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番茄高產種植技術,細菌性斑點病的識別與防治

發病症狀

番茄細菌性斑點病能夠在番茄苗期至收穫期的整個生長季節造成為害,主要為害番茄葉、莖、花、葉柄和果實。葉片感染,產生深褐色至黑色不規則斑點,直徑2~4毫米,斑點周圍有黃色暈圈,

嚴重時後期常穿孔。

莖稈發病初期先出現小而數量較多的圓形、水漬狀、褐色病斑,但病斑周圍無黃色暈圈,病斑易連成斑塊,後期嚴重時可使一段莖部變黑。

果柄受害症狀與莖部相似,黑點密集而小,常造成落花,後期果柄部變黑。

為害花蕾時,在萼片上形成許多黑點,連片時,萼片乾枯。

幼嫩果實初期的小斑點稍隆起,近成熟時病斑周圍往往仍保持較長時間的綠色。病斑附近果肉略凹陷,中央形成木栓化瘡痂,病斑周圍黑色,中間色淺並有輕微凹陷。

防治措施

(I)選用抗病品種利用抗病品種是防治該病的經濟有效措施,

應因地制宜地選育和引用抗、耐病高產良種。

(2)加強檢疫由於該病是一個重要的種傳病害,因此要加強種子檢疫,防止帶菌種子傳人非疫區。

(3)選用無病種子建立無病留種田,採用無病種苗;在番茄播種前,用55℃的溫湯浸種30分鐘,移人冷水中冷卻後再催芽,或用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浸種30分鐘,洗淨後播種。

(4)適時輪作與非茄科蔬菜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

以減少初侵染源。

(5)加強田間管理如保護地番茄發生過此病,在罷園時每畝使用2~3千克硫黃,將秧子連同病株起熏煙後,再拔除病株,同時做好病殘株的處理,切勿隨地亂扔;在發病初期防治前應先清除掉病葉、病莖及病果;灌溉、整枝、打杈、採收等農事操作中要注意,以免將病害傳播開來;儘量採用滴灌,防止大水漫灌。

(6)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37.5%氫氧化銅懸浮劑600~800倍液,

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84A%王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等,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2次。也可噴施3% 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春雷黴素液劑400~500倍液,10天噴1次,連續噴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