育基地揭幕現場,右二為北京市網信辦黨組書記、主任,首都互聯網協會黨委書記、會長佟力強

水乳☆禁☆交融、生死與共的紅嫂壯舉,深深震撼著代表團。佟力強說,沂蒙紅嫂的故事讓他深受感染,滿含熱淚。“它們無一不彰顯著老區人民的奉獻與犧牲,沂蒙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學習好、宣傳好、傳承好沂蒙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鳳凰網總編輯助理姚辰羲也難以忘懷,眼中也有些晶瑩。她說,這種真心實意的軍民魚水情,在今天十分重要,要繼承和發揚紅嫂精神。同時,作為年輕一代的媒體人,要深度挖掘報導新時代的紅嫂故事,感動更多人,讓紅嫂精神代代相傳。

毅然用乳汁救紅軍小戰士莊新民的紅嫂明德英。“蒙山高,沂水長,好紅嫂,永難忘”,她的事蹟被寫入小說《紅嫂》。

用乳汁救活了八路軍傷患的“沂蒙紅嫂”明德英,自己家4個孩子因照顧不周不幸夭折;撫養42名革命後代的“沂蒙母親”王換於;擁軍支前的“沂蒙六姐妹”……她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一個英雄女性的群體。

據不完全統計,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沂蒙紅嫂幾乎承擔了作戰部隊所有的後勤工作,她們共做了315萬雙軍鞋、122萬件軍衣,碾米碾面11716萬斤,動員參軍參戰20萬人,救護病員6萬人,掩護革命同志9.4萬人,瓦解敵方9.8萬多人。

王換于當年告訴兒媳婦:“咱的孩子死了,咱還可以再生。烈士已經犧牲了,咱要是給人家養不活,人家就沒有後代了!”

1939年,王換於創辦戰時托兒所,撫養42名革命後代

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戰役打響,5小時內架一座橋讓前方戰士通過完全來不及。於是,沂蒙大姐李桂芳帶領村裡婦女站在冰冷的河水中當“人橋”,讓戰士們通過。部隊首長眼含熱淚,朝身後的戰士們大聲喊道:“前邊,是婦女們用身體為我們搭起的橋,一定要輕踩,慢走,走中間。” 戰士們猶豫片刻,終於走上了這座人橋。夜色中,雖然互相看不清面容,但戰士們心中都明白,橋下是自己的姐妹,他們是踏著親人的肩膀走向戰場的,沒有一個人說話,只是默默地、輕輕地、匆匆地從橋上走過……

“沂蒙六姐妹”這一稱謂,其實是當年陳毅元帥親自命名的。

圖為《沂蒙六姐妹》劇照

唯有自由不可剝奪,無數仁人志士捨身取義。

唯有正義不可戰勝,無數英雄壯舉浩氣長存。

抗戰期間,沂蒙根據地人口420萬,120萬人支前,21萬人參軍,10萬人為國捐軀,孕育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雖然戰爭歷史已經遠去,但那浩浩蕩蕩的衝鋒隊伍,那響徹雲霄的衝殺聲,都在眼前這一張張圖片中浮現。” 阿裡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大優酷事業群黨委副書記、政府合作事業部經理王立群深有感觸。

蒙陰縣垛莊“燕翼堂”劉氏家族“一門八烈士”,抗戰時期舉家抗日,為革命獻出了親人年輕的生命。其中,劉曉浦叔侄曾經點燃了沂蒙山區的革命火種。

革命夫妻陳明辛銳夫婦打動互聯網人的心

陳明、辛銳夫婦和國際友人漢斯·希伯等烈士的英勇事蹟,感動了在場每一位代表團成員。

陳明、辛銳夫婦是抗戰隊伍裡的才子佳人並一見鍾情,成為相愛至深的革命伉儷。

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內,

還原抗大一分校情景的蠟像

1941年11月30日,慘烈的大青山突圍戰打響了,日偽軍殘酷“鐵壁合圍”。由於情報錯誤,轉移時誤入日軍包圍圈。陳明是突圍隊伍中的最高領導人,帶領戰鬥力量沖在前線,不幸雙腿負傷。為不拖累戰友,陳明對著圍上來的鬼子連發兩搶,打死兩個鬼子,槍膛裡還有一顆子彈,他留給了自己。辛銳當時已有三個月身孕,雙腿膝蓋被打碎。養傷期間被日本兵搜山發現。為掩護戰友,她把最後一顆手榴彈拉響,與敵人同歸於盡。

2015年8月,臨沂市郯城縣發現一本日文版語法教科書——《中學口語法》。該書扉頁標有“中學校國語漢文科用”字樣,是日本東京開成館株式會社於昭和十二年六月三十日(1937年6月30日)出版發行。專家表示,“極有可能是日軍侵華後用來奴化教育的書籍。”

山東首位抗擊日寇犧牲的外國友人,“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令互聯網人欽佩不已。

漢斯·希伯是波蘭人,1925年來到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他到敵後根據地採訪。

1941年11月,漢斯·希伯所在的八路軍連隊,在大青山五道溝下的獾溝子附近遭遇日軍。他不幸身受重傷,最後獻出寶貴的生命,時年僅44歲。1942年,山東軍民為了紀念他,建了一座白色圓錐形紀念碑,碑上刻著羅榮桓等題寫的“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的題詞。

山東軍民為漢斯·希伯修建紀念碑及他的妻子秋迪·盧森堡來大青山看望丈夫。

大青山突圍戰,我方近6000人的龐大隊伍,僅靠600人的低劣武裝,抗擊5000多裝備精良的日軍。以犧牲300多人,傷500餘人的代價,粉碎了侵略者的重兵“清剿”,“一場壯烈的拼殺換取了幾千人轉危為安的空前勝利”。圖為某戰場一角。

令互聯網人動容的沂蒙紅嫂

北京把教育基地建在了臨沂。活動期間,“北京媒體沂蒙革命老區教育基地”在沂蒙紅嫂紀念館落成。

北京市網信辦黨組書記、主任,首都互聯網協會黨委書記、會長佟力強是這樣說的,此次北京網路媒體紅色故土行,成立“北京媒體沂蒙革命老區教育基地”,既是向建黨96周年獻禮,也是為了搭一個傳承紅色文化、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平臺。

媒體沂蒙革命老區教育基地揭幕現場,右二為北京市網信辦黨組書記、主任,首都互聯網協會黨委書記、會長佟力強

水乳☆禁☆交融、生死與共的紅嫂壯舉,深深震撼著代表團。佟力強說,沂蒙紅嫂的故事讓他深受感染,滿含熱淚。“它們無一不彰顯著老區人民的奉獻與犧牲,沂蒙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學習好、宣傳好、傳承好沂蒙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鳳凰網總編輯助理姚辰羲也難以忘懷,眼中也有些晶瑩。她說,這種真心實意的軍民魚水情,在今天十分重要,要繼承和發揚紅嫂精神。同時,作為年輕一代的媒體人,要深度挖掘報導新時代的紅嫂故事,感動更多人,讓紅嫂精神代代相傳。

毅然用乳汁救紅軍小戰士莊新民的紅嫂明德英。“蒙山高,沂水長,好紅嫂,永難忘”,她的事蹟被寫入小說《紅嫂》。

用乳汁救活了八路軍傷患的“沂蒙紅嫂”明德英,自己家4個孩子因照顧不周不幸夭折;撫養42名革命後代的“沂蒙母親”王換於;擁軍支前的“沂蒙六姐妹”……她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一個英雄女性的群體。

據不完全統計,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沂蒙紅嫂幾乎承擔了作戰部隊所有的後勤工作,她們共做了315萬雙軍鞋、122萬件軍衣,碾米碾面11716萬斤,動員參軍參戰20萬人,救護病員6萬人,掩護革命同志9.4萬人,瓦解敵方9.8萬多人。

王換于當年告訴兒媳婦:“咱的孩子死了,咱還可以再生。烈士已經犧牲了,咱要是給人家養不活,人家就沒有後代了!”

1939年,王換於創辦戰時托兒所,撫養42名革命後代

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戰役打響,5小時內架一座橋讓前方戰士通過完全來不及。於是,沂蒙大姐李桂芳帶領村裡婦女站在冰冷的河水中當“人橋”,讓戰士們通過。部隊首長眼含熱淚,朝身後的戰士們大聲喊道:“前邊,是婦女們用身體為我們搭起的橋,一定要輕踩,慢走,走中間。” 戰士們猶豫片刻,終於走上了這座人橋。夜色中,雖然互相看不清面容,但戰士們心中都明白,橋下是自己的姐妹,他們是踏著親人的肩膀走向戰場的,沒有一個人說話,只是默默地、輕輕地、匆匆地從橋上走過……

“沂蒙六姐妹”這一稱謂,其實是當年陳毅元帥親自命名的。

圖為《沂蒙六姐妹》劇照

唯有自由不可剝奪,無數仁人志士捨身取義。

唯有正義不可戰勝,無數英雄壯舉浩氣長存。

抗戰期間,沂蒙根據地人口420萬,120萬人支前,21萬人參軍,10萬人為國捐軀,孕育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雖然戰爭歷史已經遠去,但那浩浩蕩蕩的衝鋒隊伍,那響徹雲霄的衝殺聲,都在眼前這一張張圖片中浮現。” 阿裡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大優酷事業群黨委副書記、政府合作事業部經理王立群深有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