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代各時期民窯瓷器鑒賞

清早期民窯青花

1 胎釉:清初青花瓷器胎體厚重呈灰白或灰黃色,瓷化程度較好,胎釉結合緊密,多數釉面呈鴨蛋青,透明度較差,光澤度不強,個別釉面有縮釉,大部分有醬口,同時許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

修胎也不太規整,盤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漸扁薄,圈足稍微向內收,有的器物足沿經過工匠仔細修琢後,還出現有泥鰍背現象,較光滑,底邊還帶有窯紅即火石紅

2 青料: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國產浙料繪製,大致有青翠淡雅與灰籃等種,

總體呈色穩定,少數趨於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暈散和紋飾模糊現象。

3 造型: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為主,陳設器為輔,造型側重於實用性,基本是延續明代的傳統式樣,形制上還多具有明代古樸渾厚之遺風。

4 紋飾: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紋飾質樸自然,繪畫一反已往單線平塗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線平塗的技法,講究勻稱,疏密有致,相互輝映,粗獷豪放,同時紋飾題材豐富,

常見有動物紋、植物紋、山水圖、博古圖等,龍紋高大雄壯,矯健有力,有騰雲駕霧之勢,麒麟紋常和挺撥的巴蕉葉畫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葉紋中常留白

清中期民窯青花

1、嘉道時期瓷器胎骨與乾隆相比略粗松一點,白度無大異,而新仿之胎骨不是過白過細,就是過於粗糙,有時還可見顆粒狀物。從釉面看,嘉道瓷器釉面普遍有“細桔皮釉”及輕微的“波浪釉”現象,

從側面視之尤為明顯。

3、青花呈色雖有多種表現,但主流還是以穩定的純正藍色居多,色調沉著不飄浮,紋飾清晰,到後期青花呈色有青藍、淡藍、灰藍等各色。

4 清中期施釉較厚為多,薄釉較少。

5、嘉慶青花色調較穩定,但由於政府的不關注瓷器燒制出現勢衰現象,器物上的青花暗淡飄浮的現象,而且青花品種減少,品質降低,尤其是青花釉裡紅產品,普遍施釉稀薄,釉色灰暗,青花也有暈散現象。

6、道光青花瓷呈色與嘉慶基本相同,藍色不甚鮮亮,無凝聚斑點和暈散現象,有飄浮感。

7、嘉、道兩朝在裝飾繪畫上類似,出現畫面層次少,畫意呆板,尤其人物只是有形卻無神。

8、雍正、乾隆時期青花瓷上畫的最多的一個圖案是“纏蓮枝”,有“清廉”和“青出於藍”的代表意

義,嘉、道以後,偷工減料,纏蓮枝畫的非常簡單,原本枝條蔓蔓的纏蓮枝化成如同勾子一樣的花,簡稱“勾子蓮”。

清代晚期青花

1:用料

咸豐時期典型青花瓷顏色淡雅或者淡雅;同治末期還採用了進口青料洋藍,燒制出的青花瓷顏色鮮亮,青中泛 紫,缺乏天然礦物青料的美感;光緒時期的國產青料採用的是浙料,民窯則用洋藍或石子青,所產青花瓷特點是顏色漂浮在釉中;宣統時期採用國產青料,民窯則多用洋 藍,產出青花瓷顏色青翠明豔。

2:圖紋、工藝

咸豐時期青花瓷所繪人物形象具有“鷹鉤鼻”的特點,紋飾呆板,缺乏生機,工藝方面,瓷器胎體比前朝時期的厚重,胎質粗松,胎釉泛白且稀薄,具有“波浪釉”的特 征;同治時期青花瓷圖案多到有封建迷信色彩,官窯多採用寓意吉祥如意的福祿壽喜做主要裝飾,民窯圖紋內容則雜亂無章,且繪畫技巧粗陋,在工藝方面,胎質粗松, 胎釉泛白,平整度差;光緒時期青花瓷擁有豐富多彩的造型、圖案紋飾,筆法細緻拘謹,在工藝方面相比咸豐、同治具有明顯改進,胎質細密堅硬,相比清朝前期,還是 明顯鬆軟,其中民窯產青花胎質更加粗糙、笨重,白色的胎釉略泛閃青,瓷器瓶頸部位有一對稱的鋪首銜環耳;宣統時期青花瓷圖紋多以龍、鳳、八仙、八寶、八卦、雲 蝠、雲鶴、團花、纏枝蓮和“壽”字等為主要裝飾,工藝方面使用機械制瓷技術,器形規整,胎質高度瓷化,胎體輕薄,胎釉更顯玻璃光澤,敲擊發出清脆似金屬聲音, 民窯產瓷器未受影響。

2:圖紋、工藝

咸豐時期青花瓷所繪人物形象具有“鷹鉤鼻”的特點,紋飾呆板,缺乏生機,工藝方面,瓷器胎體比前朝時期的厚重,胎質粗松,胎釉泛白且稀薄,具有“波浪釉”的特 征;同治時期青花瓷圖案多到有封建迷信色彩,官窯多採用寓意吉祥如意的福祿壽喜做主要裝飾,民窯圖紋內容則雜亂無章,且繪畫技巧粗陋,在工藝方面,胎質粗松, 胎釉泛白,平整度差;光緒時期青花瓷擁有豐富多彩的造型、圖案紋飾,筆法細緻拘謹,在工藝方面相比咸豐、同治具有明顯改進,胎質細密堅硬,相比清朝前期,還是 明顯鬆軟,其中民窯產青花胎質更加粗糙、笨重,白色的胎釉略泛閃青,瓷器瓶頸部位有一對稱的鋪首銜環耳;宣統時期青花瓷圖紋多以龍、鳳、八仙、八寶、八卦、雲 蝠、雲鶴、團花、纏枝蓮和“壽”字等為主要裝飾,工藝方面使用機械制瓷技術,器形規整,胎質高度瓷化,胎體輕薄,胎釉更顯玻璃光澤,敲擊發出清脆似金屬聲音, 民窯產瓷器未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