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窮養兒富養女”這樣的“育兒經”真的正確嗎?

“窮養兒,富養女”是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的“育兒經”,但這樣的“育兒經”真的正確嗎?

經對2002人的一項調查顯示,65.6%的受訪者發現身邊很多家長奉行“窮養兒,富養女”,43.0%的受訪者認為“窮養”和“富養”是指物質上的“艱苦”和精神上的“豐富”。責任擔當(72.9%)、艱苦樸素(71.4%)被認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該吃的“苦”。

受訪者中,00後占0.2%,90後占18.2%,80後占55.8%,70後占19.1%,60後占5.5%,50後占0.8%。男性占50.7%,女性占49.3%。

43.0%受訪者認為“窮養”“富養”指物質上的“艱苦”和精神上的“豐富”

80後的小花(化名)有一個6歲的兒子,說起“窮養兒,

富養女”,她認為現在大多數人對這句話的理解太過表面,“比如‘富養女’,以為是要什麼給什麼,把女孩養得跟公主一樣”。小花堂姐的女兒今年已經上高中了,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除了上課跳舞什麼也不會做,回家就是看電視,恨不得家長餵飯給她吃”。

今年53歲的高敏有兩個女兒,“窮養兒,富養女”是她經常提的一句話,“老一輩人大都這麼說。我認為俗話不俗,是有一定道理的”。

民調顯示,49.2%的受訪者贊同“窮養兒,富養女”的教育觀念,其中10.4%的受訪者“非常贊同”。態度一般和不贊同的受訪者分別占34.5%和16.3%。

65.6%的受訪者發現身邊奉行“窮養兒,富養女”理念的家長多,其中13.1%的受訪者表示非常多,表示不太多和不多的分別占22.7%和4.1%。

有人認為,

“窮”和“富”不應只體現在金錢和物質方面,“比如女孩,不要一味地給錢給東西,還要多帶孩子出去看看,培養多方面才能。而男孩的‘窮養’,也不能一味去控制孩子的欲望,目的主要是為了磨練孩子的性格”。

在“窮養”和“富養”的含義理解上,43.0%的受訪者認為是物質上的“艱苦”和精神上的“豐富”,26.1%的受訪者認為是精神追求的高低,24.6%的受訪者則表示是物質享受的高低,6.3%的受訪者表示說不好。

“窮養兒,富養女”的俗語不是特別認同,在他看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家庭男女平等的觀念已經非常普及,教育平等的觀念也應該提上日程,而且“窮”與“富”也絕不僅指物質水準的差別。陳志林提到,現在有些家長只關注將孩子撫養成人,甚至把孩子當作私人物品去“裝扮”,打造成自己心中想要的樣子,卻忽略了孩子的個性發展和精神教育。

51.0%受訪者認為男孩女孩的教育方式應有所區別

男孩與女孩在培養上一定要分開對待。“只要我的兩個女兒想要的,在能力範圍內我都儘量滿足。女孩長大之後會面臨很多誘惑,如果小時候讓孩子物質太匱乏,沒見過太多世面,以後很容易被人帶偏,走上歪路。”而高敏弟弟家的男孩就是“窮養”,“我弟弟會控制孩子的花銷,希望他能有一個賺錢不易、生活不易的意識,以此激勵他努力工作,承擔家庭責任”。

教育孩子不應因為性別而有太大區別,時代在進步,不能墨守陳規。對於她6歲的兒子,韓瑞從沒在“窮養”“富養”問題上考慮太多,“在學習、開闊視野等事情上,我不太計較錢。而在穿著上,我更在意穿著搭配而不是名牌,這對他以後的審美有幫助,這些東西從小就要培養”。

對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該不該有所區別?51.0%的受訪者認為應該,“面臨的責任和扮演的角色不同”;44.2%的受訪者則認為不應該,都需要多經歷多見識;4.8%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男孩和女孩由於身體構造的差異,在心理承受力和體力上有差別,涉及這些方面的問題可以區別對待,但其他方面仍需一視同仁。“男孩和女孩的教養方式可能會有些不同,但不能出入太大,要拿捏好一個度。比如對男孩不能一味地進行挫折教育,對女孩也不能過於寵溺,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富足,這是沒有性別區分的”。

錯誤地踐行“窮養兒,富養女”的觀念,會造成“鳳凰男”“孔雀女”的出現,用這種觀念教育出的孩子長大之後互相看不上,是社會化過程的失敗。“其實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從自然人變成社會人的過程,家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說只進行磨礪教育或者愛的教育,孩子會非常不接地氣。家庭應該認識到國家和社會的變化,多方面培養。希望高分低能、價值觀偏差、不懂得感恩等問題越來越少”。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應該吃什麼“苦”?調查中,受訪者認為責任擔當(72.9%)、艱苦樸素(71.4%)是必要的,其他還有挫折困難(54.4%)、分享共用(48.1%)等。

78.6%受訪者認為應在能力範圍內開闊孩子視野和見識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一定要做到精神上不貧窮。”

家長不能對專家或古人的說法照搬照做,“因為不管是古人還是專家,他們的觀點都是具有普遍性的,而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庭都有特殊性。家長應該多花點心思,耐心地觀察孩子、認識孩子,因材施教”。

哪種教育觀念是有利於培養孩子的?78.6%的受訪者認為該在能力範圍內開闊孩子視野和見識,74.1%的受訪者認為要開拓孩子精神空間,培養格局;42.7%的受訪者認為小時候該多吃苦、多受挫;22.9%的受訪者認為要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享受;16.7%的受訪者認為小時候享受了,長大就脆弱。

看以上介紹,您認為“窮養兒富養女”這樣的“育兒經”真的正確嗎?

浙江新高考選課中,曾被遺忘的技術課如今成了“新寵”!

高考新改革,2017年平行志願怎麼填?

教育孩子不應因為性別而有太大區別,時代在進步,不能墨守陳規。對於她6歲的兒子,韓瑞從沒在“窮養”“富養”問題上考慮太多,“在學習、開闊視野等事情上,我不太計較錢。而在穿著上,我更在意穿著搭配而不是名牌,這對他以後的審美有幫助,這些東西從小就要培養”。

對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該不該有所區別?51.0%的受訪者認為應該,“面臨的責任和扮演的角色不同”;44.2%的受訪者則認為不應該,都需要多經歷多見識;4.8%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男孩和女孩由於身體構造的差異,在心理承受力和體力上有差別,涉及這些方面的問題可以區別對待,但其他方面仍需一視同仁。“男孩和女孩的教養方式可能會有些不同,但不能出入太大,要拿捏好一個度。比如對男孩不能一味地進行挫折教育,對女孩也不能過於寵溺,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富足,這是沒有性別區分的”。

錯誤地踐行“窮養兒,富養女”的觀念,會造成“鳳凰男”“孔雀女”的出現,用這種觀念教育出的孩子長大之後互相看不上,是社會化過程的失敗。“其實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從自然人變成社會人的過程,家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說只進行磨礪教育或者愛的教育,孩子會非常不接地氣。家庭應該認識到國家和社會的變化,多方面培養。希望高分低能、價值觀偏差、不懂得感恩等問題越來越少”。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應該吃什麼“苦”?調查中,受訪者認為責任擔當(72.9%)、艱苦樸素(71.4%)是必要的,其他還有挫折困難(54.4%)、分享共用(48.1%)等。

78.6%受訪者認為應在能力範圍內開闊孩子視野和見識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一定要做到精神上不貧窮。”

家長不能對專家或古人的說法照搬照做,“因為不管是古人還是專家,他們的觀點都是具有普遍性的,而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庭都有特殊性。家長應該多花點心思,耐心地觀察孩子、認識孩子,因材施教”。

哪種教育觀念是有利於培養孩子的?78.6%的受訪者認為該在能力範圍內開闊孩子視野和見識,74.1%的受訪者認為要開拓孩子精神空間,培養格局;42.7%的受訪者認為小時候該多吃苦、多受挫;22.9%的受訪者認為要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享受;16.7%的受訪者認為小時候享受了,長大就脆弱。

看以上介紹,您認為“窮養兒富養女”這樣的“育兒經”真的正確嗎?

浙江新高考選課中,曾被遺忘的技術課如今成了“新寵”!

高考新改革,2017年平行志願怎麼填?