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夏季音樂節丨沈洋:藝術歌曲是小眾藝術,存在於學院派

在小學音樂課本裡,你大概學過一兩首他的作品,《踏雪尋梅》《花非花》《春思曲》 ……這些作品出自上海作曲家黃自之手,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字。

7月9日,一場以黃自聲樂作品為主題的音樂會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行。

低男中音沈洋領銜高音歌唱家龔爽、鋼琴家潘岱硯、Echo室內合唱團、上海春天少年合唱團獻演。

低男中音沈洋。主辦方供圖

黃自的藝術歌曲不像1930年代的上海老歌時尚、復古、朗朗上口,依舊讓人沉浸。

有現場觀眾評價,“那個年頭的音樂自有一種古雅純真,即便是沉鬱,現在聽來都叫人靜好。”

有意思的是,這場音樂會還通過樂視視頻進行了直播,播放量近10萬次,比SNH48的“第四屆總決選中報”還要高。

紀念中國第一位作曲家

黃自是華人有史以來第一位在西方大學系統學習作曲,並且畢業歸國的音樂家。

這位元出生于上海川沙的音樂人1924年赴美學習,先後在奧柏林大學、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學習心理學和作曲。

1927年,上海音專成立,蕭友梅邀請到美國學成歸來的黃自任教。當時,黃自只有23歲。

面對日本侵略,面對時局動盪,黃自仍舊為中國培養出了第一代作曲家和音樂家,包括賀綠汀、陳田鶴、劉雪庵、江定仙在內——他們奠定了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基石。

1938年,黃自因傷寒大腸出血症逝世於上海,年僅34歲。

黃自

“對我來說,黃自代表的不只是一名音樂教師或是作曲家,他代表著近代中國音樂發展的開端,是我國一切音樂事業的曙光。”沈洋感慨,“回過來看當年抱憾早逝的黃自先生,我們仍舊走著他所開創的道路。若是想讓這條路無盡無休,傳承也許是唯一的方式。”

“長恨歌——黃自聲樂作品專場音樂會”因此而來。

本場音樂會的曲目涵蓋了黃自多部聲樂作品,有女高音藝術歌曲《春思曲》《玫瑰三願》,男中音藝術歌曲《思鄉》《花非花》《天倫歌》,也有童聲合唱《童謠六首》《勸學歌六首》,更有大型清唱劇《長恨歌》。

沈洋個人非常喜歡黃自的《思鄉》《玫瑰三院》《花非花》《春思曲》,“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歌曲,意境、曲調都達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

《長恨歌》則是中國第一部清唱劇。這部作品黃自生前沒有寫完,

過了很多年,他的學生林聲翕幫著補全了,此番上海的演出正是難得一見的“補全十樂章版”。

《長恨歌》攝影:鄭國章

藝術歌曲是最高級的一種音樂

中國藝術歌曲如何才能“復興”?談及這個問題,沈洋認為,“復興”這個詞本身就有待商榷,“不用復興,藝術歌曲本身就不是一個大眾的事物,它一直存在於學院派,存在於專業領域,是音樂與詩最高的結合。”

在他看來,藝術歌曲和詩歌是一個道理,聽過詩歌的人多,喜歡詩歌的人也多,但真能寫好詩歌、品鑒詩歌的人並不多。

“它是最高級的一種音樂,沒法普及,就像勞斯萊斯、私人飛機普及不了。藝術歌曲作為精神上的‘貴族’,對聽者也有一定要求,不是隨便聽聽就行了。你也不用去擔心它將來怎麼樣,那是流行音樂的觀念。”

童聲合唱 攝影:鄭國章

沈洋強調,不能用現代的思維、流行音樂的思維去套中國早期的藝術歌曲,更重要的是,知道它們是中國近代音樂發展的“根”,以此為榮,尊重先輩。

“沒有蕭友梅、黃自這一批前輩,就沒有後來的音樂人,他們是中國音樂教育的先驅,最早一批寫藝術歌曲的人。我們將是未來人的先輩,我們尊重前輩,他們將來也會尊重我們,這就是‘傳承’。現在的音樂太多曇花一現了,後人懷念起來沒有任何價值,但有些音樂一直被銘記,這就是價值。”

採訪的話題很自然就順到了近兩年大火、屢創“神曲”的彩虹室內合唱團。和Echo合唱團一樣,彩虹室內合唱團代表了上海民間合唱團的中堅力量。

沈洋 攝影:蔡磊磊

問他怎麼看彩虹的神曲,沈洋態度坦然,“彩虹也不只是會唱神曲,只不過有幾個作品比較接地氣、比較有想法。我相信神曲不是彩虹的目的,而是對藝術的一種嘗試和探索。”

“以前民間合唱團從沒達到這麼高的高度,可以演那麼多作品,今天能做到,說明我們提高了,這是好事。”然而,“出了神曲以後就會有壓力,因為一個作品火了不代表會一直火。現在這個時代有很多看熱鬧、浮躁的、博眼球的心理,這種力量推進不了進步,只能是短暫的爆發,不是長久之計。”

沈洋呼籲,音樂家要以長久、持續的力量對待藝術,觀眾對藝術也不能只抱以看熱鬧的心態,更需有恒心,對中國的音樂先輩更應有敬仰之情,意識到他們的價值。

“正視傳統,正視歷史,正視前人所做的事情,更能看清中國音樂將來往哪兒走。”他說。

藝術歌曲本身就不是一個大眾的事物,它一直存在於學院派,存在於專業領域,是音樂與詩最高的結合。”

在他看來,藝術歌曲和詩歌是一個道理,聽過詩歌的人多,喜歡詩歌的人也多,但真能寫好詩歌、品鑒詩歌的人並不多。

“它是最高級的一種音樂,沒法普及,就像勞斯萊斯、私人飛機普及不了。藝術歌曲作為精神上的‘貴族’,對聽者也有一定要求,不是隨便聽聽就行了。你也不用去擔心它將來怎麼樣,那是流行音樂的觀念。”

童聲合唱 攝影:鄭國章

沈洋強調,不能用現代的思維、流行音樂的思維去套中國早期的藝術歌曲,更重要的是,知道它們是中國近代音樂發展的“根”,以此為榮,尊重先輩。

“沒有蕭友梅、黃自這一批前輩,就沒有後來的音樂人,他們是中國音樂教育的先驅,最早一批寫藝術歌曲的人。我們將是未來人的先輩,我們尊重前輩,他們將來也會尊重我們,這就是‘傳承’。現在的音樂太多曇花一現了,後人懷念起來沒有任何價值,但有些音樂一直被銘記,這就是價值。”

採訪的話題很自然就順到了近兩年大火、屢創“神曲”的彩虹室內合唱團。和Echo合唱團一樣,彩虹室內合唱團代表了上海民間合唱團的中堅力量。

沈洋 攝影:蔡磊磊

問他怎麼看彩虹的神曲,沈洋態度坦然,“彩虹也不只是會唱神曲,只不過有幾個作品比較接地氣、比較有想法。我相信神曲不是彩虹的目的,而是對藝術的一種嘗試和探索。”

“以前民間合唱團從沒達到這麼高的高度,可以演那麼多作品,今天能做到,說明我們提高了,這是好事。”然而,“出了神曲以後就會有壓力,因為一個作品火了不代表會一直火。現在這個時代有很多看熱鬧、浮躁的、博眼球的心理,這種力量推進不了進步,只能是短暫的爆發,不是長久之計。”

沈洋呼籲,音樂家要以長久、持續的力量對待藝術,觀眾對藝術也不能只抱以看熱鬧的心態,更需有恒心,對中國的音樂先輩更應有敬仰之情,意識到他們的價值。

“正視傳統,正視歷史,正視前人所做的事情,更能看清中國音樂將來往哪兒走。”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